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物化概念,其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物化概念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二是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卢卡奇对于物化现象的批判,对当时世界的认识以及认识当今社会都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旨在揭示分析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内容,经济活动的物化以及物化理论对于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历史与阶级意识
物化理论是卢卡奇所写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关于“物化”的概念也是贯穿整本书的一个中心主题,卢卡奇是从马克思所写的《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分析得出的物化的概念,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及其基本性质。人类社会最开始是进行物物交换,当时的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商品,因为有了物的存在以及人类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之后才有了买卖和货币交易,才一步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过“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所以要想彻底的了解物化的理论,我们就要先从商品的角度出发来理解物化的现象及内涵。
一、物化的内涵
卢卡奇认为,商品结构本质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在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都制约着在商品中对象化的人类劳动的抽象。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是,对于工人本身来说,劳动力是归他所有的一种商品的形式。”所以,我们可知,商品关系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物化的现象。
物化含义的第一层含义是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是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性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物化的第二层含义是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卢卡奇认为“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着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着人的东西,同人相对而立”劳动异化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说是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够通过社会实践经验来总结出商品社会的运行规律,但是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和驾驭这种规律,它是一种与人自身相对独立存在的一种规律。
二、经济活动的物化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从商品角度出发,为我们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本质,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下,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劳动物化的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和劳动产品发生分离,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劳动者靠出卖自身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这种劳动是违背劳动者内心意愿的被迫的劳动,劳动者自身的创造性被埋没,不能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逐渐被“物化”,卢卡奇认为:“随着劳动过程越来越合理化和机械化,工人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失去自己的主动性,变成一种直观的态度,从而越来越失去意志。”这种被迫的劳动将劳动者转化为物,这时劳动者就变成了能被物支配并且有尊严的物。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劳动者只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并且这个机械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并不依赖劳动者而存在,它有自身自身的规律并且按照这个规律去运行,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逐渐失去了自身的能动性,只是机械化和简单化的生产产品,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成了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
三、物化理论对我国的影响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为我们阐述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对于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物化现象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一切活动仍将是处于物的依赖关系之下。人对物的依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切都以金钱为重的不良社会风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物化现象给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倡导文明的社会意识,避免物化现象对社会所造成的副作用。总而言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和思考的。虽然卢卡奇所提出的物化理论存在不足,仅仅停留在物化意识的分析上,但是他晚年的时候也对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提出的思想理论有过反思和自我批评,他是一位敢于批判和自我批评的伟大思想家。我们应该全面解读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尊重他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确对待他的思想局限性,合理对待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物化现象,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一卷,《全集》第23卷第193页注41.
[2]《历史与阶级意识》,1999年10月第一版,,第149页.
[3]《历史与阶级意识》,1999年10月第一版,第152—153页.
[4]《资本论》第一卷,《全集》第411—412,第459—460,第504页等.
作者简介:
李勃晨(199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历史与阶级意识
物化理论是卢卡奇所写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关于“物化”的概念也是贯穿整本书的一个中心主题,卢卡奇是从马克思所写的《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分析得出的物化的概念,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及其基本性质。人类社会最开始是进行物物交换,当时的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商品,因为有了物的存在以及人类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之后才有了买卖和货币交易,才一步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过“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所以要想彻底的了解物化的理论,我们就要先从商品的角度出发来理解物化的现象及内涵。
一、物化的内涵
卢卡奇认为,商品结构本质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在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都制约着在商品中对象化的人类劳动的抽象。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是,对于工人本身来说,劳动力是归他所有的一种商品的形式。”所以,我们可知,商品关系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物化的现象。
物化含义的第一层含义是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是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性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物化的第二层含义是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卢卡奇认为“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着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着人的东西,同人相对而立”劳动异化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说是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够通过社会实践经验来总结出商品社会的运行规律,但是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和驾驭这种规律,它是一种与人自身相对独立存在的一种规律。
二、经济活动的物化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从商品角度出发,为我们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本质,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下,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劳动物化的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和劳动产品发生分离,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劳动者靠出卖自身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这种劳动是违背劳动者内心意愿的被迫的劳动,劳动者自身的创造性被埋没,不能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逐渐被“物化”,卢卡奇认为:“随着劳动过程越来越合理化和机械化,工人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失去自己的主动性,变成一种直观的态度,从而越来越失去意志。”这种被迫的劳动将劳动者转化为物,这时劳动者就变成了能被物支配并且有尊严的物。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劳动者只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并且这个机械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并不依赖劳动者而存在,它有自身自身的规律并且按照这个规律去运行,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逐渐失去了自身的能动性,只是机械化和简单化的生产产品,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成了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
三、物化理论对我国的影响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为我们阐述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对于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物化现象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一切活动仍将是处于物的依赖关系之下。人对物的依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切都以金钱为重的不良社会风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物化现象给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倡导文明的社会意识,避免物化现象对社会所造成的副作用。总而言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和思考的。虽然卢卡奇所提出的物化理论存在不足,仅仅停留在物化意识的分析上,但是他晚年的时候也对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提出的思想理论有过反思和自我批评,他是一位敢于批判和自我批评的伟大思想家。我们应该全面解读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尊重他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确对待他的思想局限性,合理对待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物化现象,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一卷,《全集》第23卷第193页注41.
[2]《历史与阶级意识》,1999年10月第一版,,第149页.
[3]《历史与阶级意识》,1999年10月第一版,第152—153页.
[4]《资本论》第一卷,《全集》第411—412,第459—460,第504页等.
作者简介:
李勃晨(199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