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工作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德育工作是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关键所在。针对当前教育中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广大教师必须趋利避害,有所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应是大有作为的。
【关键词】德育工作 实效性 注重 排出 干扰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德育为首。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加强德育工作意义重大,责无旁贷。如何在这个时期加强德育工作,探索出一条适合基础教育发展规律的新方法的新途径,对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小学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启蒙阶段,中小学也是未成年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摇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将对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化,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冲击与活力又叠加的复杂局面;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小学德育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陈旧的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已不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排出干扰,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干扰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因素
当前,基础教育依然是以中、高考两张试卷为硬性指标,“唯分数论”在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些学校依然把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衡量办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教育主管部门与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重视不够,他们心中的“德育工作是第一位的”只是口号,具体表现在计划落实在书面上,教师政治学习会不少但没有实效,加强对未成年人教育的活动停留在形式,学校的常规教学与各项活动中德育得不到充分体现,不能把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每个层面。
学校德育工作的多元性有形式无内涵,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合力性、操作性、实效性。如,德育工作的考评没有量化指标,德育工作有计划,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能科学地遵循教育规律、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德育工作不能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等等。德育工作的育人手段和方法相对滞后,德育工作重视课堂传授轻视实践活动,注重校内形式轻视校外表现,说教多体验少,难以培养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自觉,学生的道德素质得不到升华。
二、教师德育工作的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者,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要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但有些教师思想守旧,更由于受到中、高考“指挥棒”的制约,导致他们德育意识淡薄,不善于专研育人教育理论,智育能力强而德育工作能力不强,言谈举止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表现为随意性过多频,这样会影响育人效果,所以,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确保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三、社会环境不良影响
当前,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也给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事业来了极大负面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国外先进的科技涌入国门,“苍蝇与蚊子一起进来了”,一时间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健康的、不健康的、甚至不良信息一起来到我们面前,那些不良的音像、书籍、网络游戏等带有色情、暴力内容,对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极易产生腐蚀作用。中小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形成,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弱,很容易染上不良习惯和行为,这也给学校教育带来冲击,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难度大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由于受家长溺爱、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影响,有些学生表现贪图享乐,轻奉献;讲个人主义,没有集体观念;对政治思想不感兴趣,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我行我素,特别是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孩子的思想動向,看自己的孩子哪都好哪都出色,这些家长给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更让学校的德育工作难以收到实效。
五、德育工作的合力整合不强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三结合”教育的力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大背景、大环境。但是,许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矛盾冲突依然存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不默契,两者不能协调开展工作,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全力;然而,社会教育更为刺手与复杂,抵制社会丑恶现象,为中小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有健康的成长空间,德育的实效性才有保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搞好“三结合”教育,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一万年太久,只争早夕。”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迫在眉睫,不能等也等不起;教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在德育工作中举足轻重,因此,教师要认清方向,排出干扰,开启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新思路。
【关键词】德育工作 实效性 注重 排出 干扰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德育为首。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加强德育工作意义重大,责无旁贷。如何在这个时期加强德育工作,探索出一条适合基础教育发展规律的新方法的新途径,对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小学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启蒙阶段,中小学也是未成年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摇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将对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化,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冲击与活力又叠加的复杂局面;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小学德育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陈旧的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已不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排出干扰,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干扰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因素
当前,基础教育依然是以中、高考两张试卷为硬性指标,“唯分数论”在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些学校依然把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衡量办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教育主管部门与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重视不够,他们心中的“德育工作是第一位的”只是口号,具体表现在计划落实在书面上,教师政治学习会不少但没有实效,加强对未成年人教育的活动停留在形式,学校的常规教学与各项活动中德育得不到充分体现,不能把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每个层面。
学校德育工作的多元性有形式无内涵,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合力性、操作性、实效性。如,德育工作的考评没有量化指标,德育工作有计划,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能科学地遵循教育规律、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德育工作不能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等等。德育工作的育人手段和方法相对滞后,德育工作重视课堂传授轻视实践活动,注重校内形式轻视校外表现,说教多体验少,难以培养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自觉,学生的道德素质得不到升华。
二、教师德育工作的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者,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要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但有些教师思想守旧,更由于受到中、高考“指挥棒”的制约,导致他们德育意识淡薄,不善于专研育人教育理论,智育能力强而德育工作能力不强,言谈举止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表现为随意性过多频,这样会影响育人效果,所以,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确保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三、社会环境不良影响
当前,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也给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事业来了极大负面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国外先进的科技涌入国门,“苍蝇与蚊子一起进来了”,一时间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健康的、不健康的、甚至不良信息一起来到我们面前,那些不良的音像、书籍、网络游戏等带有色情、暴力内容,对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极易产生腐蚀作用。中小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形成,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弱,很容易染上不良习惯和行为,这也给学校教育带来冲击,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难度大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由于受家长溺爱、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影响,有些学生表现贪图享乐,轻奉献;讲个人主义,没有集体观念;对政治思想不感兴趣,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我行我素,特别是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孩子的思想動向,看自己的孩子哪都好哪都出色,这些家长给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更让学校的德育工作难以收到实效。
五、德育工作的合力整合不强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三结合”教育的力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大背景、大环境。但是,许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矛盾冲突依然存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不默契,两者不能协调开展工作,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全力;然而,社会教育更为刺手与复杂,抵制社会丑恶现象,为中小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有健康的成长空间,德育的实效性才有保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搞好“三结合”教育,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一万年太久,只争早夕。”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迫在眉睫,不能等也等不起;教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在德育工作中举足轻重,因此,教师要认清方向,排出干扰,开启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