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启发式教学指根据学习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注入式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下面就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启发式教学进行阐述。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启发式教学 教学效果
是否数学课堂上只要老师多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则是“灌输式”教学?我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说法,其实讲授法和提问法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就是“启发式”教学。有的老师上课为了追求片面的“启发式”教学,把“满堂灌”变为“全堂问”。有时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翻开课本就可直接找到答案。有时提出的问题难度过高,使学生摸不着头脑,结果是问而不答、启而不发。如何把“启发式”教学很好地运用到数学课堂中呢?
一、教学关键处巧设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关键处巧设疑问,是启发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时教师加以点拨、指引就能一触即发,驱动思维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讲“勾股定理”时,让学生任意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量出任意两边的长度,就能告诉他们第三条边的长度,并立即让学生量第三边的长度,进行检验。学生惊讶之余就会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渴求知识的欲望立即流露在学生的脸上。这时我再适时讲一下“勾股定理”,学生在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又如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课上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图形,紧接着启发式地提问这些图形都有哪些共同特点,这样学生的兴趣顿时倍增,进而引出轴对称及成轴对称图形的一些性质,然后让学生观察一些国家的国旗,指出哪些是成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成轴对称图形,哪些是轴对称,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些轴对称及成轴对称的图形。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巧设疑问为学生创造活跃的、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主学习
教学中最大的成功是学生乐于学习,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的心理条件。想让学生喜欢数学这科,必须让他们有兴趣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启发式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形式之一。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讨论和探索获取知识。例如:讲《三角形》一章中关于三角形分类一节时,上课时先不讲新课,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白纸剪三角形。几分钟后,学生剪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接着启发学生观察并讨论三角形的形状,既而总结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按边分为两大类。这样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如讲《角的平分线的逆定理》一节时,先不讲新课而是先复习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而启发式地反问:“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一定在角的平分线上吗?”这样学生立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地分小组讨论,我参与其中,学生在热烈讨论中学到了知识。
三、启发、营造积极的数学课堂氛围
为了增强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育对象的思维能力和一定教学条件,运用卓有成效的启发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能力。
首先,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及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都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教学这些知识的生成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观念,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公式的归纳过程等充分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其次,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数学世界里主动分析、吸收的过程,表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建立思维意识。
再次,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一股脑地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记录;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讲《分式方程的解法》一节时,为了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分式方程的解与整式方程的解有何不同?
2.是所有的分式方程都有解吗?
3.分式方程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增根?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提高课堂效率。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还要精神饱满,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充满信心,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多注意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启发式”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动脑、动手、动口、轻松自如、民主和谐地进行知识交流,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目的,做到寓教于乐,使数学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智奋.善待学生的“出错”,使数学课堂更精彩[J].考试周刊,2010(06).
[2]刘学愿,谢正诚.谈谈启发式教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03).
[3]张继涛,陈秋社.新课标下进行启发式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新课程(中学),2010(06).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启发式教学 教学效果
是否数学课堂上只要老师多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则是“灌输式”教学?我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说法,其实讲授法和提问法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就是“启发式”教学。有的老师上课为了追求片面的“启发式”教学,把“满堂灌”变为“全堂问”。有时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翻开课本就可直接找到答案。有时提出的问题难度过高,使学生摸不着头脑,结果是问而不答、启而不发。如何把“启发式”教学很好地运用到数学课堂中呢?
一、教学关键处巧设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关键处巧设疑问,是启发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时教师加以点拨、指引就能一触即发,驱动思维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讲“勾股定理”时,让学生任意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量出任意两边的长度,就能告诉他们第三条边的长度,并立即让学生量第三边的长度,进行检验。学生惊讶之余就会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渴求知识的欲望立即流露在学生的脸上。这时我再适时讲一下“勾股定理”,学生在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又如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课上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图形,紧接着启发式地提问这些图形都有哪些共同特点,这样学生的兴趣顿时倍增,进而引出轴对称及成轴对称图形的一些性质,然后让学生观察一些国家的国旗,指出哪些是成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成轴对称图形,哪些是轴对称,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些轴对称及成轴对称的图形。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巧设疑问为学生创造活跃的、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主学习
教学中最大的成功是学生乐于学习,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的心理条件。想让学生喜欢数学这科,必须让他们有兴趣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启发式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形式之一。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讨论和探索获取知识。例如:讲《三角形》一章中关于三角形分类一节时,上课时先不讲新课,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白纸剪三角形。几分钟后,学生剪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接着启发学生观察并讨论三角形的形状,既而总结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按边分为两大类。这样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如讲《角的平分线的逆定理》一节时,先不讲新课而是先复习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而启发式地反问:“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一定在角的平分线上吗?”这样学生立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地分小组讨论,我参与其中,学生在热烈讨论中学到了知识。
三、启发、营造积极的数学课堂氛围
为了增强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育对象的思维能力和一定教学条件,运用卓有成效的启发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能力。
首先,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及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都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教学这些知识的生成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观念,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公式的归纳过程等充分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其次,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数学世界里主动分析、吸收的过程,表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建立思维意识。
再次,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一股脑地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记录;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讲《分式方程的解法》一节时,为了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分式方程的解与整式方程的解有何不同?
2.是所有的分式方程都有解吗?
3.分式方程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增根?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提高课堂效率。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还要精神饱满,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充满信心,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多注意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启发式”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动脑、动手、动口、轻松自如、民主和谐地进行知识交流,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目的,做到寓教于乐,使数学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智奋.善待学生的“出错”,使数学课堂更精彩[J].考试周刊,2010(06).
[2]刘学愿,谢正诚.谈谈启发式教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03).
[3]张继涛,陈秋社.新课标下进行启发式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新课程(中学),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