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自小学三年级起开设。它是在原有的小学劳动课和中学劳动技术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高效而充满活力地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所谓劳动与技术教育设计,就是依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创造教学条件,去选择组织和传递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经验的过程。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设计的依据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设计要以国家课改指导纲要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1.综合性。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指定性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应充分体现综合性。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体现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发展学生综合学习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实践性。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规律,这是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主要以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从事实际操作活动为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突出教学实践的设计,注重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要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使整个教学设计以操作训练为主,在操作活动中增强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体悟。以操作训练为主线,这也是劳动技术教育教学设计区别于其他学科设计的最重要的标志。
3.可行性。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注意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和基本教学环节(诸如准备器材、导入新课、讲解演示、学生实践操作、总结评价、布置作业、整理器材等)加以具体分析,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经历,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身参与和经历劳动过程,进行愉快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追求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基本程序
依据教学设计的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采用诸如参观、故事、实物展示等布置学习任务。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实践范围,诱发探究动机。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进入探究状态,在自我学习、合作学习基础上,归纳出问题之所在。
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了问题之后,学生就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在开放的情境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点拨,促使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沟通,以科学的态度从不同角度认识自我,形成多种形式的“作品”。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3.表达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之后所取得的“作品”(实物或有关材料)进行交流、研讨,与大家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模式
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基本模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主题。这与一般程序大致相同。
2.激趣导入。可以由实物或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亦可由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还可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感受和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
3.启发探索。教师集中或小组合作进行,安排活动时间,提供活动相关资料和工具,通过引导确定活动具体内容、开展形式、实施进程、方式方法等。
4.实践体验。活动实施阶段,多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进行,具体方式可以是个人、小组、集体活动等。有些活动可以采取师生或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外指导者合作的方式进行,但教师主要作为整个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活动中,只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方法、资料、工具等辅助性指导。
5.总结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在感受与体验、展示与表达、讨论与评价,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倡鼓励、肯定、积极和发展性评价。
6.拓展提升。提出一些活动后进一步思考、探索或需要延伸训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拓展,提升活动水平。
这6个步骤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灵活安排的,但不论如何,整个过程都应体现学生是课程实施主体、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程理念。这个模式的重点在于突出了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性质,但也没有忽略教师在课程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参与和促进的作用。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为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服务的过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激发、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实物”作品,诱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2.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突出对技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3.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技术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通过“公正”、“合理”的评价,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都能成为活动的受益者。
5.根据中小学生的性别差异控制好学生的劳动强度,做好劳动保护。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安全。
6.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还要注意开发新的资源,尤其要注意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作者单位
昆明市盘龙区教育科研中心
◇责任编辑 矣 勇◇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所谓劳动与技术教育设计,就是依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创造教学条件,去选择组织和传递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经验的过程。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设计的依据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设计要以国家课改指导纲要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1.综合性。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指定性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应充分体现综合性。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体现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发展学生综合学习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实践性。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规律,这是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主要以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从事实际操作活动为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突出教学实践的设计,注重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要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使整个教学设计以操作训练为主,在操作活动中增强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体悟。以操作训练为主线,这也是劳动技术教育教学设计区别于其他学科设计的最重要的标志。
3.可行性。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注意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和基本教学环节(诸如准备器材、导入新课、讲解演示、学生实践操作、总结评价、布置作业、整理器材等)加以具体分析,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经历,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身参与和经历劳动过程,进行愉快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追求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基本程序
依据教学设计的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采用诸如参观、故事、实物展示等布置学习任务。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实践范围,诱发探究动机。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进入探究状态,在自我学习、合作学习基础上,归纳出问题之所在。
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了问题之后,学生就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在开放的情境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点拨,促使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沟通,以科学的态度从不同角度认识自我,形成多种形式的“作品”。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3.表达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之后所取得的“作品”(实物或有关材料)进行交流、研讨,与大家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模式
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基本模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主题。这与一般程序大致相同。
2.激趣导入。可以由实物或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亦可由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还可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感受和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
3.启发探索。教师集中或小组合作进行,安排活动时间,提供活动相关资料和工具,通过引导确定活动具体内容、开展形式、实施进程、方式方法等。
4.实践体验。活动实施阶段,多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进行,具体方式可以是个人、小组、集体活动等。有些活动可以采取师生或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外指导者合作的方式进行,但教师主要作为整个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活动中,只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方法、资料、工具等辅助性指导。
5.总结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在感受与体验、展示与表达、讨论与评价,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倡鼓励、肯定、积极和发展性评价。
6.拓展提升。提出一些活动后进一步思考、探索或需要延伸训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拓展,提升活动水平。
这6个步骤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灵活安排的,但不论如何,整个过程都应体现学生是课程实施主体、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程理念。这个模式的重点在于突出了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性质,但也没有忽略教师在课程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参与和促进的作用。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为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服务的过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激发、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实物”作品,诱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2.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突出对技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3.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技术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通过“公正”、“合理”的评价,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都能成为活动的受益者。
5.根据中小学生的性别差异控制好学生的劳动强度,做好劳动保护。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安全。
6.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还要注意开发新的资源,尤其要注意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作者单位
昆明市盘龙区教育科研中心
◇责任编辑 矣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