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赃物犯罪中“明知”的认定

来源 :天津检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f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法修正案(六)》第(十九)项规定:将刑法第312条修改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司法实践中对如何认定犯罪嫌疑人的“明知”,在其否认“明知”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犯罪嫌疑人的主观心态存在认识分歧,本文结合案例就此谈些浅见,与同仁探讨。
其他文献
笔者认为,公诉权是指法定的专门机关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被害人的利益而代表国家主动追诉犯罪,请求审判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予以定罪并处以刑罚的一种诉讼权力,包括提起公诉、支持公
笔者结合近期接触的一些案例,仅对拾取信用卡并使用的法律认定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回避制度作为一项诉讼制度,是确保程序公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源于西方传统诉讼理念中的自然公正原则,通俗解释为“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
公诉权本质上是一种司法请求权,这种请求权不仅包括“求罪权”,同时也应包括“求刑权”。刑罚权包括制刑权、求刑权、量刑权、行刑权四项权能,分属不同的司法机关.其中求刑权属于
证明案件事实是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诉讼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案件的成败得失,无不归于对证明标准的理解和适用。证明标准问题,关系到侦查、公诉、审判活动的走
社会上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无论他们是经商的还是从政的,也无论他们是做学问的还是搞科研的,还无论他们是有意的抑或是在不知不觉之中,都践行了一个理念——那就是“做好现在”。
在普通人身伤害刑事案件中,一般以轻伤以上为起点,被害人的受伤程度直接决定着侦查机关是否对犯罪嫌疑人立案侦查并采取相应的刑事强制措施。因此损伤程度的评定在侦查阶段就显
最近高检院出台的《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第12条,列举了可以进行刑事和解的三种轻微刑事案件,目前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正在对此进行积极
一、立案监督后公安派出所“立而不查”的界定立案监督后公安派出所“立而不查”,指的是检察机关认为公安机关特别是派出所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而通知其立案后。公安机关勉强立
过去,读书是一件苦差事。君不闻头悬梁、锥刺股的坚忍,凿壁偷光的坚毅,范进中举的坚持?有时候,读书需要的不仅仅是渴望知识的那份热情,也不仅仅是对于信念(不论是出于“书中自有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