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们环保以及节能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越来越受世人关注。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今天,我国建筑能耗日益增长,而作为耗能的重要角色之一的空调,其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与创新在倡导的绿色建筑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绿色建筑;空调技术;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261-01
前言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实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建筑业的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绿色生态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节能的重点已逐渐从工业发展转向建筑这一方向上。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人们不再单纯地满足于居住环境,更着重居住环境的绿色生态化。因此他们对于空调系统的节能环保问题也特为重视。根据数据统计,空调能耗在建筑能耗中约占60%左右的比重,它的节能技术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建筑设计问题不可避免的。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方式的多样化、细节化直接关乎到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要求。改善暖通空调系统,使暖通空调系统发挥经济性、节能性、安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的作用成为必然趋势。为此们应该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暖通空调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使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带来正面效应。
一、绿色建筑是空调技术发展的趋势
1.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条件并通过人工手段创造宜憩舒适的环境。同时又要严格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占有。确保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不但要反映在建筑设计和建造时所采用的合适方法及因地制宜的材料上。而且更为体现在它对资源的消耗利用程度和回报自然程度状态上。由此看来。可以这样说:绿色建筑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在使用中对精神层面的重要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全方位的关心使用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的健康。
2.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是在全球范围内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生活与消费方式的深刻反思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现实生活中,一望无际的森林被蚕食和毁灭。沙漠化风暴席卷了广阔的绿野,生物物种的生命力在人类前进的步伐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城市中的人们很难见到湛蓝的天空与明媚的阳光。
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要实现空调系统的节能降耗,已经具备了许多成熟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
1.空调系统的设计管理问题。如前所述,空调系统的设计对空调系统的节能性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中往往得不到一些设计部门和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使得设计建造的系统不仅初投资大,运行能耗也相当惊人,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据实测,有的公共建筑的空调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 60%。为此,我们有必要建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暖通空调设计项目的管理,可以委托相关技术部门如学会等对设计图纸文件进行严格审查,对未达到国家有关节能标准的设计严禁施工建造。
2.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问题。除设计外,我们发现运行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单位的空调系统,一年四季只有开机关机和冬夏季转换操作,显然系统达不到相应的节能效果。为此要求运行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上岗前还必须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对没有达到要求的,应重新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同样一套系统,管理人员不同,系统的能耗大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差 50%以上。
3.新型空调方式、控制方法及新的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问题。
如前所述,采用新型空调方式、新的控制方法,不仅能显著提高热舒适性而且可以使系统大幅度节能。只要政府部门略加扶持这些成果将很快能得到适用,并形成产业化发展,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对我国的能源、环境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空调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分析
1.蓄冷技术
以前,由于夏季的用电量急剧增加,国内的很多省份通过拉闸限电来限制用电高峰期电量的增加。如今,为了降低这种用电峰谷差,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高效节能蓄冷空调,这也让人们看到不再因为用电量增加受限于拉闸限电的希望。蓄冷技术是人们在当今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配置优化的一项新型的技术改革创新,这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了较高的社会效应。它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利用夜间用电量处于低谷的阶段,在蓄冷设备中,通过将冷量以冰或水的形式进行储存的方式制冷;当达到电力高峰阶段的时候,再把先前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这种在电网中移峰填谷的运行方式,不仅节省了运行电费,还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
2.太阳能空调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热能和光能,由于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直接应用在建筑当中,避免对外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太阳能主要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进行供暖,工作原理如下:首先通过集热设备对太阳光进行热量采集,然后在热导循环系统中把热量导入到换热中心,最后把热水导入采暖系统中去,之后通过电子控制仪器对室内温进行控制。春夏季节,太阳能可以通过集热装置生产大量热水;如果遇到阴雨雪低温天气,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切换,通过燃气锅炉辅助加热,使得太阳能可以实现完美供暖。太阳能供暖工程寿命一般可以达到20年以上,五年之内就可以收回成本。
3.地源热泵是以地热作为热泵装置的热源或热汇来对建筑进行采暖或制冷的技术。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既可实现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在冬季和夏季,分别将地热能作为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在冬季将地热“取”出来用于采暖或热水供应,在夏季将室内的热量提取后释放到地层中去。目前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存在大量的低温位热源,储藏于空气、土壤、水,以及工业废气、废水中,利用热泵可以回收这些低温位热源,产生高温位热量来供应生产和生活之用。
4.在对空调负荷的计算时,必须根据规范计算建筑的总冷热负荷,而不能单单根据建筑面积估算,或者只根据经验数值来估算,这样都有可能导致负荷偏差较大,偏大以致投资运行费用增大,耗能增大,偏少则不能满足功能要求。因此正确地计算负荷对整个系统的设计十分重要,负荷直接决定空调系统设备和容量的大小。目前我国普遍在负荷计算上结果偏大,通过采取合理降低室内给定值标准与适当的减少新风量的方法,可以消除不必要的损耗,节约能源
5.设计合理的围护结构与照明
建筑围护结构应有较大的、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热阻值,采用节能型建筑材料。照明应与空调结合选用节能灯具及灯控系统。
5.1我们知道对于空调系统而言,通过围护结构的空调负荷占有很大比例,而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和窗墙面积比决定围护结构综合传热系数的大小,亦即决定通过围护结构的空调负荷的大小。
5.2在我国,照明用电量已占总用电量的10%以上,照明用电往往很大部分直接转化为空调冷负荷。对于空调面积大、照明容量大的地方,应采用照明与空调组合系统,选用节能灯具及灯控系统。
结语
综上所述,空调技术的节能问题虽然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但是往往受业主局部、眼前利益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约束,所以在实施方面做的不尽人意。所以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则是实现大幅度节能、产生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推动经济发展的保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暖通空调能耗日益增加,分析探讨空调系统节能问题,并在实际应用中得以实施应用,在能源紧张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空调节能系统在建筑节能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和运用空调节能技术是空调系统、建筑系统节能的基础,设计者们在将来的研究、设计工作中不断的摸索前进,真正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目标。
参考文献
[1] 陆亚俊.暖通空调(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朱颖心.建筑环境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绿色建筑;空调技术;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261-01
前言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实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建筑业的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绿色生态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节能的重点已逐渐从工业发展转向建筑这一方向上。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人们不再单纯地满足于居住环境,更着重居住环境的绿色生态化。因此他们对于空调系统的节能环保问题也特为重视。根据数据统计,空调能耗在建筑能耗中约占60%左右的比重,它的节能技术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建筑设计问题不可避免的。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方式的多样化、细节化直接关乎到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要求。改善暖通空调系统,使暖通空调系统发挥经济性、节能性、安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的作用成为必然趋势。为此们应该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暖通空调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使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带来正面效应。
一、绿色建筑是空调技术发展的趋势
1.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条件并通过人工手段创造宜憩舒适的环境。同时又要严格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占有。确保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不但要反映在建筑设计和建造时所采用的合适方法及因地制宜的材料上。而且更为体现在它对资源的消耗利用程度和回报自然程度状态上。由此看来。可以这样说:绿色建筑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在使用中对精神层面的重要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全方位的关心使用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的健康。
2.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是在全球范围内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生活与消费方式的深刻反思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现实生活中,一望无际的森林被蚕食和毁灭。沙漠化风暴席卷了广阔的绿野,生物物种的生命力在人类前进的步伐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城市中的人们很难见到湛蓝的天空与明媚的阳光。
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要实现空调系统的节能降耗,已经具备了许多成熟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
1.空调系统的设计管理问题。如前所述,空调系统的设计对空调系统的节能性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中往往得不到一些设计部门和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使得设计建造的系统不仅初投资大,运行能耗也相当惊人,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据实测,有的公共建筑的空调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 60%。为此,我们有必要建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暖通空调设计项目的管理,可以委托相关技术部门如学会等对设计图纸文件进行严格审查,对未达到国家有关节能标准的设计严禁施工建造。
2.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问题。除设计外,我们发现运行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单位的空调系统,一年四季只有开机关机和冬夏季转换操作,显然系统达不到相应的节能效果。为此要求运行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上岗前还必须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对没有达到要求的,应重新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同样一套系统,管理人员不同,系统的能耗大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差 50%以上。
3.新型空调方式、控制方法及新的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问题。
如前所述,采用新型空调方式、新的控制方法,不仅能显著提高热舒适性而且可以使系统大幅度节能。只要政府部门略加扶持这些成果将很快能得到适用,并形成产业化发展,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对我国的能源、环境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空调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分析
1.蓄冷技术
以前,由于夏季的用电量急剧增加,国内的很多省份通过拉闸限电来限制用电高峰期电量的增加。如今,为了降低这种用电峰谷差,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高效节能蓄冷空调,这也让人们看到不再因为用电量增加受限于拉闸限电的希望。蓄冷技术是人们在当今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配置优化的一项新型的技术改革创新,这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了较高的社会效应。它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利用夜间用电量处于低谷的阶段,在蓄冷设备中,通过将冷量以冰或水的形式进行储存的方式制冷;当达到电力高峰阶段的时候,再把先前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这种在电网中移峰填谷的运行方式,不仅节省了运行电费,还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
2.太阳能空调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热能和光能,由于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直接应用在建筑当中,避免对外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太阳能主要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进行供暖,工作原理如下:首先通过集热设备对太阳光进行热量采集,然后在热导循环系统中把热量导入到换热中心,最后把热水导入采暖系统中去,之后通过电子控制仪器对室内温进行控制。春夏季节,太阳能可以通过集热装置生产大量热水;如果遇到阴雨雪低温天气,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切换,通过燃气锅炉辅助加热,使得太阳能可以实现完美供暖。太阳能供暖工程寿命一般可以达到20年以上,五年之内就可以收回成本。
3.地源热泵是以地热作为热泵装置的热源或热汇来对建筑进行采暖或制冷的技术。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既可实现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在冬季和夏季,分别将地热能作为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在冬季将地热“取”出来用于采暖或热水供应,在夏季将室内的热量提取后释放到地层中去。目前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存在大量的低温位热源,储藏于空气、土壤、水,以及工业废气、废水中,利用热泵可以回收这些低温位热源,产生高温位热量来供应生产和生活之用。
4.在对空调负荷的计算时,必须根据规范计算建筑的总冷热负荷,而不能单单根据建筑面积估算,或者只根据经验数值来估算,这样都有可能导致负荷偏差较大,偏大以致投资运行费用增大,耗能增大,偏少则不能满足功能要求。因此正确地计算负荷对整个系统的设计十分重要,负荷直接决定空调系统设备和容量的大小。目前我国普遍在负荷计算上结果偏大,通过采取合理降低室内给定值标准与适当的减少新风量的方法,可以消除不必要的损耗,节约能源
5.设计合理的围护结构与照明
建筑围护结构应有较大的、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热阻值,采用节能型建筑材料。照明应与空调结合选用节能灯具及灯控系统。
5.1我们知道对于空调系统而言,通过围护结构的空调负荷占有很大比例,而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和窗墙面积比决定围护结构综合传热系数的大小,亦即决定通过围护结构的空调负荷的大小。
5.2在我国,照明用电量已占总用电量的10%以上,照明用电往往很大部分直接转化为空调冷负荷。对于空调面积大、照明容量大的地方,应采用照明与空调组合系统,选用节能灯具及灯控系统。
结语
综上所述,空调技术的节能问题虽然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但是往往受业主局部、眼前利益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约束,所以在实施方面做的不尽人意。所以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则是实现大幅度节能、产生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推动经济发展的保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暖通空调能耗日益增加,分析探讨空调系统节能问题,并在实际应用中得以实施应用,在能源紧张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空调节能系统在建筑节能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和运用空调节能技术是空调系统、建筑系统节能的基础,设计者们在将来的研究、设计工作中不断的摸索前进,真正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目标。
参考文献
[1] 陆亚俊.暖通空调(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朱颖心.建筑环境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