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杀裳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万历进士,初为邵武知县,后迁兵部职方主事,并自请守辽,加强战备,筑城御敌,曾率部死守宁远孤城,击退金(清)军,打得努尔哈赤身负重伤,退返沈阳未久而亡,乃迁辽东巡抚,后复在锦州、辽远大败后金皇太极,是明末最善于与后金军队作战、“不怕死,不爱钱”的明军将领,旋因得罪魏忠贤而去职。
崇祯即位除魏之后,力图有所作为,重振朝纲,中兴明朝,因而把整饬边政、解决“辽事”作为首办大事,重新启用军功显赫的袁崇焕,擢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崇祯元年召见袁崇焕曾细问:“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具实奏来。”袁听皇上如此信任,锐意平辽,一时热血沸腾,便不假思索地答道:“所有方略,已具疏中。臣今受皇上特达之知,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五年复辽”,谈何容易,显然不切实际,在场大臣都为此豪言壮语捏一把汗,有人曾悄问袁何出此狂语,袁答“聊慰圣心耳”,只为慰籍急功近利、“一洗前朝耻辱”的皇上,经人提醒,袁自觉失言,可不期已埋下了招惹杀身的祸根。
崇祯还亲送袁崇焕离京赴任,复疆宏愿完全寄托在袁身上。但袁刚到蓟辽前线,即遇士兵因长期缺饷而哗变,袁单骑入营。惩贪官、杀为首而事息,同时连连上奏,要求朝廷发饷济边,却引起了悭吝崇祯的“不悦”,怀疑袁逼饷以充私囊。不久,袁又诱杀颇有战功,而恃功跋扈、不听指挥的守将毛文龙,先斩后奏,不肖之徒乘机挑拨,更招崇祯心中十分恼怒。平心而论,袁崇焕在辽东宁远、锦州一线的防卫布置得很好。所以,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十万之师不得不避开袁崇焕防地,从蒙古绕道入关,进逼京师,离京不过二三百里,京师戒严。袁崇焕得知后金军入关,心急如焚,亲率精锐急驰援京,在北京城外广渠门与后金军一场恶战,敌军败退。皇太极见又遇劲敌袁崇焕,无法可施,乃策动除袁反间计。他首先假拟两封“密信”,有意“丢失”在明军出没之处,造谣生事,叉故意让两名被俘宦官窃听到袁与后金主议和将不战而献北京之论,然后放归告密,刚愎自用的崇祯岂容议和,复加猜忌寡恩遂深信不疑,感叹“边臣不足任矣”,决心杀袁,于召见时拿下袁崇焕,并于崇祯三年下令将袁以最残酷的刑法凌迟处死,妻妾兄弟流放福建。《明史,袁崇焕传》云:“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袁崇焕一死,辽东战局再无人可以收拾,崇祯轻信谗言,自毁长城,冤杀栋梁,明朝败亡已只在早晚。中华历史上从此又多一亡国昏君,出一流芳千古的忠臣!
寡恩 崇祯性格急躁偏狭,用人不专,刻薄寡恩,严刑峻法。在位17年杀戮大臣难以计数,是明朝杀臣最多的皇帝之一,其间所杀或逼死总督即有7人。巡抚杀11人,逼死1人。17年间宰辅像走马灯似的轮换了50人之多,兵部尚书14人,且多数不得善终。任人不专,使人不安其职,难尽职守,其谓“有君而无臣”,此言谬矣!崇祯认为:“诸臣但知党同逐异,便己肥家”,“士大夫负国家”,而内臣却忠心可用,“三尺在我,此曹(宦官)又可能为”!于是一改前是,知错犯错,再次“重宦官轻文臣”,宦官势力重新抬头,不仅在京掌握关键部门,且各地重镇均派太监监军。《明史》评日:宦官监军只便其侵占军饷,握兵不为打仗而为自己作威作福。且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大臣常耻以为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言:历代之乱,日宦官,日外戚、日藩镇,日外患。虽云四,其实一,皆任官不当也。崇祯自缢煤山,仅太监王承恩孤影相伴,不亦宣乎。
起义 明末大半中国自然灾害非常严重,特别是陕西地区包括水旱风雹、地震瘟疫几乎无年不灾,百姓食树皮蓬草,儿童或饿死或被偷食,延安城外死人满坑。山西“斗米八钱,人相食,盗贼遍野,村舍丘墟”,直隶大名府“人死十之五六”,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官府不赈灾蠲免,反而催逼赋税钱粮,追索积欠,民有“崇祯”“重征”(谐音)之说,百姓大规模逃亡,幸存者为求生存,数十百千人聚集成群,渐渐汇成浩大的起义队伍。
陕西起义军张献忠、李自成等部日益壮大,他们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甚至诈降又反水,搞得明军顾此失彼,心力交瘁,起义军却越打越大,成明廷心腹之患。李自成陕西米脂人,家世务农,曾为银川驿卒,后为起义军高迎祥部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几经挫折,后提出“均田免赋”、“迎闯王,不纳粮”等口号深获民心,纪律严明,所部迅速发展。“寒不得衣饥不食,还把钱粮日夜催。更有贪官来剜肉,生填沟壑诚可哀。欲得须臾缓我死,不待闯王更待谁?”明廷朝野震惊,崇祯太庙告灵,下罪己之诏,调兵遣将,频频失败,最后由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安内方可攘外”方针,全力勘剿,虽有小胜,终归失败,杨嗣昌被迫自杀,自此再无“中兴大将”。1644年(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国,国号“大顺”,拥兵百万之众。遂挥师东渡黄河,进军北京。同年张献忠率师攻川,十一月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改元大顺。(未完待续)
崇祯即位除魏之后,力图有所作为,重振朝纲,中兴明朝,因而把整饬边政、解决“辽事”作为首办大事,重新启用军功显赫的袁崇焕,擢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崇祯元年召见袁崇焕曾细问:“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具实奏来。”袁听皇上如此信任,锐意平辽,一时热血沸腾,便不假思索地答道:“所有方略,已具疏中。臣今受皇上特达之知,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五年复辽”,谈何容易,显然不切实际,在场大臣都为此豪言壮语捏一把汗,有人曾悄问袁何出此狂语,袁答“聊慰圣心耳”,只为慰籍急功近利、“一洗前朝耻辱”的皇上,经人提醒,袁自觉失言,可不期已埋下了招惹杀身的祸根。
崇祯还亲送袁崇焕离京赴任,复疆宏愿完全寄托在袁身上。但袁刚到蓟辽前线,即遇士兵因长期缺饷而哗变,袁单骑入营。惩贪官、杀为首而事息,同时连连上奏,要求朝廷发饷济边,却引起了悭吝崇祯的“不悦”,怀疑袁逼饷以充私囊。不久,袁又诱杀颇有战功,而恃功跋扈、不听指挥的守将毛文龙,先斩后奏,不肖之徒乘机挑拨,更招崇祯心中十分恼怒。平心而论,袁崇焕在辽东宁远、锦州一线的防卫布置得很好。所以,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十万之师不得不避开袁崇焕防地,从蒙古绕道入关,进逼京师,离京不过二三百里,京师戒严。袁崇焕得知后金军入关,心急如焚,亲率精锐急驰援京,在北京城外广渠门与后金军一场恶战,敌军败退。皇太极见又遇劲敌袁崇焕,无法可施,乃策动除袁反间计。他首先假拟两封“密信”,有意“丢失”在明军出没之处,造谣生事,叉故意让两名被俘宦官窃听到袁与后金主议和将不战而献北京之论,然后放归告密,刚愎自用的崇祯岂容议和,复加猜忌寡恩遂深信不疑,感叹“边臣不足任矣”,决心杀袁,于召见时拿下袁崇焕,并于崇祯三年下令将袁以最残酷的刑法凌迟处死,妻妾兄弟流放福建。《明史,袁崇焕传》云:“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袁崇焕一死,辽东战局再无人可以收拾,崇祯轻信谗言,自毁长城,冤杀栋梁,明朝败亡已只在早晚。中华历史上从此又多一亡国昏君,出一流芳千古的忠臣!
寡恩 崇祯性格急躁偏狭,用人不专,刻薄寡恩,严刑峻法。在位17年杀戮大臣难以计数,是明朝杀臣最多的皇帝之一,其间所杀或逼死总督即有7人。巡抚杀11人,逼死1人。17年间宰辅像走马灯似的轮换了50人之多,兵部尚书14人,且多数不得善终。任人不专,使人不安其职,难尽职守,其谓“有君而无臣”,此言谬矣!崇祯认为:“诸臣但知党同逐异,便己肥家”,“士大夫负国家”,而内臣却忠心可用,“三尺在我,此曹(宦官)又可能为”!于是一改前是,知错犯错,再次“重宦官轻文臣”,宦官势力重新抬头,不仅在京掌握关键部门,且各地重镇均派太监监军。《明史》评日:宦官监军只便其侵占军饷,握兵不为打仗而为自己作威作福。且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大臣常耻以为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言:历代之乱,日宦官,日外戚、日藩镇,日外患。虽云四,其实一,皆任官不当也。崇祯自缢煤山,仅太监王承恩孤影相伴,不亦宣乎。
起义 明末大半中国自然灾害非常严重,特别是陕西地区包括水旱风雹、地震瘟疫几乎无年不灾,百姓食树皮蓬草,儿童或饿死或被偷食,延安城外死人满坑。山西“斗米八钱,人相食,盗贼遍野,村舍丘墟”,直隶大名府“人死十之五六”,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官府不赈灾蠲免,反而催逼赋税钱粮,追索积欠,民有“崇祯”“重征”(谐音)之说,百姓大规模逃亡,幸存者为求生存,数十百千人聚集成群,渐渐汇成浩大的起义队伍。
陕西起义军张献忠、李自成等部日益壮大,他们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甚至诈降又反水,搞得明军顾此失彼,心力交瘁,起义军却越打越大,成明廷心腹之患。李自成陕西米脂人,家世务农,曾为银川驿卒,后为起义军高迎祥部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几经挫折,后提出“均田免赋”、“迎闯王,不纳粮”等口号深获民心,纪律严明,所部迅速发展。“寒不得衣饥不食,还把钱粮日夜催。更有贪官来剜肉,生填沟壑诚可哀。欲得须臾缓我死,不待闯王更待谁?”明廷朝野震惊,崇祯太庙告灵,下罪己之诏,调兵遣将,频频失败,最后由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安内方可攘外”方针,全力勘剿,虽有小胜,终归失败,杨嗣昌被迫自杀,自此再无“中兴大将”。1644年(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国,国号“大顺”,拥兵百万之众。遂挥师东渡黄河,进军北京。同年张献忠率师攻川,十一月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改元大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