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素养就是对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认识和利用方面的素养,由这方面的知识、态度和能力构成。在移动传播时代,许多新闻与传播新情况新问题的防范与解决,都有赖于传者和受传者的新闻素养。提高的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较高目标和对不同对象的目标。提高的内容当含新闻与有关媒介的知识,以及传播能力、传播权利与责任意识。对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和媒介人还要有更多的内容、更高的要求。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干部教育和媒体“言传身教”相辅相成。
关键词:新闻素养 媒介素养 移动传播
新闻传播及其媒介对个人、组织和社会都日益重要,然而许多人对其认识和利用并不科学,甚至有很大的偏误。致使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信息传递、意见交流、舆论监督等重要作用不能被充分开发利用,还会降低新闻媒介的吸引力、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使其宣传、舆论作用也大打折扣,甚至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移动传播大大增加了对新闻传者的管理难度,还使受传者的选择主动权越来越大,对传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许多新闻传播新问题的解决与防范,都比以往更需要传播主体——传者和受传者——有较高的新闻素养。
一、新闻素养的内涵
“素养”就是素来的修养,既包含了“素质”——素来、长期过程中形成的一定质地,又有修炼培养之意。有道德素养、经济素养、信息素养等等,主要由有关的知识、态度和能力构成。
新闻素养就是对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认识和利用方面的素养。如果说,新闻观(concept of news),有狹义上的和广义上的,前者为关于新闻及其传播,后者为关于新闻媒介及以其为核心的新闻事业与产业,那么新闻素养也是如此。狭义上的新闻素养是关于新闻传播、或者说新闻及其传播的素养。传播离不开媒介,广义上的新闻素养还包括关于新闻媒介的素养,并涉及新闻媒介为核心的新闻事业与产业。
(一)对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认识
对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认识是新闻素养的基础和重要内涵,包括:
1.认识新闻的特点。了解新闻是真实的、新鲜的、传播对象需要的信息,否则就不是新闻,更不是好新闻,即使采用了报道的形式。这种信息的传播中,负面内容的比例远远大于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比例,因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No news is good news.(没新闻就是好消息。)”“Bad news is good news.(坏消息就是好新闻。)”飞机安全飞行一百次的信息,许多人不需要,而掉下来一次的信息,许多人想知道。
于是,看新闻的人就会以为社会上坏事太多。于是,有的地方就严格控制负面新闻,“报喜不报忧”,连必要的舆论监督也缺失。新媒体、移动传播、跨国越境传播不那么容易被控制,新闻的负面内容易受追捧的特点得到充分张扬,而有些人又认为那里反应的才是真实的世界。其实从媒介看到的都只是媒介世界,与真实世界相似是相对的,不同是绝对的,有时甚至相去很远。
2.认识新闻的作用。新闻有反映告知、了解认识、宣传引导、舆论监督等作用,也会有误导、欺骗作用。新闻的传者要尽可能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受传者则要多看兼听,理性分析,不要偏听偏信,或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3.认识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和联系。新闻是一种信息,宣传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传播相关信息或观点,两者的内涵和作用、要求和方式、出发点和直接目的都不同。两者又会相辅相成或相互矛盾。要求同存异、求同化异,全面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防止用一种需要排斥另一种需要。
4.了解新闻传播的要求,认识新闻的优劣。新闻传播的要求有新闻价值要求的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有全面、客观、公正,有信息质量和社会效益,越是优质的新闻,越值得传者追求和社会鼓励。
5.了解新闻生产。认识新闻质量的影响因素,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我们知道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新闻质量、尤其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程度。这些因素包括:信息源——信息的提供者会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或能力限制,使信息有失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把关人——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包括新闻的采集加工制作者、媒体负责人、主办主管机构的人员等,他们会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或能力限制,使信息有失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新闻生产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条件,如制度规范、广告来源、文化传统、受众偏好、购买和使用的需求;资金、技术、设施、物资、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条件。
6.认识新闻媒介。了解新闻媒介的信息性和交流性、公共性和舆论性、宣传性和政治性等特点,以及各种类新闻媒介的特点,了解新闻媒介的作用和社会对其的控制,从而扬其长而避其短,趋其利而避其害。有关的领导干部和媒介人,则还要了解以新闻媒介为核心的新闻传播事业和产业。
(二)对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利用
有了上述认识,就有了自觉把握、科学利用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基础,包括制作、发布和选择、使用方面的利用。
1.避免以偏概全
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认为:“如果人们将某种状况作为现实来把握,这种状况就会真的成为现实。”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也说:“如果人们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展开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变为现实。”这正是传媒中的虚拟世界会造成的结果。如果绝大多数、甚至所有新闻媒介都被错误地使用,更会带来大灾难。
2.维护权利、履行义务
这方面的权利有公民的知晓权、表达权、批评监督权,言论、出版、信息、传播自由权,以及作为新闻消费者的权利,还有作为新闻传者的采访权、发表权、编辑和出版权。[1]
与此相应,又有应该履行的义务,包括遵守道德和法规,不侵犯他人的自由权和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等其他法定权利,保守国家机密,维护人民、国家和社会利益。作为新闻传者,还有义务提供真实、全面、客观、及时、受众需要的信息;提供意见交流平台,正确引导舆论,监督权力机构和人物,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目标的实现;以及防止消极影响,保护消息源的利益和安全。 3.按照新闻规律,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益
规律就是事物内在、本质的,有稳定性、趋势性的联系,表现在相应的活动要求上。新闻规律就是关于新闻现象和活动的规律,表现在新闻传播要求上,包括新闻价值的要求,全面客观公正的要求,传播质量和社会效益的要求。不仅专业新闻工作者要按照新闻规律,有关领导、管理者也要了解、尊重新闻规律。现在许多其它组织和个人也在经常制作、发送新闻和时事评论,按照新闻规律、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益已是全社会的事。
4.全面、充分地發挥积极作用,防止消极影响
作为社会公器,新闻媒介要全面、充分地发挥信息传递、意见交流、舆论监督等作用,同时防止消极影响。新闻媒介即使只是少作为、不作为,也会使社会的正常运行缺少了重要环节,使社会、组织、个人的决策和行为盲目。舆论监督方面的软弱和缺位,还会使国家社会蒙受巨大损失。
这里强调社会公器,不是指任何信息和意见都可以发表,世界上也没有这样的平台。至少不能泄露国家机密,不能故意损害别人的权益。
社会的媒介资源、包括公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我们说新闻媒介是社会公器,我们说的就是新闻媒介应为社会利益、公众利益所用,而不该为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所用,应对社会公众负责,而不该只对老板负责。
二、新闻素养的作用
(一)对个人、组织和社会的作用
对不同的人,新闻素养有不同的作用。对普通公众,新闻素养可帮助他们明智的选择新闻及其媒介,客观地认识事物和环境,并更好地通过新媒体发出新闻性信息,优化我们的信息环境。
如前所述,许多舆论监督性的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并没有错,对于引起社会关注,加强监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有好处的。然而又确实会使许多人过于看“黑”环境。这就需要公众对新闻及其媒介的特点有所了解。这方面的素养不够,还会使媒体投鼠忌器,不能大胆开展舆论监督,乃至影响自己的吸引力、公信力。
对新闻工作者,新闻素养是必备的任职条件。现在有些自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和管理者并没受过良好的新闻教育,亟需补上这一课。对领导、管理人士,新闻素养可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新闻做好工作,包括对环境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更有效的影响。对其中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新闻传播的决策者,新闻素养还决定了能否科学合理地建构、发展和利用新闻事业,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新闻缺位,防止误导作用。
而对各种组织机构,新闻信息是做出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新闻媒介是进行组织沟通、社会沟通的重要工具。对执政党而言,新闻媒介又直接关乎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自身建设和做好执政工作。因而提高新闻素养,可有效地促进组织机构的建设和运行。
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许多问题,都与新闻媒介有关,而新闻素养则是优化新闻体制和活动、提高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质量和效果的前提。
(二)化解新媒体、移动传播时代的困境
传播技术对所有人的赋权赋能,在增加了传播渠道和传播自由度、自主性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并加大了媒介管理的难度,包括社会的和媒介机构的管理控制。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靠传者和受者的有关素养。
新媒体、移动传播使传统媒体的受传者大量流失,广告收入随之流失,社会影响也相应下降,有些传媒为了能继续生存发展,不惜以降低品味、低俗化刺激化娱乐化吸引受传者。
新媒体中的新闻平台受传者虽多,然而信息技术公司等机构的新闻平台自知在严肃高级内容上不如传统媒体,大都只是从受传者的兴趣出发,而不是从他们的根本、长远利益出发,只是以博眼球取胜。那些耸人听闻、不顾实际内容的标题便是表现之一。于是靠新闻提升机构的美誉度、间接获利的设想也大半落空。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受传者的选择余地和主动权几乎无限地扩大,迫使传媒机构越来越趋于迎合而难以引领受传者。如今,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及其媒介,已在移动传播及其收发终端——主要为手机和平板电脑——中全面融合,受传者的需求和满足方式日益综合化和个性化,迫使传者相应的转型,尽可能发觉他们的新需求,适应他们的新方式。
传播新技术使很多媒体机构可通过算法生产内容,实现更精准的受传者定位,更充分地迎合他们。正在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和自己的既定立场、观点、态度一致的信息时,媒体又越来越多地给人们推送这样的信息,久而久之,会使人们更处在“信息茧房”中,出现更强的信息传播“回音壁”效应。既不利于个人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群体和社会的交流粘合。
受传者如果不了解负面新闻易受追捧、媒介世界与真实世界会很不同,就会丧失应有的社会信任,以致传者也会顾虑重重,不能按新闻价值、新闻规律传播新闻,甚至“投鼠忌器”、减少舆论监督。
许多受传者陷入了选择的困境和陷阱。传统媒体时代主要是由传者选择了受传者所接受的新闻和时事评论内容,新媒体使受传者选择媒介的自由自主程度大大提高。然而如果选择时完全按自己的喜好,所选媒介和内容就会同质化,造成因“偏食”而“营养不良”;如果选择者的媒介素养、新闻素养尚缺,选择能力尚低,就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受传者如果不了解“信息茧房”、“意见回音壁”现象,很容易掉进这样的陷阱。
过去我们主要从传者方面解决新闻传播问题,现在则需更多地从受传者方面来解决。传播效果的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最终还要通过受传者选择、理解、记忆等接受过程;新媒体的发展使受传者的选择主动权越来越大,对传者和传播内容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传者的管理调控则日益困难。需帮助受传者提高新闻素养,正确明智地选择优质媒介和内容,使市场的力量成为促进传媒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促进优胜劣汰的正能量,而不是相反,同时提高他们制作、发送新闻的能力和社会责任心。
三、新闻素养的提高
现在由于有些人对新闻只有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对新闻的认识还停留在纸媒时代;有些自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和管理者也没受过正规的新闻教育。经常把负面新闻误读为社会全貌,要求报喜不报忧,不知新闻的多种作用,导致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新闻传播及其媒介,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其消极影响。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新闻传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对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认识和利用也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一)新闻素养亟需重视
人民有权知道与他们利益相关的事情,除了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临时保密等例外。人民要当家作主,必须了解情况,不了解情况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所有的腐败都怕阳光,舆论监督就是用正义的阳光监视和督促。
无可否认,有些信息的公开传播会带来副作用。但如果某种限制虽可防止一些不利的传播,却又会扼杀更多、更重要的传播,便不可取。[2]新闻和媒介素养不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至今,我们对新闻知识的普及還做得很少,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仍不够强,有的从业人员缺乏职业素养,公众对有关的权利和义务也意识不强,公众的新闻素养都亟待提高。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环境、内容、方式方法和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出现了有关新闻素养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受传者日益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媒介和内容,并日益只在与自己兴趣和观点相似的社交媒介群体中获得信息和交流观点,形成“信息茧房”和“意见回音壁”,传播机构对内容的“算法推送”又推波助澜。这些都加深了人们的认识局限,意见对立,关系撕裂。另一方面,优质的新闻内容和媒介得不到足够的认同,作用受限,甚至生存困难,被迫降低格调,迎合市场。同时,移动传播使人人都可方便地成为信息和意见的发送者,对社会产生影响,其中许多内容很不专业,乃至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人们往往又更愿意相信符合自己愿望的信息,而不细究其真实性。新闻传播机构和管理部门都面临新的挑战。客观事实的陈述往往不及诉诸情感和煽动信仰更容易影响人,许多人不理会摆事实讲道理,而是怀疑一切,跟着感觉走。
需及时更新和普及新闻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新闻素养,更好地尊重和利用新闻传播规律,优化新闻传播环境,优化新闻传播的管理、运行和选择、使用,全面、充分地发挥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信息传递、意见交流、宣传引导、舆论监督等积极作用,防止消极影响。
目前站在新媒体时代、结合中国情况的新闻素养问题系统研究不多,亟需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创新有关理论,解决现实问题。至少需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
——新闻素养理论研究。主要为新闻素养的内涵、作用、影响因素、问题及其原因、教育原则和方法。包括新闻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区别和联系,新媒体时代新闻素养的基本内涵,对领导干部、新闻工作者和普通公众的不同要求;新闻素养的一般作用和在中国的特殊作用;影响新闻素养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新媒体时代的新问题和中国的特殊问题;新闻素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有效方法。
——新闻素养的国内外经验教训和提升努力研究。包括新媒体时代美、英、亚、非等地经验教训和提升努力。
——新媒体时代我国领导干部的新闻素养及其提升。包括一般领导干部和宣传系统领导干部,他们的新闻知识水平,他们对新闻传播的新发展及其影响的了解程度,他们对新闻传播、新闻媒介的利用状况,他们的新闻素养要求和提升途径。
——新媒体时代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素养及其提升。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事业性机构和商业性机构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的新闻知识水平,他们对新闻传播的新发展及其影响的了解程度,他们的新闻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他们的新闻素养要求和提升途径。
——新媒体时代我国普通公众的新闻素养及其提升。包括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其他公众的新闻知识水平,他们对新闻传播的新发展及其影响的了解程度,他们对新闻传播、新闻媒介的利用状况,他们的新闻素养要求和提升途径。
(二)对新闻素养的关注
早在1940年,我国新闻学先驱戈公振就说:“若使现在每一个国民,都能知道报纸从什么需要而来,报纸有何种力量,报纸受何种影响。那么,他才可以对报纸有理解和正确的态度……所以我敢说,新闻学是无条件一切国民的必修课。”[3]
1946年9月,时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上发表社论《人人要学会写新闻》,[4]指出新闻已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宣传形式,提出人人学写新闻的五条理由:责任所在、作用很大、避免空话、讲求效率、经济明了。尽管他说的是革命工作者要学会用新闻做宣传,但是对重视新闻知识、尊重新闻规律无疑是很有益的。
新媒体兴起后,新闻媒介市场竞争加剧,商业原则泛滥,新闻专业水准下降,美国资深新闻工作者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分别创建了“热心新闻工作者委员会”和“卓越新闻项目”,并合作撰写出版了《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译本)和《真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中译本),弘扬新闻理念和专业精神,强调公民的新闻权利和义务,提出在人人都能发布新闻、但真相反而难以辨别的当今,必须具备哪些新闻素养,并提出新闻工作者仍可提供的八方面专业服务。
2007年9月美国首个新闻素养研究中心在石溪大学成立。2014年9月,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网发表文章《新闻素养还是媒介素养:学者如何区分批判性思维技巧》(News Literacy vs. Media Literacy,How Academics are Differentiat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认为新闻素养教育除了关于新闻的结构、形式,媒体的运营模式、创新转型等,重点在于通过批判性的阅读和思考训练,培育批判性思维方式。同年10月美国波恩特学院组织了新闻素养国际研讨会。
在我国,近年也有学者呼吁树立全民“新闻素养”理念,并提出不仅要有基本的新闻知识,还要养成客观观察事物的习惯。在发布或分析新闻时,避免因固守的信念或认识而忽视、扭曲事实。[5]
(三)提高新闻素养的路径
首先要明确提高的目标、对象、内容和方法。
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较高目标和对不同对象的目标,便于分阶段、分对象地实施。基本目标应是对新闻传播及其媒介有基本的了解,包括了解新闻传播的作用和要求,新闻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较高目标可包含提升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利用和参与水平;改进传媒的体制机制、组织机构、媒介质量、经营管理;改善受众环境和社会对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影响和管理控制。 对象可分为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媒介人、青少年、网民和其他公众。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和媒介工作者对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影响与利用甚于他人,有关的认识也应多于他人,包括还要了解传者、受众、效果问题,对传播的社会调控问题,传播事业和产业问题等等,当前尤其要了解新媒体、移动传播问题。青少年和网民则受互联网和移动传播的影响特别大,对其利弊应有更多的了解。
内容当含新闻与媒介知识、现在尤其是移动新闻与媒介知识,以及传播能力、传播自由与责任。对党政干部和媒介人还要有更多的内容、更高的要求。媒介人虽然已有较多的新闻和媒介知识,然而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深入,新媒体、移动传播的发展又不断带来新情况、新问题,媒介人的有关认识也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方法至少包括:(1)通过各种方式普及新闻和媒介知识,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人们利用和参与传媒的能力。(2)改进传媒。包括改进传媒的体制、机制、组织机构、媒介质量、经营管理。(3)在干部学校和大、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其他课程中也尽可能融入相关内容。
现在有些大学正担心新闻专业的社会需求下降,其实完全可以面向全校开设这方面的公共课,上海交通大学把新闻素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相互支持和补充。开设面向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新闻媒介与社会》,选课的学生每学期坐满大教室。
同时要加强各种形式的新闻素养宣传介绍和利用指导,加强新闻和媒介批评的开展和有关书籍的出版。专业的新闻传媒则要起到示范作用,坚持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專业水准.
总之,新闻素养的提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干部教育和媒体“言传身教”多管齐下、相辅相成。
注 释:
[1]谢金文.新闻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9:94-95.
[2]谢金文. 新闻媒介与社会.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8:第十三章和十四章.
[3]戈公振. 新闻学[M]. 1940.
[4]解放日报. 1946-9-1.
[5]陈力丹. 树立全民“新闻素养”理念[J].新闻记者. 2014(4).
谢金文:复旦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特聘新闻与传播学科评估专家,主持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媒介体制与社会信任”、重点课题“移动传播背景下的新闻理论更新与实践对策研究”。独立撰写出版的著作有《新闻学通论》、《新闻传播新探》、《新闻学三维新论》、《新闻媒介与社会》、《新闻学导论》、《中外新闻传播史纲要》、《中国传媒产业概论》、《新闻与传播通论》、《新闻·传媒·传媒素养》等十余部,论文有《我国新闻传媒面临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我国新闻传媒产业化、集团化探讨》、《“入世”对我国新闻传媒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新闻事业改革刍议》、《论新闻媒介的私人物品性》、《论传媒素养》、《消除新闻传媒舆论监督的盲区》、《媒体融合,一种趋势性力量》、《大都市传媒的辐射力及其提升》、《现代化呼唤新闻媒介深入改革》、《新媒体带来新闻传播的新特点,更新新闻学》、《重新认识新闻传播四大要素》、《构建新闻与传播学科新体系》、《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闻传者及其素养》、《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闻内容及其来源》、《移动传播中的新闻:概念、特点和真实问题》、《新闻观三维解析——兼论新闻规律》、《新闻的作用与新闻专业主义、专业精神》等百余篇。
关键词:新闻素养 媒介素养 移动传播
新闻传播及其媒介对个人、组织和社会都日益重要,然而许多人对其认识和利用并不科学,甚至有很大的偏误。致使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信息传递、意见交流、舆论监督等重要作用不能被充分开发利用,还会降低新闻媒介的吸引力、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使其宣传、舆论作用也大打折扣,甚至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移动传播大大增加了对新闻传者的管理难度,还使受传者的选择主动权越来越大,对传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许多新闻传播新问题的解决与防范,都比以往更需要传播主体——传者和受传者——有较高的新闻素养。
一、新闻素养的内涵
“素养”就是素来的修养,既包含了“素质”——素来、长期过程中形成的一定质地,又有修炼培养之意。有道德素养、经济素养、信息素养等等,主要由有关的知识、态度和能力构成。
新闻素养就是对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认识和利用方面的素养。如果说,新闻观(concept of news),有狹义上的和广义上的,前者为关于新闻及其传播,后者为关于新闻媒介及以其为核心的新闻事业与产业,那么新闻素养也是如此。狭义上的新闻素养是关于新闻传播、或者说新闻及其传播的素养。传播离不开媒介,广义上的新闻素养还包括关于新闻媒介的素养,并涉及新闻媒介为核心的新闻事业与产业。
(一)对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认识
对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认识是新闻素养的基础和重要内涵,包括:
1.认识新闻的特点。了解新闻是真实的、新鲜的、传播对象需要的信息,否则就不是新闻,更不是好新闻,即使采用了报道的形式。这种信息的传播中,负面内容的比例远远大于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比例,因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No news is good news.(没新闻就是好消息。)”“Bad news is good news.(坏消息就是好新闻。)”飞机安全飞行一百次的信息,许多人不需要,而掉下来一次的信息,许多人想知道。
于是,看新闻的人就会以为社会上坏事太多。于是,有的地方就严格控制负面新闻,“报喜不报忧”,连必要的舆论监督也缺失。新媒体、移动传播、跨国越境传播不那么容易被控制,新闻的负面内容易受追捧的特点得到充分张扬,而有些人又认为那里反应的才是真实的世界。其实从媒介看到的都只是媒介世界,与真实世界相似是相对的,不同是绝对的,有时甚至相去很远。
2.认识新闻的作用。新闻有反映告知、了解认识、宣传引导、舆论监督等作用,也会有误导、欺骗作用。新闻的传者要尽可能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受传者则要多看兼听,理性分析,不要偏听偏信,或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3.认识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和联系。新闻是一种信息,宣传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传播相关信息或观点,两者的内涵和作用、要求和方式、出发点和直接目的都不同。两者又会相辅相成或相互矛盾。要求同存异、求同化异,全面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防止用一种需要排斥另一种需要。
4.了解新闻传播的要求,认识新闻的优劣。新闻传播的要求有新闻价值要求的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有全面、客观、公正,有信息质量和社会效益,越是优质的新闻,越值得传者追求和社会鼓励。
5.了解新闻生产。认识新闻质量的影响因素,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我们知道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新闻质量、尤其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程度。这些因素包括:信息源——信息的提供者会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或能力限制,使信息有失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把关人——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包括新闻的采集加工制作者、媒体负责人、主办主管机构的人员等,他们会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或能力限制,使信息有失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新闻生产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条件,如制度规范、广告来源、文化传统、受众偏好、购买和使用的需求;资金、技术、设施、物资、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条件。
6.认识新闻媒介。了解新闻媒介的信息性和交流性、公共性和舆论性、宣传性和政治性等特点,以及各种类新闻媒介的特点,了解新闻媒介的作用和社会对其的控制,从而扬其长而避其短,趋其利而避其害。有关的领导干部和媒介人,则还要了解以新闻媒介为核心的新闻传播事业和产业。
(二)对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利用
有了上述认识,就有了自觉把握、科学利用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基础,包括制作、发布和选择、使用方面的利用。
1.避免以偏概全
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认为:“如果人们将某种状况作为现实来把握,这种状况就会真的成为现实。”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也说:“如果人们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展开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变为现实。”这正是传媒中的虚拟世界会造成的结果。如果绝大多数、甚至所有新闻媒介都被错误地使用,更会带来大灾难。
2.维护权利、履行义务
这方面的权利有公民的知晓权、表达权、批评监督权,言论、出版、信息、传播自由权,以及作为新闻消费者的权利,还有作为新闻传者的采访权、发表权、编辑和出版权。[1]
与此相应,又有应该履行的义务,包括遵守道德和法规,不侵犯他人的自由权和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等其他法定权利,保守国家机密,维护人民、国家和社会利益。作为新闻传者,还有义务提供真实、全面、客观、及时、受众需要的信息;提供意见交流平台,正确引导舆论,监督权力机构和人物,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目标的实现;以及防止消极影响,保护消息源的利益和安全。 3.按照新闻规律,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益
规律就是事物内在、本质的,有稳定性、趋势性的联系,表现在相应的活动要求上。新闻规律就是关于新闻现象和活动的规律,表现在新闻传播要求上,包括新闻价值的要求,全面客观公正的要求,传播质量和社会效益的要求。不仅专业新闻工作者要按照新闻规律,有关领导、管理者也要了解、尊重新闻规律。现在许多其它组织和个人也在经常制作、发送新闻和时事评论,按照新闻规律、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益已是全社会的事。
4.全面、充分地發挥积极作用,防止消极影响
作为社会公器,新闻媒介要全面、充分地发挥信息传递、意见交流、舆论监督等作用,同时防止消极影响。新闻媒介即使只是少作为、不作为,也会使社会的正常运行缺少了重要环节,使社会、组织、个人的决策和行为盲目。舆论监督方面的软弱和缺位,还会使国家社会蒙受巨大损失。
这里强调社会公器,不是指任何信息和意见都可以发表,世界上也没有这样的平台。至少不能泄露国家机密,不能故意损害别人的权益。
社会的媒介资源、包括公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我们说新闻媒介是社会公器,我们说的就是新闻媒介应为社会利益、公众利益所用,而不该为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所用,应对社会公众负责,而不该只对老板负责。
二、新闻素养的作用
(一)对个人、组织和社会的作用
对不同的人,新闻素养有不同的作用。对普通公众,新闻素养可帮助他们明智的选择新闻及其媒介,客观地认识事物和环境,并更好地通过新媒体发出新闻性信息,优化我们的信息环境。
如前所述,许多舆论监督性的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并没有错,对于引起社会关注,加强监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有好处的。然而又确实会使许多人过于看“黑”环境。这就需要公众对新闻及其媒介的特点有所了解。这方面的素养不够,还会使媒体投鼠忌器,不能大胆开展舆论监督,乃至影响自己的吸引力、公信力。
对新闻工作者,新闻素养是必备的任职条件。现在有些自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和管理者并没受过良好的新闻教育,亟需补上这一课。对领导、管理人士,新闻素养可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新闻做好工作,包括对环境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更有效的影响。对其中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新闻传播的决策者,新闻素养还决定了能否科学合理地建构、发展和利用新闻事业,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新闻缺位,防止误导作用。
而对各种组织机构,新闻信息是做出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新闻媒介是进行组织沟通、社会沟通的重要工具。对执政党而言,新闻媒介又直接关乎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自身建设和做好执政工作。因而提高新闻素养,可有效地促进组织机构的建设和运行。
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许多问题,都与新闻媒介有关,而新闻素养则是优化新闻体制和活动、提高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质量和效果的前提。
(二)化解新媒体、移动传播时代的困境
传播技术对所有人的赋权赋能,在增加了传播渠道和传播自由度、自主性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并加大了媒介管理的难度,包括社会的和媒介机构的管理控制。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靠传者和受者的有关素养。
新媒体、移动传播使传统媒体的受传者大量流失,广告收入随之流失,社会影响也相应下降,有些传媒为了能继续生存发展,不惜以降低品味、低俗化刺激化娱乐化吸引受传者。
新媒体中的新闻平台受传者虽多,然而信息技术公司等机构的新闻平台自知在严肃高级内容上不如传统媒体,大都只是从受传者的兴趣出发,而不是从他们的根本、长远利益出发,只是以博眼球取胜。那些耸人听闻、不顾实际内容的标题便是表现之一。于是靠新闻提升机构的美誉度、间接获利的设想也大半落空。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受传者的选择余地和主动权几乎无限地扩大,迫使传媒机构越来越趋于迎合而难以引领受传者。如今,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及其媒介,已在移动传播及其收发终端——主要为手机和平板电脑——中全面融合,受传者的需求和满足方式日益综合化和个性化,迫使传者相应的转型,尽可能发觉他们的新需求,适应他们的新方式。
传播新技术使很多媒体机构可通过算法生产内容,实现更精准的受传者定位,更充分地迎合他们。正在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和自己的既定立场、观点、态度一致的信息时,媒体又越来越多地给人们推送这样的信息,久而久之,会使人们更处在“信息茧房”中,出现更强的信息传播“回音壁”效应。既不利于个人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群体和社会的交流粘合。
受传者如果不了解负面新闻易受追捧、媒介世界与真实世界会很不同,就会丧失应有的社会信任,以致传者也会顾虑重重,不能按新闻价值、新闻规律传播新闻,甚至“投鼠忌器”、减少舆论监督。
许多受传者陷入了选择的困境和陷阱。传统媒体时代主要是由传者选择了受传者所接受的新闻和时事评论内容,新媒体使受传者选择媒介的自由自主程度大大提高。然而如果选择时完全按自己的喜好,所选媒介和内容就会同质化,造成因“偏食”而“营养不良”;如果选择者的媒介素养、新闻素养尚缺,选择能力尚低,就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受传者如果不了解“信息茧房”、“意见回音壁”现象,很容易掉进这样的陷阱。
过去我们主要从传者方面解决新闻传播问题,现在则需更多地从受传者方面来解决。传播效果的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最终还要通过受传者选择、理解、记忆等接受过程;新媒体的发展使受传者的选择主动权越来越大,对传者和传播内容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传者的管理调控则日益困难。需帮助受传者提高新闻素养,正确明智地选择优质媒介和内容,使市场的力量成为促进传媒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促进优胜劣汰的正能量,而不是相反,同时提高他们制作、发送新闻的能力和社会责任心。
三、新闻素养的提高
现在由于有些人对新闻只有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对新闻的认识还停留在纸媒时代;有些自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和管理者也没受过正规的新闻教育。经常把负面新闻误读为社会全貌,要求报喜不报忧,不知新闻的多种作用,导致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新闻传播及其媒介,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其消极影响。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新闻传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对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认识和利用也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一)新闻素养亟需重视
人民有权知道与他们利益相关的事情,除了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临时保密等例外。人民要当家作主,必须了解情况,不了解情况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所有的腐败都怕阳光,舆论监督就是用正义的阳光监视和督促。
无可否认,有些信息的公开传播会带来副作用。但如果某种限制虽可防止一些不利的传播,却又会扼杀更多、更重要的传播,便不可取。[2]新闻和媒介素养不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至今,我们对新闻知识的普及還做得很少,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仍不够强,有的从业人员缺乏职业素养,公众对有关的权利和义务也意识不强,公众的新闻素养都亟待提高。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环境、内容、方式方法和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出现了有关新闻素养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受传者日益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媒介和内容,并日益只在与自己兴趣和观点相似的社交媒介群体中获得信息和交流观点,形成“信息茧房”和“意见回音壁”,传播机构对内容的“算法推送”又推波助澜。这些都加深了人们的认识局限,意见对立,关系撕裂。另一方面,优质的新闻内容和媒介得不到足够的认同,作用受限,甚至生存困难,被迫降低格调,迎合市场。同时,移动传播使人人都可方便地成为信息和意见的发送者,对社会产生影响,其中许多内容很不专业,乃至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人们往往又更愿意相信符合自己愿望的信息,而不细究其真实性。新闻传播机构和管理部门都面临新的挑战。客观事实的陈述往往不及诉诸情感和煽动信仰更容易影响人,许多人不理会摆事实讲道理,而是怀疑一切,跟着感觉走。
需及时更新和普及新闻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新闻素养,更好地尊重和利用新闻传播规律,优化新闻传播环境,优化新闻传播的管理、运行和选择、使用,全面、充分地发挥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信息传递、意见交流、宣传引导、舆论监督等积极作用,防止消极影响。
目前站在新媒体时代、结合中国情况的新闻素养问题系统研究不多,亟需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创新有关理论,解决现实问题。至少需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
——新闻素养理论研究。主要为新闻素养的内涵、作用、影响因素、问题及其原因、教育原则和方法。包括新闻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区别和联系,新媒体时代新闻素养的基本内涵,对领导干部、新闻工作者和普通公众的不同要求;新闻素养的一般作用和在中国的特殊作用;影响新闻素养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新媒体时代的新问题和中国的特殊问题;新闻素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有效方法。
——新闻素养的国内外经验教训和提升努力研究。包括新媒体时代美、英、亚、非等地经验教训和提升努力。
——新媒体时代我国领导干部的新闻素养及其提升。包括一般领导干部和宣传系统领导干部,他们的新闻知识水平,他们对新闻传播的新发展及其影响的了解程度,他们对新闻传播、新闻媒介的利用状况,他们的新闻素养要求和提升途径。
——新媒体时代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素养及其提升。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事业性机构和商业性机构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的新闻知识水平,他们对新闻传播的新发展及其影响的了解程度,他们的新闻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他们的新闻素养要求和提升途径。
——新媒体时代我国普通公众的新闻素养及其提升。包括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其他公众的新闻知识水平,他们对新闻传播的新发展及其影响的了解程度,他们对新闻传播、新闻媒介的利用状况,他们的新闻素养要求和提升途径。
(二)对新闻素养的关注
早在1940年,我国新闻学先驱戈公振就说:“若使现在每一个国民,都能知道报纸从什么需要而来,报纸有何种力量,报纸受何种影响。那么,他才可以对报纸有理解和正确的态度……所以我敢说,新闻学是无条件一切国民的必修课。”[3]
1946年9月,时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上发表社论《人人要学会写新闻》,[4]指出新闻已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宣传形式,提出人人学写新闻的五条理由:责任所在、作用很大、避免空话、讲求效率、经济明了。尽管他说的是革命工作者要学会用新闻做宣传,但是对重视新闻知识、尊重新闻规律无疑是很有益的。
新媒体兴起后,新闻媒介市场竞争加剧,商业原则泛滥,新闻专业水准下降,美国资深新闻工作者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分别创建了“热心新闻工作者委员会”和“卓越新闻项目”,并合作撰写出版了《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译本)和《真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中译本),弘扬新闻理念和专业精神,强调公民的新闻权利和义务,提出在人人都能发布新闻、但真相反而难以辨别的当今,必须具备哪些新闻素养,并提出新闻工作者仍可提供的八方面专业服务。
2007年9月美国首个新闻素养研究中心在石溪大学成立。2014年9月,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网发表文章《新闻素养还是媒介素养:学者如何区分批判性思维技巧》(News Literacy vs. Media Literacy,How Academics are Differentiat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认为新闻素养教育除了关于新闻的结构、形式,媒体的运营模式、创新转型等,重点在于通过批判性的阅读和思考训练,培育批判性思维方式。同年10月美国波恩特学院组织了新闻素养国际研讨会。
在我国,近年也有学者呼吁树立全民“新闻素养”理念,并提出不仅要有基本的新闻知识,还要养成客观观察事物的习惯。在发布或分析新闻时,避免因固守的信念或认识而忽视、扭曲事实。[5]
(三)提高新闻素养的路径
首先要明确提高的目标、对象、内容和方法。
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较高目标和对不同对象的目标,便于分阶段、分对象地实施。基本目标应是对新闻传播及其媒介有基本的了解,包括了解新闻传播的作用和要求,新闻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较高目标可包含提升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利用和参与水平;改进传媒的体制机制、组织机构、媒介质量、经营管理;改善受众环境和社会对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影响和管理控制。 对象可分为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媒介人、青少年、网民和其他公众。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和媒介工作者对新闻传播及其媒介的影响与利用甚于他人,有关的认识也应多于他人,包括还要了解传者、受众、效果问题,对传播的社会调控问题,传播事业和产业问题等等,当前尤其要了解新媒体、移动传播问题。青少年和网民则受互联网和移动传播的影响特别大,对其利弊应有更多的了解。
内容当含新闻与媒介知识、现在尤其是移动新闻与媒介知识,以及传播能力、传播自由与责任。对党政干部和媒介人还要有更多的内容、更高的要求。媒介人虽然已有较多的新闻和媒介知识,然而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深入,新媒体、移动传播的发展又不断带来新情况、新问题,媒介人的有关认识也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方法至少包括:(1)通过各种方式普及新闻和媒介知识,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人们利用和参与传媒的能力。(2)改进传媒。包括改进传媒的体制、机制、组织机构、媒介质量、经营管理。(3)在干部学校和大、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其他课程中也尽可能融入相关内容。
现在有些大学正担心新闻专业的社会需求下降,其实完全可以面向全校开设这方面的公共课,上海交通大学把新闻素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相互支持和补充。开设面向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新闻媒介与社会》,选课的学生每学期坐满大教室。
同时要加强各种形式的新闻素养宣传介绍和利用指导,加强新闻和媒介批评的开展和有关书籍的出版。专业的新闻传媒则要起到示范作用,坚持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專业水准.
总之,新闻素养的提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干部教育和媒体“言传身教”多管齐下、相辅相成。
注 释:
[1]谢金文.新闻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9:94-95.
[2]谢金文. 新闻媒介与社会.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8:第十三章和十四章.
[3]戈公振. 新闻学[M]. 1940.
[4]解放日报. 1946-9-1.
[5]陈力丹. 树立全民“新闻素养”理念[J].新闻记者. 2014(4).
谢金文:复旦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特聘新闻与传播学科评估专家,主持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媒介体制与社会信任”、重点课题“移动传播背景下的新闻理论更新与实践对策研究”。独立撰写出版的著作有《新闻学通论》、《新闻传播新探》、《新闻学三维新论》、《新闻媒介与社会》、《新闻学导论》、《中外新闻传播史纲要》、《中国传媒产业概论》、《新闻与传播通论》、《新闻·传媒·传媒素养》等十余部,论文有《我国新闻传媒面临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我国新闻传媒产业化、集团化探讨》、《“入世”对我国新闻传媒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新闻事业改革刍议》、《论新闻媒介的私人物品性》、《论传媒素养》、《消除新闻传媒舆论监督的盲区》、《媒体融合,一种趋势性力量》、《大都市传媒的辐射力及其提升》、《现代化呼唤新闻媒介深入改革》、《新媒体带来新闻传播的新特点,更新新闻学》、《重新认识新闻传播四大要素》、《构建新闻与传播学科新体系》、《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闻传者及其素养》、《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闻内容及其来源》、《移动传播中的新闻:概念、特点和真实问题》、《新闻观三维解析——兼论新闻规律》、《新闻的作用与新闻专业主义、专业精神》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