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新教师汇报课如期展开,这是一次大型的教研活动,尤以年轻教师非常重视。
一位教师执教《父母与孩子的爱》一课,看得出教者做了精心准备。教学流程启承转合,有条不紊;开头导入、中间进程、结语安排丝丝相扣;师生互动、小组探究次第登场;多煤体的设置伴随漂亮的板书似乎相得益彰,教师的精心点拔配合学生热切的作答和谐完美,师生问答此起彼伏,一切可谓精雕细琢。
无疑,这是一堂中规中矩的课,平淡无奇,波澜不惊。课堂没有一项错误,一点意外,师生的一言一行尽在教者毂中,似乎完美无憾,几无挑剔;可实质上正是过于精心的准备掩盖了教者的闭塞、固陋和演艺的拙劣,令人如鲠在喉,索然寡味。
这种为预设而预设的教学,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老师哗众取宠式的表演完全湮没了学生的精神成长和生命体验。新课程倡导学生为主体,不是简单地以多样的讨论形式能够替代,课堂更多的应该是学生无处不在的思想、智慧。热闹喧哗的几场讨论只是笨拙的装点而已。教者太多的准备只是刻意地模范课改之形,将学生主体高高地悬起,无形中做了新课改的配角,将教学封闭在课堂之内,弄巧成拙,与高效课堂擦肩而过,是多么遗憾!
语文课堂,精致≠精彩。那么怎样才能将精心的备课、精致的设计与精彩的课堂完美统一,真正实现高效教学呢?
一、设计弹性教案,掌控动态课堂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精心设计的教案,过分强调教师的预设,僵化的程序阻碍了动态的生成。而富有弹性的教案可以把课堂、文本与学情的弹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充分引入课堂,为生成精彩渲染蓄势。
《我的老师》这篇课文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浓郁的校园气息。通过分析学情,我对预设教堂目标做了微调,将重点放在对课文重点语句的品味上,超越了既定的对描写手法的赏析;同时将讨论法预设改为朗诵法,通过感情朗读品味语言,将文中老师的人格魅力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事实证明,这样的预设鲜活灵动,更加有效,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高效地完成了任务。
二、创设活动性情境,诱发精彩课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板滞凝固的环节设计根本无暇顾及跳动的学生情绪,不可能诱发愉悦的学习因子。而活动性情境可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诱发精彩。
一位老师执教“让你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的主题作文。课堂伊始,先播放老歌《小芳》,伤感柔情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教者更以诗意的语言解说:“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一种久违的感觉油然而生,我努力记住这个名叫小芳的姑娘,她美丽的大眼睛、粗又长的辫子;面对一张张陌生而鲜活的面孔,老师也想努力地记住你们,一颦一蹙,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点忧伤……”“未成曲调先有情”,简单的视听共赏已然引发了情感的共鸣,点染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原本封闭、孤立的作文情趣盎然。
创设活动性情境时,教师须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从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出发,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或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或因之引发学生的思维,或藉此陶冶学生的性情等。
三、选择开放的教学模式,绽放活力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堂呼唤开放式的“大语文”体系,需要教者创设开放的学习语文环境,选择开放的内容,选用灵活的方法,将课堂演变为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过程。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美学小品,维纳斯的美丽诠释了独到的审美视角。“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在拓展环节,教者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我们家乡有哪些被忽视的美,在河西走廊、甘肃大地有哪些被湮没的美?问题一出,学生反应积极,答案精彩纷呈:
凉州贤孝《王哥放羊》凄美哀婉,唱词纯朴,盲艺人有情有色的弹唱营造了缠绵悱恻的的意境,其独有的民俗风情和民众心态恰是文化价值所在。
黄河母亲像雕塑简洁,寓意深刻。母亲和男婴分别象征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
语文教学的开放要求教师领会课改之神,从宏观上把握语文教学,既兼顾教材的纵向联系和语文与其他知识的横向联系,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把师生从语文课堂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
四、设置开放性问题,成就精彩课堂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讲究“开放”和“生成”,教材是固定的,但富于思考性、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能够有效地开启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先秦散文,是高一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教者分析人物形象时,将课后题做了修改:“1.用一副对联表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内容,上联评点烛之武,下联评点郑伯。2.以郑伯的名义,在烛之武寿诞时为他题写一块表彰其功绩的匾额。”题写匾额和拟制对联是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语言应用形式,需要语言高度凝炼且极富张力。这样的改造,既拓展了文本的深广度,又激发了学生思维,引发了课堂的活力。
教师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应深刻把握文本,了解学情,摒除常规问题,设计开放性答案,多利用文本的空白点、生情点,在学生思维的疏漏处、易分歧处设置问题。
五、捕捉动态资源,点亮灵动课堂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学生是鲜活的、灵动的教学资源,课堂具有瞬息万变的动态性,再充分的备课也无法预料一些偶发事件,教师只要准确把握时机,灵活调整,意外也会转化为“亮点”。
一次公开教学作文,意外不期而至。教者打出了一张小姐姐为小弟弟喂饭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描述内容。一位同学大声地说:“他们家境贫困,因为姐弟俩用一个碗!”课堂哄堂大笑。教者相机行事,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一个碗盛满了纯真的童心”、“一个碗装着姐弟情”、“碗是姐弟俩爱的标志!”多么精辟的分析,多么精彩的答案!课堂意外的出现、教者巧妙的点拔引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成就了一次精彩。
课堂上的意外有很大的偶然性,或为讨论中的分歧点,或是思考中的错误处,或为临时生成的疑问,能否灵活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是对教师智慧的全面考验,需要教者慎思笃行。
总之,新课改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迫切需要语文彻底摒弃陈旧观念,积极探究生成性、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以精妙的预设、高超的点拨和高深的道行创设不断动态课堂,让学生的智慧与激情在快乐和诗意中尽情绽放。
(作者单位:武威第三中学)
一位教师执教《父母与孩子的爱》一课,看得出教者做了精心准备。教学流程启承转合,有条不紊;开头导入、中间进程、结语安排丝丝相扣;师生互动、小组探究次第登场;多煤体的设置伴随漂亮的板书似乎相得益彰,教师的精心点拔配合学生热切的作答和谐完美,师生问答此起彼伏,一切可谓精雕细琢。
无疑,这是一堂中规中矩的课,平淡无奇,波澜不惊。课堂没有一项错误,一点意外,师生的一言一行尽在教者毂中,似乎完美无憾,几无挑剔;可实质上正是过于精心的准备掩盖了教者的闭塞、固陋和演艺的拙劣,令人如鲠在喉,索然寡味。
这种为预设而预设的教学,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老师哗众取宠式的表演完全湮没了学生的精神成长和生命体验。新课程倡导学生为主体,不是简单地以多样的讨论形式能够替代,课堂更多的应该是学生无处不在的思想、智慧。热闹喧哗的几场讨论只是笨拙的装点而已。教者太多的准备只是刻意地模范课改之形,将学生主体高高地悬起,无形中做了新课改的配角,将教学封闭在课堂之内,弄巧成拙,与高效课堂擦肩而过,是多么遗憾!
语文课堂,精致≠精彩。那么怎样才能将精心的备课、精致的设计与精彩的课堂完美统一,真正实现高效教学呢?
一、设计弹性教案,掌控动态课堂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精心设计的教案,过分强调教师的预设,僵化的程序阻碍了动态的生成。而富有弹性的教案可以把课堂、文本与学情的弹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充分引入课堂,为生成精彩渲染蓄势。
《我的老师》这篇课文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浓郁的校园气息。通过分析学情,我对预设教堂目标做了微调,将重点放在对课文重点语句的品味上,超越了既定的对描写手法的赏析;同时将讨论法预设改为朗诵法,通过感情朗读品味语言,将文中老师的人格魅力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事实证明,这样的预设鲜活灵动,更加有效,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高效地完成了任务。
二、创设活动性情境,诱发精彩课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板滞凝固的环节设计根本无暇顾及跳动的学生情绪,不可能诱发愉悦的学习因子。而活动性情境可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诱发精彩。
一位老师执教“让你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的主题作文。课堂伊始,先播放老歌《小芳》,伤感柔情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教者更以诗意的语言解说:“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一种久违的感觉油然而生,我努力记住这个名叫小芳的姑娘,她美丽的大眼睛、粗又长的辫子;面对一张张陌生而鲜活的面孔,老师也想努力地记住你们,一颦一蹙,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点忧伤……”“未成曲调先有情”,简单的视听共赏已然引发了情感的共鸣,点染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原本封闭、孤立的作文情趣盎然。
创设活动性情境时,教师须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从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出发,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或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或因之引发学生的思维,或藉此陶冶学生的性情等。
三、选择开放的教学模式,绽放活力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堂呼唤开放式的“大语文”体系,需要教者创设开放的学习语文环境,选择开放的内容,选用灵活的方法,将课堂演变为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过程。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美学小品,维纳斯的美丽诠释了独到的审美视角。“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在拓展环节,教者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我们家乡有哪些被忽视的美,在河西走廊、甘肃大地有哪些被湮没的美?问题一出,学生反应积极,答案精彩纷呈:
凉州贤孝《王哥放羊》凄美哀婉,唱词纯朴,盲艺人有情有色的弹唱营造了缠绵悱恻的的意境,其独有的民俗风情和民众心态恰是文化价值所在。
黄河母亲像雕塑简洁,寓意深刻。母亲和男婴分别象征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
语文教学的开放要求教师领会课改之神,从宏观上把握语文教学,既兼顾教材的纵向联系和语文与其他知识的横向联系,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把师生从语文课堂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
四、设置开放性问题,成就精彩课堂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讲究“开放”和“生成”,教材是固定的,但富于思考性、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能够有效地开启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先秦散文,是高一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教者分析人物形象时,将课后题做了修改:“1.用一副对联表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内容,上联评点烛之武,下联评点郑伯。2.以郑伯的名义,在烛之武寿诞时为他题写一块表彰其功绩的匾额。”题写匾额和拟制对联是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语言应用形式,需要语言高度凝炼且极富张力。这样的改造,既拓展了文本的深广度,又激发了学生思维,引发了课堂的活力。
教师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应深刻把握文本,了解学情,摒除常规问题,设计开放性答案,多利用文本的空白点、生情点,在学生思维的疏漏处、易分歧处设置问题。
五、捕捉动态资源,点亮灵动课堂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学生是鲜活的、灵动的教学资源,课堂具有瞬息万变的动态性,再充分的备课也无法预料一些偶发事件,教师只要准确把握时机,灵活调整,意外也会转化为“亮点”。
一次公开教学作文,意外不期而至。教者打出了一张小姐姐为小弟弟喂饭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描述内容。一位同学大声地说:“他们家境贫困,因为姐弟俩用一个碗!”课堂哄堂大笑。教者相机行事,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一个碗盛满了纯真的童心”、“一个碗装着姐弟情”、“碗是姐弟俩爱的标志!”多么精辟的分析,多么精彩的答案!课堂意外的出现、教者巧妙的点拔引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成就了一次精彩。
课堂上的意外有很大的偶然性,或为讨论中的分歧点,或是思考中的错误处,或为临时生成的疑问,能否灵活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是对教师智慧的全面考验,需要教者慎思笃行。
总之,新课改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迫切需要语文彻底摒弃陈旧观念,积极探究生成性、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以精妙的预设、高超的点拨和高深的道行创设不断动态课堂,让学生的智慧与激情在快乐和诗意中尽情绽放。
(作者单位:武威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