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香港苏富比以606.3万港币拍出一件清代“乾隆剔红御制诗笔筒”,中国嘉德以550万元拍出一件清代“乾隆脱胎朱漆题诗菊瓣形盖盒”;2007年,一件明朝宣德“剔红双螭荷叶式盘”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以497.3万港币成交;2008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的明永乐“剔红双凤莲花盏托”以3314万港币成交。近几年来,作为内地拍卖风向标的香港拍场中漆器的价格迅速上涨,10年前几十万元一件的器物,如今达到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虽然拍出的价格令人咂舌,但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只是预热,属于漆器收藏的春天还没有真正来到。
7000年的历史余音
有人将瓷器看作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有人赋予玉温文尔雅的人格品性,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能够称得上奢侈品的当属漆器。漆器虽不及玉器、瓷器和金银器普及,但它被视作唯一能以时代姿态代表中华文明的传统器物,漆器诉说的是一脉文明相承7000年的惊心动魄。
漆器的珍贵不在于它用料上的讲究,而在于它代表人类从一个文明迈入另一个文明的工艺进步。1978年余杭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出第一只朱漆木碗和一件朱漆筒将中华文明的历史维度拉到了7000年前。在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紧随着石器时代来临的,便是漆器时代。再往后,战国和西汉时期是漆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朱墨流转、壁薄如纸的漆器成为汉武帝案头至高权力和无双财富的象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漆器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形制丰富、色彩绚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特色。明永乐年间,御用监在皇城内设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园厂,此举推动了明朝漆器的生产发展,直到清王朝灭亡,漆器这一宫廷艺术才开始走向民间。
奢侈的漆器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有着令人称奇的制作工艺,先以木灰或金属为胎,再在胎骨上层层髹漆几十层或上百层,半干时再根据剔红、剔犀、螺钿和描金等种种不同工艺类型,或描上画稿,或雕刻花纹,或描金镶钿……整个过程延续数年,一件漆器才能大功告成。
存数稀少也是漆器最为鲜明的一个特征,奢华无双的艺术价值更是被众多文人墨客视若无价。明代黄成在中国现存唯一一部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中写道:“隐起圆滑,纤细精致。”清代诗人袁枚用“阴花细缬珊瑚明,谧霞隐隐东方生”的诗句来形容雕漆之美。在考古领域有“大家”之称的郭沫若对漆器也甚是珍爱,他将其描述为“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
珍稀OR无双大美不言
收藏市场的最大规则就是“物以稀为贵”。在汉、唐、宋的存物极其少见的情况下,元明清漆器便成了最值得收藏的对象。尤以元为首,漆器工艺发展到这个时代达到了顶峰。明代的雕漆工艺发展很快,并以永乐、宣德两世为最盛,当时的雕漆名手都是世代相传,如张成、张德刚父子,杨茂及后代杨埙等都是祖传的名匠。明朝统治者为了享乐,于明永乐年间在北京设有果园厂,是当时宫廷制造雕漆工艺品的大型官办手工业作坊,制作出的工艺品供宫廷使用,一直沿用到清。
乾隆年间,由于皇帝本人喜爱雕漆制品,因此大力提倡生产各类漆器,宫廷所用的雕漆品种繁多,这样便使雕漆生产在乾隆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之后的皇帝爱好有所转移,于是到光绪二十二年,漆器已无官营作坊。因此,清三代漆器大都出于皇宫作坊,精工细做且保存较好,一直被公认具有投资价值和收藏价值。
现代漆器工艺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扬州、福建、江西宜春等地。江苏扬州漆器以镶嵌螺钿为特色。福建脱胎漆器以其色泽光亮、轻巧美观为特点。此外,还有厦门漆线装饰、天水的雕填等,都各有不同的艺术特色。
漆器工艺
描金: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描金在黑漆地上最为常见,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
填漆:堆刻后填彩磨显出花纹来的髹饰技法。
螺钿: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乌兽、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镂或髹漆器物上的装饰技法。平漆之后,饰以彩色。金银平脱:将金银薄片刻制成各种人物、乌兽、花卉等纹样,用胶粘贴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全面髹漆二三层再经研磨显出金银花纹,使花纹与漆底达到同样平度,再加推光则成为精美的平脱漆器。金银花纹面较宽的地方还可以雕刻细纹。
雕漆: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纹的技法。雕漆大多用鲜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红”。雕漆常以木灰、金属为胎,用漆堆上,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待半干时描上画稿,施加雕刻的一种髹饰技法。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精美华丽富有庄重感。
百宝嵌:是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加入宝石、象牙、珊瑚以及玉石等材料形成的镶嵌工艺,用百宝嵌成的图案花纹会随着照射光线角度的变化,发出各种各样的光彩。
养在闺中待人识
从古至今便是上品之物,但因传世稀少,至今未能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形成一个独立的收藏门类。比起其他拍卖大类的声势浩荡,用凤毛麟角来形容漆器在拍卖场上的出现比率毫不为过,漆器的每一次亮相和拍卖都让关注者雀跃不已。人们认为它的时代终将到来,只是预热的过程比较长。
综观以往拍卖结果,明初以前的漆器极受青睐。究其原因,因为明初以前的漆器大多为博物馆藏物,市场流通数量极少。在故宫博物院现存的大约1.7万件漆器中,出土漆器极为少见,传世之物主要集中于元、明、清三代。
漆器收藏从中国漆器发展史的这个角度看,有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在战国、秦汉时期,湖北江陵包山楚墓出土过一件彩绘漆奁,它描绘的是楚国贵族出行的场面。这件漆奁上一共描绘了26个人物形象,个个仿佛呼之欲出。第二次高峰在明清时期,明代漆工艺家黄成写了一本《髹饰录》,书中把漆器工艺分为14大类、101个品种。
收藏有讲究
漆器在技法和装饰风格上如此纷繁多样,那么收藏者应该如何选择具有收藏价值的品种呢?
专家表示,一是大师的作品。特别是一些曾在重要评比中获过奖的作品:二是镶嵌的作品。因为镶嵌制作难度大,而且表面都以玉石、碧玺、芙蓉石等天然珍贵的材料做装饰,所以镶嵌工艺的作品未来涨幅大:三是仿制历代经典的作品。古代的一些技艺和品种目前濒临灭绝的危险,仿制古代作品技术难度大,所以即使是仿制品,同样也具收藏价值:四是挑选髹漆、雕刻等工艺水平高的作品。这类作品工艺精湛、制作精美,欣赏价值高,可作为陈设品和收藏品。另外,古代漆器仿制难度极大,所以市场上漆器仿品较少,收藏者“捡漏”的几率极大。
7000年的历史余音
有人将瓷器看作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有人赋予玉温文尔雅的人格品性,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能够称得上奢侈品的当属漆器。漆器虽不及玉器、瓷器和金银器普及,但它被视作唯一能以时代姿态代表中华文明的传统器物,漆器诉说的是一脉文明相承7000年的惊心动魄。
漆器的珍贵不在于它用料上的讲究,而在于它代表人类从一个文明迈入另一个文明的工艺进步。1978年余杭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出第一只朱漆木碗和一件朱漆筒将中华文明的历史维度拉到了7000年前。在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紧随着石器时代来临的,便是漆器时代。再往后,战国和西汉时期是漆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朱墨流转、壁薄如纸的漆器成为汉武帝案头至高权力和无双财富的象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漆器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形制丰富、色彩绚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特色。明永乐年间,御用监在皇城内设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园厂,此举推动了明朝漆器的生产发展,直到清王朝灭亡,漆器这一宫廷艺术才开始走向民间。
奢侈的漆器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有着令人称奇的制作工艺,先以木灰或金属为胎,再在胎骨上层层髹漆几十层或上百层,半干时再根据剔红、剔犀、螺钿和描金等种种不同工艺类型,或描上画稿,或雕刻花纹,或描金镶钿……整个过程延续数年,一件漆器才能大功告成。
存数稀少也是漆器最为鲜明的一个特征,奢华无双的艺术价值更是被众多文人墨客视若无价。明代黄成在中国现存唯一一部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中写道:“隐起圆滑,纤细精致。”清代诗人袁枚用“阴花细缬珊瑚明,谧霞隐隐东方生”的诗句来形容雕漆之美。在考古领域有“大家”之称的郭沫若对漆器也甚是珍爱,他将其描述为“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
珍稀OR无双大美不言
收藏市场的最大规则就是“物以稀为贵”。在汉、唐、宋的存物极其少见的情况下,元明清漆器便成了最值得收藏的对象。尤以元为首,漆器工艺发展到这个时代达到了顶峰。明代的雕漆工艺发展很快,并以永乐、宣德两世为最盛,当时的雕漆名手都是世代相传,如张成、张德刚父子,杨茂及后代杨埙等都是祖传的名匠。明朝统治者为了享乐,于明永乐年间在北京设有果园厂,是当时宫廷制造雕漆工艺品的大型官办手工业作坊,制作出的工艺品供宫廷使用,一直沿用到清。
乾隆年间,由于皇帝本人喜爱雕漆制品,因此大力提倡生产各类漆器,宫廷所用的雕漆品种繁多,这样便使雕漆生产在乾隆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之后的皇帝爱好有所转移,于是到光绪二十二年,漆器已无官营作坊。因此,清三代漆器大都出于皇宫作坊,精工细做且保存较好,一直被公认具有投资价值和收藏价值。
现代漆器工艺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扬州、福建、江西宜春等地。江苏扬州漆器以镶嵌螺钿为特色。福建脱胎漆器以其色泽光亮、轻巧美观为特点。此外,还有厦门漆线装饰、天水的雕填等,都各有不同的艺术特色。
漆器工艺
描金: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描金在黑漆地上最为常见,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
填漆:堆刻后填彩磨显出花纹来的髹饰技法。
螺钿: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乌兽、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镂或髹漆器物上的装饰技法。平漆之后,饰以彩色。金银平脱:将金银薄片刻制成各种人物、乌兽、花卉等纹样,用胶粘贴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全面髹漆二三层再经研磨显出金银花纹,使花纹与漆底达到同样平度,再加推光则成为精美的平脱漆器。金银花纹面较宽的地方还可以雕刻细纹。
雕漆: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纹的技法。雕漆大多用鲜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红”。雕漆常以木灰、金属为胎,用漆堆上,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待半干时描上画稿,施加雕刻的一种髹饰技法。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精美华丽富有庄重感。
百宝嵌:是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加入宝石、象牙、珊瑚以及玉石等材料形成的镶嵌工艺,用百宝嵌成的图案花纹会随着照射光线角度的变化,发出各种各样的光彩。
养在闺中待人识
从古至今便是上品之物,但因传世稀少,至今未能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形成一个独立的收藏门类。比起其他拍卖大类的声势浩荡,用凤毛麟角来形容漆器在拍卖场上的出现比率毫不为过,漆器的每一次亮相和拍卖都让关注者雀跃不已。人们认为它的时代终将到来,只是预热的过程比较长。
综观以往拍卖结果,明初以前的漆器极受青睐。究其原因,因为明初以前的漆器大多为博物馆藏物,市场流通数量极少。在故宫博物院现存的大约1.7万件漆器中,出土漆器极为少见,传世之物主要集中于元、明、清三代。
漆器收藏从中国漆器发展史的这个角度看,有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在战国、秦汉时期,湖北江陵包山楚墓出土过一件彩绘漆奁,它描绘的是楚国贵族出行的场面。这件漆奁上一共描绘了26个人物形象,个个仿佛呼之欲出。第二次高峰在明清时期,明代漆工艺家黄成写了一本《髹饰录》,书中把漆器工艺分为14大类、101个品种。
收藏有讲究
漆器在技法和装饰风格上如此纷繁多样,那么收藏者应该如何选择具有收藏价值的品种呢?
专家表示,一是大师的作品。特别是一些曾在重要评比中获过奖的作品:二是镶嵌的作品。因为镶嵌制作难度大,而且表面都以玉石、碧玺、芙蓉石等天然珍贵的材料做装饰,所以镶嵌工艺的作品未来涨幅大:三是仿制历代经典的作品。古代的一些技艺和品种目前濒临灭绝的危险,仿制古代作品技术难度大,所以即使是仿制品,同样也具收藏价值:四是挑选髹漆、雕刻等工艺水平高的作品。这类作品工艺精湛、制作精美,欣赏价值高,可作为陈设品和收藏品。另外,古代漆器仿制难度极大,所以市场上漆器仿品较少,收藏者“捡漏”的几率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