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SH1基因新杂合错义突变与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一家系相关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uangh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一家系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发病基础。

方法

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遗传学调查、体检,并对先证者进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集8例家系成员(其中患者5例,正常个体3例)和200例家系外无亲缘关系的健康对照的血样,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SASH1和ABCB6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进行DNA直接测序。

结果

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家系中9例患者均在出生后1年内发病,皮损最初累及面部,后逐渐泛发于全身。健在的8例患者中,7例皮损表现为不规则淡褐色至深褐色色素沉着斑,其余皮肤呈均匀的色素减退。仅先证者大姐皮损表现为泛发性网状色素沉着斑和色素减退斑。患者的口腔黏膜、指(趾)甲、牙齿和一般健康状况均正常。DNA测序显示,5例患者SASH1基因第15号外显子上均出现1个杂合错义突变(c.1761C > G,p.Ser587Arg),而家系中3例正常个体及家系外200例健康对照均未检测到此突变。此外,均未发现ABCB6基因突变。

结论

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发病基础存在异质性。SASH1基因的p.S587R突变可能是该家系患者发病的原因。

其他文献
期刊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因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单药治疗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较大,而联合治疗因疗效佳、不良反应小受到医生的亲睐。目前黄褐斑的治疗多样,主要有口服、外用药物,激光或光子疗法,多种方案联合治疗等。黄褐斑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病因、病程、临床分型、既往治疗情况等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多重治疗、序贯治疗或补充治疗应纳入黄褐斑治疗中。
期刊
期刊
紫外线(UV)是一种可以导致皮炎、光老化和癌变的重要的环境因子,UV诱导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炎症因子的生成是上述疾病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UV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炎症涉及多种受体、细胞内信号传导相关调控分子和核转录因子的参与,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芳香烃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蛋白激酶C家族、蛋白激酶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核转录因子κB和转录因子激活蛋白等,构成了复杂的炎症信号传导网络。
目的研究黄褐斑患者的病因、加重因素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形式收集166例女性黄褐斑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行为学资料、临床资料,并计算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MASI)、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黄褐斑生活质量评分(MELA-SQOL)。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寻找黄褐斑严重程度及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结果33.13%(55/166)的患者在发病前1年内有怀孕史。4.82%(8/166)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对玫瑰痤疮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21例玫瑰痤疮患者,统计分析其性别、年龄、皮损部位、皮损表现及自觉症状得分。结果421例玫瑰痤疮患者中男58例,女363例,男女比例为1∶6.25,男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玫瑰痤疮患者最常见的皮损表现为阵发性潮红(93.8%,395/421)、持久性红斑(84.3%,355/421)及炎性丘疹(68.9%,290/42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