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姓名是一个特殊的词,分开来是词,合起来还是词。姓名究竟由几个语素构成,视其具体情况而言。一般情况下,姓名包含两个语素;以辈分取名时,则包含三个语素。传统的复姓是一个语素,现代的复姓则是两个语素。
【关键词】姓名语素构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88-02
古往今来的姓名如银河星沙,至多至繁,闪烁着熠熠光彩。姓名作为词,其特殊性表现在分开来是词,合起来还是词。姓和名是可以分开说的,不过在汉语里受到音节的限制(不是语法的限制)。单音的姓,一般很难单说,只有在答问时可以,而复姓因比较自由,常常单说。例如:
①——先生,您贵姓?
——李,十八子。
②欧阳!有人找你!
至于名,也是双音节的单说很顺口,而单音的常常要连着姓一块儿说,在亲密者之间作为爱称时则也可以单说。例如:
③双喜,你又多管闲事了。
④梅,你最近过得好吗?
这证明姓和名都应算作词。但是它们合在一起时,又很难称它们是短语,因为它们无法扩展,在语感上也是一个单位。怎么办?只好承认它们分开来是词,合起来还是词。
姓名由一个语素构成,还是几个语素构成,这个问题众多语法著作论述很少。史可为在《划分词的普遍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见《呼唤柔性——汉语语法探异),海南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中顺带说了一下。他将语素与短语之间的语法单位的系统分为基础语法单位(语素、语素组合)和造句语法单位(词、短语)。短语是由词构成的,词是由语素或语素组合构成的。语素是基础语法单位的一级单位(基本单位),语素组合是基础语法单位的二级单位(基本单位的组合)。文中以“毛泽东思想”一词举例说明,这个词包括“毛泽东”和“思想”两个语素组合。很显然,“毛泽东”在这里作为一个语素组合,肯定不只由一个语素构成,至少由两个语素构成。至于人名“毛泽东”中有几个语素,史可为也没有作出说明。杨月蓉在《汉人姓名的两重意义与语素分析》(《逻辑与语言学习》1992年03期)中指出:“汉族人的姓名可以而且只能分析出两个语素:姓和名。”
那么,姓名究竟由几个语素构成?
中国人取名,不外乎两种主要方式:一是以辈分取名,二是不以辈分取名。
一、以辈分取名的姓名语素构成
这种取名方式的姓名包含几个语素呢?首先,我们来看语素的定义: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因此,辨别一个词是由几个语素构成,应该看这个词能分割成几个更小的与原单位的音义相关的单位。
我们先来看人名“毛泽东”,“毛”作为姓,是毛泽东所在家族共用的名称,自然是一个语素。关键在于“泽东”是一个语素还是两个语素。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中国人以辈分取名的由来。以辈分取名,是中国人取名的一个重要方法,历时数千余年而不衰。因为中国人的姓名受宗族观念的影响,在同宗的人往往是同行辈的人名字中有一个相同字,这个字是在家族谱牒中按辈序规定好了的,被称为辈分名。如“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中的“泽”,“黄宗英、黄宗江、黄宗洛”中的“宗”,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字就具有了它的意义,表示辈份,而只有第三个字才是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名,以区别于同宗同辈者。那么,在人名中表示辈份的第二个字和表示自己名字的第三个字应各是一个语素。如在人名“毛泽东”中,“毛”表示姓,“泽”表示辈份,“东”才是真正区别于同辈兄弟姊妹的名,该词由“毛”、“泽”、“东”三个语素构成。即以辈分取名时,姓名由三个语素构成。
二、不以辈分取名的姓名语素构成
中国人也有很多不按辈分取名的,如单名“刘备”、“曹操”、“孙权”、“周瑜”、“关羽”、“张飞”、“马超”、“赵云”,双名“王建国”、“李红梅、”、“杜京生”、“张抗美”、“李卫东”,这些人名中的名字部分在意义上不可再分割,即使是双音节“建国”、“红梅”、“ 京生”、 “抗美”、“卫东”也只能是一个语素。即不以辈分名取名时,姓名由两个语素构成。
三、复姓的语素构成
大多数的中国人,姓氏都是单字的,而只有少量人却是复姓,比如欧阳、司马、东方、令狐。那么这些复姓由几个语素构成呢?
(一)传统的复姓。
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像“欧阳”、“诸葛”、“司马”这类的复姓。这些复姓的由来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从封邑而来,如《百家姓》中记述:周朝一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二是从居地而来,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又如闾丘氏,齐国有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时称闾丘婴,后人遂以“闾丘”为姓。南门、西门、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三是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由官名而来。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
从上面三种情况来看,虽然这些复姓有两个音节,但意义上不能再分割,当然只能算是一个语素。
(二)香港人名中的复姓。
香港人名中的一些复姓,如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香港前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等,姓氏中第一个音节是丈夫的姓,第二个音节是自己的姓,在意义上可以再分割,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则是两个语素。
(三)将父母姓氏叠加的新型复姓。
近些年来,父母给孩子取名时,为避免重名,第一个音节取父亲的姓,第二个音节取母亲的姓,这样构成了将父母姓氏叠加的新型复姓,如“胡关飞鸿”、“江刘倾欣”,因为这样两个音节分别代表父母的姓,具有不同的意义,仍是两个语素。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姓名一般由两个语素构成,如果按辈分取名,则是由三个语素构成。传统的复姓是一个语素,现代的复姓则是两个语素。
【关键词】姓名语素构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88-02
古往今来的姓名如银河星沙,至多至繁,闪烁着熠熠光彩。姓名作为词,其特殊性表现在分开来是词,合起来还是词。姓和名是可以分开说的,不过在汉语里受到音节的限制(不是语法的限制)。单音的姓,一般很难单说,只有在答问时可以,而复姓因比较自由,常常单说。例如:
①——先生,您贵姓?
——李,十八子。
②欧阳!有人找你!
至于名,也是双音节的单说很顺口,而单音的常常要连着姓一块儿说,在亲密者之间作为爱称时则也可以单说。例如:
③双喜,你又多管闲事了。
④梅,你最近过得好吗?
这证明姓和名都应算作词。但是它们合在一起时,又很难称它们是短语,因为它们无法扩展,在语感上也是一个单位。怎么办?只好承认它们分开来是词,合起来还是词。
姓名由一个语素构成,还是几个语素构成,这个问题众多语法著作论述很少。史可为在《划分词的普遍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见《呼唤柔性——汉语语法探异),海南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中顺带说了一下。他将语素与短语之间的语法单位的系统分为基础语法单位(语素、语素组合)和造句语法单位(词、短语)。短语是由词构成的,词是由语素或语素组合构成的。语素是基础语法单位的一级单位(基本单位),语素组合是基础语法单位的二级单位(基本单位的组合)。文中以“毛泽东思想”一词举例说明,这个词包括“毛泽东”和“思想”两个语素组合。很显然,“毛泽东”在这里作为一个语素组合,肯定不只由一个语素构成,至少由两个语素构成。至于人名“毛泽东”中有几个语素,史可为也没有作出说明。杨月蓉在《汉人姓名的两重意义与语素分析》(《逻辑与语言学习》1992年03期)中指出:“汉族人的姓名可以而且只能分析出两个语素:姓和名。”
那么,姓名究竟由几个语素构成?
中国人取名,不外乎两种主要方式:一是以辈分取名,二是不以辈分取名。
一、以辈分取名的姓名语素构成
这种取名方式的姓名包含几个语素呢?首先,我们来看语素的定义: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因此,辨别一个词是由几个语素构成,应该看这个词能分割成几个更小的与原单位的音义相关的单位。
我们先来看人名“毛泽东”,“毛”作为姓,是毛泽东所在家族共用的名称,自然是一个语素。关键在于“泽东”是一个语素还是两个语素。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中国人以辈分取名的由来。以辈分取名,是中国人取名的一个重要方法,历时数千余年而不衰。因为中国人的姓名受宗族观念的影响,在同宗的人往往是同行辈的人名字中有一个相同字,这个字是在家族谱牒中按辈序规定好了的,被称为辈分名。如“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中的“泽”,“黄宗英、黄宗江、黄宗洛”中的“宗”,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字就具有了它的意义,表示辈份,而只有第三个字才是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名,以区别于同宗同辈者。那么,在人名中表示辈份的第二个字和表示自己名字的第三个字应各是一个语素。如在人名“毛泽东”中,“毛”表示姓,“泽”表示辈份,“东”才是真正区别于同辈兄弟姊妹的名,该词由“毛”、“泽”、“东”三个语素构成。即以辈分取名时,姓名由三个语素构成。
二、不以辈分取名的姓名语素构成
中国人也有很多不按辈分取名的,如单名“刘备”、“曹操”、“孙权”、“周瑜”、“关羽”、“张飞”、“马超”、“赵云”,双名“王建国”、“李红梅、”、“杜京生”、“张抗美”、“李卫东”,这些人名中的名字部分在意义上不可再分割,即使是双音节“建国”、“红梅”、“ 京生”、 “抗美”、“卫东”也只能是一个语素。即不以辈分名取名时,姓名由两个语素构成。
三、复姓的语素构成
大多数的中国人,姓氏都是单字的,而只有少量人却是复姓,比如欧阳、司马、东方、令狐。那么这些复姓由几个语素构成呢?
(一)传统的复姓。
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像“欧阳”、“诸葛”、“司马”这类的复姓。这些复姓的由来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从封邑而来,如《百家姓》中记述:周朝一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二是从居地而来,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又如闾丘氏,齐国有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时称闾丘婴,后人遂以“闾丘”为姓。南门、西门、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三是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由官名而来。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
从上面三种情况来看,虽然这些复姓有两个音节,但意义上不能再分割,当然只能算是一个语素。
(二)香港人名中的复姓。
香港人名中的一些复姓,如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香港前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等,姓氏中第一个音节是丈夫的姓,第二个音节是自己的姓,在意义上可以再分割,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则是两个语素。
(三)将父母姓氏叠加的新型复姓。
近些年来,父母给孩子取名时,为避免重名,第一个音节取父亲的姓,第二个音节取母亲的姓,这样构成了将父母姓氏叠加的新型复姓,如“胡关飞鸿”、“江刘倾欣”,因为这样两个音节分别代表父母的姓,具有不同的意义,仍是两个语素。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姓名一般由两个语素构成,如果按辈分取名,则是由三个语素构成。传统的复姓是一个语素,现代的复姓则是两个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