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大家公认的一种行之有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交流沟通合作能力及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而展示是这种学习方式不可或缺的环节。可到了班级展示环节,很多学生甘愿当“沉默的羔羊”,很少有学生愿意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导致课堂上会出现短暂的冷场现象。更多的时候,老师“点将式”地指派某一个小组汇報学习成果。组内成员的表现与教师期望的相差甚远,教师看不到所期待的激情飞扬、思维碰撞。下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以锋面系统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参与展示。
一般学习小组的划分都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对于每个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高低之分。问题的难度往往成了很多学生参与展示的绊脚石。在以往的展示环节中,往往是组内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占了先机。有些学生是在分享别人的成果,久而久之,失去了自信,最终成了听众,不再思考。为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需设置不同能级的问题,即有梯度的问题。在锋面系统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1.观察实验,写出结论。
在一透明塑料盒中间插一隔板,隔板两侧分别注入同体积红色淡水(30℃)与蓝色盐水(15℃)。在向上抽出隔板后的数秒内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2.如果将上述实验迁移至大气,想一想,下图中冷暖气团是如何分布的?(锋面结构)
3.联系锋面附近大气的运动状况,思考:锋面附近天气状况如何?
4.结合课件动画,思考:若冷气团势力大于暖气团,形成的锋面附近天气特征如何?若暖气团势力大于冷气团,则形成的锋面附近天气特征又如何?
5.试比较冷锋、暖锋的异同点。
6.结合冷暖锋阅读材料,分析形成梅雨的天气系统。
材料:(背景音乐配诵读)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现象,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或称江淮流域)区域内往往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段,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是由北上的暖空气和冷空气交汇形成的降雨过程。这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时期,故称“梅雨”。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描绘了当地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因为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因此也有称之为“霉雨”的。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
以上问题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能力进行设计的,将复杂的、有难度的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相因,环环相扣,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入深处。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展示1、2两个相对容易的问题,通过展示,树立信心。中等生可以展示第3、4个问题,发现困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展示第5、6个问题,对这两个问题,可以设计班级大展示,尽量让更多的小组派代表展示不同的理解与思考,从而达到对这一问题的多维度理解。第5题涉及冷暖气团的位置,冷气团的运动方向,雨区位置,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冷锋和暖锋的表示符号等。第6题则属于探究性问题,需要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由“梅雨”的天气特征推测冷暖气团的运动特征,从而得出结论。这两个问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求都很高,可以大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外在动力。而“梯度性”的问题设计,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组内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话说,有交锋、有碰撞、有补充,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有了展示的平台和愿望,也会在展示中表现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
一般学习小组的划分都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对于每个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高低之分。问题的难度往往成了很多学生参与展示的绊脚石。在以往的展示环节中,往往是组内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占了先机。有些学生是在分享别人的成果,久而久之,失去了自信,最终成了听众,不再思考。为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需设置不同能级的问题,即有梯度的问题。在锋面系统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1.观察实验,写出结论。
在一透明塑料盒中间插一隔板,隔板两侧分别注入同体积红色淡水(30℃)与蓝色盐水(15℃)。在向上抽出隔板后的数秒内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2.如果将上述实验迁移至大气,想一想,下图中冷暖气团是如何分布的?(锋面结构)
3.联系锋面附近大气的运动状况,思考:锋面附近天气状况如何?
4.结合课件动画,思考:若冷气团势力大于暖气团,形成的锋面附近天气特征如何?若暖气团势力大于冷气团,则形成的锋面附近天气特征又如何?
5.试比较冷锋、暖锋的异同点。
6.结合冷暖锋阅读材料,分析形成梅雨的天气系统。
材料:(背景音乐配诵读)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现象,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或称江淮流域)区域内往往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段,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是由北上的暖空气和冷空气交汇形成的降雨过程。这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时期,故称“梅雨”。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描绘了当地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因为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因此也有称之为“霉雨”的。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
以上问题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能力进行设计的,将复杂的、有难度的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相因,环环相扣,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入深处。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展示1、2两个相对容易的问题,通过展示,树立信心。中等生可以展示第3、4个问题,发现困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展示第5、6个问题,对这两个问题,可以设计班级大展示,尽量让更多的小组派代表展示不同的理解与思考,从而达到对这一问题的多维度理解。第5题涉及冷暖气团的位置,冷气团的运动方向,雨区位置,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冷锋和暖锋的表示符号等。第6题则属于探究性问题,需要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由“梅雨”的天气特征推测冷暖气团的运动特征,从而得出结论。这两个问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求都很高,可以大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外在动力。而“梯度性”的问题设计,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组内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话说,有交锋、有碰撞、有补充,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有了展示的平台和愿望,也会在展示中表现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