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评价一堂课上的好与坏?不同的年代,评价标准也不同。传统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即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环节紧凑,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教师的基本功好就是一堂好课。进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与灵魂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之下,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呢?我认为应当具备以下几点:
一、 精心营造教学互动,动静分明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交流。师生互动是多元的,互动意味着“互为主观”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组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
师生、生生互动,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在问题的发现与探索解决之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是否积极参与、有效参与。只有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在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
二、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行为进行周密的思考与安排的过程。
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预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将出现的不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所探究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所需增删与重组。
例如,在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后,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如下图,下面四个条件中,请你以其中两个为已知条件,第三个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的命题。(你能写出几种情况?)
① AE=AD;② AB=AC; ③ OB=OC;④∠B=∠C
学生看到题目之后,兴致很高,纷纷动脑动手进行思考,看能推出几种结论及证明,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教师包办教学的做法,让学生在有趣的开放性题目的练习中,复习了所学的概念和定理,并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延伸,从而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重视多媒体的运用,合理且要恰当
现代科学技术,丰富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它能使本来不易反映的数学规律和内容通过课件直观地反映出来,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堂运用多媒体,应是当用则用,解决的是其他手段难以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达到其他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四、 体现教学个性,形成教学风格
多年来,教学已形成诸多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喜欢按部就班照某种模式去操作,时间一长,自己的鲜明教学个性却没有了。
其实数学的实际应用丰富多彩,它也决定了课堂教学能呈现出多元化。比如教材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与确定。再如,有的教师语言风趣,善于用幽默的方式说出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氛围;年轻的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占优势,那么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贴近生活的材料,创设生动而深刻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思考的课堂氛围之中。
总之,教师只有全面分析自己个性的优缺点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定位自己的教学风格,才会有生动并富有自己个性特色的课堂,才会培养出生动和富有个性的学生。
五、 运用数学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运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参与其中的快乐。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最令人讶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
其次,教师应充分展示数学美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的真正意蕴。例如,著名的黄金分割比为0.61803398……。维纳斯的美被世人公认,她的身材比恰恰是黄金分割比;还有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角平分线三线合一,都体现了数学的和谐美;表示自然数的“N”,它成为任何具体数的代表,但又是不等同于任何一个具体数的抽象数,体现了数学的抽象美;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空间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数学学习就是数学美的鉴赏过程,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展示数学美的特征,才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得他们在美的体验中,获得知识,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学习兴趣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
六、 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应用意识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题,“在学校里,你抬头望到旗台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你能测出旗杆的高度吗?你用什么办法测量?有哪几种办法呢?在学了数学八年级(下)“函数及其图像”这一章后,让学生了解上网的几种收费标准,算一算,他们暑假在家里上网一个月所花费的费用等等。平时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收集涉及生活、自然、环保、测量、营销、决策等领域的应用题型,检测学生自己的应用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中,让学生切切实实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感受,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 重视学习方法介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仅仅重视教学设计,着重教学各个环节衔接是否自然得体,而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介绍,却不为教师所重视。新课程标准中,把学生学习方法的介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
其实数学学习方法有很多,教师平时在上课时,应将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渗透给学生。例如:“两先两后法”,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过电影”学习法,就是学生每晚临睡前,将白天学过的知识在脑子里像放电影似的过一遍;“纠错本”、“重点本”助学法中,“纠错本”是将平时作业、测验、考试中的错题记录下来,并加以改正,避免今后再犯。而“重点本”是把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复习时才会有所侧重;“课本目录法”通常学生在临考复习时,对照目录看一看,能否在脑子里反映出它的内容,包括主要的定理、公式、一些重要的结论,还有一些习题的特例解法,以及这个章节与其他章节内容的联系;“利用谐音、歌诀法”如:意(1)思(4)意(1)思(4)等等。只有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与介绍,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总之,一堂好课是教师教的自然,引导得恰到好处,突出了重点、难点,学生学得主动,感情充分投入,兴趣积极高涨,思维在碰撞中不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师生共同沉浸于探索知识的忘我境界之中。
一、 精心营造教学互动,动静分明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交流。师生互动是多元的,互动意味着“互为主观”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组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
师生、生生互动,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在问题的发现与探索解决之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是否积极参与、有效参与。只有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在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
二、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行为进行周密的思考与安排的过程。
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预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将出现的不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所探究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所需增删与重组。
例如,在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后,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如下图,下面四个条件中,请你以其中两个为已知条件,第三个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的命题。(你能写出几种情况?)
① AE=AD;② AB=AC; ③ OB=OC;④∠B=∠C
学生看到题目之后,兴致很高,纷纷动脑动手进行思考,看能推出几种结论及证明,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教师包办教学的做法,让学生在有趣的开放性题目的练习中,复习了所学的概念和定理,并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延伸,从而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重视多媒体的运用,合理且要恰当
现代科学技术,丰富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它能使本来不易反映的数学规律和内容通过课件直观地反映出来,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堂运用多媒体,应是当用则用,解决的是其他手段难以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达到其他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四、 体现教学个性,形成教学风格
多年来,教学已形成诸多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喜欢按部就班照某种模式去操作,时间一长,自己的鲜明教学个性却没有了。
其实数学的实际应用丰富多彩,它也决定了课堂教学能呈现出多元化。比如教材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与确定。再如,有的教师语言风趣,善于用幽默的方式说出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氛围;年轻的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占优势,那么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贴近生活的材料,创设生动而深刻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思考的课堂氛围之中。
总之,教师只有全面分析自己个性的优缺点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定位自己的教学风格,才会有生动并富有自己个性特色的课堂,才会培养出生动和富有个性的学生。
五、 运用数学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运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参与其中的快乐。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最令人讶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
其次,教师应充分展示数学美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的真正意蕴。例如,著名的黄金分割比为0.61803398……。维纳斯的美被世人公认,她的身材比恰恰是黄金分割比;还有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角平分线三线合一,都体现了数学的和谐美;表示自然数的“N”,它成为任何具体数的代表,但又是不等同于任何一个具体数的抽象数,体现了数学的抽象美;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空间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数学学习就是数学美的鉴赏过程,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展示数学美的特征,才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得他们在美的体验中,获得知识,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学习兴趣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
六、 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应用意识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题,“在学校里,你抬头望到旗台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你能测出旗杆的高度吗?你用什么办法测量?有哪几种办法呢?在学了数学八年级(下)“函数及其图像”这一章后,让学生了解上网的几种收费标准,算一算,他们暑假在家里上网一个月所花费的费用等等。平时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收集涉及生活、自然、环保、测量、营销、决策等领域的应用题型,检测学生自己的应用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中,让学生切切实实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感受,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 重视学习方法介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仅仅重视教学设计,着重教学各个环节衔接是否自然得体,而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介绍,却不为教师所重视。新课程标准中,把学生学习方法的介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
其实数学学习方法有很多,教师平时在上课时,应将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渗透给学生。例如:“两先两后法”,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过电影”学习法,就是学生每晚临睡前,将白天学过的知识在脑子里像放电影似的过一遍;“纠错本”、“重点本”助学法中,“纠错本”是将平时作业、测验、考试中的错题记录下来,并加以改正,避免今后再犯。而“重点本”是把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复习时才会有所侧重;“课本目录法”通常学生在临考复习时,对照目录看一看,能否在脑子里反映出它的内容,包括主要的定理、公式、一些重要的结论,还有一些习题的特例解法,以及这个章节与其他章节内容的联系;“利用谐音、歌诀法”如:意(1)思(4)意(1)思(4)等等。只有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与介绍,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总之,一堂好课是教师教的自然,引导得恰到好处,突出了重点、难点,学生学得主动,感情充分投入,兴趣积极高涨,思维在碰撞中不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师生共同沉浸于探索知识的忘我境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