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在对职业面向与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明确培养目标与规格,并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按需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专科层次 医学教育 课程体系改革
【中圖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28-02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地方医学专科院校,始终把服务基层卫生事业作为立足点,有效地发挥了为地方卫生事业培养人才的教育功能。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国家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适应基层医疗的实用型医学人才。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我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尚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为此自2013年以来进行了新一轮教学改革,在对职业面向与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并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职业面向与工作岗位分析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职业面向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医疗、保健及公共卫生管理等工作。经充分调研和文献研究,对工作岗位与任务进行深入分析:即能进行内、外、妇、儿等相应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史收集、诊断及鉴别诊断、处理、预防保健;能对急重症患者指导及时转诊;能进行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能做好健康教育、优生优育宣传工作;能与患者进行有效、良好的沟通;具有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奉献精神。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依据国家有关对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岗位需要,我校三年制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能从事城乡基层医疗及预防等方面工作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根据此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为:通过三年学习,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要初步达到临床助理医师的基本要求。掌握本专业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预防保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预防和危急重症病的初步处置能力;具备卫生保健初步指导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获取专业领域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意识、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三、按需构建课程体系
以实现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根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知识结构的要求,结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制短的特点,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
(一)确立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把社区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等作为临床教学的重点[1],同时兼顾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设和删减,重组分为五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思政、体育、英语、计算机、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等课程,以培养学生人文社科综合能力。职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功能、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要求学生掌握人类生命过程、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及基本变化规律。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预防医学、临床综合技能训练等,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能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五官科学、中医学概论、常用护理技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要求学生较全面学习医学有关知识,掌握急重症的处理技术和常用的护理技术,正确处理好医疗保健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以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涉及面广泛的特点[2]。实践教学模块即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积累基本的临床实践经验,培养其临床诊断、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
(二)调整课程结构比例
总体学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原则是缩减职业基础课程,按有关要求开足通识教育课程,提高职业能力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的比例。课程结构比例调整为:通识教育课程占26.54%;职业基础课程占20.96%;职业能力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占52.50%。
(三)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1.校内实验、实训课进行大胆改革,删减陈旧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减少示范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调整后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由原计划的1:0.42增加到1:0.51。
2.突出临床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了多个临床技能实训室,规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细化训练项目,并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接轨。以技能考试为指挥棒,将实践课考试作为独立的科目进行考核,以达到学生能系统规范、独立操作临床基本技能的目的。
3.临床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进行,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由医院临床教师带教,一边学习一边见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
4.实践教学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实习,除在医院顶岗实习外,所有学生均分批轮换到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让学生熟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环境等。
(四)新课程体系的特色
1.新课程体系突出面向基层岗位的特色职业教育,开设面向基层岗位的医学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未来的工作岗位实习,亲身感受工作岗位的任务,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新课程体系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接轨,有利于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
新的课程体系在我校2013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已经实施一年多时间,初见成效。对2013级740名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开设的职业基础课程满意率达98%;对实践教学满意率达97%。通过对专业课教师、医院专家和基层医务工作者调查,认为新的课程体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邓卫红,沙碧源,刘星等.构建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课程体系[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4):392-394.
[2]王桂蓉,王增权.培养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32):45-46.
注:课题系河北省高等教育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GJJG037.
【关键词】专科层次 医学教育 课程体系改革
【中圖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28-02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地方医学专科院校,始终把服务基层卫生事业作为立足点,有效地发挥了为地方卫生事业培养人才的教育功能。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国家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适应基层医疗的实用型医学人才。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我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尚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为此自2013年以来进行了新一轮教学改革,在对职业面向与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并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职业面向与工作岗位分析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职业面向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医疗、保健及公共卫生管理等工作。经充分调研和文献研究,对工作岗位与任务进行深入分析:即能进行内、外、妇、儿等相应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史收集、诊断及鉴别诊断、处理、预防保健;能对急重症患者指导及时转诊;能进行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能做好健康教育、优生优育宣传工作;能与患者进行有效、良好的沟通;具有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奉献精神。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依据国家有关对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岗位需要,我校三年制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能从事城乡基层医疗及预防等方面工作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根据此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为:通过三年学习,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要初步达到临床助理医师的基本要求。掌握本专业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预防保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预防和危急重症病的初步处置能力;具备卫生保健初步指导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获取专业领域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意识、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三、按需构建课程体系
以实现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根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知识结构的要求,结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制短的特点,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
(一)确立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把社区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等作为临床教学的重点[1],同时兼顾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设和删减,重组分为五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思政、体育、英语、计算机、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等课程,以培养学生人文社科综合能力。职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功能、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要求学生掌握人类生命过程、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及基本变化规律。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预防医学、临床综合技能训练等,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能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五官科学、中医学概论、常用护理技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要求学生较全面学习医学有关知识,掌握急重症的处理技术和常用的护理技术,正确处理好医疗保健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以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涉及面广泛的特点[2]。实践教学模块即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积累基本的临床实践经验,培养其临床诊断、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
(二)调整课程结构比例
总体学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原则是缩减职业基础课程,按有关要求开足通识教育课程,提高职业能力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的比例。课程结构比例调整为:通识教育课程占26.54%;职业基础课程占20.96%;职业能力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占52.50%。
(三)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1.校内实验、实训课进行大胆改革,删减陈旧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减少示范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调整后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由原计划的1:0.42增加到1:0.51。
2.突出临床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了多个临床技能实训室,规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细化训练项目,并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接轨。以技能考试为指挥棒,将实践课考试作为独立的科目进行考核,以达到学生能系统规范、独立操作临床基本技能的目的。
3.临床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进行,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由医院临床教师带教,一边学习一边见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
4.实践教学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实习,除在医院顶岗实习外,所有学生均分批轮换到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让学生熟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环境等。
(四)新课程体系的特色
1.新课程体系突出面向基层岗位的特色职业教育,开设面向基层岗位的医学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未来的工作岗位实习,亲身感受工作岗位的任务,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新课程体系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接轨,有利于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
新的课程体系在我校2013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已经实施一年多时间,初见成效。对2013级740名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开设的职业基础课程满意率达98%;对实践教学满意率达97%。通过对专业课教师、医院专家和基层医务工作者调查,认为新的课程体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邓卫红,沙碧源,刘星等.构建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课程体系[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4):392-394.
[2]王桂蓉,王增权.培养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32):45-46.
注:课题系河北省高等教育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GJJG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