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德育工作的步骤和方法,采用正面教育和举例的办法,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大胆探索独特的德育工作新方式,开辟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天地。
[关键词]学校教育;德育工作;方法创新
任何社会的道德教育都是特定文化传统和社会政治制度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阶级的、民族的,更是时代的。我国的德育机制是在过去“阶级斗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德育不仅政治化而且理论化,功能与方式较为单一,弱化了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性,忽视了德育的人性和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德育的科学性与政治性
道德教育的科学性,首先在于道德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应积极探寻和遵循其规律,如当代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规律,学校社会道德教育内在规律。应注重道德教育目标设计的实施科学评估和实验过程。其次是道德教育方式和手段的科学化。应使用各种先进手段辅助道德教育,用多媒体计算机来处理各种数据,采用尽可能多的道德教育方法,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改变过去记诵式的知识传授和道德品质评估的单一性。再次是道德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科学的道德教育应反映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两大方面。使反映个体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和思想认识相结合,使基本知识学习、技能技巧学习、行为习惯的学习以及认识能力发展有机结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以传授基本的道德观为主,从中渗入相应的反映国家价值观的内容,使人的发展同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和人类普遍的价值观统一起来。
多年来我国的道德教育实践一直是突出其政治功能,道德教育多以领导人的讲话为主线,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倾向严重,使道德教育的科学体系受到破坏,忽略了对青少年的发展和帮助,忽视青少年初涉社会时应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创新教育方法,优化学生的道德教育。
二、德育的现实性与理想化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道德教育的落后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高唱赞歌,教育孩子们真诚、信任、友善、公正,一方面媒体与社会传导的是凶杀、腐败、色情、阴险、自私。教师教育孩子要富有同情心,然而生活中同情心常常受到骗子的亵渎;教师告诫学生努力定会成功,然而诸多外界因素却导致失败;教师教育孩子们人总是好的,然而面对危难,大人们却常常表现出“冰冷的理念”;教师说“好人好报”,然而孩子们却看到许多恶人在逍遥……学生课堂上听到的与家庭、社会上见到的以及亲历的事情激烈冲突着,这使德育的理想目标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显而易见,当代道德教育要求改变传统的封闭机制,在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现实的、开放的、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需要服务的德育机制,使道德教育从维持性目标向发展性目标转变,为现实、为社会、为未来培养应变的人才,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植根于社会实践,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走向社会,把空洞变为具体,从理想化走向现实性。从知识的单一传授到多种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开放性、适应性人格的人。
三、道德知识教育与德性培养
当前学校已经改变从前单纯讲解道德准则的方式,注意把道德知识教学、道德推理能力培养和行为习惯训练结合起来,重视德性的养成。其一,中学思想品德课应普遍开设实践课,讲授学生怎样认识和应付诸如早恋、交友、父母离异、挫折失败、性骚扰、吸毒、早孕、自杀、就业失业等等。让学生模拟或走出课堂处理各种可能面临的问题,努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以此来促进观念的培养,变静态的书本讲解为现实生活道德问题的重演,激发学生道德思维,开展积极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推理程序,在动态中实现教育的目标。其二,班会课、团队工作改变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及工作方法,教给学生社会中需要的知识能力。其三,道德教育应成为社会的共同责任,综合实施才能持久而有成效。
责任编辑 沁 砚
[关键词]学校教育;德育工作;方法创新
任何社会的道德教育都是特定文化传统和社会政治制度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阶级的、民族的,更是时代的。我国的德育机制是在过去“阶级斗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德育不仅政治化而且理论化,功能与方式较为单一,弱化了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性,忽视了德育的人性和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德育的科学性与政治性
道德教育的科学性,首先在于道德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应积极探寻和遵循其规律,如当代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规律,学校社会道德教育内在规律。应注重道德教育目标设计的实施科学评估和实验过程。其次是道德教育方式和手段的科学化。应使用各种先进手段辅助道德教育,用多媒体计算机来处理各种数据,采用尽可能多的道德教育方法,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改变过去记诵式的知识传授和道德品质评估的单一性。再次是道德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科学的道德教育应反映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两大方面。使反映个体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和思想认识相结合,使基本知识学习、技能技巧学习、行为习惯的学习以及认识能力发展有机结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以传授基本的道德观为主,从中渗入相应的反映国家价值观的内容,使人的发展同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和人类普遍的价值观统一起来。
多年来我国的道德教育实践一直是突出其政治功能,道德教育多以领导人的讲话为主线,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倾向严重,使道德教育的科学体系受到破坏,忽略了对青少年的发展和帮助,忽视青少年初涉社会时应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创新教育方法,优化学生的道德教育。
二、德育的现实性与理想化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道德教育的落后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高唱赞歌,教育孩子们真诚、信任、友善、公正,一方面媒体与社会传导的是凶杀、腐败、色情、阴险、自私。教师教育孩子要富有同情心,然而生活中同情心常常受到骗子的亵渎;教师告诫学生努力定会成功,然而诸多外界因素却导致失败;教师教育孩子们人总是好的,然而面对危难,大人们却常常表现出“冰冷的理念”;教师说“好人好报”,然而孩子们却看到许多恶人在逍遥……学生课堂上听到的与家庭、社会上见到的以及亲历的事情激烈冲突着,这使德育的理想目标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显而易见,当代道德教育要求改变传统的封闭机制,在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现实的、开放的、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需要服务的德育机制,使道德教育从维持性目标向发展性目标转变,为现实、为社会、为未来培养应变的人才,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植根于社会实践,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走向社会,把空洞变为具体,从理想化走向现实性。从知识的单一传授到多种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开放性、适应性人格的人。
三、道德知识教育与德性培养
当前学校已经改变从前单纯讲解道德准则的方式,注意把道德知识教学、道德推理能力培养和行为习惯训练结合起来,重视德性的养成。其一,中学思想品德课应普遍开设实践课,讲授学生怎样认识和应付诸如早恋、交友、父母离异、挫折失败、性骚扰、吸毒、早孕、自杀、就业失业等等。让学生模拟或走出课堂处理各种可能面临的问题,努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以此来促进观念的培养,变静态的书本讲解为现实生活道德问题的重演,激发学生道德思维,开展积极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推理程序,在动态中实现教育的目标。其二,班会课、团队工作改变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及工作方法,教给学生社会中需要的知识能力。其三,道德教育应成为社会的共同责任,综合实施才能持久而有成效。
责任编辑 沁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