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楼 “新青年大本营”背后的人与事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tong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砖墙、红色窗棂,是眼前这幢坐北向南的北洋风格建筑明显的外部特征,附近的居民都知晓她更承载着红色的历史烟云。
  北大红楼是一座地下一层、地上四层的凹字型的建筑。民主、科学的旗帜曾在这里被高高擎起,自这红楼里曾先后走出了李大钊、陈独秀与毛泽东这三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也自这里走出了像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一位位近代中国响当当的文化人物。
  拜谒红楼的时候,看到不少青年学生涌入红楼。他们聚精会神观看图说、聆听讲解的肢体语言,让人看到五四精神正在得到传承,这种精神宛若长了翅膀,又走出了红楼……
  各路新文化英豪齐聚红楼
  北大红楼旧址现在是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一楼是对外开放的展览馆,其一间书库旧址被布置成蔡元培的办公展室。据考证,蔡元培的校长办公室原本是二层的某个房间。
  1917年1月9日是个飘雪天,由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的新校舍红楼正在施工。不远处的沙滩后街的马神庙公主府,一个戴眼镜留着小胡子的清瘦浙江人,正在进行校长就职演说。他就是去年底到任的该校第5任校长蔡元培。
  就职演说中,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蔡元培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要求学生从此以后,一定要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到北京大学任职后,蔡元培认为要打破北大的旧习惯,不仅在改变学生的观念,还应“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就职不久,他提出了“兼容并包”的思想,开创了教授治校的管理方式。
  穿着西装,左手拿着一卷书,右手叉在腰间——这是陈独秀展厅的一尊栩栩如生的铜像,站像气宇轩昂。展厅里,陈列有北京大学的聘书、《独秀文存》,展示有当年《青年杂志》、《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和所刊发的一些进步文章的原件。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筹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的寄语,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等6项建议。一年后,刊物正式改名为《新青年》。在读者中,新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萌发了特邀陈独秀担任北大教授的愿望。
  蔡元培当年是上海暗杀组织光复会会长,陈独秀是安徽反清组织岳王会会长,两个会长曾经有过一面之交,彼此留有印象。陈独秀来北京为杂志拉赞助期间,蔡元培三顾茅庐,都因陈在睡觉而未见成,最后索性搬一只小板凳坐守于门外,直待陈醒来,蔡方入室相见。拳拳之忱,终于将这位新思想的领军人物请进红楼,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当年,蔡元培还特地为陈独秀假造了一份履历,说他是“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以此获得教育部的批准。继而,《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至北京。
  1917年11月,李大钊受聘北京大学。1918年1月,他接替章士钊任图书部主任。10月,北大图书馆由该校后院迁入落成不久的红楼第一层。周作人在北大红楼授课之余,经常去图书馆主任室与李大钊聊天。
  红楼一层东南角的套间就是李大钊当年的办公用房——外屋会客、里屋办公。他为人友善质朴,不少师生都喜欢到这里聊天。罗家伦在回忆中写道:“无师生之别,也没有客气及礼节等一套,大家到来大家就辩,大家提出问题来大家互相问难。”
  李大钊不仅是我国共产主义思想最早的传播者,还是一位成就斐然的图书馆学家,现在被誉“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任职期间,经常从书架上取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指导进步学生针对中国革命问题,有的放矢地阅读,从而又将被动的借阅图书馆变为主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前沿阵地,成为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中心。
  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他在北大给教授们搭建了一个自由且自治的平台,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各路新文化英豪,才从四面八方向红楼集合,继而拉开了一场反对两千年中国封建文化的启蒙运动。
  五四运动的指挥部
  红楼的盛名,源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李大钊与陈独秀同是领军人物,当时流传一首嵌名诗盛赞两人曰:“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李大钊曾用笔名‘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星照古今。”
  1918年12月3日,在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李大钊等师长的直接指导与帮助下,进步学生在红楼一楼东北角紧邻李大钊办公室的活动室里组织“新潮社”,成为《新青年》的友军。参加的进步学生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顾颉刚等。蔡元培曾亲自为杂志《新潮》题名,新潮社是北大第一个学生社团。
  这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5月3日,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从巴黎和会传来,群情激愤,北大学生当晚与各高校学生代表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决定把原定于5月7日国耻日举行的示威大游行提前到4日,并且当场在北大学生中推出20名委员负责召集,新潮社社员罗家伦就是其中之一。
  而今,在新潮社活动室旧址的墙上挂着蔡元培手书的“新潮”二字及新潮社章程。室内桌子上、架子上满是写着口号的白布条幅,地上还散落着大量笔纸与传单。1919年5月3日深夜,罗家伦等新潮社负责人带领新潮社成员紧张地准备第二天游行的场景历历在目:学生们连夜手书3000多条标语,桌上摆放着游行的應用之物,铁皮喇叭、水壶,还有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全体学界通告》……此情此景,让人有身临“五四”前夜之感。
  据罗家伦回忆,5月4日上午10时,罗家伦从城外高等师范学校回到位于红楼一层的新潮社,“同学狄福鼎(君武)推门进来,说是今天的运动,不可没有宣言,北京8校同学推北大起草,北大同学命我执笔。我见时间迫促,不容推辞,乃站着靠在一张长桌旁边”写成《北京全体学界通告》。   上午11时左右,北大学生在红楼后面的操场集合排队。这时教育部派了一个职员随同几个军警长官,劝告他们不要参加游行,学生们与其理论多时,并绕了个弯,从后门出了红楼所在的院子,浩浩荡荡地沿北池子大街向天安门行进。
  到当天下午1点,北京大学和其他在京高校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集会时,《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已印成2万份,在集会和随后的游行示威中,同学们把《通告》传单散分给市民。这是当天惟一的印刷品。由于《通告》文字浅白、陈辞恳切,唤起人们心中积怨已久的国仇家恨,迅速流传开来。
  天安门前的集会、示威游行,堪称是一代新青年的集体亮相:一张张稚嫩而愤怒的脸,被条幅和旗帜所掩映着,仿佛一夜间就长大了。
  运动爆发后,大批爱国学生遭到逮捕,后北洋政府迫于社会压力,释放了所有被捕学生。
  5月7日上午,北京各高校備汽车前往警察厅,迎接被捕获释的同学。10时左右,一齐到达北大,然后各自回归本校。蔡元培和北大全体师生齐集红楼门外迎接被捕同学返校。当师生们见到被捕同学们的时候,双方都非常激动,有记者是这样记载这一幕的:“彼此初一见,那一种喜欢不尽的样子,自然教我难以描写,尤有那喜欢没完,将一执手,彼此又全都大哭起来,感慨激昂,静悄悄欲语无言的样子。”
  蔡元培因此被北洋政府一度免职,引发了北大师生在红楼策划的一场场“挽留蔡校长”运动。9月12日,蔡元培回到北京,20日正式到北大视事。当天日上午9时,北大全体学生及教职员在法科大礼堂举行欢迎蔡校长回校大会。学生先到就位,秩序井然。蔡元培就席后,全体学生齐刷刷起立向蔡校长致敬……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919年6月,和李大钊共同领导学生运动的陈独秀被捕,《新青年》暂时停刊,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
  红色思潮的传播,社会主义学说的信仰者的聚集,使进一步成立革命组织成为一种可能。1920年初,李大钊与被释放的准备返回上海的陈独秀在红楼相约,在京沪两地分别活动,筹建革命组织。《新青年》也随即转战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的机关刊物。
  1920年3月31日,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李大钊与邓中夏、高君宇等人在红楼经过多次酝酿和讨论,决定组织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团体,名叫“马克斯(即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蔡元培非常支持研究会的活动,在红楼拨了两间房子给研究会作活动的场所,还包括应有的设备、家具、书架、火炉等,并派有勤务员值勤。
  1920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通过北大俄籍教员柏烈伟介绍,先在红楼认识了李大钊。两人在红楼图书馆主任室谈话后,李大钊找罗章龙、刘仁静等同维经斯基会面。根据罗章龙回忆,他们的会面在红楼图书馆举行,维经斯基介绍了十月革命,并带来一些书刊,如《国际》、《震撼世界十日记》等。
  由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即将去上海会见陈独秀。临行前,李大钊、罗章龙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部分成员再次在红楼图书馆主任室召开会议,维经斯基以第三国际代表身份参加会议。李大钊在会上简明致辞,感谢第三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关怀,他说,我们这些人只是几颗革命种子,以后要好好耕作,把种子栽培起来,将来一定会有收获的。
  在维经斯基等人的帮助下,陈独秀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加快了建党工作的步伐,并在8月主持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0月,李大钊在红楼办公室的会客厅与张申府、张国焘发起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学习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活动,为建党准备。
  当年,李大钊每月从个人薪俸中捐出80块银元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开展各项活动的经费。这一年,陈独秀来信询问党名是否称“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就叫共产党!”
  11月底,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举行会议,决定命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被推选为书记。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时,北京支部派张国焘、刘仁静参加此次会议,李大钊因领导北大教师索薪罢教斗争而未出席这次大会。
  “北漂”的图书助理员
  红楼一层西侧是第二阅览室,迎门而立的是一张斑驳的旧式办公桌,桌上笔架砚台一字摆开。桌边的报架上陈列着《民国日报》、《国民公报》、《导报》(英文)等许多当年的报纸。眼前的场景让历史在这里复活:阅览室内有踱步思考的教授,条凳上随处可见认真阅读的青年学生——阅览室入口处的小办公桌前,一个操着南方口音的年轻人认真而忙碌地办理着借阅手续。他就是当年北漂的毛泽东,时作第二阅览室助理员。
  1918年6月,原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伦理学教师杨昌济应蔡元培之聘,举家北迁,出任北大教授。临别之时,毛泽东和同学们到长沙火车站给老师送行。在火车即将启动前,杨昌济再三嘱咐:“润之,你们要抓紧学习,力争顺利毕业。记住,多写信,常联系,有了困难请告诉我,我是不会忘记做老师的责任的!”
  几个月后,杨昌济从北京来信,告诉毛泽东有关法国政府来中国招募工人,正是赴法勤工俭学的好机会。8月中旬,毛泽东率领湖南青年20多人,从长沙启程赴京。
  这次北上,是毛泽东第一次出远门。杨昌济看到赴法的准备工作尚未开展,便介绍毛泽东到李大钊主持的北大图书馆,找到了一个图书馆助理员的职位。
  毛泽东当年在这里月薪只有8块大洋。对于这段经历,毛泽东曾向斯诺自嘲道:“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土话。”“我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大,思想也越来越激进……可是当时我的思想还是混乱的,用你们的话说,我正在寻找出路。”毛泽东这样概括自己这段时间所受的熏陶和教育。
  毛泽东进北大图书馆任职,自然包括了解决生计问题在内,但是更重要的在于可以留在北大,得以在校内自由旁听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在红楼,毛泽东成为《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忠实读者,接触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许多新文化先驱人物和青年知识精英,受到了新文化精神的感染,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积聚了丰厚的理论财富。
  不久,在杨昌济和毛泽东等的共同操持下,湖南来的的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老乡将从北京去上海,乘海轮启程去法国。思想上已经骤变的毛泽东决定,放弃北京大学的工作和学习,先为这批热血青年送行,然后再回湖南,到那里去实践和实现自己的“人生设计”。
  正是在北大红楼的短暂的岁月,真正改变了毛泽东的人生志向。毛泽东把中国看作是一部大书,他要一页一页的去亲身体验,认真解读,融入其中,探根索源。毛泽东后来回忆这一段经历时说:“我觉得我对我自己的国家了解得还不够,把我的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1949年,毛泽东第三次来到北京的时候,不再是昔日的热血青年,已是泱泱大国之领袖,站在离红楼数里之遥的天安门城楼上操标志性的湖南口音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红楼,红色中国的起点。今天,红楼无语,尽管没有粉刷一新,但红色依旧,就像一支火炬,高擎“永恒的风景”。这里馆藏的不只是历史,更有一种精神!
  责任编辑 王海
其他文献
人在世界上打拼奋斗,都希望碰到机会,抓住机会。有的时候,机遇有点像不可知的命运,能碰到什么,你根本无从知晓。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做到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其实,人有贫富差距,有智愚的分别,也会有等级的差别,但只要上升的渠道是敞开的,问题就不大。  所谓的机遇,就是机会被你遇到了。有的时候,机遇有点像不可知的命运,能碰到什么,你根本无从知晓。就像电影《阿甘正传》里说的那样,一盒巧克力,谁知道能碰上什么
期刊
【编者按】  2008年2月,耿彦波调任大同市长,2013年2月,耿彦波调离大同。随着耿彦波的离任,大同五年发展的功过是非再度成为民众和舆论评述的焦点。本刊特发此文,以期能够在众说纷纭中,以更为开阔的视角和更为深刻的论述对耿彦波主政大同五年的实践给予梳理和探讨。文章写成之时,耿彦波尚未离开大同。  过去五年,媒体的关注须臾未曾从大同市长耿彦波身上淡去,在合力传递出一幅“兵家气象 儒者风骨”的文化型
期刊
当遗忘变成例外,而记忆变成了常态  对于人类而言,遗忘一直是常态,而记忆才是例外。从古至今,人们不断地尝试用本能、语言、绘画、文本,来记住我们的知识。我们一直在尝试提高我们的记忆能力,增加我们能够存储并成功提取的信息的数量。与记忆相比,遗忘的力量更大。我们之所以孜孜不倦地去尝试记忆,是因为记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然而,时至今日,由于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的发展,这种平衡已经被打破了。我们惊愕的
期刊
與我们之前参与的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救援相比,雅安地震参与救灾的志愿者是最多的。
期刊
“在守望国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永远在开始。”  中等个子,戴一副眼镜,眉宇间透着一股儒雅,看上去沉着、精干,这就是湖北三峡机场边检站政委林旭。他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曾被评为全国边检系统优秀检查员、2003-2004年度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公安边防部队优秀共产党员、公安边防部队纪检监督工作先进个人、湖北省政法系统先进工作者。  他和站党委一班人带领三峡机场边检站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期刊
大宋是幸运的,因为有了欧阳修。欧阳修的精彩登场,如一颗璀璨的新星,照亮了大宋文坛的夜空,从此唐宋文采,比肩风流,也让中华文脉得以绵绵延续,令后人击节称赞。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他出生于穷苦农家,四岁父亲去世,因家贫没有钱上学读书,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他识字。凭借着聪颖的天资和无比的勤奋,少年时期欧阳修的诗文已经可比成人的老成练达,并在天圣八年鱼跃龙门,考中进士,从此踏上大宋的政治舞台,开始了
期刊
《甄嬛传》里甄嬛的声音竟然不是孙俪,《美人心计》里窦漪房的声音竟然不是林心如,还有《赤壁》中的小乔那嗲嗲的嗓音,居然不是林志玲的原声!没错,以上角色的发声者是同一人,“80后”配音演员——季冠霖。  “因配音而出彩”,既指季冠霖所配音的角色,也指季冠霖的职业生涯。不久前,热心的网友将季冠霖配音的多部热播剧精彩段落成短片,人们才惊讶地发现,《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宫锁心玉》等热播剧中都有她的声音
期刊
我们衷心感谢人民代表的信任,从担任新职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感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是重大责任。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  ——李克强  沉静地致以微笑,深深鞠躬,传达出一位大国总理对责任的担当,也表现出成熟政治家坚毅、睿智的力量  李克强用改
期刊
为了留住资本和人才,我国亟待在绿卡、移民法规、合作办学等多方面着手,完善海外引才政策  不管是企业家,还是明星,现在,移民不移居的情况很多,他们多数人的事业和生活仍然在国内。富豪、明星、官员移民当中,约有80%的人并不是为了离开中国,他们只是为了换取一个身份。在这些人看来,获取收益的最佳地点仍然在中国,而移民则是为了将钱放在一个他们认为更安全的地方。  “为了孩子的教育,我宁愿把他送到英国去。我也
期刊
这个春天,“中国梦”是亿万中华儿女共同的话题。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习近平主席的铿锵话语,拨动着所有中华儿女的心弦,激发起人们对实现梦想的无限期待。  出彩,是梦想每一个甜美瞬间;每个出彩点的聚合,构成了人生梦想的实现。  人人都有自己人生的出彩点,也都可以成为自己梦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