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20亿人患贫血,其中90%以上是缺铁性贫血。2004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领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显示, 铁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缺铁性贫血应该怎样防治?专家如是说——
认识缺铁性贫血
□ 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血液科教授赖永榕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储存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引起的贫血。铁缺乏症是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缺铁性贫血是铁缺乏症的最严重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营养卫生状况的改善,铁缺乏症的患病率虽然逐年有所下降,但至今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妊娠妇女、育龄妇女、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均是高危人群。
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多起病缓慢,临床表现如下:
1、贫血的表现:如头昏、眼花、心悸、乏力、易倦、耳鸣、活动后气短、面色苍白、皮肤黏膜苍白,严重者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左心衰竭。
2、组织缺铁的表现:严重缺铁性贫血不但有贫血的表现,而且可见因组织缺氧而导致的脏器功能减退,如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易兴奋、易怒或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有些患者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生米、石块等)和吞咽困难、神经及精神异常,易激动,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皮肤黏膜苍白、毛发干燥,指甲扁平、无光泽,部分患者指甲呈勺状(反甲),以及组织粘膜变化,如口腔炎、舌炎等。
3、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发病表现:如月经过多、黑便、痔疮出血、胃区疼痛、腹泻等,多数患者就医时贫血症状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原发病症状及体征。
如果属于铁缺乏症的高危人群,有上述临床表现,应考虑是否患有缺铁性贫血。
临床诊断
一旦发现自己有以上临床症状,应及时就医。临床上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应包括病因或原发病的诊查。一般以血红蛋白(Hb)为准,凡成人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女性低于110克/升者即为贫血;新生儿期血红蛋白值<145 克/升、1~4个月时<90 克/升、4~6个月时<100 克/升,6个月~6岁者<110 克/升,6~12岁<120 克/升者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的含量,贫血分为轻、中、重、极重四度:血红蛋白90~120 克/升(女性110 克/升)属于轻度,60~90 克/升为中度,30~60 克/升为重度,低于30 克/升为极重度;新生儿血红蛋白145~120 克/升者属于轻度,120~90 克/升为中度:90~60 克/升为重度,<60 克/升为极重度。
专家介绍
赖永榕 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血液科副主任兼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广西医科大学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广西血液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学科带头人。一直从事血液病的基础及临床工作,在贫血等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获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
缺铁性贫血的防治
□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血液科博士后扶云碧/教授孟凡义
因为各种原因缺铁而导致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贫血
是—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在治疗时必须明确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或原发病,并作进一步的检查。必须注意,不查明病因,贫血不仅不能根治,而且有时会贻误某些严重疾病的诊治,原发病对患者的危害有时比贫血更为严重,例如缺铁性贫血可能是胃肠道恶性肿瘤所引起,忽视或延误这种原发病的诊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发病原因
◆ 铁摄入不足或需铁量增加
正常饮食者因摄入铁少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者很少见,往往见于需铁量增加而食物铁又不能足够补充时,如婴幼儿、青春期的男女和孕妇。婴幼儿及青少年时期生长快,需铁量大约每天为1~2毫克,分娩、妊娠、哺乳期妇女,每天需2~4毫克,月经期妇女需铁量为每日1~2毫克,成年男性和绝经期妇女每天需铁量仅0.5~1毫克。另外如果饮食不合理,如挑食、偏食、节食等也可造成铁摄入不足而引起贫血,此类原因引起的贫血多见于儿童及城市年轻女性中。
◆ 铁吸收障碍
铁由肠道吸收,因吸收不良引起本病者,多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和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约50%患者于术后1~6年发生缺铁性贫血。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长期严重腹泻和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 铁丢失过多
(1)失血。这是铁丢失最常见的原因,在缺铁性贫血中占80%以上。成年男性及绝经期妇女,多见于慢性消化道出血,如胃、十二指肠溃疡、钩虫病、胃炎、胃癌等引起的出血。多次急性大失血也可引起本病,如食道和胃底静脉破裂。反复鼻出血、咳血以及阿司匹林引起出血性胃炎,也常发生本病。老年患者发生缺铁性贫血尤其要警惕消化道肿瘤出血的可能性。女性最常见的原因是月经量过多,尤其是青春期和带环避孕的妇女,当月经量超过80毫升时,相当于丢失铁40毫克,一般食物不足以补充,久而久之即可发生缺铁性贫血。3~4岁以上儿童缺铁性贫血多见于肠道寄生虫。
(2)游离铁丢失增加。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及长期严重腹泻患者,因上皮细胞更新加快,游离铁丢失增多,引起铁缺乏。
(3)血红蛋白尿。大量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人工瓣膜、心脏内黏液瘤,铁从尿中排出,引起缺铁。
治疗:找准发病原因 口服铁剂
首先需要去除引起缺铁的病因,针对引起贫血的原因治疗,如驱除钩虫,控制慢性失血,治疗慢性消化系疾病、妇科出血性疾病。
其次,补铁药物治疗,目的在于补充血液和组织所缺的铁,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水平,并补足贮存铁。
(1)口服铁剂。常用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碳酸亚铁等。以上药物均在餐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刺激。补铁剂不宜放置过久,以免被氧化而影响疗效。口服铁剂常有胃部不适、腹泻、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每日补铁剂量不宜大,重在每日坚持服用和针对病因治疗;过量的铁剂如果超过胃肠道吸收的能力则等于浪费,而且增加不良反应。铁剂服用时可加服维生素,以促进铁的吸收。铁剂服用后,大便常会变黑,这是正常且无害的现象,停药后会消失。
一般服用铁剂1周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逐渐增多,2周后血红蛋白上升,随之贫血症状好转,3周后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但为了补足贮存铁,必须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坚持服药3个月以上。
(2)注射铁剂。注射铁剂毒性反应较多,仅在因胃肠道疾病口服铁剂效果差,或口服铁剂胃肠道反应严重而不能耐受的情况时才选用。
预防保健
◆ 合理膳食
食物中多数含铁量较少,但如下几种食物含铁量(每100克食物含铁量)较高:动物血,含铁量最高约340毫克,吸收率也最高,为10%~76%;动物肝,如猪肝含铁25毫克,牛肝含9.0毫克,猪瘦肉中含2.4毫克,吸收率也高达7%;蛋黄含铁量亦较高,但吸收率仅3%。
其他含铁量较高的食物有:芝麻、芥菜、芹菜、紫菜、木耳、海带等,应根据不同饮食及条件混合食用。维生素C、肉类、果糖、氨基酸、脂肪可增加铁的吸收,而茶、咖啡、牛乳、蛋、植物酸、麦麸等可减少铁的吸收。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发生,不要偏食、节食,不过量饮浓茶甚至嚼食茶叶。高危人群应多进食含铁量丰富的食物。
◆ 适当补充铁剂
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适量的铁剂。
专家简介:
孟凡义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血液科主任。广东省血液病重点专科负责人、广东省高等院校血液病重点学科负责人。兼美国血液学会会员、中华血液学会干细胞学组委员、广东省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血液学会常委、《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篇,副主编《现代造血干细胞移植》,参编专著4部。擅长各种贫血、出凝血疾病、白血病等的诊疗。
扶云碧博士,现在南方医院血液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擅长各种贫血及白血病等的诊治。
链接
常见食物中铁的含量(每100克食物中所含铁毫克数)
食物名含量食物名含量食物名含量
糯米6.7瘦牛肉3.2黑木耳185
小米4.7鸡6.6芹菜8.5
黄豆11核桃仁3.5小青菜7
绿豆3.2虾69.8牛肝9
豆腐干7.9海带150牛肾11.4
桂圆44海蛰9.5羊肝6.6
瘦猪肉2.4油豆腐9.4羊肾11.7
猪肝25银耳30.4鸡肝8.2
猪血15蛋黄7红枣3.1
缺铁性贫血的中医治疗
□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刘继林
中医将贫血称为血虚。根据引起血虚的原因、病机及其 临床症状以及兼有的病情,一般分为肝血亏损、脾虚血亏(或心脾两虚)、气血两虚,以及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证型(主要由寄生虫病所致者除外)。与此相应,常以补肝养血、补脾养血、补气益血、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治法为原则,选用适当的方药治疗。
现将血虚有关证型及其临床表现(症状)分别列举如下,将有关常用中成药按主要功能归类列于其后,以供选用。
1. 肝血亏损
即肝血虚。可见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肢体麻木,月经不调、或闭经,面色无华或萎黄,爪甲不荣,舌淡苔白,脉虚弱等。单纯的“肝血虚”并不多见;有关症状常见于其他的贫血证型中。下列中成药即以补血养血为主。
(1)四物合剂(丸):含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功能补血、调经。肝血虚而兼有月经不调者尤宜。口服,合剂每次10~15毫升;蜜丸每次1丸。
(2)阿胶胶囊(口服液、胶块):本品专于补血滋阴。尤宜于血虚或兼有出血者。口服,每日2次,胶囊每次1袋(8克);口服液每次1支;胶块每次3~9克。
2. 脾虚血亏(或心脾两虚)
证见疲倦乏力,面色萎黄或无华,食少腹胀,便溏,头昏眼花,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心脾两虚者,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或烦躁等。该证型在贫血的证型中比较为常见。下列中成药即以补脾养血为主;心脾两虚者,兼以养心安神。
⑴归脾丸(浓缩丸、合剂):含党参、黄芪、白术等。功能补气健脾、养血安神。脾虚气弱而有心血虚亏者尤宜。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浓缩丸每次8~10丸;合剂溶液每次10~20升。
3. 气血两虚
证见眩晕,面色不荣或萎黄,爪甲不荣,疲倦乏力,心悸气短,或月经不调,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该证型在贫血的证型中最为常见,有效药品也较多。下列中成药即以补气益血为主。
⑴八珍丸(颗粒):含党参、白术、茯苓等。功能补气养血,兼能调经。为该证型常用药。口服,水蜜丸每次6克;大蜜丸每次1丸;颗粒每次1袋。
(2)十全大补丸(浓缩丸、颗粒):由八珍丸药物加黄芪、肉桂组成。功能温补气血。气血两虚而有四肢不温、心悸、自汗等尤宜。口服,水蜜丸每次6克,大蜜丸每次1丸;浓缩丸每次8~10丸;颗粒每次15克。
4. 肝肾阴虚
可见眩晕耳鸣,两眼干涩,腰腿酸软,五心烦热,咽干口渴,或低热,盗汗遗精,鼻衄、牙龈出血,或月经过多,舌红少苔,脉细数(主要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下列中成药即以滋补肝肾(滋阴补肾)为主,或兼能清热。
(1)大补元煎丸+二至丸(因缺乏用于该型贫血的中成药,故建议合用此两种):①大补元煎丸:含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功能滋补肝肾。口服,1次9克。②二至丸:含女贞子、墨旱莲。功能平补肝肾,兼可止血。口服,每次9克。合用时,每次服用量可各减1/3~1/2。
(2)大补阴丸+二至丸(理由如前):①大补阴丸:含熟地黄、龟甲、知母等。功能滋阴降火。宜用于肝肾阴虚而火盛者。口服,每日2次, 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克。②二至丸如前。合用时,用量如前。
5. 脾肾阳虚
可见畏寒肢冷,倦怠神疲,腰酸腿重,食少便溏,阳痿,或月经不调,舌淡形胖,苔白滑润,脉沉细(主要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可用下方温补脾肾:
右归丸+四君子丸(仍缺乏用于该型贫血的中成药,故建议合用此两种):①右归丸:含熟地黄、当归、菟丝子等。功能补肾温阳、填精。口服,每次1丸。②四君子丸(颗粒):功能补气健脾。口服,丸剂每次3~6克;颗粒每次15克。合用时,每次服用量可各减1/3~1/2。
使用说明:
1.以上中成药标示的一日服用次数,有标明2次、3次或2~3次的,无严格可比性。一般均可服用2~3次,病情较重者须服3次,儿童须酌减,或遵医嘱。故每一药品不再标注一日服用次数。
2.各种治疗贫血的中成药均宜在饭后服用;凡固体剂型,用温开水送服、冲服或溶化服。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须注意饮食调理。脾胃虚弱者,宜多食补气健脾之品,如大枣、花生米、黄豆、山药、鲫鱼等;气血或心脾两虚者,宜多食补气血或心脾的龙眼肉、鸡肉、黄膳、大枣、莲子等;脾肾两虚者,宜多食温补脾肾的胡桃仁、板栗、泥鳅等。
专家简介
刘继林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药药性研究室及食疗药膳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中医药学会中药学会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及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中药学中有关中药基础理论、临床运用及中医食疗等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主编《中药学》、《中医食疗学》、《食疗本草学》等专著,发表论文多篇。
链接
生活实例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博士后 扶云碧/教授 孟凡义
某中年妇女,机关干部,近3年一直感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长期间断性服用各种市售补血药物及保健品治疗,但效果不理想,仔细询问发现该患者月经量偏多,且有长期饮浓茶、嚼食茶叶的习惯,检查血红蛋白为82克/升,妇科检查发现子宫肌瘤,经切除子宫肌瘤,正规服用铁剂治疗,并戒食茶叶后,血红蛋白迅速上升,达到正常水平。
另一老年男性,从事农田劳作,因乏力、消瘦、黑便、食欲不佳就诊,查血红蛋白为60克/升,经胃镜检查发现胃贲门处有一溃疡,活检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手术切除并用铁剂治疗后,血红蛋白逐渐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贫血均由缺铁所致,其他尚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性贫血等。所以如果你感觉有上述贫血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治疗时机,不应该盲目自行服药或服用补血保健品,如果诊断为缺铁性贫血,则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正规补铁治疗。因为铁剂仅对缺铁性贫血有效,对其他原因所致的贫血不仅无效,铁过量还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及导致心肌受损、心力衰竭甚至休克,影响消化功能,还可引起“青铜色糖尿病”。市售的各种补血保健品,虽然含有一定量的各种形式的铁,对缺铁性贫血有辅助疗效,但因为铁含量低,不能代替正规补铁药物治疗。
治病解惑
①缺铁性贫血会遗传吗?缺铁性贫血会不会导致白血病 ?
赖永榕教授:缺铁性贫血不会遗传,也不会导致白血病。
②中度贫血(血红蛋白66克/升),请问能否用食补的办法治疗?不服铁剂行吗?注射氨基酸有用吗?
扶云碧博士:如果血红蛋白为66克/升的话,首先应去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如果诊断是缺铁性贫血,则应查清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去除相应的病因,同时应该在医师指导下正规补铁治疗,仅靠食物进补是不够的。缺铁性贫血是因为铁不足而引起的,注射氨基酸或白蛋白没有治疗作用。
③为什么现在有的小孩每天吃牛奶、鸡蛋还会患缺铁性贫血?中医药对缺铁性贫血是作为辅助性治疗,还是可以单独使用?
刘继林教授:新生儿从母体带来的铁可以保证孩子4到6个月的使用,若以牛奶喂养为主,则因牛奶中铁的含量比母乳要低,且牛奶中铁的吸收率也较母乳低,故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较大儿童如果饮食习惯不良可导致本病。另外,钩虫病、溃疡病、急、胃肠道吸收不良,也可引起本病。 中医药可以单独治疗贫血,也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认识缺铁性贫血
□ 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血液科教授赖永榕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储存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引起的贫血。铁缺乏症是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缺铁性贫血是铁缺乏症的最严重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营养卫生状况的改善,铁缺乏症的患病率虽然逐年有所下降,但至今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妊娠妇女、育龄妇女、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均是高危人群。
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多起病缓慢,临床表现如下:
1、贫血的表现:如头昏、眼花、心悸、乏力、易倦、耳鸣、活动后气短、面色苍白、皮肤黏膜苍白,严重者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左心衰竭。
2、组织缺铁的表现:严重缺铁性贫血不但有贫血的表现,而且可见因组织缺氧而导致的脏器功能减退,如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易兴奋、易怒或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有些患者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生米、石块等)和吞咽困难、神经及精神异常,易激动,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皮肤黏膜苍白、毛发干燥,指甲扁平、无光泽,部分患者指甲呈勺状(反甲),以及组织粘膜变化,如口腔炎、舌炎等。
3、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发病表现:如月经过多、黑便、痔疮出血、胃区疼痛、腹泻等,多数患者就医时贫血症状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原发病症状及体征。
如果属于铁缺乏症的高危人群,有上述临床表现,应考虑是否患有缺铁性贫血。
临床诊断
一旦发现自己有以上临床症状,应及时就医。临床上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应包括病因或原发病的诊查。一般以血红蛋白(Hb)为准,凡成人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女性低于110克/升者即为贫血;新生儿期血红蛋白值<145 克/升、1~4个月时<90 克/升、4~6个月时<100 克/升,6个月~6岁者<110 克/升,6~12岁<120 克/升者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的含量,贫血分为轻、中、重、极重四度:血红蛋白90~120 克/升(女性110 克/升)属于轻度,60~90 克/升为中度,30~60 克/升为重度,低于30 克/升为极重度;新生儿血红蛋白145~120 克/升者属于轻度,120~90 克/升为中度:90~60 克/升为重度,<60 克/升为极重度。
专家介绍
赖永榕 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血液科副主任兼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广西医科大学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广西血液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学科带头人。一直从事血液病的基础及临床工作,在贫血等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获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
缺铁性贫血的防治
□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血液科博士后扶云碧/教授孟凡义
因为各种原因缺铁而导致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贫血
是—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在治疗时必须明确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或原发病,并作进一步的检查。必须注意,不查明病因,贫血不仅不能根治,而且有时会贻误某些严重疾病的诊治,原发病对患者的危害有时比贫血更为严重,例如缺铁性贫血可能是胃肠道恶性肿瘤所引起,忽视或延误这种原发病的诊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发病原因
◆ 铁摄入不足或需铁量增加
正常饮食者因摄入铁少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者很少见,往往见于需铁量增加而食物铁又不能足够补充时,如婴幼儿、青春期的男女和孕妇。婴幼儿及青少年时期生长快,需铁量大约每天为1~2毫克,分娩、妊娠、哺乳期妇女,每天需2~4毫克,月经期妇女需铁量为每日1~2毫克,成年男性和绝经期妇女每天需铁量仅0.5~1毫克。另外如果饮食不合理,如挑食、偏食、节食等也可造成铁摄入不足而引起贫血,此类原因引起的贫血多见于儿童及城市年轻女性中。
◆ 铁吸收障碍
铁由肠道吸收,因吸收不良引起本病者,多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和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约50%患者于术后1~6年发生缺铁性贫血。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长期严重腹泻和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 铁丢失过多
(1)失血。这是铁丢失最常见的原因,在缺铁性贫血中占80%以上。成年男性及绝经期妇女,多见于慢性消化道出血,如胃、十二指肠溃疡、钩虫病、胃炎、胃癌等引起的出血。多次急性大失血也可引起本病,如食道和胃底静脉破裂。反复鼻出血、咳血以及阿司匹林引起出血性胃炎,也常发生本病。老年患者发生缺铁性贫血尤其要警惕消化道肿瘤出血的可能性。女性最常见的原因是月经量过多,尤其是青春期和带环避孕的妇女,当月经量超过80毫升时,相当于丢失铁40毫克,一般食物不足以补充,久而久之即可发生缺铁性贫血。3~4岁以上儿童缺铁性贫血多见于肠道寄生虫。
(2)游离铁丢失增加。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及长期严重腹泻患者,因上皮细胞更新加快,游离铁丢失增多,引起铁缺乏。
(3)血红蛋白尿。大量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人工瓣膜、心脏内黏液瘤,铁从尿中排出,引起缺铁。
治疗:找准发病原因 口服铁剂
首先需要去除引起缺铁的病因,针对引起贫血的原因治疗,如驱除钩虫,控制慢性失血,治疗慢性消化系疾病、妇科出血性疾病。
其次,补铁药物治疗,目的在于补充血液和组织所缺的铁,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水平,并补足贮存铁。
(1)口服铁剂。常用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碳酸亚铁等。以上药物均在餐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刺激。补铁剂不宜放置过久,以免被氧化而影响疗效。口服铁剂常有胃部不适、腹泻、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每日补铁剂量不宜大,重在每日坚持服用和针对病因治疗;过量的铁剂如果超过胃肠道吸收的能力则等于浪费,而且增加不良反应。铁剂服用时可加服维生素,以促进铁的吸收。铁剂服用后,大便常会变黑,这是正常且无害的现象,停药后会消失。
一般服用铁剂1周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逐渐增多,2周后血红蛋白上升,随之贫血症状好转,3周后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但为了补足贮存铁,必须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坚持服药3个月以上。
(2)注射铁剂。注射铁剂毒性反应较多,仅在因胃肠道疾病口服铁剂效果差,或口服铁剂胃肠道反应严重而不能耐受的情况时才选用。
预防保健
◆ 合理膳食
食物中多数含铁量较少,但如下几种食物含铁量(每100克食物含铁量)较高:动物血,含铁量最高约340毫克,吸收率也最高,为10%~76%;动物肝,如猪肝含铁25毫克,牛肝含9.0毫克,猪瘦肉中含2.4毫克,吸收率也高达7%;蛋黄含铁量亦较高,但吸收率仅3%。
其他含铁量较高的食物有:芝麻、芥菜、芹菜、紫菜、木耳、海带等,应根据不同饮食及条件混合食用。维生素C、肉类、果糖、氨基酸、脂肪可增加铁的吸收,而茶、咖啡、牛乳、蛋、植物酸、麦麸等可减少铁的吸收。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发生,不要偏食、节食,不过量饮浓茶甚至嚼食茶叶。高危人群应多进食含铁量丰富的食物。
◆ 适当补充铁剂
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适量的铁剂。
专家简介:
孟凡义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血液科主任。广东省血液病重点专科负责人、广东省高等院校血液病重点学科负责人。兼美国血液学会会员、中华血液学会干细胞学组委员、广东省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血液学会常委、《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篇,副主编《现代造血干细胞移植》,参编专著4部。擅长各种贫血、出凝血疾病、白血病等的诊疗。
扶云碧博士,现在南方医院血液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擅长各种贫血及白血病等的诊治。
链接
常见食物中铁的含量(每100克食物中所含铁毫克数)
食物名含量食物名含量食物名含量
糯米6.7瘦牛肉3.2黑木耳185
小米4.7鸡6.6芹菜8.5
黄豆11核桃仁3.5小青菜7
绿豆3.2虾69.8牛肝9
豆腐干7.9海带150牛肾11.4
桂圆44海蛰9.5羊肝6.6
瘦猪肉2.4油豆腐9.4羊肾11.7
猪肝25银耳30.4鸡肝8.2
猪血15蛋黄7红枣3.1
缺铁性贫血的中医治疗
□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刘继林
中医将贫血称为血虚。根据引起血虚的原因、病机及其 临床症状以及兼有的病情,一般分为肝血亏损、脾虚血亏(或心脾两虚)、气血两虚,以及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证型(主要由寄生虫病所致者除外)。与此相应,常以补肝养血、补脾养血、补气益血、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治法为原则,选用适当的方药治疗。
现将血虚有关证型及其临床表现(症状)分别列举如下,将有关常用中成药按主要功能归类列于其后,以供选用。
1. 肝血亏损
即肝血虚。可见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肢体麻木,月经不调、或闭经,面色无华或萎黄,爪甲不荣,舌淡苔白,脉虚弱等。单纯的“肝血虚”并不多见;有关症状常见于其他的贫血证型中。下列中成药即以补血养血为主。
(1)四物合剂(丸):含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功能补血、调经。肝血虚而兼有月经不调者尤宜。口服,合剂每次10~15毫升;蜜丸每次1丸。
(2)阿胶胶囊(口服液、胶块):本品专于补血滋阴。尤宜于血虚或兼有出血者。口服,每日2次,胶囊每次1袋(8克);口服液每次1支;胶块每次3~9克。
2. 脾虚血亏(或心脾两虚)
证见疲倦乏力,面色萎黄或无华,食少腹胀,便溏,头昏眼花,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心脾两虚者,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或烦躁等。该证型在贫血的证型中比较为常见。下列中成药即以补脾养血为主;心脾两虚者,兼以养心安神。
⑴归脾丸(浓缩丸、合剂):含党参、黄芪、白术等。功能补气健脾、养血安神。脾虚气弱而有心血虚亏者尤宜。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浓缩丸每次8~10丸;合剂溶液每次10~20升。
3. 气血两虚
证见眩晕,面色不荣或萎黄,爪甲不荣,疲倦乏力,心悸气短,或月经不调,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该证型在贫血的证型中最为常见,有效药品也较多。下列中成药即以补气益血为主。
⑴八珍丸(颗粒):含党参、白术、茯苓等。功能补气养血,兼能调经。为该证型常用药。口服,水蜜丸每次6克;大蜜丸每次1丸;颗粒每次1袋。
(2)十全大补丸(浓缩丸、颗粒):由八珍丸药物加黄芪、肉桂组成。功能温补气血。气血两虚而有四肢不温、心悸、自汗等尤宜。口服,水蜜丸每次6克,大蜜丸每次1丸;浓缩丸每次8~10丸;颗粒每次15克。
4. 肝肾阴虚
可见眩晕耳鸣,两眼干涩,腰腿酸软,五心烦热,咽干口渴,或低热,盗汗遗精,鼻衄、牙龈出血,或月经过多,舌红少苔,脉细数(主要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下列中成药即以滋补肝肾(滋阴补肾)为主,或兼能清热。
(1)大补元煎丸+二至丸(因缺乏用于该型贫血的中成药,故建议合用此两种):①大补元煎丸:含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功能滋补肝肾。口服,1次9克。②二至丸:含女贞子、墨旱莲。功能平补肝肾,兼可止血。口服,每次9克。合用时,每次服用量可各减1/3~1/2。
(2)大补阴丸+二至丸(理由如前):①大补阴丸:含熟地黄、龟甲、知母等。功能滋阴降火。宜用于肝肾阴虚而火盛者。口服,每日2次, 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克。②二至丸如前。合用时,用量如前。
5. 脾肾阳虚
可见畏寒肢冷,倦怠神疲,腰酸腿重,食少便溏,阳痿,或月经不调,舌淡形胖,苔白滑润,脉沉细(主要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可用下方温补脾肾:
右归丸+四君子丸(仍缺乏用于该型贫血的中成药,故建议合用此两种):①右归丸:含熟地黄、当归、菟丝子等。功能补肾温阳、填精。口服,每次1丸。②四君子丸(颗粒):功能补气健脾。口服,丸剂每次3~6克;颗粒每次15克。合用时,每次服用量可各减1/3~1/2。
使用说明:
1.以上中成药标示的一日服用次数,有标明2次、3次或2~3次的,无严格可比性。一般均可服用2~3次,病情较重者须服3次,儿童须酌减,或遵医嘱。故每一药品不再标注一日服用次数。
2.各种治疗贫血的中成药均宜在饭后服用;凡固体剂型,用温开水送服、冲服或溶化服。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须注意饮食调理。脾胃虚弱者,宜多食补气健脾之品,如大枣、花生米、黄豆、山药、鲫鱼等;气血或心脾两虚者,宜多食补气血或心脾的龙眼肉、鸡肉、黄膳、大枣、莲子等;脾肾两虚者,宜多食温补脾肾的胡桃仁、板栗、泥鳅等。
专家简介
刘继林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药药性研究室及食疗药膳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中医药学会中药学会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及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中药学中有关中药基础理论、临床运用及中医食疗等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主编《中药学》、《中医食疗学》、《食疗本草学》等专著,发表论文多篇。
链接
生活实例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博士后 扶云碧/教授 孟凡义
某中年妇女,机关干部,近3年一直感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长期间断性服用各种市售补血药物及保健品治疗,但效果不理想,仔细询问发现该患者月经量偏多,且有长期饮浓茶、嚼食茶叶的习惯,检查血红蛋白为82克/升,妇科检查发现子宫肌瘤,经切除子宫肌瘤,正规服用铁剂治疗,并戒食茶叶后,血红蛋白迅速上升,达到正常水平。
另一老年男性,从事农田劳作,因乏力、消瘦、黑便、食欲不佳就诊,查血红蛋白为60克/升,经胃镜检查发现胃贲门处有一溃疡,活检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手术切除并用铁剂治疗后,血红蛋白逐渐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贫血均由缺铁所致,其他尚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性贫血等。所以如果你感觉有上述贫血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治疗时机,不应该盲目自行服药或服用补血保健品,如果诊断为缺铁性贫血,则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正规补铁治疗。因为铁剂仅对缺铁性贫血有效,对其他原因所致的贫血不仅无效,铁过量还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及导致心肌受损、心力衰竭甚至休克,影响消化功能,还可引起“青铜色糖尿病”。市售的各种补血保健品,虽然含有一定量的各种形式的铁,对缺铁性贫血有辅助疗效,但因为铁含量低,不能代替正规补铁药物治疗。
治病解惑
①缺铁性贫血会遗传吗?缺铁性贫血会不会导致白血病 ?
赖永榕教授:缺铁性贫血不会遗传,也不会导致白血病。
②中度贫血(血红蛋白66克/升),请问能否用食补的办法治疗?不服铁剂行吗?注射氨基酸有用吗?
扶云碧博士:如果血红蛋白为66克/升的话,首先应去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如果诊断是缺铁性贫血,则应查清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去除相应的病因,同时应该在医师指导下正规补铁治疗,仅靠食物进补是不够的。缺铁性贫血是因为铁不足而引起的,注射氨基酸或白蛋白没有治疗作用。
③为什么现在有的小孩每天吃牛奶、鸡蛋还会患缺铁性贫血?中医药对缺铁性贫血是作为辅助性治疗,还是可以单独使用?
刘继林教授:新生儿从母体带来的铁可以保证孩子4到6个月的使用,若以牛奶喂养为主,则因牛奶中铁的含量比母乳要低,且牛奶中铁的吸收率也较母乳低,故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较大儿童如果饮食习惯不良可导致本病。另外,钩虫病、溃疡病、急、胃肠道吸收不良,也可引起本病。 中医药可以单独治疗贫血,也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