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认真研读了《数学课标》后,不难发现“关注”是课标中使用频律较高的一词。其基本理念就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课程功能由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评价中连用了四个“关注”: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新课程中教师到底怎样来关注学生的发展呢?下面就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路发展,鼓励大胆创新。
所谓关注学生的思路,并不是让教学活动完全跟着学生的思路跑,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的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当学生掌握新知识后,教师应该注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大胆创新,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
例如:教学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以3/8+0.2做为最后一道口算题,揭示新旧知识的矛盾。部分学生把3/8作为小数计算,另一部分学生把0.2化成分数计算。双方都认为自己的计算方法简便,我鼓励双方举例验证,双方意见逐步统一,自己归出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先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先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再进行计算,这时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如1/6+0.4+5/6,可以先计算1/6+5/6得1,再与0.4相加即可,课堂上一下子沸腾起来。有位同学又以6/32+0.125为例,十分有创建的说,此题中分数6/32虽然能化成有限小数,但较繁又易错,还是把0.125化成1/8来计算教简便。这节课我不死扣教材,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着他们的思路,开展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运算方法,又使学生掌握了特殊的处理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促使解法多思。
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有高有低,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搞“一刀切”,而要有“弹性”。我在教学时,不完全拘泥于课本的解法,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开拓解法多思。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往往只能运用数学知识,很快求出答案。答案一旦被求出,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我是怎样会想到这种方法的,我为什么要这样去解,则很少关注。然而解题的目的,不光是求出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通过解题的过程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讲的鸡兔同笼问题中的这样一道题目:鸡和兔共有8只,共26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教师提问,你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来解答这道题呢?我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教材,可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题,并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尝试。结果学生发现有多种解法。1.列表法。2.假设法。3.方程法。教学时,我让学生陈述解题思路,促使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深刻的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沟通了算术方法和方程之间的联系,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
三、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感知数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向。数学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我们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找出来的。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感知数学。
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可先让学生在课前分别准备好直径不同的圆和一些毛线,上课时引导学生用毛线绕圆一周,测出毛线的长,根据测得每个圆的直径和所测毛线的长,让学生分别用“圆的周长/直径=?”这个公式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学生从探索中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当学生发现这个现象时,奇怪极了,忍不住问:“老师,为什么我们每个圆量出的周长和直径都不同,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却一样呢?”这时再根据学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的这种心理引出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得出的圆周率,就是一个定值。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的手段,一旦这个过程完成,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提炼出数学知识,并应用新知识,使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达到内化,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法、不同的思路,使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探索动力。
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它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和波动性。数学较之语文,课堂上缺乏激情,教材理性往往多于情感,这样更要求教师以情育情,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应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爱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只不过是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平等的,让学生在爱的感召下学习。
例如:教“角的初步认识”,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做一个角。先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个角,然后用两根小纸条把找到的角搬下来,做成了一个角。活动开始,学生在教室里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角。突然,有一个学生走到我面前,怯怯地说:“老师,我在您的衣领上找到了一个角,您能弯下腰来吗?”我愉快地答应了,其他同学见状,也纷纷跑到我身边,在我的身上找角,我始终微笑着,学生兴高采烈。这一堂课,效果很理想。此次教学,我摔掉了“师道尊严”的大架子,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老师爱他们,老师与他们是亲密的朋友。这种爱,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架起了老师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正是这种爱,促使学生产生了探索知识的动力,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
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探究能力。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是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的联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故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质疑,对书本质疑,对数学公式质疑,对课题质疑等,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
如在圆柱体的学习过程中,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可先出示课题,让学生对课题提出质疑和想知道的问题,学生提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前面我们学过为了更便于计算,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那圆柱可不可以也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这些问题都是关键知识点。由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他学起来也就会更认真。所以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掌握知识。
每次上新课前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预习,把有疑问的地方和不懂的问题写在提问本或课本上,在学生预习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的惊奇开始。”质疑可以促进学生的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发展,学生一旦有了疑问就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他的求知欲也更强烈了,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自主探究的氛围。
只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真正地去关注学生,用心去感受学生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就会不断地找到灵感,不断地从学生身上觅到新的课程资源,数学课堂就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如东县袁庄镇袁庄小学)
【关键词】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认真研读了《数学课标》后,不难发现“关注”是课标中使用频律较高的一词。其基本理念就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课程功能由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评价中连用了四个“关注”: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新课程中教师到底怎样来关注学生的发展呢?下面就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路发展,鼓励大胆创新。
所谓关注学生的思路,并不是让教学活动完全跟着学生的思路跑,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的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当学生掌握新知识后,教师应该注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大胆创新,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
例如:教学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以3/8+0.2做为最后一道口算题,揭示新旧知识的矛盾。部分学生把3/8作为小数计算,另一部分学生把0.2化成分数计算。双方都认为自己的计算方法简便,我鼓励双方举例验证,双方意见逐步统一,自己归出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先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先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再进行计算,这时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如1/6+0.4+5/6,可以先计算1/6+5/6得1,再与0.4相加即可,课堂上一下子沸腾起来。有位同学又以6/32+0.125为例,十分有创建的说,此题中分数6/32虽然能化成有限小数,但较繁又易错,还是把0.125化成1/8来计算教简便。这节课我不死扣教材,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着他们的思路,开展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运算方法,又使学生掌握了特殊的处理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促使解法多思。
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有高有低,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搞“一刀切”,而要有“弹性”。我在教学时,不完全拘泥于课本的解法,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开拓解法多思。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往往只能运用数学知识,很快求出答案。答案一旦被求出,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我是怎样会想到这种方法的,我为什么要这样去解,则很少关注。然而解题的目的,不光是求出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通过解题的过程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讲的鸡兔同笼问题中的这样一道题目:鸡和兔共有8只,共26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教师提问,你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来解答这道题呢?我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教材,可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题,并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尝试。结果学生发现有多种解法。1.列表法。2.假设法。3.方程法。教学时,我让学生陈述解题思路,促使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深刻的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沟通了算术方法和方程之间的联系,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
三、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感知数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向。数学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我们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找出来的。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感知数学。
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可先让学生在课前分别准备好直径不同的圆和一些毛线,上课时引导学生用毛线绕圆一周,测出毛线的长,根据测得每个圆的直径和所测毛线的长,让学生分别用“圆的周长/直径=?”这个公式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学生从探索中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当学生发现这个现象时,奇怪极了,忍不住问:“老师,为什么我们每个圆量出的周长和直径都不同,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却一样呢?”这时再根据学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的这种心理引出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得出的圆周率,就是一个定值。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的手段,一旦这个过程完成,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提炼出数学知识,并应用新知识,使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达到内化,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法、不同的思路,使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探索动力。
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它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和波动性。数学较之语文,课堂上缺乏激情,教材理性往往多于情感,这样更要求教师以情育情,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应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爱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只不过是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平等的,让学生在爱的感召下学习。
例如:教“角的初步认识”,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做一个角。先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个角,然后用两根小纸条把找到的角搬下来,做成了一个角。活动开始,学生在教室里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角。突然,有一个学生走到我面前,怯怯地说:“老师,我在您的衣领上找到了一个角,您能弯下腰来吗?”我愉快地答应了,其他同学见状,也纷纷跑到我身边,在我的身上找角,我始终微笑着,学生兴高采烈。这一堂课,效果很理想。此次教学,我摔掉了“师道尊严”的大架子,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老师爱他们,老师与他们是亲密的朋友。这种爱,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架起了老师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正是这种爱,促使学生产生了探索知识的动力,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
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探究能力。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是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的联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故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质疑,对书本质疑,对数学公式质疑,对课题质疑等,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
如在圆柱体的学习过程中,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可先出示课题,让学生对课题提出质疑和想知道的问题,学生提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前面我们学过为了更便于计算,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那圆柱可不可以也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这些问题都是关键知识点。由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他学起来也就会更认真。所以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掌握知识。
每次上新课前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预习,把有疑问的地方和不懂的问题写在提问本或课本上,在学生预习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的惊奇开始。”质疑可以促进学生的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发展,学生一旦有了疑问就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他的求知欲也更强烈了,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自主探究的氛围。
只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真正地去关注学生,用心去感受学生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就会不断地找到灵感,不断地从学生身上觅到新的课程资源,数学课堂就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如东县袁庄镇袁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