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飞来当纸钱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y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初建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可慢慢地忘了初心,开始走下坡路,政治腐败,军队颓废,国力衰弱,成了谁都可以捏的软柿子,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全都输得一塌胡涂。可蹊跷的是,所有败仗在当时全是“胜仗”,全国上下捷报满天飞。
   大清官员大多闭目塞听,不了解西方列强飞速发展的事实,沉溺于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皇帝老爷喜欢听好话,捷报来了龙颜大悦,听到前线打败仗就黑脸,不仅不许败,而且不许言败,言败就是“危言”,就拿掉谁的乌纱帽。而那些谎报军情的官员,却被封官晋爵。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捷报频传就成了其时大清的一景。
   林则徐是一代名臣、民族英雄,可他也曾虛报战果。1839年11月3日,中英两国在虎门的穿鼻洋爆发战斗,清军水师3只兵船受击进水,兵丁死15名,伤数十;英方只有4人受伤(还有一种说法是:英国军舰仅横桅和帆桁受伤,无人员伤亡)。林则徐上奏道光帝:夷人“随炮落海”,死伤无数。此后,中英摩擦不断,中方屡战屡败,但林的奏报却是“七战七捷”。道光帝在捷报的鼓舞下,下令禁止广东口岸全部对外贸易,再度激化了中英冲突。英国对清国正式宣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战争中清军节节败退,林则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上报英国“船坚炮利”的事实,可道光帝答复:“汝云英夷试其恫吓,是汝亦欲效英夷恫吓于朕也!无理!可恶。” 结果,林被革职。此后,前线将领们都把败仗写成捷报:中国兵船,把外夷军舰打得稀里哗啦;神勇的清兵,像切西瓜一样砍得敌夷鬼哭狼嚎……
   那时没有电视、微信等现代传媒,捷报在民间的传播主要是揭帖。前线的捷报传到衙门,衙门的师爷、书吏和衙役们,再添油加醋地讲给茶馆里的朋友。于是“经过好事者的努力,一份份民间报捷的揭帖,就这样问世了”“很多乡间的民众一直到了民国,也弄不大清楚那几场战争,中国到底赢了还是输了”。
   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60年的时间里,清军与“外夷”交战多次,无一胜绩,但正能量的捷报不断。清军由蜥蜴变成了恐龙,由小猫变成了猛虎,“天下无敌”。朝廷一些官员如同打了鸡血,不可一世,在慈禧老佛爷的主导下,居然向世界列强宣战,上演了用鸡蛋碰石头的悲剧。
   在频繁的捷报声中,第一次鸦片战争,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败了;中法战争,败了;甲午战争,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败了,一次比一次败得惨。清王朝不停地求和、不停地磕头、不停地割地赔款,《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像一条条绞索,把清王朝的脖子勒得越来越紧。在《辛丑条约》中,列强要求清廷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用意就是每个中国人都要交1两白银的罚金。
   清王朝败亡原因很多,牛皮满天飞,假话满天飞,捷报满天飞,当是重要原因之一。前线将领忽悠了全国人民,也忽悠了皇帝,以至于皇帝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一步错就步步错,忽忽悠悠就瘸了。
   满清帝国在战争的炮火中轰然倒塌,击垮满清的,除了外夷的洋枪洋炮,还有自己的谎言和捷报。
   “谎言”作为封建王朝专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维持封建王朝专制的制度性手段,也是不断促使封建王朝更替的政治性因素。当谎言作为“正常”语境才能维持统治的时候,当实事求是说真话被当作负能量的时候,说谎就成为集体无意识,打了败仗也捷报频传。
   行文至此,想到陈毅将军在战争年代写的那句诗:“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我觉得,清王朝那源源不断、漫天飞舞的“捷报”,最终都成了祭奠大清的纸钱。尽管这样解释有违陈老总的本意,但不失为大清所谓捷报的另一种诠释。
其他文献
大秦帝国为何二世而亡?聂作平先生以较为轻松的笔调对这一沉重的话题作出了解答:“问题就出在秦始皇早死了那么半个时辰。”(《谁是大秦帝国的掘墓人》)   依据《谁是大秦帝国的掘墓人》一文,可以看出聂先生的推理是这样的:因为秦始皇早死了半个时辰,所以他没来得及将刚写好的遗嘱交给使者就去世了。因为秦始皇没有来得及将遗嘱交给使者,遗嘱就落到了赵高手中。因为遗嘱在赵高手中,且别人都没有见过遗嘱,赵高才有了搞
期刊
東晋江州刺史卫展生性吝啬,《世说新语》的《俭啬》篇内记载其一则故事,入骨三分地展示了其独特的悭吝形象:“卫江州在寻阳,有知旧人投之,都不料理,唯饷‘王不留行’一斤。此人得饷,便命驾。李弘范闻之,曰:‘家舅刻薄,乃复驱使草木。’”   相知的老朋友得悉卫展在寻阳做官,特地来投奔他,他却不做丝毫照顾,只送给客人一斤名叫“王不留行”的草药。老朋友获此礼物,知道卫展是委婉告知这里不接待客人,便立即驾车走
期刊
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非常有名,其中有一对是叔侄,即阮籍与阮咸。阮籍的名气要更大一些,但作为侄子的阮咸其实也很了不得,尤其是他在音律上的造诣,堪称那个时代的超一流,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在今天,有一种民族乐器叫“阮”(“阮”是简称,全称“阮咸”),相传就是因为他善弹此乐器,而得名。   但是,由于阮咸不太那么会做人,所以,他的仕途一直不是很顺。而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甚至还给他带来过不小
期刊
唐德宗贞元年间,“度支”出了一个大案。(度支是掌管国家财政收支的官署,权力极大,唐代中后期与盐铁使、户部合称三司)时任宰相的张延赏,知道这个案子“颇有冤滥(冤屈不实)”,说起来“每甚扼腕”,总是非常激愤。只可惜自己没有兼管度支,不便亲自过问。等到兼任度支使(度支长官)之时,张延赏便怀着一腔义愤,立即督办,下令对案件进行公正审理。   头一天办公,他就叫来负责案件的官员,严厉地告诫说:“这个案件已
期刊
庄子谏楚庄王,说你的军队,战斗力比不上越国。想攻打越国,其肤浅程度,就好比“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然而,“目睫之见”常有,“自见之明”不常有。   “目睫之见”原义,为“肤浅的见解”。单从字面上理解,此类毛病似多与“粗鄙”相近。事实上,“粗鄙”乃表,“目睫”为里,彼此间并非因果。比如,刘邦够“粗鄙”吧?但他心细如丝。其粗鄙的背后,隐藏着深思熟虑的宏图和很有操作性的规划。 
期刊
大约一年前,家属在手机上发给我一个“微信运动”邀请,被我果断拒绝。她说有这个好,可以统计每天走路锻炼的步数。我说没这个不一样锻炼吗,要步数做什么?锻炼,我基本能够坚持。每天下午或晚饭后,都会在小区的环形通道上走几圈,走多走少,看兴致和时间,不问“成绩”随感觉,不要“形式”求实效。   一日,手机丢在家里。家属重新发出邀请,然后在我的手机上代为“接受”。发现后,我说她“好无聊”,但并没有当即退出—
期刊
在和诸位分享我与白犀牛同名的故事以前,当然要先说一说犀牛。   犀牛是一种濒危的野生动物,它身躯高大,体格健壮,是仅次于大象的第二大陆生动物。目前地球上的野生犀牛有5个品种,生活在非洲和南亚、东南亚,白犀牛是其中的一种。中国现在已经没有野生犀牛的踪迹了,最后一头野生犀牛被猎杀的时间,据我阅读所知,有1922年、1945年、1972年这么好几种说法,而被猎杀的地点没有异议,都说是云南。   但在
期刊
过完八月十五,一张小姑娘远远躲在消防员父亲背后的照片,被很多消防员朋友圈刷屏,引发大家的共鸣。一位消防员在朋友圈转发后留言:朋友圈最佳照片,没有之一,透过照片,我们仿佛都能感受到小姑娘急切和委屈的心情,致这个节日坚守在岗位的各位。 看到这幅照片,我又想到那句话: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的确。在这个社会,平静总是相对的,总是有人在默默地付出。在节假日,也许你在远行,或许是堵在某个路段
期刊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句俗语,也叫惯用语,用来比喻人贪心不足,得寸进尺,最后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溯本求源的话,它不该写成人心不足蛇吞象,而应该写作人心不足蛇吞相——相公、宰相、丞相,国乱思良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相”。   它从《山海经》“巴蛇吞象”的典故演化而来:宋仁宗年间,深泽某村,一家母子两人,母亲年迈多病,儿子名叫王妄,三十多岁,没讨上媳妇,靠砍柴卖柴为生。有一天,王妄到村北去打
期刊
这几年无数个清晨,开车经由郊区一条主干道左拐,送孩子到学校。左拐弯没多远就有两所中学。   主干道由一座高架桥“延伸”而来,又连接着主城和郊区,车流量本就很大,早晨送娃的“汽车军团”生生在早高峰之前加演了一个小高峰,等待左拐的车多时能排出几百米长队。但左拐弯绿灯每次只亮区区二十多秒,好像在“限量供应”“饥饿放行”似的。   更大的问题在于,主干道单向四车道只有一条左拐弯道,只是在左拐弯道的虚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