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创新 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

来源 :企业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j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12日至14日的南宁暖如初夏。“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创新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外企业文化2016南宁峰会”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次峰会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广西投资集团协办。峰会围绕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及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分析新一轮工业革命给我国企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研讨深入创新企业文化的思路、方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总结中外企业文化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智造创新发展的经验。参会的660多位代表普遍反映,这既是一场重要的文化盛会,也是一次丰盛的精神聚餐,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路,充盈了心智,增强了自信。
  为了使更多企业和广大读者分享这次峰会的成果,兹将其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全面理解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涵与特点
  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涵、特点及意义,与会的大多数学者专家都接受并认同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其力作《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中表达的观点。
  如:北京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教授赵春福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企业创新》的发言中认为:“工业革命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它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技术,实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广泛渗透,是以带动整个工业领域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技术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数字化、个性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并将改变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重组产业链分工。”
  又如: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戒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发言中认为:“新工业革命是指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协同创新和应用为基础,以互联网和制造技术双向融合为动力,推动制造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的一次工业技术创新和变革,是工业文明史上继蒸汽机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和飞跃。这次新工业革命还在发展中,制造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是这次新工业革命的标志性特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兴产业和传统生产制造领域广泛渗透,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并实现爆发式增长,进而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根本变革。”
  再如: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党群工作部主任荆玉成在《思想治理时代与微观方法实践》的书面发言中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工业4.0时代,主要特征是智能技术,即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产业化而形成的工业智能化,其共性特点:一是技术革命跃升的速度超出人类的想象;二是打破了人类工作、生活、观念的基本边界和主要方式;三是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幅度跃升,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凸显;四是去中心化更明显,每个人的宫廷正拔地而起,个性化日趋明显,个人的生活、情感、思想的个性化定制时代将来临;五是技术的跃进式发展和井喷式突变,使得人类对传统文化更加怀念,对精神的需求与技术发展的需求有同等的强度,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的形态,等等。”
  但也有个别学者对此表达了不同观点。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科院原文化中心主任李德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企业的价值取向》的发言中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个新词。以机械化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都经历了上百年时间,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至今才过去50年,以工业4.0引起关注而提出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究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继续还是新的一次革命产生,是有不同观点的。21世纪人类要把‘绿色革命’作为主题。绿色革命是使人类在资源领域走向新的境界。信息化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但人类更持久、更大的资源是自然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保护、开发资源?在资源问题上我们的观念必须变革。发展与环境的度在哪里?怎么能发展又可使资源可持续?这个死结的解,是找到一条新路来,用新资源代替老资源,创造一种新资源、能源的运用方式。绿色革命,即要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效率,大幅度地降低资源消耗率,大幅度地减少污染排放。”
  目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并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相交汇,中国正面临着传统企业转型、制造业升级等重大问题。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全面了解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涵、特点和意义,必将是角逐未来世界的重要砝码,并对未来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
  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和机会
  克劳斯·施瓦布在《致中国读者》中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都迫使我们反思国家的发展方式、组织创造价值的方式以及人类自身的意义。”这种反思有利于迎接挑战、把握机会。对此,峰会作了较为深入、广泛的讨论。
  着力建设八种文化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福建省原省长、原商业部部长、国务院特区办原主任胡平在大会主旨报告中认为,中国企业要直面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抓住其中蕴含的重要机会,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看,必须着力解决八个方面的问题,或者说着力建设八种文化。一是建设创新文化。供给侧改革要创新,“双创”是创新,建设全面小康要创新。二是建设融合文化。文化与科技、文化与经济要一体推进,而不能是“两张皮”。当然还要与世界融合,“走出去”要融合。三是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企业的任务是繁重的,责任是很大的。四是建设品牌文化。五是掌握话语权、标准制定权问题。六是建设营销文化,解决买全球卖全球的问题。七是建设伦理文化,解决弄虚作假、假冒伪劣问题。八是建设企业家文化,企业家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在改革创新中起带头作用。企业家不但人人是商人,更应该人人是善人、人人是圣人。
  把握七大挑战和机会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教授孟凡驰在峰会总结发言中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深刻的文化变革,将全面影响生产、生活、思维方式,不仅限于制造业。他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与机会大致如下:一是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的革命对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的挑战,要求树立立体化的持续创新文化。系统创新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而是兼容并包思维。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依赖是很严重的,观念变革很难。创新首先要观念创新。   二是赋权于民,以人为本。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是去人性化,而是去技术至上论。因此要重视人、尊重人,一切归结于人的文化和价值观。
  三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工业4.0,通过智能化工作的开展,实现产品的定制化,实体性与虚拟性的结合,要求加大精细、精益、个性化文化的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而化之、差不多思维会严重束缚和阻碍智能化、定制化制造新模式的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对接工业4.0,除了加强精益文化建设,还需要树立规范意识、严格遵行规范,只有当遵守规范成为习惯时,文化才能真正形成。
  四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倡导共享经济,通过大数据分享资源、商品、信息、服务的使用权。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点对点交流,这对诚信文化、协作文化要求很高。只有考虑共同利益才能赢得共享机会、参与竞争。诚信社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要求。目前中国的低诚信社会现实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大阻力。只有人人信人人,才能人人爱人人。协同创新需要协作文化。但中国上层社会的卧榻情结与下层社会的同行相忌文化是与此相悖的,使共赢文化基因不足。
  五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使硬实力比较优势退却、软实力竞争优势提升。如劳动力优势、地域优势的重要性在退却,而互联网、包容性、领导力、员工的凝聚力创造性、经营管理方式创新、文化力的提升等的重要性在日益上升。第四次工业革命要求企业文化建设从一般性文化向专项性文化、从传统文化向符合革命要求的新文化、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六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导致赢者通吃,创新者是最大受益者,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加剧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加剧,社会两极分化、动荡不安,凝聚力削弱。这要求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处理社会不公的方式,一是暴力平抑;二是人性化的制度安排,构建和谐社会,防止新贫富差距加大,显然,出路在于后者。
  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全球化进程和文化均质化程度。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建立以文化为中心的文化范式,多元一体的文化成为必然。面对世界范围的文化复兴运动和文化大变局,我们要吸收世界上的文化财富为我所用,并为世界文化的兴旺发展作出自己的新贡献,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普适性文化的一部分。事实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等是具有世界文化普适性的。我们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觉,通过文化创新,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应对新工业革命的四大思路与措施
  刘戒骄认为,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有四大思路与措施:一是突破产业边界和约束条件,构建有利于推进新工业革命的经济管理体制。二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三是大力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为新工业革命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四是积极培育新优势,应对美欧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
  从四方面大力培育创新文化
  赵春福认为,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企业需要从四个方面下大力气培育创新文化:一是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高级形式。这种创新思维人人皆有,只是需要培养、开发。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人人是创新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二是积极打造创新环境。在企业发展战略定位下,给创新者充分的“自由”和联想的空间;宽容失败;建立合理的创新回报机制。三是制定创新战略。企业创新不是盲目的,应制定战略并有管控能力。四是建设创新者队伍。第一是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要发挥好创新机遇的发现者、创新战略的制定者、创新资源的组织者、创新责任的担当者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二是不拘一格地选好、用好各类人才。第三是积极培育创新人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积极培养创新发现能力;二是注意培养破坏性创新团队。
  坚持企业四大价值取向
  李德顺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我国企业价值观念有四大启示:一是企业主体意识的提升,要有时代性觉悟。要把企业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之前沿。在生态保护、绿色革命中处于前沿、处于主力军地位。在绿色革命中,人类是一个整体性的主体,前代、当代和后代是一个整体性主体。这是全球胸怀、人类胸怀。那种以开发资源、破坏环境才能生存发展的企业行为是与绿色革命相违背的。谁的主体意识提升到位、觉悟到位,谁就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正能量之源。二是企业主体权责意识的提升。企业在绿色革命中的权责要有扩展意识,促进生态良性发展,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都要统一在绿色革命之中,在绿色革命中扩展、深化。三是对企业生存时空的扩展。要有大绿色、大环保意识,引导生产与生活中的绿色生态革命,在时间、空间中找到存在感、发展感。四是让学习创新成为企业文化的先进导向。企业文化不能空洞,学习与创新要落实在创新的决策、产品、市场和品牌上。
  关注企业文化发展新趋势
  荆玉成认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企业的边界形态、生产方式、营销模式、赢利模式等都在发生重大调整,企业文化也随之表现出新的特征或趋势。
  趋势一:企业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观紧密呼应。科技越发展,价值观越凸显,文化越重要。如果企业核心价值观走向和人类共同价值观背道而驰,技术发展只会更快地把人类推向毁灭的边缘。
  趋势二:员工的个性化、社会的去中心化与企业文化大数据平台紧密呼应。因为互联网与大数据,使得文化活动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全体员工的互动,让员工全员更加广泛、便捷地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趋势三:企业文化与意识形态从概念到体系紧密呼应。当技术快速迭代跃进时,新生企业取代旧有企业的速度也空前加快,而“赢者通吃”的游戏规则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全球化的企业帝国越来越像一个国家,而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则越来越接近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趋势四:企业文化与企业物化产品紧密呼应。随着企业文化由企业的管理手段上升为社会的思想治理,企业物化产品的生产同时也就变成了企业文化产品的生产、变成了社会思想观念的生产。企业产品与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念形成合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产品,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社会观念、时代潮流的象征物。   趋势五:企业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呼应。当人类走得越远,越眷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如漂洋过海的游子,走得越远就越思念和怀恋自己的故土。当工业革命一再将人类送向远方,人类就会越来越追忆、怀念和运用自己的传统文化。4.0时代,一方面企业会更开放,充分吸纳世界文化,成为全球化企业;另一方面,也更注重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企业文化的根脉和基石,从中汲取营养,汲取价值理念和哲学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更加紧密相连。
  趋势六:4.0时代与新一代企业家紧密呼应。新的时代创造新的企业,同时也创造新一代的企业家4.0时代+企业+企业家,构成这个时代的一道亮丽风景,企业家的作用更加突出。4.0时代的企业家,除了前瞻性的业务发展眼光、全局性的战略把控能力,更重要的是站在精神的制高点上,成为哲学家和思想家,作为灵魂导师和思想领袖,让全体员工和广大公众看到企业的方向、社会的方向甚至人类的方向。
  持续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创新实践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之际,应当怎样利用我们所拥有的力量去迎接、塑造第四次工业革命,并引导它朝着一个反映我们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方向发展?本次峰会也作了广泛讨论交流。
  弘扬工业文化 建设制造强国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在开幕式的发言中认为,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以工业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的新阶段。他认为,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工业物质文化是基础和前提,工业制度文化是协调和保障,工业精神文化是灵魂和根本。按纵向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类,工业文化则包括了国家工业文化、工业文化产业、工业领域文化、工业行业文化和企业工业文化。工业文化是生产力,它保障工业社会协调发展、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它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工业软实力,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提升中国工业产品品质及附加值。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首次提出了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中国制造2025应该是“刚柔并济”的中国版工业4.0。循着国家层面的文化强国战略思路,在全面建设制造强国的背景下,就制造业本身而言,必须是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与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并驾齐驱,不仅要提高产业规模、技术水平、材料装备、制造能力等“硬实力”指标,更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工业文化等“软实力”建设。要大力弘扬工业文化,塑造国家工业新形象;要大力发展工业文化产业;要树立工业价值观,提高工业文化素养,建立完善中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工业文化环境建设。要提高全社会对工业立国、工业强国重要性的认识。要推动企业强化企业文化工作,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理念根植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并成为其固有的文化基因;提升新时期技能工人的社会地位,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重塑工匠精神 培育精益文化
  G20工业发展投资顾问、杭州G20峰会欧盟专家代表(奥地利)欧朦熙在专题发言中认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要克服中国制造现在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问题,应该向德国制造学习借鉴。他希望与会代表把中国工业4.0融入中国梦之中,并争取2025年实现这个梦想。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党委副书记刘俊华在发言中对工匠精神作了深刻诠释:工匠精神是对数学“正无穷”的追求。工匠们在追求极致的道路上,在重复中不断超越前辈和自己,创造新的极致。他认为,在信息化、工业化的今天,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必然面临着两次重要的超越:第一个超越,是人类的创造力对机械逻辑性的超越,“中国制造2025”,依托的是匠人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感性思维,这种感性思维是对机械逻辑思维的超越,并与其完美结合,推动制造水平的进步;第二个超越,是信仰强度和习惯强度的自我超越,掌握一门技术需要不断重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需要信仰支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过程是对自我人生境界的超越。他以本单位承建的港珠澳大桥为例作了深入剖析,将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总结为:“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科学精神;“敢为世界先”的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精益精神。这些精神的内核其实就是“为国建桥”的担当与责任,风险意识成为习惯,追求完美成为共识,创新开拓成为性格,这是铸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工匠”特质。
  中航工业昌飞企业文化副总监余建华在《以创新文化助力昌飞精益“智”造》的发言中,介绍了昌飞公司持续深化精益文化建设,通过智能制造引领直升机企业发展的经验:一是提出“精益昌飞、创新昌飞、和谐昌飞、幸福昌飞”企业愿景,将“精益昌飞”确定为企业和员工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努力追求“消除一切浪费的价值理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二是在中航工业“敬业诚信、创新超越”集团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增加“精益求精、团队快乐”企业理念。大力倡导弘扬专注、热爱、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三是按照现代企业建设的要求,从企业的工作实践中提炼出了“精益文化”“执行力文化”“团队文化”“问题文化”“数据文化”,并以“精益文化”为核心的五大文化特质,一直贯彻倡导。其中精益文化强调准时化,信息化以及精益管理工具的应用,倡导精益思想、组织精益生产、实现精益管理,积极开展6S管理、标准化作业、准时化生产、六西格玛、信息化等精益管理工具的应用,打造用数据说话、持续改善的昌飞特有精益文化。四是深入践行员工岗位行为准则。围绕精益理念的推进,昌飞公司进一步强调规范全员岗位行为,确立了以“执行第一、表单办事、问题透明、日清日毕、数据说话、持续改善”为主要内容的员工岗位行为准则,告诉员工怎么干、怎么干是对的。
  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马智宏在《跨文化管理的实践探索》发言中,分析了实施“走出去”战略跨文化管理所遇到的主要困难和挑战:文化多元的影响、文化差异的冲击、营商环境的挑战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公司在跨文化管理上采取的策略、原则、方法、目标是:策略——跨文化管理是求同辨异、求同尊异、求同化异的过程;原则——跨文化管理是传播中国文化、激扬文化自信、树立中国形象的过程;方法——跨文化管理是主动融入、深度融入、巧妙融入的过程;目标——跨文化管理是情感共融、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过程。他们在跨文化管理方面的六个做法是:熟悉研究当地的法律法规、风俗民情,因势力导,顺势而为,寻找价值契合最大公约数;处理好与当地政府、合作伙伴和员工的关系,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守言信诺,互利共赢,推动跨国经营可持续发展;将西方法治管理与东方“人情味”管理有机结合,融汇管理优势,促进文化融合;维护祖国利益尊严,服从外贸、服从外交,履行国家战略使命;努力扩大国际化的对话交流平台,搭建各界互动沟通的桥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进理解,强化认同。公司在跨文化管理中坚持“本土化”导向、“全球化”思维、“人本化”理念和“公民化”责任,取得了良好效果。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社会责任部高级经理叶万芳在《激荡企业元气成就快乐人生》的发言中,在系统介绍吉利独有的“元动力”特色文化时,还分享了吉利培育全球型企业文化方面的探索:全球型企业文化以合规文化为基础,以包容性文化为前提,以进取型价值观为核心。吉利成功融合沃尔沃,靠沟通互信,靠合规合法,靠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底蕴;靠与工会组织建立良好沟通,坦诚相见,同舟共济;靠尊重欧洲成熟的商业文明,严格目标管理,有效放权,让管理层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靠鼓励思想碰撞,强调人文关怀,用“和而不同”包容各种建设性意见,确保企业沿着设定的战略轨道可持续发展。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原副巡视员李世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专题小结发言指出,中外企业文化融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中外企业文化整合,一要理性识别文化差异,达成彼此文化尊重,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二要充分进行文化沟通,达成彼此文化理解,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三要找到最大“公约数”,达成彼此文化共识,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四要进行跨文化培训,实现跨文化创新,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五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受尊敬的企业公民,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系统推进企业文化全面落地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余剑锋,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叶元伟,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汪映荣,国核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孙文科,在“基层文化实践创新”主题研讨中,比较完整地介绍了这家由原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重组的新集团,面对新使命,如何从战略、管理、品牌、宣贯、总部部门、所属单位、考核七个关系维度,系统推进新集团的“和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经验。
  “和文化”与战略的关系: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战略选择,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战略相互适应和协调。
  “和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文化制度化是文化融入管理的重要抓手。企业文化影响管理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文化制度化;制度升版要把是否与“和文化”相匹配作为重要维度,打造文化制度化的标准范本。总部发布的2016版258项制度基本体现了“和文化”要求。
  “和文化”与品牌的关系:企业文化是品牌塑造的基石;企业核心价值理念驱动品牌塑造;企业文化与品牌塑造互相促进、共同提升。建立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品牌目录,搭建起集团公司品牌架构和品牌体系,明确了品牌建设的工作重点和推进路线图。同时,厘清了企业标识与企业品牌的关系,初步形成了国家电投品牌管理的相关制度机制。
  “和文化”与宣贯的关系:宣贯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常态化抓手;宣贯必须和日常培训对接起来。制定印发《关于建立企业文化培训长效机制的意见》。建立领导干部、管理者、一般员工、新进员工4个层级的企业文化培训系统模块;把“和文化”培训纳入集团公司教育培训总体规划。
  “和文化”与部门的关系:总部各部门对于企业文化落地至关重要。在“和文化”落地过程中:要提升各部门负责人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制度升版,实现了“和文化”与制度、部门的直接对接;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树立起亚文化建设的样本;抓好干部员工的日常行为养成。
  “和文化”和所属单位的关系:统一是总基调。为实现“和文化”的统一,集团公司党组明确提出“四个统一”要求:统一价值理念、统一发展战略、统一行为规范、统一视觉形象。围绕推进“和文化”统一,加大对所属单位理念识别系统的检查审核工作,确保核心理念高度一致;开展全员价值观考核,推动“和文化”融入日常行为养成;加大形象管理力度,全面开展企业VI系统规范应用的检查与考核,制定视觉识别系统的产业分册,二、三级单位分册及海外公司分册,并推进全方位高标准、高质量应用,确保集团上下形成统一的企业视觉形象。
  “和文化”与考核的关系:考核是企业文化真正融入企业价值链条、管理链条的重要一环,是让企业文化落地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企业文化考核应从基于对员工个人的价值观考核和基于对组织的企业文化工作考核展开;企业文化考核必须和组织、普通员工的绩效挂钩。制定印发了《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考评管理办法(试行)》,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对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之中,从领导干部和员工两个维度分别考核价值观践行情况。
  事实上,不仅是国家电投集团公司,如果一个企业能做到知行合一地持续地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中这七大关系,其企业文化就具备了自我生长、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生命活力。
  还有其他代表在会上分享了各自企业的做法和经验。广西投资集团副总裁郭敏,交通银行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企业文化全方位创新典型展示”典型报告板块介绍了经验;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杜秀君,中国烟草总公司重庆市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冉幕寿,中国神华神东补连塔煤矿党委书记王德清,在“安全文化创新方法与路径”专题研讨板块介绍了经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马林、中国农业银行广西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江武成,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党委副书记于金伟,在“以创新思维改革经营管理”专题对话会板块交流了经验;柳工锐斯塔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工欧洲有限公司董事长Howard Dale,《中国日报》海外版高级专家Roger Bradshaw,在“‘一带一路’文化思维下中外企业文化融合”专题研讨板块作了发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党委副书记韦刚强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副巡视员金思宇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峰会还组织与会代表到广西银海铝业公司现场参观学习,到百色起义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责任编辑:任 真)
其他文献
在热与冷的共同交织下,我国石墨产业该如何发展?日前在重庆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石墨产业发展研讨会暨2016年石墨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代表们围绕石墨产业发展的热点、前沿问题进行探讨交流,从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寻求新“烯”望,谋求新发展。  会上,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唐靖炎表示,石墨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素有“黑金子”之称。当前,我国石墨产业正面临热与冷下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石墨作为国防、军工等现代工业
期刊
秋山学校《匠人须知30条》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即,对一个人品格的重视,远高于对其的技术要求。  01.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  02.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联络、报告、协商。  03.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是一个开朗的人。  04.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不会让周围的人变焦躁的人。  05.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要能够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  06.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
期刊
多年来,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将开展学雷锋活动作为践行企业精神、履行社会责任、创建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作为第一批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新兴建设还将学雷锋志愿服务与公益帮扶相结合,并积极组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不断推动学雷锋工作常态化。  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新兴。2015年3月5日是第53个学雷锋纪念日,为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兴建设工
期刊
“三严三实”教育活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以“三严三实”为基本要求,做一个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作为一个普通党员,笔者认为:在工作中要严于律己,谋事要实,让优秀成为一种工作方式。  优秀往往被当作一种工作成就,一种企业品牌。笔者认为,优秀是一种人生信念,是一种工作理念。有了优秀这种信念,才会想方设法追求工作高质量,
期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逐渐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运行质量取得了较大提升,国有企业发展逐渐和市场机制运行相融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当前依然存在着诸如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不高、国有资产流失等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企业文化的创新推动。  国企改革要求企业文化创新  国有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
期刊
2月24—25日,中国机械政研会九届九次常务理事会议和一届二次专家委员会会议在天津机电工艺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国机械政研会理事长赵驰主持。2月24日召开的一届二次专家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机械政研会2015年研究工作总结和2016年研究工作安排,方向性地提出了2016年课题研究项目,增补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委员。2月25日召开的九届九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机械政研会2015年工作总结和2
期刊
2016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企改革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其成败事关全局和民众利益,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之一。3月12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深化国企改革”记者会。履新刚一个月的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副书记肖亚庆在记者会上一亮相,就受到中外媒体的热切关注。  如何激发国企的内生动力、如何把握各方利益平衡、如何定位国资委在改革进程中
期刊
这是一家从诞生起就被赋予了深刻历史意义的企业;这是一家见证了清末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北伐风云、抗日烽火、改革开放、大国崛起的企业;这是一家历经磨砺仍然基业长青的企业。它就是兵器工业的先驱,近代24家重点军工企业之一——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27年来,建设工业饱经沧桑,却成就辉煌,历经了四次搬迁,实施了四次引进,创造了四次辉煌,迎来了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亲临视察。
期刊
中铁五局六公司在深圳地铁7号线的施工中,以“铺架王牌军”的特有风姿,上演了一出“速度与激情”交织的搏击大戏。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和“试验田”,是一座享有“设计之都”“钢琴之城”“创客之城”美誉的大都市。在这里,一个享有“铺架王牌军”之称的中铁五局六公司曾用3个月时间将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线40多千米的轨道铺通,创造了地铁铺轨的“深圳速度”。如今这支队伍又重聚于此,在地铁7号线勠力同心再创新
期刊
文化是思想、科技、社会进步的源泉。工业文化作为文化的子集,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同时更具有反映工业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属性。在工业化社会,工业文化是主流文化,但总体来看,工业文化的研究滞后于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其理论和实践探索基本空白。  工业文化的基本概念  工业文化的定义。工业文化是工业化进程中所创造和提炼的文化价值观念的集合,它往往与特殊的时代、特定的人物和特色的行业活动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