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在分析人的需要,人类的行为活动目的的基础上,指出了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人的需要是人性和人的本质体现,是对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对其内部环境和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外部条件稳定的要求。文章根据员工特有的职业活动所形成的需要特征和积极性的特点,讨论了如何运用激励理论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激励员工积极性的几个有效方法。
[关键词] 激励; 企业管理; 需要;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3-0043-03
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者经常性、最具成效的工作,就是激励员工同心协力,实现组织目标。激励员工——将激励理论成功地运用于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既是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又是衡量企业管理者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拟从人的需要、尤其员工的需要着手,探求激励机制,提出按照人的需要结构找到其”兴奋点”,在满足“兴奋点”和领导者可能提供的满足的结合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实现其激励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一)
寻找“兴奋点”就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在理解人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员工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人行动的动力源泉,是人生的现实课题。人活着就要求生存、求发展。人的需要是人性和人的本质的体现。人的需要即人的欲求,是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表现为人的一种匮乏状态,是人从事实践活动的内驱力。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都受“需要”的驱使,“需要”贯穿在人的生命活动的始终,发挥着永恒的动力作用。
既然人类的行为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那么人类为了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也会形成一些高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些是人类的共性需要。员工需要除了人类共性的需要之外,还有一些不同的特殊需要。
生活与安全需要。物质生活与安全需要是员工需要的基础。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员工的工资、待遇偏低,员工的生活、工作条件较差,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所付出的劳动与他们所获取的报酬相差甚远。他们要求提高待遇,切实保证自身的生活需要。
自尊和信任的需要。员工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方面表现在员工本人自感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求他人的认可,希望别人承认自己是组织的一员,需要受到别人的尊敬。他们非常重视领导的信任,同时也希望得到社会、同事和上级的信任及正确的评价。
荣誉和成就的需要。员工希望得到荣誉,并对成就有强烈的欲望。当今世界的竞争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而能否为国家多做贡献,既是员工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员工个人价值能否被社会承认的标志。但在荣誉和成就面前,员工更重视的是成就,荣誉可以不要,成就则不容抹煞。员工特别重视自己在工作中的威信,因为他工作成功的关键是踏实工作。员工所追求的是成就感、责任感、贡献感的满足。在精神荣誉和物质荣誉面前,他们同样重视精神荣誉,而成就需要乃是精神需要的更高水平的发展。可见,渴望荣誉、追求成就正是员工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动力。
精神文化的需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不努力学习新技术,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就无法胜任员工的工作。因此,员工的精神文化需要,表现在强烈的求知欲,从其专业技术内外的广阔范围中扩大和深化自己的知识来满足自己的认知需要;对事物较高的美学价值要求和多种艺术欣赏将使员工现在与将来满足其审美需要。员工的精神文化需要更表现在学习知识等方面不断得到提高充实,并以积极进取、不服强制、悦于诚实、敬慕德才笃实的人物等来反映其道德需要。
自我完善的需要。自我完善是员工更高层次的需要。它追求高层次的自我理想的实现,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做自己认同的有意义、有价值、有创造、有贡献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二)
激励员工就是要不断地焕发员工的积极性,遵循组织的价值取向奋勇向前。员工积极性的激励,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关键在于“动”,而动的动力有赖于员工需要的发展。员工积极性的主要外在指标是产品的价值和社会功效。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就要借助某种外在强制力,如:生产、效率、价值、品牌等等,使员工产生新动力的需要,产生实现需要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通过需要和目标的不断升华,达到激励员工积极性的目的。
从积极性的实质来看,员工的积极性是人们对追求预期目标所产生的一种内在力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主要是指员工在心理能动状态下的行为表现,表现为认知的活跃,情感的强烈,意志的坚定及行为的高效率。员工的积极性是具有社会性的,由于员工对社会的理想、信念、道德等认识的程度不同,积极性的来源也分三个不同层次。一是人生观的影响。员工的生活从眼前事情看起来是为一些具体目标所推动的,但从深层和长远来看,生活的根本动力还在于价值目标,在于远大高尚的人生理想。当员工对客观利益关系有了正确认识,即把利益理解为包括员工个人需要在内的社会的、阶级的、集体的需要,理解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时,就能够以明确的、正确的价值目标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当员工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有深刻的理解,并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事业心和使命感时,便是孕育了一种高尚的人生观。这种高尚的人生观一旦形成,就是精神力量,并能转化成物质力量。这种积极性在员工的行为中长期地起作用。其核心是人的价值观。二是人际关系的影响。指员工生活在社会中并与社会其他成员的相互联系。这种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员工的心理状态,而且对社会群体的社会实践效果发生重大作用。人际关系对员工的行为会经常性地发生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内聚力的基础。内聚力是群体工作效率发挥的前提。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信任、支持和谅解,会使群体中的个人得到情感上和道义上的满足而产生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工作效益就会提高。这种积极性随着情感和道义的增进而增进。反之亦然。三是需要的影响。需要是员工积极性的动力源泉,员工为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个人处境与地位以及个人兴趣和爱好的满足而爆发出来的。这种积极性很不稳定,容易变化。积极性的三个来源对每个员工的影响力是不同的,有的起主导作用,有的起辅助作用。在时间上,有时某一来源起主导作用,有时则可以是另外一个。
积极性的激励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激发员工的动机和行为的过程。美国学者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目标学管理”理论中指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重要的是使他们发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乐趣和价值,能从工作的完成中享受到一种满足感”。
员工的积极性的内在机制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内部动力所决定的内在结构功能,具有很大的再生性。员工的积极性的内在机制来源于人的生活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74页)员工要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就产生了各种需要。在这些需要驱使下,产生了认识世界的愿望,并且通过自己的行为去改造世界,将欲望变为现实,从而满足自身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员工的需要也在不断地扩展和丰富,由低级到高级;由内涵单一到内涵丰满;由外延较小到外延的多层次扩大。员工的这种不断扩展的需要,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精神文明所达到的发展水平,同时又往往高于社会实际水平。正是需要与实际水平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员工的积极性的内在机制。它赋予人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活力,这种积极性化为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动力。员工的积极性具有下列特点:
员工的积极性是个体的一种活动,是有机体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能力在人身上的社会性表现。它不同于能力的静态表现,而是包括能力在内的静与动的统一,蕴含于动之中。其积极性是一个动态概念。
员工的积极性是人的社会表现,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其本质往往反映社会历史发展方向,个体总是根据社会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因此积极性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其积极性是一个社会概念。
员工,既可以指单个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意义上的人。社会生活中,主体功能之和只有合理地合成,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因此,其积极性并不仅指个体,也是一个群体概念。
员工的积极性源于人的多种基本需要,而需要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社会概念。由于社会科学的发展,那种始于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逐步上升为理性、知识,进而认识自然和社会而产生的不断升华的高级需要。因此,其积极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三)
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只有遵循积极性的产生规则,根据员工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点,因人、因事、因地地灵活运用激励理论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收到实效。
——通过宣传、奖励等手段,激发员工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欲望,使员工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并用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尽善尽美地做好本职工作。
——利用信息资源,及时通报国内外企业发展趋势、动态及员工的工作进展情况,从而引起员工的危机感,增强其紧迫感,使其更加努力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
——爱护、激发和培养员工的成就感,并通过授予荣誉,送员工外出进修学习、培训等提供机遇的方法来鼓励和激发员工,促进员工改进工作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
——目标具有始发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目标一旦实现,就能使员工心理得到满足。因此,要把集体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
——改善工作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技术设备条件,如:办公设备、工作环境、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提高员工的待遇工资、奖金,特别是员工的住房、医保、幼托制度以及退休安置与子女安排等等。尽量满足员工的正当需求,使员工得到必要的实惠,从而达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
——在必要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又要特别注意防止“拜金主义”、金钱刺激的倾向;既要充分运用它的激因意义,以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又要使它成为一种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出社会贡献的条件。
总之,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企业的管理者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运用现代管理理论,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忠于职守的使命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作者单位:铁岭市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许冬梅
[关键词] 激励; 企业管理; 需要;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3-0043-03
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者经常性、最具成效的工作,就是激励员工同心协力,实现组织目标。激励员工——将激励理论成功地运用于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既是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又是衡量企业管理者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拟从人的需要、尤其员工的需要着手,探求激励机制,提出按照人的需要结构找到其”兴奋点”,在满足“兴奋点”和领导者可能提供的满足的结合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实现其激励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一)
寻找“兴奋点”就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在理解人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员工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人行动的动力源泉,是人生的现实课题。人活着就要求生存、求发展。人的需要是人性和人的本质的体现。人的需要即人的欲求,是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表现为人的一种匮乏状态,是人从事实践活动的内驱力。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都受“需要”的驱使,“需要”贯穿在人的生命活动的始终,发挥着永恒的动力作用。
既然人类的行为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那么人类为了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也会形成一些高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些是人类的共性需要。员工需要除了人类共性的需要之外,还有一些不同的特殊需要。
生活与安全需要。物质生活与安全需要是员工需要的基础。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员工的工资、待遇偏低,员工的生活、工作条件较差,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所付出的劳动与他们所获取的报酬相差甚远。他们要求提高待遇,切实保证自身的生活需要。
自尊和信任的需要。员工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方面表现在员工本人自感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求他人的认可,希望别人承认自己是组织的一员,需要受到别人的尊敬。他们非常重视领导的信任,同时也希望得到社会、同事和上级的信任及正确的评价。
荣誉和成就的需要。员工希望得到荣誉,并对成就有强烈的欲望。当今世界的竞争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而能否为国家多做贡献,既是员工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员工个人价值能否被社会承认的标志。但在荣誉和成就面前,员工更重视的是成就,荣誉可以不要,成就则不容抹煞。员工特别重视自己在工作中的威信,因为他工作成功的关键是踏实工作。员工所追求的是成就感、责任感、贡献感的满足。在精神荣誉和物质荣誉面前,他们同样重视精神荣誉,而成就需要乃是精神需要的更高水平的发展。可见,渴望荣誉、追求成就正是员工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动力。
精神文化的需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不努力学习新技术,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就无法胜任员工的工作。因此,员工的精神文化需要,表现在强烈的求知欲,从其专业技术内外的广阔范围中扩大和深化自己的知识来满足自己的认知需要;对事物较高的美学价值要求和多种艺术欣赏将使员工现在与将来满足其审美需要。员工的精神文化需要更表现在学习知识等方面不断得到提高充实,并以积极进取、不服强制、悦于诚实、敬慕德才笃实的人物等来反映其道德需要。
自我完善的需要。自我完善是员工更高层次的需要。它追求高层次的自我理想的实现,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做自己认同的有意义、有价值、有创造、有贡献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二)
激励员工就是要不断地焕发员工的积极性,遵循组织的价值取向奋勇向前。员工积极性的激励,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关键在于“动”,而动的动力有赖于员工需要的发展。员工积极性的主要外在指标是产品的价值和社会功效。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就要借助某种外在强制力,如:生产、效率、价值、品牌等等,使员工产生新动力的需要,产生实现需要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通过需要和目标的不断升华,达到激励员工积极性的目的。
从积极性的实质来看,员工的积极性是人们对追求预期目标所产生的一种内在力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主要是指员工在心理能动状态下的行为表现,表现为认知的活跃,情感的强烈,意志的坚定及行为的高效率。员工的积极性是具有社会性的,由于员工对社会的理想、信念、道德等认识的程度不同,积极性的来源也分三个不同层次。一是人生观的影响。员工的生活从眼前事情看起来是为一些具体目标所推动的,但从深层和长远来看,生活的根本动力还在于价值目标,在于远大高尚的人生理想。当员工对客观利益关系有了正确认识,即把利益理解为包括员工个人需要在内的社会的、阶级的、集体的需要,理解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时,就能够以明确的、正确的价值目标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当员工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有深刻的理解,并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事业心和使命感时,便是孕育了一种高尚的人生观。这种高尚的人生观一旦形成,就是精神力量,并能转化成物质力量。这种积极性在员工的行为中长期地起作用。其核心是人的价值观。二是人际关系的影响。指员工生活在社会中并与社会其他成员的相互联系。这种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员工的心理状态,而且对社会群体的社会实践效果发生重大作用。人际关系对员工的行为会经常性地发生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内聚力的基础。内聚力是群体工作效率发挥的前提。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信任、支持和谅解,会使群体中的个人得到情感上和道义上的满足而产生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工作效益就会提高。这种积极性随着情感和道义的增进而增进。反之亦然。三是需要的影响。需要是员工积极性的动力源泉,员工为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个人处境与地位以及个人兴趣和爱好的满足而爆发出来的。这种积极性很不稳定,容易变化。积极性的三个来源对每个员工的影响力是不同的,有的起主导作用,有的起辅助作用。在时间上,有时某一来源起主导作用,有时则可以是另外一个。
积极性的激励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激发员工的动机和行为的过程。美国学者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目标学管理”理论中指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重要的是使他们发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乐趣和价值,能从工作的完成中享受到一种满足感”。
员工的积极性的内在机制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内部动力所决定的内在结构功能,具有很大的再生性。员工的积极性的内在机制来源于人的生活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74页)员工要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就产生了各种需要。在这些需要驱使下,产生了认识世界的愿望,并且通过自己的行为去改造世界,将欲望变为现实,从而满足自身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员工的需要也在不断地扩展和丰富,由低级到高级;由内涵单一到内涵丰满;由外延较小到外延的多层次扩大。员工的这种不断扩展的需要,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精神文明所达到的发展水平,同时又往往高于社会实际水平。正是需要与实际水平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员工的积极性的内在机制。它赋予人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活力,这种积极性化为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动力。员工的积极性具有下列特点:
员工的积极性是个体的一种活动,是有机体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能力在人身上的社会性表现。它不同于能力的静态表现,而是包括能力在内的静与动的统一,蕴含于动之中。其积极性是一个动态概念。
员工的积极性是人的社会表现,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其本质往往反映社会历史发展方向,个体总是根据社会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因此积极性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其积极性是一个社会概念。
员工,既可以指单个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意义上的人。社会生活中,主体功能之和只有合理地合成,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因此,其积极性并不仅指个体,也是一个群体概念。
员工的积极性源于人的多种基本需要,而需要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社会概念。由于社会科学的发展,那种始于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逐步上升为理性、知识,进而认识自然和社会而产生的不断升华的高级需要。因此,其积极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三)
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只有遵循积极性的产生规则,根据员工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点,因人、因事、因地地灵活运用激励理论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收到实效。
——通过宣传、奖励等手段,激发员工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欲望,使员工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并用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尽善尽美地做好本职工作。
——利用信息资源,及时通报国内外企业发展趋势、动态及员工的工作进展情况,从而引起员工的危机感,增强其紧迫感,使其更加努力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
——爱护、激发和培养员工的成就感,并通过授予荣誉,送员工外出进修学习、培训等提供机遇的方法来鼓励和激发员工,促进员工改进工作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
——目标具有始发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目标一旦实现,就能使员工心理得到满足。因此,要把集体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
——改善工作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技术设备条件,如:办公设备、工作环境、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提高员工的待遇工资、奖金,特别是员工的住房、医保、幼托制度以及退休安置与子女安排等等。尽量满足员工的正当需求,使员工得到必要的实惠,从而达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
——在必要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又要特别注意防止“拜金主义”、金钱刺激的倾向;既要充分运用它的激因意义,以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又要使它成为一种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出社会贡献的条件。
总之,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企业的管理者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运用现代管理理论,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忠于职守的使命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作者单位:铁岭市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许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