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彩陶是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考古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研究的热点。彩陶以其造型独特、纹饰精美而备受中外众多学者和收藏爱好者的关注。特别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后,人物造型陶塑开始渐渐多了起来,包括大量仿人体局部造型的器物,如人头形、陶足、陶靴等陶塑。这些器物大量出现在黄河流域沿线,它们造型奇特,或稚拙、或灵巧、或诡异,体现出史前先民丰富的思维想象空间与设计理念。
[关键词]彩陶;陶塑;原始艺术;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2-0023-02
彩陶是史前人类重要的生活器具,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所以在其出现之初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彩陶是原始社会的主要艺术品,彩陶对于艺术发展史的意义在于它既是实用器物又是艺术品,在它身上体现着实用功利与审美要求的结合,物质需求與精神需求的统一。后来,一些用于祭祀和宗教的器具随之诞生,如仰韶文化的尖底瓶,多以为是取水的器物,但忽略了它的其他用途,因在墓葬当中普遍发现,它不再是以单纯的汲水功能存在,而是供宗教祭祀的需要。异形器的用途按考古常规的判断,通常被认为是陈列、祭祀、陪葬之用。应该说,彩陶异形器的出现贯穿于彩陶发展过程的始终。
一、人形彩陶器
彩陶异形器物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四坝文化等许多文化陶器,都出土有不同的模拟人形造型的彩陶瓶和壶,也都有以人的双臂之形为壶体双耳之形的形式。同类彩陶造型,更多是取人的局部特征,为人形的象征性造型。例如人的鼻子或者耳部特征,为陶器造型的点缀形式。人形造型的手法,赋予陶器以生命的象征意义,借人的形象特征体现不同的象征观念。这类形式存在于仰韶文化,也广泛延续于马家窑文化和青铜时代彩陶中,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彩陶瓶造型,以人头形为瓶口,人身为壶体。细泥红陶,通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圆鼓腹、平底。罐的腹耳(残缺),变为象征性的人的两臂,上腹开裂,塑造了鼓腹而立的披发女子形象。彩陶瓶为雕塑人头形,再现了人体形象的特征。器口为圆雕头像,耳孔鲜明,短发齐额,五官端正,挺鼻小嘴,面庞秀丽。瓶体从上到下饰三层大体相同的黑彩图案,其装饰花纹为弧边三角纹、弧线和垂弧、斜直线、侧弧组合而成,图案规整、线条流畅,具有“纹身”的象征寓意。从头部形象分析,多数人认为是一女性形象,有人认为是一风华正茂的少女,也有人倾向于这是一位女神的观点。它无疑在史前时期是一件特殊的彩陶,不仅仅是为了装点生活而制作,其中必定蕴含着诸多精神层面的意义。
陕西黄陵出土的仰韶文化人形陶罐,用红陶制作而成,陶罐高33厘米。上半身是孩童形象,背后有孔(较大),下半部较大,不易倒。以人形为框架,以人的躯体为壶身,从人头形的耳部伸出,至壶体肩部的双臂之形,为壶的双耳(残)。这样人形壶以写实的形式出现,孩童(小女孩)面目清秀可爱,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动态自然,神态逼真,形象生动。好像是在期待或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遐想。塑造了一个憨态可掬的人体彩陶壶,是人形造型的巧妙之作。这是仰韶彩陶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史前艺术中集彩陶、雕塑、造型艺术于一身的杰出作品之一。
1989年出土于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的人形彩陶罐,高21厘米,属商代早期的彩陶。这件彩陶罐,与人们通常印象中的彩陶有很大的区别。这件陶器俨然是一个站立的人的形象,虽然从制作工艺上看并无特别之处,甚至可以称其为粗糙。但是,这件陶罐对人的体态、动作和神情的刻画确实栩栩如生。从面部特征上分析,这明显是一个男子,高鼻深目,双耳开孔,表情生动。短发,头上没有任何装饰品,身着短上衣,带有精美的项饰,下着网格长裤裙,双手插于裤兜,怡然自得,巧妙地形成陶罐的双耳。最特别的就是他双脚上的鞋,看上去完全是一双高靿的靴子,这样的装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流行元素。
从人形陶罐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更有可能是用来盛食物的器皿。这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日趋成熟。
二、人头或人面塑饰
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发现的彩陶器皿上,人物雕塑数量丰富,人头像或人像常常作为装饰品而被用于器口或器,表明了以人作为塑造对象的普遍性。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红山文化等时期,陶器上有表现为单独的人面雕塑或人头雕塑。人物的五官端正,形态逼真,且多为女性形象,具有典型的亚洲人物特点。
如半坡捏塑人头像,其塑工颇为精致,人面略呈方形,头作扁平状,耳、目、口、鼻均用泥片附加粘合而成,口部已脱落,目、耳锥刺成洞,鼻子高大,鼻梁中间压成一道凹痕,耳部穿刺两孔,当为系耳坠的象征。据考古学者认定,这个塑像似为插在某种东西上的附饰或者儿童玩具。
再如红山文化红陶女神像,高20.7厘米,宽14.8厘米,厚7.2厘米,夹砂褐陶,火候较高,头与身体开裂,胸部以下残失,内蒙古赤峰市征集,内蒙古博物馆藏。?譹?訛用写实的手法塑造出逼真的女神形象,头顶有一周盘发,耳部有耳洞,弯弯的眉毛,挺立的鼻梁,面部用镂空的线条划眼与嘴,面带微笑,一副满足的神情,双手五指岔开放于胸前,塑造了一位风华正茂的东方美女形象。多数学者认为,此陶塑人头为红山文化的女神陶塑像,体现出原始社会的崇拜和信仰。在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沟遗址,也出土有另一件红山女神头陶塑,其面部特征为高颧骨,浅眼窝,低鼻梁,薄嘴唇。眼珠是用晶莹碧绿圆玉片镶嵌而成,双目炯炯,神采飞扬。刘国祥认为:“女神头像只一个人面像,那么这尊人像是一个高度写实的陶制人像。口部作一种呼喊状,很容易联想到它是一个‘巫者’的形象。”
虽然从出土地点、质地等方面来说,有其不同之处,但比较而言又存在一些共同特点。从某种角度来说,两者都反映了红山文化时期远古先民的崇拜和宗教祭祀体系,共同为研究红山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考古证据。女神崇拜是原始社会的重要信仰,女神的发现是从西方开始,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初期。1908年,奥地利出土了圆雕的女性裸体像。后来又在欧洲和西亚发现了多处。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中国似乎与女神无关。这一观点被红山文化的发现所击破。红山文化的女神像并不仅仅存在于牛梁河遗址,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有陶塑裸体孕妇像,因此也有人推断红山文化的女神像是生育之神。 作为彩陶附件或附属的人头塑饰,有的塑饰与彩绘结合。在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屡见不鲜,尤以马厂类型为多。这种形式表现的人物大多作痛苦状,以男性形象为多。有的面目狰狞,有的泪流满面,造型诡异。“这些造型,有的像是崇拜物,有的带有神秘色彩,有些可能是巫术的道具。可能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能与原始崇拜有关,如动物崇拜、性崇拜和生殖崇拜,有些也可能表现了原始人的一种即兴的创作。反映了先民力图‘再现’人自身和外界事物的冲动,表现了人企图把握世界的最初努力,这与原始岩画的功能可能是相近的。这种以人为对象的意识和创造,必定包含着当时人对自身的某种认识和理解”。?譺?訛
三、人足形器(陶靴)
人足形器最早出现于马厂类型时期,四坝文化也较为多见。它以人物的脚形为模板,或以穿靴的足形来表现,惟妙惟肖,生动传神。人足上、靴面和靴筒上还有彩绘。年代更早的发现,还有属于齐家文化的双脚形陶罐。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和辛店文化的靴子,应当是那个时代真正的雪地靴。西北寒季较长,风雪也大,靴子的发明与流行也很自然。那个年代游牧业发达,羊皮也来得容易,做一双皮毛靴子,不会那么困难。
1976年出土于甘肃玉门的火烧沟遗址的彩陶腹耳罐,高11.8厘米,口径7.4厘米,属四坝文化,甘肃省博物馆藏。?譻?訛浅褐色陶,残缺复原,腹侧有小鋬。外饰红色陶衣,口内绘斜条纹,双大耳似人弯曲的双臂,陶罐的底部做成穿着靴子的双脚模样。陶罐整体似一人物形象,大大的肚子,衣着华丽,双手叉腰,一副怡然自得的形态,体现出自古以来甘肃河西一带富足的生活。这也反映出4000年前河西走廊一带人的着装形象。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人足形罐,距今约4300年左右。彩陶脚制作精美,红色陶衣黑彩绘制。图案纹饰为马厂类型彩陶中较典型的细笔网格纹与宽带纹、折线纹的组合纹饰。表面打磨精致,小巧玲珑。造型生动逼真,五趾分明,并且体现出脚踝。脚踝上部有小磕口,用黄泥简单修复。从精美的彩陶器物可以看出,远古先民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制作生产工具上,其艺术水平也达到高超的水平,在礼器、冥器的制作上虽严格庄重,却又不失活泼的个性。
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出土的辛店文化陶靴,高11.6厘米,底长1.3厘米,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譼?訛靴筒为圆形,内空,靴帮与靴底连接处内凹。靴面黑彩绘对称双线回纹、带纹和三角纹。这件距今3000年前人们穿的靴子式样,与现代靴子几乎完全相同。
四、结语
陶塑作为史前人类三维的艺术造型,是当时的先民对现实生活“再现”。早期陶塑大多以人作为表现对象,“陶器的曲线与人体曲线有关联”,?譽?訛从衣不蔽体的普通大众到衣着华丽的贵族,无不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变革;陶塑的动物也是从猪、狗、羊到各种鸟类形象,反映了畜牧业的发展历程;鱼类从早期到晚期持续存在,说明人类对渔猎生活的依赖。而人形陶塑的普遍出现,体现出人对自身的再现与尊重。随着等级的产生,首领崇拜,巫术盛行,导致人物陶塑上升到神话的表现。同时,彩陶作为随葬品,“它是带有神灵的器物之用”,呈现出特殊的心理需求。因而,彩陶综合地反映着原始文化精神,也傳达着原始艺术精神诸要素。
[关键词]彩陶;陶塑;原始艺术;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2-0023-02
彩陶是史前人类重要的生活器具,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所以在其出现之初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彩陶是原始社会的主要艺术品,彩陶对于艺术发展史的意义在于它既是实用器物又是艺术品,在它身上体现着实用功利与审美要求的结合,物质需求與精神需求的统一。后来,一些用于祭祀和宗教的器具随之诞生,如仰韶文化的尖底瓶,多以为是取水的器物,但忽略了它的其他用途,因在墓葬当中普遍发现,它不再是以单纯的汲水功能存在,而是供宗教祭祀的需要。异形器的用途按考古常规的判断,通常被认为是陈列、祭祀、陪葬之用。应该说,彩陶异形器的出现贯穿于彩陶发展过程的始终。
一、人形彩陶器
彩陶异形器物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四坝文化等许多文化陶器,都出土有不同的模拟人形造型的彩陶瓶和壶,也都有以人的双臂之形为壶体双耳之形的形式。同类彩陶造型,更多是取人的局部特征,为人形的象征性造型。例如人的鼻子或者耳部特征,为陶器造型的点缀形式。人形造型的手法,赋予陶器以生命的象征意义,借人的形象特征体现不同的象征观念。这类形式存在于仰韶文化,也广泛延续于马家窑文化和青铜时代彩陶中,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彩陶瓶造型,以人头形为瓶口,人身为壶体。细泥红陶,通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圆鼓腹、平底。罐的腹耳(残缺),变为象征性的人的两臂,上腹开裂,塑造了鼓腹而立的披发女子形象。彩陶瓶为雕塑人头形,再现了人体形象的特征。器口为圆雕头像,耳孔鲜明,短发齐额,五官端正,挺鼻小嘴,面庞秀丽。瓶体从上到下饰三层大体相同的黑彩图案,其装饰花纹为弧边三角纹、弧线和垂弧、斜直线、侧弧组合而成,图案规整、线条流畅,具有“纹身”的象征寓意。从头部形象分析,多数人认为是一女性形象,有人认为是一风华正茂的少女,也有人倾向于这是一位女神的观点。它无疑在史前时期是一件特殊的彩陶,不仅仅是为了装点生活而制作,其中必定蕴含着诸多精神层面的意义。
陕西黄陵出土的仰韶文化人形陶罐,用红陶制作而成,陶罐高33厘米。上半身是孩童形象,背后有孔(较大),下半部较大,不易倒。以人形为框架,以人的躯体为壶身,从人头形的耳部伸出,至壶体肩部的双臂之形,为壶的双耳(残)。这样人形壶以写实的形式出现,孩童(小女孩)面目清秀可爱,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动态自然,神态逼真,形象生动。好像是在期待或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遐想。塑造了一个憨态可掬的人体彩陶壶,是人形造型的巧妙之作。这是仰韶彩陶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史前艺术中集彩陶、雕塑、造型艺术于一身的杰出作品之一。
1989年出土于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的人形彩陶罐,高21厘米,属商代早期的彩陶。这件彩陶罐,与人们通常印象中的彩陶有很大的区别。这件陶器俨然是一个站立的人的形象,虽然从制作工艺上看并无特别之处,甚至可以称其为粗糙。但是,这件陶罐对人的体态、动作和神情的刻画确实栩栩如生。从面部特征上分析,这明显是一个男子,高鼻深目,双耳开孔,表情生动。短发,头上没有任何装饰品,身着短上衣,带有精美的项饰,下着网格长裤裙,双手插于裤兜,怡然自得,巧妙地形成陶罐的双耳。最特别的就是他双脚上的鞋,看上去完全是一双高靿的靴子,这样的装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流行元素。
从人形陶罐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更有可能是用来盛食物的器皿。这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日趋成熟。
二、人头或人面塑饰
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发现的彩陶器皿上,人物雕塑数量丰富,人头像或人像常常作为装饰品而被用于器口或器,表明了以人作为塑造对象的普遍性。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红山文化等时期,陶器上有表现为单独的人面雕塑或人头雕塑。人物的五官端正,形态逼真,且多为女性形象,具有典型的亚洲人物特点。
如半坡捏塑人头像,其塑工颇为精致,人面略呈方形,头作扁平状,耳、目、口、鼻均用泥片附加粘合而成,口部已脱落,目、耳锥刺成洞,鼻子高大,鼻梁中间压成一道凹痕,耳部穿刺两孔,当为系耳坠的象征。据考古学者认定,这个塑像似为插在某种东西上的附饰或者儿童玩具。
再如红山文化红陶女神像,高20.7厘米,宽14.8厘米,厚7.2厘米,夹砂褐陶,火候较高,头与身体开裂,胸部以下残失,内蒙古赤峰市征集,内蒙古博物馆藏。?譹?訛用写实的手法塑造出逼真的女神形象,头顶有一周盘发,耳部有耳洞,弯弯的眉毛,挺立的鼻梁,面部用镂空的线条划眼与嘴,面带微笑,一副满足的神情,双手五指岔开放于胸前,塑造了一位风华正茂的东方美女形象。多数学者认为,此陶塑人头为红山文化的女神陶塑像,体现出原始社会的崇拜和信仰。在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沟遗址,也出土有另一件红山女神头陶塑,其面部特征为高颧骨,浅眼窝,低鼻梁,薄嘴唇。眼珠是用晶莹碧绿圆玉片镶嵌而成,双目炯炯,神采飞扬。刘国祥认为:“女神头像只一个人面像,那么这尊人像是一个高度写实的陶制人像。口部作一种呼喊状,很容易联想到它是一个‘巫者’的形象。”
虽然从出土地点、质地等方面来说,有其不同之处,但比较而言又存在一些共同特点。从某种角度来说,两者都反映了红山文化时期远古先民的崇拜和宗教祭祀体系,共同为研究红山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考古证据。女神崇拜是原始社会的重要信仰,女神的发现是从西方开始,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初期。1908年,奥地利出土了圆雕的女性裸体像。后来又在欧洲和西亚发现了多处。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中国似乎与女神无关。这一观点被红山文化的发现所击破。红山文化的女神像并不仅仅存在于牛梁河遗址,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有陶塑裸体孕妇像,因此也有人推断红山文化的女神像是生育之神。 作为彩陶附件或附属的人头塑饰,有的塑饰与彩绘结合。在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屡见不鲜,尤以马厂类型为多。这种形式表现的人物大多作痛苦状,以男性形象为多。有的面目狰狞,有的泪流满面,造型诡异。“这些造型,有的像是崇拜物,有的带有神秘色彩,有些可能是巫术的道具。可能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能与原始崇拜有关,如动物崇拜、性崇拜和生殖崇拜,有些也可能表现了原始人的一种即兴的创作。反映了先民力图‘再现’人自身和外界事物的冲动,表现了人企图把握世界的最初努力,这与原始岩画的功能可能是相近的。这种以人为对象的意识和创造,必定包含着当时人对自身的某种认识和理解”。?譺?訛
三、人足形器(陶靴)
人足形器最早出现于马厂类型时期,四坝文化也较为多见。它以人物的脚形为模板,或以穿靴的足形来表现,惟妙惟肖,生动传神。人足上、靴面和靴筒上还有彩绘。年代更早的发现,还有属于齐家文化的双脚形陶罐。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和辛店文化的靴子,应当是那个时代真正的雪地靴。西北寒季较长,风雪也大,靴子的发明与流行也很自然。那个年代游牧业发达,羊皮也来得容易,做一双皮毛靴子,不会那么困难。
1976年出土于甘肃玉门的火烧沟遗址的彩陶腹耳罐,高11.8厘米,口径7.4厘米,属四坝文化,甘肃省博物馆藏。?譻?訛浅褐色陶,残缺复原,腹侧有小鋬。外饰红色陶衣,口内绘斜条纹,双大耳似人弯曲的双臂,陶罐的底部做成穿着靴子的双脚模样。陶罐整体似一人物形象,大大的肚子,衣着华丽,双手叉腰,一副怡然自得的形态,体现出自古以来甘肃河西一带富足的生活。这也反映出4000年前河西走廊一带人的着装形象。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人足形罐,距今约4300年左右。彩陶脚制作精美,红色陶衣黑彩绘制。图案纹饰为马厂类型彩陶中较典型的细笔网格纹与宽带纹、折线纹的组合纹饰。表面打磨精致,小巧玲珑。造型生动逼真,五趾分明,并且体现出脚踝。脚踝上部有小磕口,用黄泥简单修复。从精美的彩陶器物可以看出,远古先民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制作生产工具上,其艺术水平也达到高超的水平,在礼器、冥器的制作上虽严格庄重,却又不失活泼的个性。
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出土的辛店文化陶靴,高11.6厘米,底长1.3厘米,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譼?訛靴筒为圆形,内空,靴帮与靴底连接处内凹。靴面黑彩绘对称双线回纹、带纹和三角纹。这件距今3000年前人们穿的靴子式样,与现代靴子几乎完全相同。
四、结语
陶塑作为史前人类三维的艺术造型,是当时的先民对现实生活“再现”。早期陶塑大多以人作为表现对象,“陶器的曲线与人体曲线有关联”,?譽?訛从衣不蔽体的普通大众到衣着华丽的贵族,无不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变革;陶塑的动物也是从猪、狗、羊到各种鸟类形象,反映了畜牧业的发展历程;鱼类从早期到晚期持续存在,说明人类对渔猎生活的依赖。而人形陶塑的普遍出现,体现出人对自身的再现与尊重。随着等级的产生,首领崇拜,巫术盛行,导致人物陶塑上升到神话的表现。同时,彩陶作为随葬品,“它是带有神灵的器物之用”,呈现出特殊的心理需求。因而,彩陶综合地反映着原始文化精神,也傳达着原始艺术精神诸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