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生产规模、组织化程度、生产经营方式、生产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产业扶贫模式和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介绍了思南县蔬菜产业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分析了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思南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蔬菜;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1 发展现状
1.1 生产规模、组织化程度、生产经营方式、发展模式、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得以长足发展。长期以来我县蔬菜生产大都处于家庭式生产为主,规模小、品种单一、销售市场以本地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竟争力弱,整体效益差。2010年以来,我县把蔬菜产业明确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以此推动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蔬菜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在生产规模方面:从2012年种植面积20.23万亩、总产量278556吨、总产值44511.92万元,发展到2019年的种植面积31.91万亩、产量51.2万吨、产值14.97亿元;在组织化程度方面:经营主体从2006年的2家到目前的除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24家,其中:公司8家、专业合作社15家、家庭农场1家;在生产经营方式方面:随着生产基地各类建设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设备不断更新、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其经营方式己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逐步转变;在产业发展模式方面: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企业(平台公司)+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成效显著;在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随着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态化生产技术的应用,蔬菜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目前,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个、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产地认定近20个(认定面积1600余公顷)、蔬菜无公害产品认证近10个、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1个。在品牌建设方面:目前,我县的蔬菜产品有思南地方特色的“亿农牌甜大蒜、酸藠头”“荆竹园”“青杠坝牌甜大蒜”等注册商标。
1.2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取得成效。根据我县蔬莱产业发展滞后,生产技术、生产设施设备、市场信息等基础溥弱的现状,按照“强龙头、扩规模、创品牌、广覆盖、带农户、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采取“企业(平台公司)+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贫困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企业龙头带动和市场主导作用,促进我县蔬莱产业裂变发展。
1.3 成功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及利益联结机制。为加快我县蔬菜产业脱贫工作步伐,根據产业发展现状,以蔬菜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运用财政、扶贫、社会等各种资金用于蔬菜产业发展,并大力扶持贫困户,使其在参与蔬菜生产中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充分掌握蔬菜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经营理念,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达到扶贫扶智的最终目的。在蔬菜产业发展项目的建设中采取优先聘用贫困户务工、贫困户入股分红、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量化分红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贫困户收入。
2.存在的问题
2.1 基地规模小,集约化经营有待提高。我县蔬菜产业化发展起步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发展初期,总体规模虽大但产业布局凌乱、品种杂乱、产品同一性差,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全县100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基地仅2个,规模在500亩以上的蔬菜生产基地目前不到10个,其余均为分散经营,全县蔬菜产业化链条不完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竟争力弱,全县蔬菜产业呈现散、弱的特点,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
2.2 技术指导等服务性工作有待加强。全县蔬菜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由于严重缺乏食用菌生产技术人员,科技投入不足,菌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严重不足,科技支撑不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有待加强。县、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力量薄弱,真正能够服务蔬菜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乡(镇)农业服务机构人员兼职多、流动快、专业性不强,村级服务更是处于空白,技术指导缺乏有效载体,没有完整的技术体系,技术普及率低,技术落后,效益低下,技术服务严重滞后,不能满足蔬菜产业发展需要。
2.3蔬菜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乏力。一是大部分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村集体经济发展蔬菜产业,自身没有经济基础,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过份依赖扶贫政策、补助资金和融资平台,等靠要思想严重,带动能力强。二是我县目前县仅有思南亿农公司和绿色食品开发加工厂从事油辣椒、糟辣椒、甜大蒜等简单制品或风味食品加工,年加工量近500t,均采用传统土法生产,设备简单,工艺落后,产品单一,不足以带动全县蔬菜产业的大发展。
2.4 市场开拓不足。目前,我县仅有少数几家企业的蔬菜产品有较为固定的外销市场,多数蔬菜生产企业产品主要以本地市场或当地较大企业收购为主,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不稳定且受制于人,蔬菜销售渠道不畅,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市场开拓急待加强。
2.5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急待加强。一是我县大部分地区土地田不成丘土不成块,不适宜机械化作业,蔬菜生产物资和产品运输成本高导致蔬菜商品价格高。二是水资源灌溉条件差,多数山区山高水远,距取水源远或根本没有取水源,多数为望天水,风调雨顺则丰收,干旱则减产或绝收,严重制约了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县除塘头、许家坝等少数生产基地设施较为完善外,其他蔬菜产区的设施、设备难以满足生产需要。
3 发展对策
3.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是以乌江、龙底江低热河谷地区为主的春提早,秋延晚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主要布局乡镇:塘头、板桥、三道水、邵家桥、孙家坝、凉水井、鹦鹉溪、关中坝、思唐、大河坝等10个乡镇及办事处;二是高山冷凉夏秋反季节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3.2 加强技术服务工作,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为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二是强化技术培训及指导工作。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工作,提高我县蔬菜产品的单产和产品质量。三是努力提高我县蔬菜生产管理水平,积极推广蔬菜标准化和无公害化栽培技术。
3.3 增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我县蔬菜生产规模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积极引进有实力的生产企业,增强龙头引领作用,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加强人才、技术、资金和服务集成,树立典型,采取样板示范、典型引路,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
3.4 加大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和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专业农户、规模大户和生产要素向生产示范基地集中,把生产示范基地培养成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动标准化生产、开拓市场、加工增值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3.5 强化质量管理,增强品牌创建意识。一是建立建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对全县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建立全程质量监管,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引导食用菌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切实落实各项措施,确保产品质量。二是在废旧菌棒和生产附属物处理方面,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此保障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及农户增强市场观念,积极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蔬菜;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1 发展现状
1.1 生产规模、组织化程度、生产经营方式、发展模式、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得以长足发展。长期以来我县蔬菜生产大都处于家庭式生产为主,规模小、品种单一、销售市场以本地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竟争力弱,整体效益差。2010年以来,我县把蔬菜产业明确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以此推动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蔬菜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在生产规模方面:从2012年种植面积20.23万亩、总产量278556吨、总产值44511.92万元,发展到2019年的种植面积31.91万亩、产量51.2万吨、产值14.97亿元;在组织化程度方面:经营主体从2006年的2家到目前的除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24家,其中:公司8家、专业合作社15家、家庭农场1家;在生产经营方式方面:随着生产基地各类建设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设备不断更新、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其经营方式己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逐步转变;在产业发展模式方面: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企业(平台公司)+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成效显著;在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随着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态化生产技术的应用,蔬菜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目前,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个、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产地认定近20个(认定面积1600余公顷)、蔬菜无公害产品认证近10个、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1个。在品牌建设方面:目前,我县的蔬菜产品有思南地方特色的“亿农牌甜大蒜、酸藠头”“荆竹园”“青杠坝牌甜大蒜”等注册商标。
1.2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取得成效。根据我县蔬莱产业发展滞后,生产技术、生产设施设备、市场信息等基础溥弱的现状,按照“强龙头、扩规模、创品牌、广覆盖、带农户、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采取“企业(平台公司)+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贫困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企业龙头带动和市场主导作用,促进我县蔬莱产业裂变发展。
1.3 成功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及利益联结机制。为加快我县蔬菜产业脱贫工作步伐,根據产业发展现状,以蔬菜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运用财政、扶贫、社会等各种资金用于蔬菜产业发展,并大力扶持贫困户,使其在参与蔬菜生产中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充分掌握蔬菜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经营理念,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达到扶贫扶智的最终目的。在蔬菜产业发展项目的建设中采取优先聘用贫困户务工、贫困户入股分红、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量化分红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贫困户收入。
2.存在的问题
2.1 基地规模小,集约化经营有待提高。我县蔬菜产业化发展起步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发展初期,总体规模虽大但产业布局凌乱、品种杂乱、产品同一性差,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全县100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基地仅2个,规模在500亩以上的蔬菜生产基地目前不到10个,其余均为分散经营,全县蔬菜产业化链条不完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竟争力弱,全县蔬菜产业呈现散、弱的特点,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
2.2 技术指导等服务性工作有待加强。全县蔬菜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由于严重缺乏食用菌生产技术人员,科技投入不足,菌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严重不足,科技支撑不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有待加强。县、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力量薄弱,真正能够服务蔬菜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乡(镇)农业服务机构人员兼职多、流动快、专业性不强,村级服务更是处于空白,技术指导缺乏有效载体,没有完整的技术体系,技术普及率低,技术落后,效益低下,技术服务严重滞后,不能满足蔬菜产业发展需要。
2.3蔬菜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乏力。一是大部分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村集体经济发展蔬菜产业,自身没有经济基础,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过份依赖扶贫政策、补助资金和融资平台,等靠要思想严重,带动能力强。二是我县目前县仅有思南亿农公司和绿色食品开发加工厂从事油辣椒、糟辣椒、甜大蒜等简单制品或风味食品加工,年加工量近500t,均采用传统土法生产,设备简单,工艺落后,产品单一,不足以带动全县蔬菜产业的大发展。
2.4 市场开拓不足。目前,我县仅有少数几家企业的蔬菜产品有较为固定的外销市场,多数蔬菜生产企业产品主要以本地市场或当地较大企业收购为主,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不稳定且受制于人,蔬菜销售渠道不畅,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市场开拓急待加强。
2.5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急待加强。一是我县大部分地区土地田不成丘土不成块,不适宜机械化作业,蔬菜生产物资和产品运输成本高导致蔬菜商品价格高。二是水资源灌溉条件差,多数山区山高水远,距取水源远或根本没有取水源,多数为望天水,风调雨顺则丰收,干旱则减产或绝收,严重制约了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县除塘头、许家坝等少数生产基地设施较为完善外,其他蔬菜产区的设施、设备难以满足生产需要。
3 发展对策
3.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是以乌江、龙底江低热河谷地区为主的春提早,秋延晚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主要布局乡镇:塘头、板桥、三道水、邵家桥、孙家坝、凉水井、鹦鹉溪、关中坝、思唐、大河坝等10个乡镇及办事处;二是高山冷凉夏秋反季节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3.2 加强技术服务工作,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为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二是强化技术培训及指导工作。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工作,提高我县蔬菜产品的单产和产品质量。三是努力提高我县蔬菜生产管理水平,积极推广蔬菜标准化和无公害化栽培技术。
3.3 增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我县蔬菜生产规模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积极引进有实力的生产企业,增强龙头引领作用,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加强人才、技术、资金和服务集成,树立典型,采取样板示范、典型引路,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
3.4 加大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和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专业农户、规模大户和生产要素向生产示范基地集中,把生产示范基地培养成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动标准化生产、开拓市场、加工增值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3.5 强化质量管理,增强品牌创建意识。一是建立建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对全县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建立全程质量监管,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引导食用菌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切实落实各项措施,确保产品质量。二是在废旧菌棒和生产附属物处理方面,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此保障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及农户增强市场观念,积极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