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多元国际社会的形成

来源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y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对多元国际社会概念作出基本界定的基础上,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多元国际社会形成机理作一考察。先是指出战时各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的战时合作,弱化了战前意识形态间的对抗;其次二战造就了战后国际社会共存的现实政治情势(如超级大国的崛起和核武器的出现等);再者二战直接推动了战后亚非民族国家体系的兴起.使国际社会在政治和地理上具备了全球意义;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多方面确保了多元文明共存共荣的国际社会在战后的初步形成。
其他文献
以产品材料利用度作为循环经济的主要绩效指标.综合逆向物流和流通市场结构来考察他们对该绩效指标的影响。在构造微分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流通市场与回收市场中产品流动的模
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加快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是其知识存量的多寡及知识存量的快速增长。然而,企业知识存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知识存量增长也有很多途径。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哲学的基本理论,其哲学基础是缘起论,它强调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对自身的命运发生影响,召感相应的回报。因果报应思想对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协调都有着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