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依据
《荷塘月色》这篇课文选自中等职业教育教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十三课。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所学专业为汽车应用与维修,班级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阅读理解能力也较差。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降低教学难度,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赏析这篇经典散文时能 “课有所得”,师生在双边活动中共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本教学设计的教学理念:《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 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却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展开联想想象,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体察作者情感的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体味第四、五段的语言美、画面美;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点:1、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作者“颇不宁静”心情的缘由;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介绍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3、品读文章,理清游踪,初步感知文章的用笔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学习写景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写景散文重在写景状物,旨在抒情言志,景为情之所钟、情之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播放幻灯片,出示清华园荷花图)
说到荷花,大家會想到哪些名句?(引导学生回顾所积累的写荷花的诗词)“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学生轻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成果,学生举手回答
1、作者简介(学生回顾作者相关知识,教师补充)。(1)播放幻灯片:朱自清,( 1898-1948),浙江绍兴人,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着、民主战士。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他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
(2)播放幻灯片作者主要作品:《雪朝》(诗集)1922,《踪迹》(诗与散文)1924,《背影》(散文集)1928,《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散文名篇:《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2、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教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播放幻灯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二)理清脉络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理出作者的行踪;(2)圈画出文中流露出作者情感的语句。
2、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学生思考后回答:心理颇不宁静。教师指出,这也是本文的文眼; (2)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引导学生阅读时代背景相关资料; (3)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出家门——小径——荷塘——小径——回家门;(4)据此,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生思考,分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返回家中”。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四、五、六三段
教学反思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意境只有通过多读才能体现,教学中采用不同的形式去读,如轻读、朗读、齐读和配乐朗诵,营造美的氛围,让学生醉入意境,对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作者寄情寄景的自然抒发是有很大帮助的。
《荷塘月色》这篇课文选自中等职业教育教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十三课。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所学专业为汽车应用与维修,班级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阅读理解能力也较差。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降低教学难度,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赏析这篇经典散文时能 “课有所得”,师生在双边活动中共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本教学设计的教学理念:《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 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却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展开联想想象,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体察作者情感的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体味第四、五段的语言美、画面美;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点:1、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作者“颇不宁静”心情的缘由;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介绍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3、品读文章,理清游踪,初步感知文章的用笔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学习写景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写景散文重在写景状物,旨在抒情言志,景为情之所钟、情之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播放幻灯片,出示清华园荷花图)
说到荷花,大家會想到哪些名句?(引导学生回顾所积累的写荷花的诗词)“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学生轻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成果,学生举手回答
1、作者简介(学生回顾作者相关知识,教师补充)。(1)播放幻灯片:朱自清,( 1898-1948),浙江绍兴人,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着、民主战士。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他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
(2)播放幻灯片作者主要作品:《雪朝》(诗集)1922,《踪迹》(诗与散文)1924,《背影》(散文集)1928,《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散文名篇:《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2、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教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播放幻灯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二)理清脉络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理出作者的行踪;(2)圈画出文中流露出作者情感的语句。
2、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学生思考后回答:心理颇不宁静。教师指出,这也是本文的文眼; (2)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引导学生阅读时代背景相关资料; (3)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出家门——小径——荷塘——小径——回家门;(4)据此,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生思考,分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返回家中”。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四、五、六三段
教学反思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意境只有通过多读才能体现,教学中采用不同的形式去读,如轻读、朗读、齐读和配乐朗诵,营造美的氛围,让学生醉入意境,对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作者寄情寄景的自然抒发是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