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味道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v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与鱼脍】


  按照竺可桢先生的理论,公元七、八世纪,中国大陆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两度左右。地处中原的洛阳湿润多雨,横贯城池的洛河以及毗邻的黄河、伊河水量丰沛,水产丰富,洛阳人一向喜欢吃鱼。
  一条刚从水中捕上来的鱼,到了厨师手里,只要片刻功夫,就能变成一盘又白又细的鱼片。半透明的鱼片轻薄如纸,能隐约穿透灯光。把鱼片放进由芥末、豆豉、蒜泥和酱油混合成的调料中略微一蘸,入口爽滑清甜,极为鲜美。由于没有经过炒、炸、蒸等烹饪方法,鱼片的营养物质完全没有流失,这种食用方法被称为“鱼脍”。
  我国最早吃“鱼脍”的记录是在周朝,出土的周宣王时期的青铜器上有铭文记载,周朝军队在今陕西白水县附近迎战敌人,后凯旋而归,宴请朋友时吃的就有生鲤鱼片。到了唐朝,吃鱼脍的风气长盛不衰,为了方便食脍,唐人甚至专门制造了切脍的刀具,还诞生了一个专用术语“斫脍”,意为切生鱼片的厨艺表演。斫脍时,案板上要铺有一层白纸,用来吸取切食物时流下的汁水。但刀工高超的厨师,不仅能把食物切成细缕状,白纸上也不沾分毫汁水,这样处理出来的食物才是顶级享受。
  后来,“鱼脍文化”经由遣唐使被引进到了日本,慢慢演变为今天的刺身。不过,不同于日本料理刺身多用海鱼,唐人制作鱼脍的食材大多是淡水鱼,并首推鲤鱼,对鱼肉的新鲜程度要求特别高。《隋唐嘉话》中云:“南人鱼脍,以细缕金橙拌之,号曰金韲玉脍。”唐人喜欢在脍的调料中加入豉汁、胡椒,更別出心裁,加入切细的桔橙果皮。这样的鱼脍,不仅美味,而且美观。
  唐诗中吟咏鱼脍的句子随处可见,如孟浩然的“美人骋金错,纤手脍红鲜”,白居易的“绿蚁杯香嫩,红丝脍缕肥”等。唐代诗人中,杜甫对鱼脍情有独钟。他被贬到华州期间,曾回老家洛阳,途经一个后来废弃了的县——阌乡(今属河南灵宝)。在阌乡,县尉姜七请杜甫吃饭,主菜就是一盘黄河鲤鱼做的鱼鲙。
  杜甫在诗中说,“河冻味鱼不易得,凿冰恐侵河伯宫”——时值冬末,北方天寒地冻,获取河鱼实在不易;“无声细下飞素雪,有骨已剁觜春葱”——厨师刀工极好,白嫩的鱼片如同雪片一样;“偏劝腹膄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姜七这个年轻朋友特意把鱼肚子边肥美的鱼片来敬我,又因我年老牙不好,特意把米饭煮得很松软;“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对着这落在纸上也不会把纸沾湿的鱼片,我吃得很高兴,不知不觉一盘子都吃空了。
  多年后,杜甫历尽艰辛,漂泊西南,他旅居夔州时,偶然发现故人王十五竟与自己为邻。有一天,王十五备了鱼脍,邀请杜甫全家做客。怕老杜年迈难行,王十五还专门派了一乘肩舆来迎接他。为此,杜甫又一次写诗:“情人来石上,鲜脍出江中。”
  杜甫一生中当然不只吃过两次鱼脍,但这两次鱼脍,却因他的文字,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意味深长的侧影。

【烧尾宴:烧钱的饭局】


  春和肆地处西市。西市一侧,是洛阳乃至当时全世界最雄伟的大街——天街。天街名为定鼎门大街,全长4公里,街道两旁遍植樱花。春来,樱花灿若云霞,掩映着深门巨宅——当时的官宦世家以及皇亲国戚,大多住在这条街两侧。
  韦巨源的府第就在樱花深处。武周时期,韦巨源拜相,后被贬往外地。后来,武则天将皇位传与李显,即唐中宗,韦巨源也得以回京恢复旧职。东山再起的韦巨源志得意满,几天前就开始精心张罗一场宴席。这场超豪华宴席,将因史家的详细记载而名垂史册,成为唐人精致生活的标本。
  午时前两刻,韦巨源带领家人恭候府前,他们一个个引颈翘首,眺望着天街的方向。终于,在繁琐的仪仗队伍的后面,一辆名为金辂的红色小车中,走出一位中年男子,他就是今天唯一的客人——天子唐中宗。
  这场御驾亲临的宴会被称为“烧尾宴”。唐时,士子登科或是朝官升任要职,往往会举办烧尾宴。烧尾的寓意,源自“鲤鱼跃龙门”的神话。据说,只有让天火把鲤鱼尾巴烧掉,鲤鱼才能升天成龙——科举如同龙门一般,使得普通白丁文人摇身一变,成为参与国家管理的官吏。
  作为与满汉全席齐名的盛宴,烧尾宴留下的菜单上列有菜肴及小吃数十种。宴会开始前,书写在锦帛上的菜单送到客人手里:巨勝奴、玉露团、凤凰胎、御黄王母饭、同心生结脯……这些稀奇古怪的菜名,其中有一部分,直到今天还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把淡黄的酥油与雪白的麦粉揉成团,放进蒸笼里大火蒸熟,便成为一种散发出浓郁奶香的面食,唐人称为“单笼金乳酥”。松软香甜的味道,极似今天的奶黄大包。“巨胜”即黑芝麻,“奴”是古人对器物或动植物的俚称。“巨胜奴”,就是将加了黑芝麻及其它调料的面粉拉扯成条状,放入油锅里炸至金黄,其味香脆,入口即碎,相当于今天的馓子。
  在远离大海且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唐代洛阳,能不能有口福吃到海鲜呢?“光明虾炙”给出了答案。此菜是把鲜活的基围虾放到炭火上慢烤,一直烤到鲜明透亮,故而得名。烤熟后的虾,蘸以各种香料配成的蘸汁后食用,海产的鲜与烧烤的香相得益彰,是一道极佳的下酒菜。
  “红羊枝杖”,要求用四只羊蹄支撑羊的躯体,可能是“烤全羊”;“金银夹花平截”,即先将螃蟹煮熟,将蟹黄蟹肉剔出,夹在蒸卷里面,然后切成小段。类似于今天的火腿花卷,不过把火腿换成了蟹肉。蟹黄金黄,蟹肉雪白,“金银夹花”由此得名。
  不过,菜谱上的更多美食,今天已经难觅踪影。比如“雪婴儿”,顾名思义的话,此菜的食材或许会吓人一跳。其实,雪婴儿不是婴儿,而是青蛙。唐人用豆粉糊在青蛙腿上,放进油锅,炸熟后捞起来,看上去雪白粉嫩。


唐朝的鸟兽莲瓣金碗饮酒器

  烧尾宴的压轴菜叫“素蒸音声部”,然而,这是一道不能吃的菜。“音声人”是唐代对从事演艺业的歌女、乐师的统称,“音声部”则是音声人的组合,相当于今天的文工团。“素蒸音声部”自然不是把歌女和乐师蒸熟吃掉,而是用面粉捏成歌女、乐师的形象,内里填馅,外涂各种植物提取的颜料,面人们或弹琴或吹箫,或唱歌或舞蹈,共有七十个之多。这道菜的本质就是一道笼蒸面食,不过,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看盘,并没有人会下筷子。   烧尾宴虽然盛行一时,但也仅维持了20年左右,直至唐中宗景龙时期苏瑰抵制始罢。据《唐书》记载,苏瑰拜尚书令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时,独不向皇帝进献“烧尾宴”。当时不仅百官嘲笑,中宗皇帝亦不悦。面对诸多同僚的讥讽和天子的不满,苏瑰进谏道:“宰相是辅佐天子治理国家大事的,现在米粮昂贵,百姓吃不饱,卫士们甚至三天没有吃的,臣虽不称职,也不敢烧尾。”中宗也只得默认。从此,“烧尾宴”不再举行。

【胡食成风】


  唐代的烹饪方法中,最主要的是煮,其次是蒸和烤。虽然烹饪技术尚不如现在全面丰富,食材也相对乏善可陈,但美食家从不缺席。
  开放的社会风气,使唐人喜欢在饮食上创新,把更多的东西纳入食材行列。牛蒡、紫苏、甘菊之类的药苗和鼠类以及蟠虫、蜜蜂,都是令唐人食指大动的好食材。最离奇的是一位好吃的将军,他竟然把旧马鞍烧成一道菜,并宣称:“物无不堪吃,唯在火侯,善均五味。”
  与前代相比,唐朝疆域空前辽阔,境内设有四通八达的陆驿和水驿。统治区内,当某个地方的某种土产珍馐被上流社会垂青时,多半会纳入土贡名单,定期送往首都,走进宫廷和王公贵族的府第。
  在韦府宽大的储藏室里,整齐罗置着来自陕西南部的夏蒜,甘肃北部的鹿舌,山东沿海的文蛤,长江中游的糖蟹,广东潮州的海马,安徽北部的糟白鱼,浙江的生姜,河南的杮子,湖北南部一种叫白花蛇的麻点毒蛇肉干……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几百年里,民族纷争反过来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及至大唐盛世,开放是从上到下的时代范儿,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洛阳和长安等国际性大都市里,云集着众多称为胡人的外国人。他们把各自国家、民族的美食带到唐朝,从而掀起了“胡食之风”。
  人们的物质生活崇尚胡风,饮食乃至服饰纷纷以胡为美,史称“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在韦巨源款待唐中宗的烧尾宴上,便有不少极具异域风味的食品,包括來自印度的婆罗门轻高面,来自南亚的曼陀样夹饼。
  在唐朝,无论洛阳、长安这样的大都市,还是相对闭塞的并州、密州,人们都喜欢同一种胡食,那就是用牛羊肉、鸡鸭肉或驴马肉炖汤,加入胡椒与面片同脍,称其为“不托”。这个奇怪的名字,很可能源自胡语音译。在洛阳,人们后来把它称为“汤饼”。烧尾宴菜单上,“生进鸭花汤饼”赫然在目。按唐人习俗,伏日和生日必须吃汤饼。《新唐书》就记载,唐玄宗生日那天,王皇后专门为他准备了汤饼。演变到今天,便成为生日吃长寿面。
  不过,在进入中原后,不少胡食都进行了程度不一的改良。“羊盘肠”是自西域传入中原的一道大菜。将羊宰杀后,取出羊肠洗净,灌入羊血和羊肉,慢煮后用刀割食。为了适应洛阳人的口味,羊盘肠要用米、面相配作糁,以姜、桂和橘皮作香料,以去除膻味儿。
  与此同时,宫廷的喜好也是饮食的风向标,引领着大唐的时尚潮流,并深刻地影响民间。当宫廷宴席中以高汤调制的各类汤菜传入民间后,便慢慢演化为闻名遐迩的“洛阳水席”,此名之含义有二: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水水;二是热菜洛阳水席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
  烧尾宴进入尾声时,有一群高鼻深目的胡人,牵着骆驼走进距韦府数里之遥的洛阳西门,在城楼下接受小吏盘查。这些往来于丝绸之路的胡商中,有一位粟特人,名叫康居安。他经商多年,往来中亚各国。这是他第一次随商队不远万里来到洛阳。
  进入大唐后,沿途的饮食让康居安惊喜不已。因为,其中不少食物是他在中亚就早已熟悉并喜爱的。胡饼就是康居安的最爱。与今天的饼相比,唐代的胡饼堪称巨无霸。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胡饼,直径达到了惊人的19.5厘米。还有一种胡饼,将一斤羊肉剁成馅,一层层夹在面饼中,再放上椒豉,抹上酥油烘烤,称为“古楼子”。
  今天我们喜爱的馄饨,也是在唐代时经由丝路传入洛阳。韦巨源豪奢讲究,他发明了“生进二十四气馄饨”,即用二十四种不同的花形馅料包成馄饨,以象征一年有二十四节气。诗豪刘禹锡晚年寓居洛阳,他通医术,精美食,每到立秋前后,便取一种叫樗根的药材捣成粉,与面粉一起包成馄饨。据说,这种馄饨不仅味道鲜美,还能治疗腰痛。
  沿途,康居安既吃到了胡饼和馄饨,还吃到了从印度引进的茄子,从波斯引进的菠菜,从龟兹引进的巴旦木,从安南引进的槟榔,从泥婆罗引进的混提葱……这些五花八门的舶来品,令康居安对未来充满期待。因为,在他的骆驼背上,诸多商品中有一包蔬菜种子。他深信,这种唐朝没有的蔬菜,一旦由他引入,必将获得一个好价钱。

【千金菜与酒】


  洛阳城里有不少饆饠店。饆饠,也作毕罗,是一种包馅面食,经由丝路传入中原。韦巨源宴请天子的烧尾宴上,就有一道“天花毕罗”。据考证,毕罗系以面粉揉团,中间夹以肉类、羊肝、蟹黄或是各种水果为馅,下油锅煎炸而成。
  鲜香的毕罗是诸种外来美食中,最受洛阳人欢迎的一种。人们在聚会待客或是谈生意时,都喜欢到毕罗店里坐坐,类似于今天咖啡馆的功能。
  康居安与被称为“牙人”的中间商就在一家毕罗店里见了面。
  令康居安沮丧的是,他寄托了厚望,一直认为奇货可居的蔬菜种子竟然一钱不值。牙人看了他精心种在盆子里作为样品的蔬菜后,大笑摇头。紧接着,当牙人的助手从邻近市场买回一模一样的蔬菜时,康居安失望到了极点。
  牙人告诉他,这种蔬菜,引进中原的确只有几十年,至于引进洛阳,还不到五十年。当初为了引进它,政府曾赐予引种的胡人千金。故此,人们把这种蔬菜称为“千金菜”,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莴苣。莴苣原产地中海沿岸,后来传入中亚,再经中亚传入中国。
  令康安居稍感欣慰的是,莴苣虽然不值钱,但他带来的另外一种商品,却颇受洛阳人欢迎,让他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那就是产自西域的葡萄酒。
  洛阳城外的田野阡陌纵横,零星地分布着小规模的葡萄园。原产西域的葡萄,自西汉时张骞“凿空西域”引进回国,到武则天时代已有800年。但是,用于酿造优质葡萄酒的马乳葡萄,直到武则天16岁那年,唐朝征服高昌后,才作为奇花异草引进到长安的皇家园林。   很长时间里,葡萄一直被唐人视为具有异域情调的风物。从侯思止家搜出的绸缎上,绣有一串串葡萄作为装饰图案;在磨镜人为豪门磨制的铜镜背面,同样有葡葡纹样式。因此,盛唐以前,最好的葡萄酒几乎都是进口,它们不远万里,从西域进抵洛阳。“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唐诗里,描写葡萄酒的诗句比比皆是,可见葡萄酒相当普及。
  来自西域的葡萄酒成为洛阳人眼中时尚的象征,而来自印度的三勒浆酒则被认为具有使人长寿去病的神奇功效。
  庵摩勒、毗黎勒、诃黎勒合称“三勒”,这三个词语源于吐火罗语音译,是三种原产印度的果实。用它们酿成的酒,称为“三勒浆酒”。上流社会对三勒浆酒的追捧,使它的功能被神化。就连诃黎勒的叶子,也被赋予了神秘力量。比武则天更晚的诗人包佶生病时,他的高官朋友赠送了一份厚礼:一片小小的诃黎勒叶子。包佶为此感激作诗:“一叶生西徼,赍来上海查。岁时经水府,根本别天涯。方士真难见,商胡辄自夸。此香同异域,看色胜仙家。茗饮暂调气,梧丸喜伐邪。幸蒙祛老疾,深愿驻韶华。”
  除了舶来的洋酒,大唐各地也盛产诸种美酒。《唐国史补》记载,当时闻名全国的酒至少有十多种。这些酒大多为米酒,少数为配制酒和果酒。配制酒,即以米酒为基础,加入动植物材料,通过浸泡、掺兑或蒸煮等方法而成。居停洛阳期间,作为一个无酒不欢的饮者,康居安对两种配制酒大为倾倒。
  一种是酴醿酒。酴醿,又称荼靡,是一种蔷薇科小灌木,夏季开花。古人认为,酴醿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因而有“开到酴醿花事了”的说法。在唐代,人们将酴醿花浸入一种反复酿制而成的甜酒中。这种酒除了酒本身的甜润之外,还有一种淡淡的花香,被称为“酴醿酒”。另一种是松醪酒。唐人认为,松树四季长青,生命力旺盛,是长寿的象征。因此,以松料制酒,对人体有益。松脂、松花、松节、松叶,总而言之,松树的各个部位都可以作为原料配入酒中,统称为“松醪”。当时,松醪酒最知名的产地是湖南长沙,每年都有商人将长沙松醪酒千里迢迢运往洛阳。
  好马配好鞍,好酒也需要相称的酒具。春和肆这样的普通食肆,一般配备银杯、角壶和称为银酒注的分酒器,王公贵族则用玉碗玉杯或是金盏金杯,而葡萄酒则用夜光杯,一个酒杯就相当于几户中等人家的家产。虢国夫人别出心裁,在她家大厅的梁上悬挂酒桶,用鹿肠引酒而下,注入一个个玉杯中……
  唐人饮酒,侧重献酬之礼,也就是互相敬酒。敬酒时,要行蘸甲礼,即用食指伸入酒杯略蘸一下,将酒滴弹出,以示敬意。为了维护酒场秩序,也会开展各种宴饮游戏,席上要选出主持人,称为“酒纠”。在酒纠的主持下,献酬之后,便开展各种游戏,称为酒令。如比赛用骰子投注盘器,根据骰子停留位置的图案决定饮酒多少;又如相当于今天击鼓传花的抛香球。
  不过,最具大唐色彩的宴饮游戏,首推“分韵作诗”。唐代诗歌氛围浓厚,不仅文人士大夫出口成章,即便市井平民或山野之人,大多不乏诗才。分韵作诗,就是在作诗前先规定用哪些字为韵,并把这些字写在纸上,参与者各拈一纸,以纸上的字为韵,当场作诗一首。今天,我们翻阅李白、杜甫、王维等唐代大诗人的作品集就会发现,里面有不少篇章,都是酒宴的产物,大唐盛世的儒雅侧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樱桃、甘蔗和鲜笋】


  与现代人一样,唐人也酷爱水果。我们今天常见的水果如梨、李、桃、杏、杮、枣等传统果树,在唐朝已大量种植,而舶来的金桃、银桃、波斯枣也被引进到了黄河流域。
  不过,唐朝的苹果看上去比今天要小很多,口感也要差一些,唐人把它称为“柰”,也就是今天中国北方山区还能看到的花红,俗称绵苹果。
  最受唐人追捧的,是一种小巧美丽的水果。
  唐朝洛阳西部的新安县山沟里,分布着一些樱桃园。每年三月,樱桃成熟后,翠绿丛中万点鲜红,煞是诱人。在没有保鲜技术的古代,经历了缺少鲜果的漫长冬季之后,樱桃率先成熟,使人口味新开,人们把它称为“初春第一果”。
  樱桃采摘后,皇帝把樱桃作为贡品带到太庙敬祭祖先。敬祭之后的樱桃,一部分会赏赐近臣,是一种难得的恩宠。其时,皇室或王公贵族还会举办“樱桃宴”。洗净的樱桃摞在琉璃盘中,旁边配有一小碟糖蒸酥酪,用樱桃蘸着酥酪吃。與樱桃宴相匹配的,是清香的酴醿酒。
  唐人认为,樱桃燥热,吃完樱桃,必须饮用甘蔗汁去热。在比武则天稍晚的天宝年间,著名诗人王维参加了一次樱桃宴,他兴奋地作诗说,“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除了直接饮用外,蔗浆还是制作另一种风味食品必不可少的原料。
  李贤是武则天次子,其兄李弘猝死后,他被册立为太子。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李贤贬死巴州,20多年后,朝廷追谥他为“章怀太子”。在章怀太子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幅壁画,画面上的仕女手捧一种被称为“酥山”的食物,与此相对应的,在韦巨源宴请皇上的烧尾宴上,有一道“贵妃红加味红酥”。
  究其实质,酥山就是唐代的冰淇淋。但在没有冰箱和制冰机的中古时代,夏天里如何获取冰块呢?


樱桃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曾出任过膳部员外郎,相当于膳部的副司长。膳部的职责,除了掌祭器、牲豆和酒膳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藏冰。每年隆冬,膳部令人将冰切成块状,放入一个储冰的大地窖,这个地窖称为凌室,或凌阴。每年农历五月,天气炎热,便根据需要将冰块取出使用。繁琐费时的储存方法,使得今天司空见惯的冰块在唐代“价等金璧”,是帝王将相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有了冰块后,酥山的制作就很容易了:把奶酪加热融化后,加入蔗浆,放入冰块,使其凝固,然后加工成山的形状,再浇上冰水。为了看上去更诱人,有时还在上面淋一些红色果浆,那便是韦府席上的“贵妃红加味红酥”。   洛阳的春天短暂而珍贵,如同美丽少女的锦瑟年华。浩荡的春风里,与樱桃同样受洛阳人追捧的美食还有一种,那就是来自山间的竹笋。
  明代作家冯梦龙在他的《古今笑史》里记载了一個故事: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客,朋友请他吃笋。北人第一次吃笋,问朋友这是什么?朋友告诉他是竹。回到北方后,这个北方人很想念笋的滋味,就把家里的竹席放到锅里煮,但根本煮不熟。为此,北方人大骂他的朋友欺人太甚。


鱼脍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在冯梦龙生活的明代,北方已经没有竹子,当然也没法吃到新鲜的竹笋了。不过,唐代气温比今天更高,北方也到处是青翠的竹子,地处中原的洛阳尤其如此。因此,春天来时,与樱桃一道成为洛阳人席上珍的就有鲜笋。由于食客趋之若鹜,作为时令食材的鲜笋价格高昂,李商隐在诗里感叹:“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意思是说,鲜嫩的竹壳包裹着嫩笋破土而出,状如花苞,即便在盛产鲜笋的於陵,也价值如金。

【上元节的小吃】


  唐朝有国家法定的狂欢节,称为大酺。大酺最密集的就是武则天时期。
  今天的正月十五,是众所周知的元宵节。不过,在唐朝,人们称为上元节。上元节原本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到了唐朝,宗教色彩已经淡化,渐渐演变为一年里最盛大的狂欢节。
  不过,上元节,唐人并不吃元宵,另一些美食在节日里粉墨登场。
  排在第一位的是膏糜。膏是肥肉或油脂,糜即糜子,俗称黄小米。膏糜就是黄小米加肥肉煮成的粥。排在第二位的是一种看上去很像蚕茧的东西,名叫面茧。顾名思义,是用面粉揉制。面茧有馅,烤制而成。就像后世喜欢在汤圆或饺子里包一枚铜钱讨彩一样,唐人将写有各种官位的木片包入面茧中,看谁吃到的职务更高。排在第三位的是一种称为丝笼的饼状食品。此外,油炸的面食火蛾儿和用米粉蒸的玉梁糕,都是洛阳人在上元节必吃的美食。
  唐代的诸多节日,亲友间都会有隆重而丰盛的酒宴聚会。反倒是最重要的上元节,食用的却多是近似于小吃的东西。很可能,那是因为人们急于吃饱之后,相约观灯,从而不愿把时间浪费在餐桌上。
  唐朝城市实行封闭管理,入夜后关闭城门和坊门,禁止夜间在城内自由活动。唯独上元节前后,政府照例开放宵禁。入夜,一轮明月下的洛阳城,鼓乐齐鸣,灯火辉煌;街道上,到处搭起演出的舞台,台上,角抵、百戏、杂技,表演热闹非凡。不论贵贱贫富,人们往往举家出游观灯。甚至就连深居禁中的唐中宗,也多次微服夜游。
  在诗人苏味道笔下,流光溢彩的上元节,无疑是大唐繁荣与富足的象征: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
  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作者系文史学者)
其他文献
人感染HBV可表现为隐性、急性或急性重型HBV感染,之后有的清除病毒表现为自限性HBV感染,而约90%的儿童和10%的成人则转为HBV携带者或慢性乙型肝炎,其中慢性乙型肝炎可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目前认为,HBV感染转归主要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反应.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作为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HBV感染免疫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HLA与H
期刊
目的 分析江苏省泰州地区一起恙虫病暴发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了解江苏省恙虫病疫源地的新变化.方法 确定病例定义,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临床特征,PCR法核酸检测诊断恙虫病,并对部分阳性结果进行分型扩增、测序.结果 本次暴发为2011年10月至11月,疫源地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平原地带.共发现恙虫病病例15例,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6例,临床诊断病例5例,疑似病例4例.15例均有发热,其中皮疹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部真菌病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2年收集的18例原发性真菌感染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或血清学检查确诊.结果 在18例原发性肺部真菌病患者中,15例的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结节,3例表现为肿块.病理学或血清学检查证实,12例为曲霉菌感染,3例为新型隐球菌感染,3例为球孢子菌感染.12例曲霉菌感染者的CT表现均为类圆形病灶,可见分叶征及毛刺征
2013年7月9日,正值《中华传染病杂志》创刊30周年之际,也迎来了第八届编委会的成立.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蔡丽枫编审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杂志社出席本次会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兰娟院士,《中华传染病杂志》第五、六、七届总编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翁心华先生,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新闻报刊管理处赵靖处长,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与教育处张勘处长,上海市医学
期刊
止庵:讀书,脑子里得有一张地图  和止庵先生有很多交集,尤其在年度各种好书榜的评选中,更是频繁见面。对于他的阅读观和好书理念,有着深切的认同,在评选不同榜单好书时,也有着高度共识。记得有一年在深圳评好书,主办方建议对某本书大家要慎重,而止庵先生正好是这本书的主推评委,他秉持专业评委的立场,用他深刻而生动的推荐,打动了众人,最终,这本书几乎全票当选并成为年度好书。  在对待好书的态度上,止庵先生一直
期刊
HCV感染后60%~80%的患者可慢性化,其中约20%的患者在感染后20~30年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1].抗病毒治疗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IFN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的规范化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的标准治疗方案.随着对慢性丙肝抗病毒治疗研究的深入,持久应答率已从最初应用单纯IFN抗病毒治疗的13%提高到目前聚乙二醇(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70%,但仍有近3
期刊
患者女,63岁,农民.因发热伴乏力、纳差、全身酸痛不适8天余,神志恍惚、左下腹包块2d,于2011年5月28日入院.患者于5月20日出现发热,体温39.6℃,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呕吐、咳嗽、咯痰,5月26日出现神志恍惚,四肢及口唇不自主抖动,并左下腹疼痛及包块,腹部皮肤出现大片瘀斑,转入解放军第154医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蜱虫叮咬史,当地有较多类似病例.体格检查:体温38.3℃,脉搏82次/mi
期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和江苏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充分发挥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系统布局,推进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实验室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制约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全面提升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南京
期刊
为了解不同HBV基因型乙型肝炎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与序贯治疗后发生YMDD变异的频率,本研究对224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病毒基因分型及不同治疗时期YMDD变异检测,探讨其之间的相关性.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2002年8月至2011年7月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224例均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分组方法:从随机数表中任选3列,组成一个三位数,每个随机数的行数与其编号相对应。
期刊
近年来,AIDS、梅毒、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作为重要的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HIV与梅毒螺旋体(TP)、HBV、HCV有着共同的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导致HIV合并TP、HBV和HCV感染的风险增加.本研究旨在对AIDS首诊患者合并梅毒、HBV和HCV的感染率进行临床调查,以尽早发现疾病和进行综合干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