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英勇无畏,我们奋不顾身。
——题记
当你坠落于深渊,孤独无助之时,你还会坚守曾经信仰的光明吗?是否就如此堕落下去,永远不见天日?如若你仍然寻觅着光明,你就会发现,原来,你并不是孤身一人。越过黑暗的那道光终会到来。
成功从不会一蹴而就。当同伴弃友投敌,当自己饥寒交迫,当邪恶被奉若神明时,哈利也曾在信仰崩塌的边缘徘徊;与生俱来的灾难,游刃有余的敌人,遥遥无期的长路,哈利也想过让使命不了了之。绝望之际,他和赫敏不被理解,在旁人看来是舍近求远,弃易取难,一无所获且遍体鳞伤。(运用排比句,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故事背景,突出哈利·波特遇到的重重困难。循序渐进,扣人心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但他没有放弃。回归的罗恩,浮出水面的线索,对他报以希望的学院,都在他即将倒下时挺身而出,哪怕整个世界都背道而驰,仍做他坚强的后盾,做邓布利多忠实的信徒。他们团结一心,拼尽全力抵抗黑暗。他们让他燃起最后的希望。(突如其来的转折是文章欲扬先抑的体现。从客观上看,双方势均力敌,给人以战争一触即发之感。)
转机终于出现——又见禁林之时,水落石出之日。“我在结束的时候打开”最后一件圣器——复活石,让哈利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亲人。原来,死亡可以被超越,亲人的安抚和鼓励使哈利把恐惧置之度外。他认识到并肯定伏地魔的欲盖弥彰不会持久,邓布利多的真知灼见将永垂不朽。他甚至做好了面对死亡的准备。因为有太多的人用行动告诉他:向前走,别回头。世界与你同在。(再次点题,本段是文章的中心段,明确提出作者的观点——世界与你同在。)
是啊,哈利自始至终都有学院,有亲人,有支持他的邓布利多,他们就是他的全部。逼真的描写让我身临其境,气氛的渲染使我熱泪盈眶,同时也促使我深思:接受这个任务其实是意味着做好为这个世界献出生命的准备。哈利做到了。他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死亡,他有足够的智慧破解谜题。他不将气馁表现在别人面前。面对同伴的质疑和离开,他仍坚持着正确的道路。他可以没有任何顾虑,平静坦然地接受最后的结果。
心无大爱的人终会失败。伏地魔功亏一篑。居心叵测的人,都在正义的宣告中呆若木鸡。黎明的曙光伴着胜利的旗帜照亮了和平的世界。
我们的欲望总是煞有介事地抱怨失去的太多,因为我们不曾看到拥有的事物。每一个人都有沉没在黑暗峡谷的时刻,但当你在他人的鼓励下看到光明找到出口时,你便会知道,整个世界与你同在。(首尾呼应,发出呼吁,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老师的话】人需要读书,尤其是处在人生黄金期的青少年学生, 然少年读书,因阅历浅,所得甚少,“如隙中窥月”。
少年读书,即便是“如隙中窥月”,也能从“隙”中窥出“月”之貌、“月”之事、“月”之思、“月”之趣、“月”之理,等等,不一而足,进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境界……这时,倘若把所窥所得写下来就是一篇独特的文章。
那么,如何把所窥之得连缀成文呢?在这里介绍一种写这类文章的思路,那就是叶嘉莹先生的研究成果:诗词创作 “兴发感动”说。
叶嘉莹先生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心物相接,感受纷繁,真情激动于中,而言辞表达于外,又借助于词采、意象以兴发读者,使其获得交通共感之丰富体验,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是之谓诗。故诗之最重要之质素即在其兴发感动之作用。诗人之情,首贵真挚,其所感受之对象,大之国计民生,小之一人一事,一草一木,苟有真情,即成佳作,否则浮词假象而已。”
岂止是诗词创作,一切文学作品甚至一切艺术作品都遵循这一原则。读书感悟,自然不能另当别论。
一言以蔽之:读书,只要有所触动,情动辞发,就是好文章。从这个角度来讲,润雨同学的文章,不失为一篇佳作,只是囿于人生阅历,略显稚嫩。只要多读多写,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讲评教师 杨富志)
——题记
当你坠落于深渊,孤独无助之时,你还会坚守曾经信仰的光明吗?是否就如此堕落下去,永远不见天日?如若你仍然寻觅着光明,你就会发现,原来,你并不是孤身一人。越过黑暗的那道光终会到来。
成功从不会一蹴而就。当同伴弃友投敌,当自己饥寒交迫,当邪恶被奉若神明时,哈利也曾在信仰崩塌的边缘徘徊;与生俱来的灾难,游刃有余的敌人,遥遥无期的长路,哈利也想过让使命不了了之。绝望之际,他和赫敏不被理解,在旁人看来是舍近求远,弃易取难,一无所获且遍体鳞伤。(运用排比句,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故事背景,突出哈利·波特遇到的重重困难。循序渐进,扣人心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但他没有放弃。回归的罗恩,浮出水面的线索,对他报以希望的学院,都在他即将倒下时挺身而出,哪怕整个世界都背道而驰,仍做他坚强的后盾,做邓布利多忠实的信徒。他们团结一心,拼尽全力抵抗黑暗。他们让他燃起最后的希望。(突如其来的转折是文章欲扬先抑的体现。从客观上看,双方势均力敌,给人以战争一触即发之感。)
转机终于出现——又见禁林之时,水落石出之日。“我在结束的时候打开”最后一件圣器——复活石,让哈利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亲人。原来,死亡可以被超越,亲人的安抚和鼓励使哈利把恐惧置之度外。他认识到并肯定伏地魔的欲盖弥彰不会持久,邓布利多的真知灼见将永垂不朽。他甚至做好了面对死亡的准备。因为有太多的人用行动告诉他:向前走,别回头。世界与你同在。(再次点题,本段是文章的中心段,明确提出作者的观点——世界与你同在。)
是啊,哈利自始至终都有学院,有亲人,有支持他的邓布利多,他们就是他的全部。逼真的描写让我身临其境,气氛的渲染使我熱泪盈眶,同时也促使我深思:接受这个任务其实是意味着做好为这个世界献出生命的准备。哈利做到了。他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死亡,他有足够的智慧破解谜题。他不将气馁表现在别人面前。面对同伴的质疑和离开,他仍坚持着正确的道路。他可以没有任何顾虑,平静坦然地接受最后的结果。
心无大爱的人终会失败。伏地魔功亏一篑。居心叵测的人,都在正义的宣告中呆若木鸡。黎明的曙光伴着胜利的旗帜照亮了和平的世界。
我们的欲望总是煞有介事地抱怨失去的太多,因为我们不曾看到拥有的事物。每一个人都有沉没在黑暗峡谷的时刻,但当你在他人的鼓励下看到光明找到出口时,你便会知道,整个世界与你同在。(首尾呼应,发出呼吁,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老师的话】人需要读书,尤其是处在人生黄金期的青少年学生, 然少年读书,因阅历浅,所得甚少,“如隙中窥月”。
少年读书,即便是“如隙中窥月”,也能从“隙”中窥出“月”之貌、“月”之事、“月”之思、“月”之趣、“月”之理,等等,不一而足,进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境界……这时,倘若把所窥所得写下来就是一篇独特的文章。
那么,如何把所窥之得连缀成文呢?在这里介绍一种写这类文章的思路,那就是叶嘉莹先生的研究成果:诗词创作 “兴发感动”说。
叶嘉莹先生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心物相接,感受纷繁,真情激动于中,而言辞表达于外,又借助于词采、意象以兴发读者,使其获得交通共感之丰富体验,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是之谓诗。故诗之最重要之质素即在其兴发感动之作用。诗人之情,首贵真挚,其所感受之对象,大之国计民生,小之一人一事,一草一木,苟有真情,即成佳作,否则浮词假象而已。”
岂止是诗词创作,一切文学作品甚至一切艺术作品都遵循这一原则。读书感悟,自然不能另当别论。
一言以蔽之:读书,只要有所触动,情动辞发,就是好文章。从这个角度来讲,润雨同学的文章,不失为一篇佳作,只是囿于人生阅历,略显稚嫩。只要多读多写,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讲评教师 杨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