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中教师的五种角色定位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
  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教师备课的真谛。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是有效的,教学就必然是有效的。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近年来,各学校大力加强了集体备课,明确了备课的要求,教师们积极响应,认真对待。我在集体备课中享受集体智慧的同时,自己以前备课的点滴经验也日益明朗、清晰、深刻,更注入了理论的内涵。我认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当“作者”、“编者”、“学生”、“执教者”、“反思者”五种角色,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对课文加以研讨探究,为上课作好充分的准备。以下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备课的点滴感受。
  一、“我是作者”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备课的首要环节就是走近作者,透过文本,揣摩作者意图,弄清作者主要传递的是什么信息?抒发的是什么情怀?《梅花魂》是一篇回忆录,写的是“我”的外祖父是一个十分珍爱墨梅图的老华侨,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交给“我”,让我好好保存的往事。本文作者陈慧瑛,归侨女作家。1956年,她带着外祖父珍藏多年的墨梅图,踏上了回国的路途。回国后的陈慧瑛,因为海外关系复杂,被下放到太行山深处的平顺农村,历经艰辛。海外的亲人都劝陈慧瑛出国,可陈慧瑛咬咬牙,忍受下来了。她把这些经历写进了她的文章《梅花魂》中,并在创作体会中讲道:“我写《梅花魂》出发点是对我的充满爱国情怀、至死不渝的外祖父的深切思念;但在我的深心里,梅花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世世代代永不泯灭的芬芳,是全世界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的正气。歌颂梅花魂,其实是弘扬中华英气、炎黄正气。”很明显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为表达一份深沉的情感而写。
  二、“我是编者”
  仅仅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还不够,还要知道编者的意图。纵观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把握年段特点,揣摩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编者选编《梅花魂》一文就是希望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的积累。顺着这一思路,我层层深入地研读文本,知道在《梅花魂》中,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是投射到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梅花上的。同时,课文还饱含了作者对外祖父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是同外祖父的爱国情怀联系在一起的,而爱国情感则是统摄全文的情感。带着这样深刻的认识,再去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教学思路,采用教学策略就会更明晰了。
  三、“我是学生”
  一切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恰当的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文章。
  1、给足时间,读好文。学生一接触到文本,就要读文。对于文中字、词的音义,教师要十分明确哪些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自己首先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无误。记得在集体备《天鹅》一课时,谈到“扇动”与“鼓动”一词的区别时,我们年级组教师起初一致认为:“扇动”表现力度较小,“鼓动”就是用力的拍打翅膀,表明力度大。可拿来字典翻阅,才知“扇动”是摇动(像扇子的东西)的意思,“鼓动”是用风箱等扇风的意思。平时,对这些词句的理解,我们有时只能意会,而不能准确地言传,想必这些看似懂的知识被我们忽略了。试想教师心中都是似是而非的东西,在学生心中会有多大的疑惑?所以,对于词句的意思,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理解出发,知识性的东西,必须十分明确,不能有半点含糊。
  2、找到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点。教师要“蹲下”身子,以一颗感情真挚的童心,以学生的视角来阅读,用“孩子的眼睛”来看教材。什么是兴趣点?什么是词句?我们就会想到《江村即事》中的“钓罢归来不系船”,那渔翁晚归了忘了系船吧!《夏午》中,狐仙的故事肯定吸引学生。
  3、给学生留出作业时间。对于学生来讲,每课都有作业,如何能够高效地完成作业,是所有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期盼。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们平时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努力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与作业的练习融为一体,达到落实学生知识点的目的。下发的《课堂作业》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作业多、难度大、讲解订正时间长,效果不好。现在,我们利用备课环节将这一问题逐步解决。在备课时,我们要把本单元、本课的习题通览一遍,设计好哪些习题应安排在预习,哪些应安排在课上指导阅读,并在课上留有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题。做到每节课有作业;落实时间,布置合理、科学的作业;做到少而精,有层次,效率高,绩效好。
  四、 “我是执教者”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备课时应该十分清楚一篇课文,一节课该教什么,重点教什么,兼顾教什么;想清楚怎么教,学生愿意学,学得扎实、有效;怎么练,学生乐在其中,获得发展。作为执教者,教师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点:
  1、分定课时内容,明确课时目标。新课程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具体到一篇课文,又怎么落实?一篇阅读课文一般分为两课时完成,备课时教师要分定课时内容,在总目标的基础上细化分课时目标。
  2、明晰教学思路。我认为,语文教学设计在语文备课中最重要的就是提炼出阅读课文的一条明晰的主线,能删繁就简、开门见山、深入浅出、以简驭繁。确定的教学思路必须是由作者的文路、学者的学路、教者的导路综合而成,层次明晰,重点突出,能有的放矢;教学思路也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备《山茶花》时,我预设了这样的教学思路:一、欣赏山茶花,整体感知文本;二、品读文本,感受山茶花的美;三、赏读文本,体会山茶花的特别劲;四、回归文本,升华情感赞美花骨朵。
  3、找准阅读切入点。“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是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找准文章阅读的切入点,就能在阅读过程中给学生一个“支点”,让学生走进文本、品悟语言文字的内涵。找文章阅读的切入点,我常常以字、词语、关键句为突破口。如《索溪峪的“野”》一课,以题目中的“野”为视角,从题目入手,什么是“野”?文中写了索溪峪的什么“野”?《健忘的教授》一课,从课题入手,理解“健忘”、“教授”的含义;接着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我归类:这位教授对哪些事情特别健忘?既然这么健忘,又怎么可能当教授呢?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友谊的航程》一课,围绕“你们以卓越的精神和无上的光荣,代表了你们伟大的祖国”这句话来展开全文的品读。
  4、落实训练点。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无论教师怎样设计,怎样创新,课堂上始终要保持浓浓的“语文味”,每一节课都要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
  品词析句,朗读感悟。“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语文课上还是要“读占鳌头”。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学生只有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才能有真实、深刻的内心体验。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帮助学生自悟自得。然后激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平时,我采用的读的方式多样,有自由读、默读、个别读、男女生读、齐读、教师引读等。
  说要训到位。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除了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教师在备课时也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学生练说的环节。《祝你生日快乐》一课要求复述课文,像这样的任务,不能留在课后让学生复述给家长听。我是这样安排的:因为课文篇幅长的缘故,在教学第一课时前,学生读文一定要落实到位。所以前一天的家庭作业布置预习:将课文读3遍。以便第一课时时,能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复述课文,这样就节省了读文的时间,保证了完成第一课时教学任务的时间,做到了功在课前。在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的时候,教师有意识地按照课文的段落层次来指名复述,以便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也指导学生用“开始……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子来概括,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为概括段意打下基础。
  读写相结合。《献给老师的花束》是一首诗歌,要求“仿写诗歌第2节,用‘记得’开头写几句话”。在教第2节时,我着力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表达——用“记得”引出发生的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而把仿写的任务安排在教完第4节后,主要是想让学生试着将第4节的句子用在第2节的仿写中。这样是借鉴其他的语言段落迁移仿写。通过重点突出的教学,让学生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
  想象补白。阅读课文中有很多能够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补白之处。这些地方是极佳的训练点,教师千万不要放过。如《听泉》第4自然段“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备课时,我们就可以在这个省略号上做文章:泉声是随着泉水流经的地方不同而变化的。泉水还会流过哪儿呢?咱们展开想象,模仿作者的写法,在书中的省略号处也写上一句。
  五、“我是反思者”
  上完课是课堂教学的结束,但对备课来说,并没有结束。“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上完课后,教师应对这一节课进行再次教学设计,也就是“反思备课”。像放电影似的,针对这一节课思得、思失、思改。什么地方好,为什么?什么地方不好,为什么不好?找到原因,可对原有的教案进行修改、补充,也可以对学生原来的预设进行补充,加入课堂上生成的精彩;再次梳理自己执教的感受,动动笔,写下自己的教学反思、随笔。在执教《看戏》后,我写下了教学随笔:情感是阅读的灵魂。这节课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投注自己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感情充沛、声音富于变化,能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激励性评价和正确引导,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大多数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主动性,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有感情朗读品读文本。但是,从整节课来看,学生发言不够积极,敢于大胆表达、会表达的学生不多,以致于在最后引读“呼喊艺术家的名字”时,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要求我注重平时的每一节课,课堂上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
  在备课中,我常常扮演着这样的多重角色,经历着不同角色的情感体验,但是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促进课堂实效的提高,让自己和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通联:湖北汉川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逝者如斯,弹指挥间。转眼朱先生已仙逝四个年头了。期间,光龙兄多次邀约写一篇纪念文章。我总以“言不逮义”、“工作太忙”而推辞。话虽如此,心中的重压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愈加沉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研员.听过很多课也评过很多课,事后,我反复问自己,究竟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思之再三.我觉得好的语文课应该有“度”。
高校教学管理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学分制与学年制作为各国普遍采用的两种教学管理模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内涵。学分制或学年制更多地
基础教育领域,考试是一种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在目前的高考语文中.到底缺失了什么才导致人们对高考语文的抨击如此激烈?语文考试可以追溯的历史有1300多年.语文统一高考自1952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