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受到的教育绝大部分是正面的、抽象的;而受社会教育是具体的,但是社会教育的负面性客观存在,因而正确的课外阅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了解更多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因此,本文主要叙述了在中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
关键词:语文;阅读;中学生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行万里路之前,一定要先读万卷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受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影响,分析中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的根本成因,起决定作用虽然说内因,但外因的长期潜移默化,也会逐步改变内因。总结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和近几年我们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提高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阅读中学生,还可以通过改变外因来促使中学生重视阅读,现在我们研究就是如何通过引导中学生课外阅读这个外因,促使中学生重视阅读、喜欢阅读。
要做好课外阅读,必须搞清这么几件事:一是如何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二是指导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三是如何引导。这些既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也是对老师的具体要求,如何正确的培养、引导和指导是学生实现课外阅读的关键。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即使再好的阅读教材也没有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们认为是要了解学生的课外生活。课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哪一方面的课外生活感兴趣,就对哪一方面的阅读感兴趣。我们老师或者家长一是要做到不要从成人的视角出发,为学生或者孩子选择课外读物,而是一定要贴近学生或者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需求去选择课外读物。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一直就反对从成人的视角出发为孩子们选择读物,主张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图书。他借用卢梭的话说:“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他举例说,就像把朱自清的名篇《匆匆》、《春》这些成人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就是没有从儿童角度出发的表现;小学生需要的是大量的故事书、历险记和童话;而中学生需要的是人物传记和古典名著,我们喜欢的课外读物不等于孩子就喜欢。看看9年制课标修订之前,我们课标推荐的那些书,几乎没有是学生喜欢的因为是我们成人的视角。”还有一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其实不是孩子他们不喜欢读书,是因为不喜欢大人们给他的书”。二是对学生或者孩子的阅读不要附加过多条件和寄予过高期望。我们多数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或者学生时时刻刻不忘学习,能学业有成,即使高高兴兴地带孩子或者学生去旅游,回来都会要求孩子或者学生写写游记;孩子或者学生一阅读就让他们写写读后感。其实是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太着急了,孩子或者学生只要有了一定量的阅读,你不叫他写,他也忍不住想写,而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最终导致孩子或者学生不爱看、不爱读,更不爱写。阅读是为了愉悦身心,是为了开阔视野,附加值过多就失去了阅读乐趣,也就让孩子或者学生对阅读敬而远之。三是最后家长和老师要创建阅读氛围,感染引导孩子或者学生热爱阅读。一个孩子的成长在家有一个热爱阅读的父母,孩子肯定会爱上阅读,碰上一个爱阅读的老师,学生也会更爱阅读。
其次,老师要做一些指导,指导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第一步是自己选定一些课外阅读目录供学生参考,然后指导学生读一些历史著作、人物传记、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第二步引导学生什么时间读,要指导学生分清课内课外主次关系,在搞好学习和完成作业之余,利用闲暇时间和节假日读书。第三步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边读边议。读与思、读与议、读与写相结合。
最后,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读书素养,关键在于如何引导。第一是“不可不信书,也不可尽信书”。“不信书”我们就会失去学习方向,“尽信书”又会使我们容易钻牛角,要学有所用。第二是对书中所写的人或事,切记妄下论断,一定要联系那个时代去理解,这叫做知世论人,每个人都有时代的烙印。第三是客观公正的评价,要用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人或事。第四是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对那些旧的思想和观点要摒弃,对那些人类永久传承的思想和精神要汲取并发扬。第五是对真善美要学习、要弘扬、传递,要在现实生活中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王小龙.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升学生人文素养[J].新课程,2011(6).
作者简介:崔桂芳,陕西省咸阳市,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第二初级中学。
关键词:语文;阅读;中学生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行万里路之前,一定要先读万卷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受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影响,分析中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的根本成因,起决定作用虽然说内因,但外因的长期潜移默化,也会逐步改变内因。总结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和近几年我们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提高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阅读中学生,还可以通过改变外因来促使中学生重视阅读,现在我们研究就是如何通过引导中学生课外阅读这个外因,促使中学生重视阅读、喜欢阅读。
要做好课外阅读,必须搞清这么几件事:一是如何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二是指导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三是如何引导。这些既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也是对老师的具体要求,如何正确的培养、引导和指导是学生实现课外阅读的关键。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即使再好的阅读教材也没有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们认为是要了解学生的课外生活。课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哪一方面的课外生活感兴趣,就对哪一方面的阅读感兴趣。我们老师或者家长一是要做到不要从成人的视角出发,为学生或者孩子选择课外读物,而是一定要贴近学生或者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需求去选择课外读物。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一直就反对从成人的视角出发为孩子们选择读物,主张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图书。他借用卢梭的话说:“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他举例说,就像把朱自清的名篇《匆匆》、《春》这些成人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就是没有从儿童角度出发的表现;小学生需要的是大量的故事书、历险记和童话;而中学生需要的是人物传记和古典名著,我们喜欢的课外读物不等于孩子就喜欢。看看9年制课标修订之前,我们课标推荐的那些书,几乎没有是学生喜欢的因为是我们成人的视角。”还有一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其实不是孩子他们不喜欢读书,是因为不喜欢大人们给他的书”。二是对学生或者孩子的阅读不要附加过多条件和寄予过高期望。我们多数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或者学生时时刻刻不忘学习,能学业有成,即使高高兴兴地带孩子或者学生去旅游,回来都会要求孩子或者学生写写游记;孩子或者学生一阅读就让他们写写读后感。其实是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太着急了,孩子或者学生只要有了一定量的阅读,你不叫他写,他也忍不住想写,而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最终导致孩子或者学生不爱看、不爱读,更不爱写。阅读是为了愉悦身心,是为了开阔视野,附加值过多就失去了阅读乐趣,也就让孩子或者学生对阅读敬而远之。三是最后家长和老师要创建阅读氛围,感染引导孩子或者学生热爱阅读。一个孩子的成长在家有一个热爱阅读的父母,孩子肯定会爱上阅读,碰上一个爱阅读的老师,学生也会更爱阅读。
其次,老师要做一些指导,指导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第一步是自己选定一些课外阅读目录供学生参考,然后指导学生读一些历史著作、人物传记、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第二步引导学生什么时间读,要指导学生分清课内课外主次关系,在搞好学习和完成作业之余,利用闲暇时间和节假日读书。第三步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边读边议。读与思、读与议、读与写相结合。
最后,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读书素养,关键在于如何引导。第一是“不可不信书,也不可尽信书”。“不信书”我们就会失去学习方向,“尽信书”又会使我们容易钻牛角,要学有所用。第二是对书中所写的人或事,切记妄下论断,一定要联系那个时代去理解,这叫做知世论人,每个人都有时代的烙印。第三是客观公正的评价,要用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人或事。第四是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对那些旧的思想和观点要摒弃,对那些人类永久传承的思想和精神要汲取并发扬。第五是对真善美要学习、要弘扬、传递,要在现实生活中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王小龙.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升学生人文素养[J].新课程,2011(6).
作者简介:崔桂芳,陕西省咸阳市,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