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直角平面反射及其应用
如图1,平面镜M与N垂直,只要入射到M上的光能再经N进行二次反射,或入射到N上的光能再经M进行二次反射,则二次反射后的光必与原入射光线反向平行. 同学们可结合图、反射定律及几何知识证明.
各种机动车辆为提醒它后面尾随车或行人的注意,其车后都装有红色警示尾灯. 这些尾灯由于白天和晚上都要使用,因而其内确实有发光的灯泡. 自行车也有尾灯,说是“灯”其实它并没有发光的灯泡,白天不起作用,而晚上在公路上行驶时,后面的汽车灯一照,自行车尾灯就通红透亮,从而引起汽车驾驶员的注意. 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呢?
打开自行车尾灯表面的透明塑料片看,里面有红色的玻璃片,其表面有凸出的若干个小三角形,任意的小三角形表面与相邻的小三角形的表面互相垂直,如图2所示. 只要有光照射它的都能将光“反向射回”,由于反射面是红色的,所以反射出红光. 可见,自行车的尾灯应用了图1的原理.
二、 物体置于互成角度的两平面间能成几个像
引例1设两平面镜互成90°角,如图3所示. 问: 物点S经两平面镜后能成几个清晰的像?
分析将平面镜延长,如图4所示. 据平面镜成像特点: S经平面镜AO成像S1;S经平面镜OB成像S2;将S1看作物,经OB成像于S3. 将S2看作物,经AO也成像于S3. 即物点S经两平面镜能同时成像于S3,结论: 当两镜面重直时,物点S经两平面镜共能成三个(S1、S2、S3)清晰的像. 若以镜面交点O为圆心,以O点到物点S的距离为半径画圆,所成三个像恰好在同一圆周上.
引例2设两平面镜互成60°角,如图5所示. 问: 物点S经两平面镜能成几个像?
分析S经AO成像于S1;S经BO成像于S2;由于连续反射——将S1视为物点,经OB成像于S3;将S2视为物点,经OA成像于S4;将S3视为物点,经OA成像于S5,将S4视为物点,经OB也成像于S5(两像重合). 结论: 物体处在互成60°的两平面镜间时共成5个像. 同样,这五个像与物同处在一圆周上.
说明 以上两例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镜面对称性)作图的,其中还运用了将像点视为物点再成像的知识(此点为同学们不了解),但它的正确性可以通过一一作光路图得到证明. 本文未采取一一作光路图的办法,是因为在同一幅图上作那么多像的光路图显得杂乱,反而不易说明,也不易看清楚. 同学们若有兴趣,可取一一作光路图的办法尝试一下.
归纳以上两引例,可推出以下的一般性结论:
(1) 保证每一个像都清晰的条件是,两平面镜夹角θ与180°的比值为整数,即180°/θ°=整数.
(2) 当θ角满足上述条件时,所成清晰像的个数为N=360°/θ°-1,且N个像同处在一圆周上.
例 若两平面镜互成45°,物体S经两平面镜能成几个像?
解 因为180°/45°=4为整数,所以能成的像个数为N=360°/45°-1=7(个).
三、 从凸镜、凹镜说到“哈哈镜”
我们知道,凸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它有虚焦点,有点类似凹透镜,凸镜有增大观察范围的作用,如汽车上的观后镜. 凹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它有实焦点,有点类似凸透镜,汽车头灯内的“发射镜”、太阳灶、医生检查耳道时戴在头上的反光镜,都是利用了凹镜的会聚作用. 事实上,凸镜和凹镜也都能成像. 如图6所示,凸镜所成的是正立、缩小的虚像,凹镜所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如果把一块大的镜面,部分做成平面、部分做成凹面、部分做成凸面,那就成了“哈哈镜”了. 如图7是一块“哈哈镜”,上面是平面,中间是凹面,下面是凸面. 你站到这样的镜前一瞧,热闹啦: 头是正常的头;躯干变得又长又大(腰变粗了,肚子挺起来了……);腿却变瘦、变短了……各部分不成比例,整个儿是个丑八怪. 若是不懂事的小孩会吓一跳;知道个中原理的人会哈哈大笑,“哈哈镜”由此得名.
四、 汽车头灯玻璃罩的奥秘
汽车头灯和手电筒大同小异. 手电筒的灯罩是平玻璃,而汽车头灯的玻璃罩是凸状的,且上面有横竖条纹式的棱,如图8所示.
汽车头灯在灯泡后面有一个凹镜(反射镜),灯泡的灯丝就处在该凹镜的焦点上. 灯泡发出的光经此凹镜反射会聚成一束平行光射出,从照亮车前方路面这方面看,这是优点. 但是,驾驶员还必须顾及其它,如路边的行人、路标、岔路口等,还有前方路边设置在较高处的各种标志牌等. 这些也都需要有适当的光照才能看清. 汽车头灯的灯罩做成图8的形状,就是为了照顾这些方面. 这个灯罩可看作是由一个透镜和若干个棱镜的组合体. 利用它们对光线的折射可以起到散光的作用,既能均匀柔和地照亮路面,又能分散一部分光照亮路边景物及各种标志牌,确保行车的安全.
五、 视觉暂留与电影
看电影时,我们看的是逼真的活灵活现的“活”画面,而再去看看电影的胶片,却是一个个“死”照片,“死”的照片映现到银幕上怎么就“活”起来了呢?原来,电影技术是利用了人的视觉生理特点——视觉暂留. 当景物从人的眼前消失后,视神经对它的印象还会保留0. 1秒的时间. 在黑暗中,迅速地移动一支燃着的烟头,会看到一道亮线,就是由于视觉暂留.
拍电影时,摄像机每秒钟拍24张照片,相邻两张照片的景物或动作相差很小. 放映时,这些照片依次从镜头处通过,每秒钟也通过24张,当前一张给人的视觉印象还未消失后,后一张又跟上来了,因而会看到连贯的“活”的动作.
每秒拍24张,每秒也放24张,因而从银幕上看到的与实际上动作的快慢是一致的,电影技术中还广泛使用“慢镜头”和“快镜头”. 例如,一个跳水运动员,完成动作的时间很短,为了看清楚她动作的细节,可以采用慢镜头. 原理是: 如果拍摄时加快拍摄速度,每秒钟拍得的照片多于24张而放映时仍每秒放24张,那么银幕上的动作就比实际动作慢. 相反,如果拍摄时每秒钟少于24张,而放映按正常速度,那么银幕上的动作就比实际动作快,这就是“快镜头”.
六、 光的颜色和物体的颜色
1. 色光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
可见的颜色有七种: 红、橙、黄、绿、蓝、靛(平常人称“青”)、紫. (注: 这七种颜色的顺序要记清楚).
七种颜色的光(七色光)混合为白色光. 其实,把等量的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就可以得到白光. 因此,我们把“红、绿、蓝”称为三基色,也称光的三原色.
七种颜色的颜料混合为黑颜色. 其实,把等量的红、黄、蓝三种颜料混合,就可以得到黑色. 因此我们把“红、黄、蓝”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利用三原色光适当配制可得到其他色光;利用三原色颜料适当配制可得到其他颜色的颜料.
2. 物体的颜色与视觉
关于物体的颜色应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非透明体,一种是透明体. 光射到非透明体上,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如果光射到透明体上,则一部分光透过,一部分光被吸收. 不同的物体,对不同色光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为了说清楚光所引起的人眼的视觉,让我们来观察以下三组实验:
实验 1 光的色散实验——自然光(如太阳光,燃烧火焰的光)又称白光. 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可见光混合而成的,它可以利用三棱镜的折射分开,这一现象称为光的色散,如图9所示.
实验 2 如果在上述实验,即图9的棱镜和白屏之间插一块无色玻璃(如教室的窗玻璃),则它并不影响白屏上七种色光的分布,无色透明体能够让各种色光透过. 反过来说,能够让各种色光透过的透明体是无色的. 若在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红玻璃,则白屏上就只出现一条红光带(如图10);换句话说,只让红光透过,而其它光被吸收的透明体是红色的. 同样,如在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蓝玻璃,则白屏上就只出现一条蓝光带. 因此,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实验 3 如果在图9实验中的白屏上贴一张绿纸,如图11所示. 则只能观察到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呈绿色),而其它地方是暗的. 这说明绿色物体只能反射绿色光,而其它光被吸收. 反过来说,若物体只反射绿色光,而把其它光吸收,则物体就呈现绿色. 结论是: 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注意两点: ① 在白屏上能看到各种色光,说明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 所以,白色物体在红光照射下呈红色,在黄光照射下呈黄色. ② 不论什么色光照射到黑色物体上,物体都呈黑色,没有亮光. 说明黑色物体对各种色光都是吸收的.
责任编辑/南冲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如图1,平面镜M与N垂直,只要入射到M上的光能再经N进行二次反射,或入射到N上的光能再经M进行二次反射,则二次反射后的光必与原入射光线反向平行. 同学们可结合图、反射定律及几何知识证明.
各种机动车辆为提醒它后面尾随车或行人的注意,其车后都装有红色警示尾灯. 这些尾灯由于白天和晚上都要使用,因而其内确实有发光的灯泡. 自行车也有尾灯,说是“灯”其实它并没有发光的灯泡,白天不起作用,而晚上在公路上行驶时,后面的汽车灯一照,自行车尾灯就通红透亮,从而引起汽车驾驶员的注意. 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呢?
打开自行车尾灯表面的透明塑料片看,里面有红色的玻璃片,其表面有凸出的若干个小三角形,任意的小三角形表面与相邻的小三角形的表面互相垂直,如图2所示. 只要有光照射它的都能将光“反向射回”,由于反射面是红色的,所以反射出红光. 可见,自行车的尾灯应用了图1的原理.
二、 物体置于互成角度的两平面间能成几个像
引例1设两平面镜互成90°角,如图3所示. 问: 物点S经两平面镜后能成几个清晰的像?
分析将平面镜延长,如图4所示. 据平面镜成像特点: S经平面镜AO成像S1;S经平面镜OB成像S2;将S1看作物,经OB成像于S3. 将S2看作物,经AO也成像于S3. 即物点S经两平面镜能同时成像于S3,结论: 当两镜面重直时,物点S经两平面镜共能成三个(S1、S2、S3)清晰的像. 若以镜面交点O为圆心,以O点到物点S的距离为半径画圆,所成三个像恰好在同一圆周上.
引例2设两平面镜互成60°角,如图5所示. 问: 物点S经两平面镜能成几个像?
分析S经AO成像于S1;S经BO成像于S2;由于连续反射——将S1视为物点,经OB成像于S3;将S2视为物点,经OA成像于S4;将S3视为物点,经OA成像于S5,将S4视为物点,经OB也成像于S5(两像重合). 结论: 物体处在互成60°的两平面镜间时共成5个像. 同样,这五个像与物同处在一圆周上.
说明 以上两例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镜面对称性)作图的,其中还运用了将像点视为物点再成像的知识(此点为同学们不了解),但它的正确性可以通过一一作光路图得到证明. 本文未采取一一作光路图的办法,是因为在同一幅图上作那么多像的光路图显得杂乱,反而不易说明,也不易看清楚. 同学们若有兴趣,可取一一作光路图的办法尝试一下.
归纳以上两引例,可推出以下的一般性结论:
(1) 保证每一个像都清晰的条件是,两平面镜夹角θ与180°的比值为整数,即180°/θ°=整数.
(2) 当θ角满足上述条件时,所成清晰像的个数为N=360°/θ°-1,且N个像同处在一圆周上.
例 若两平面镜互成45°,物体S经两平面镜能成几个像?
解 因为180°/45°=4为整数,所以能成的像个数为N=360°/45°-1=7(个).
三、 从凸镜、凹镜说到“哈哈镜”
我们知道,凸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它有虚焦点,有点类似凹透镜,凸镜有增大观察范围的作用,如汽车上的观后镜. 凹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它有实焦点,有点类似凸透镜,汽车头灯内的“发射镜”、太阳灶、医生检查耳道时戴在头上的反光镜,都是利用了凹镜的会聚作用. 事实上,凸镜和凹镜也都能成像. 如图6所示,凸镜所成的是正立、缩小的虚像,凹镜所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如果把一块大的镜面,部分做成平面、部分做成凹面、部分做成凸面,那就成了“哈哈镜”了. 如图7是一块“哈哈镜”,上面是平面,中间是凹面,下面是凸面. 你站到这样的镜前一瞧,热闹啦: 头是正常的头;躯干变得又长又大(腰变粗了,肚子挺起来了……);腿却变瘦、变短了……各部分不成比例,整个儿是个丑八怪. 若是不懂事的小孩会吓一跳;知道个中原理的人会哈哈大笑,“哈哈镜”由此得名.
四、 汽车头灯玻璃罩的奥秘
汽车头灯和手电筒大同小异. 手电筒的灯罩是平玻璃,而汽车头灯的玻璃罩是凸状的,且上面有横竖条纹式的棱,如图8所示.
汽车头灯在灯泡后面有一个凹镜(反射镜),灯泡的灯丝就处在该凹镜的焦点上. 灯泡发出的光经此凹镜反射会聚成一束平行光射出,从照亮车前方路面这方面看,这是优点. 但是,驾驶员还必须顾及其它,如路边的行人、路标、岔路口等,还有前方路边设置在较高处的各种标志牌等. 这些也都需要有适当的光照才能看清. 汽车头灯的灯罩做成图8的形状,就是为了照顾这些方面. 这个灯罩可看作是由一个透镜和若干个棱镜的组合体. 利用它们对光线的折射可以起到散光的作用,既能均匀柔和地照亮路面,又能分散一部分光照亮路边景物及各种标志牌,确保行车的安全.
五、 视觉暂留与电影
看电影时,我们看的是逼真的活灵活现的“活”画面,而再去看看电影的胶片,却是一个个“死”照片,“死”的照片映现到银幕上怎么就“活”起来了呢?原来,电影技术是利用了人的视觉生理特点——视觉暂留. 当景物从人的眼前消失后,视神经对它的印象还会保留0. 1秒的时间. 在黑暗中,迅速地移动一支燃着的烟头,会看到一道亮线,就是由于视觉暂留.
拍电影时,摄像机每秒钟拍24张照片,相邻两张照片的景物或动作相差很小. 放映时,这些照片依次从镜头处通过,每秒钟也通过24张,当前一张给人的视觉印象还未消失后,后一张又跟上来了,因而会看到连贯的“活”的动作.
每秒拍24张,每秒也放24张,因而从银幕上看到的与实际上动作的快慢是一致的,电影技术中还广泛使用“慢镜头”和“快镜头”. 例如,一个跳水运动员,完成动作的时间很短,为了看清楚她动作的细节,可以采用慢镜头. 原理是: 如果拍摄时加快拍摄速度,每秒钟拍得的照片多于24张而放映时仍每秒放24张,那么银幕上的动作就比实际动作慢. 相反,如果拍摄时每秒钟少于24张,而放映按正常速度,那么银幕上的动作就比实际动作快,这就是“快镜头”.
六、 光的颜色和物体的颜色
1. 色光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
可见的颜色有七种: 红、橙、黄、绿、蓝、靛(平常人称“青”)、紫. (注: 这七种颜色的顺序要记清楚).
七种颜色的光(七色光)混合为白色光. 其实,把等量的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就可以得到白光. 因此,我们把“红、绿、蓝”称为三基色,也称光的三原色.
七种颜色的颜料混合为黑颜色. 其实,把等量的红、黄、蓝三种颜料混合,就可以得到黑色. 因此我们把“红、黄、蓝”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利用三原色光适当配制可得到其他色光;利用三原色颜料适当配制可得到其他颜色的颜料.
2. 物体的颜色与视觉
关于物体的颜色应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非透明体,一种是透明体. 光射到非透明体上,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如果光射到透明体上,则一部分光透过,一部分光被吸收. 不同的物体,对不同色光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为了说清楚光所引起的人眼的视觉,让我们来观察以下三组实验:
实验 1 光的色散实验——自然光(如太阳光,燃烧火焰的光)又称白光. 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可见光混合而成的,它可以利用三棱镜的折射分开,这一现象称为光的色散,如图9所示.
实验 2 如果在上述实验,即图9的棱镜和白屏之间插一块无色玻璃(如教室的窗玻璃),则它并不影响白屏上七种色光的分布,无色透明体能够让各种色光透过. 反过来说,能够让各种色光透过的透明体是无色的. 若在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红玻璃,则白屏上就只出现一条红光带(如图10);换句话说,只让红光透过,而其它光被吸收的透明体是红色的. 同样,如在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蓝玻璃,则白屏上就只出现一条蓝光带. 因此,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实验 3 如果在图9实验中的白屏上贴一张绿纸,如图11所示. 则只能观察到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呈绿色),而其它地方是暗的. 这说明绿色物体只能反射绿色光,而其它光被吸收. 反过来说,若物体只反射绿色光,而把其它光吸收,则物体就呈现绿色. 结论是: 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注意两点: ① 在白屏上能看到各种色光,说明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 所以,白色物体在红光照射下呈红色,在黄光照射下呈黄色. ② 不论什么色光照射到黑色物体上,物体都呈黑色,没有亮光. 说明黑色物体对各种色光都是吸收的.
责任编辑/南冲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