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的工作与教育有所关联。他的身份先后是文艺工作者,讲台上授业解惑、勤恳育苗的“园丁”,市场里经营传播文化载体的文具商,以及在社会中不遗余力为青年和社区服务的义务工作者。当家乡福建日渐发展,与香港的联繫紧密时,他以反哺家园的工作为契机,打开年青一代迈向祖国的大门,受到人们的爱戴。
【李钦圣先生,香港湾仔区各界协会秘书长、湾仔区大厦业主及法团委员联席会议召集人、香港湾仔区各界协会义工团会务指导、香港岛各界社会服务基金会筹款委员会委员、湾仔区防火委员会委员、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部主任、香港福建社团联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香港厦门联谊总会副秘书长、厦门市海外联谊会理事、香港福建社团联会文体部副主任。】
综合服务溯源
围绕着青年工作,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部举行了多项工作,例如创业讲座、举行关於“五四精神”的讲座等等,去年的走访工作,更令该部主任李钦圣先生难忘:“回到福建,第一感觉就是回到家了。”虽然经常以个人或团体的名义来回闽港两地,但2013年8月,李钦圣先生参与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部自成立以来的首次组团回闽,心情仍然激动如初。
在他的带领下,随团的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部主要成员,探访大家共同的故乡,走访了福州、泉州、晋江、石狮等地,加强了对祖国、家乡的归属感,同时,还把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信息传递给在港的其他青年团员。
身为千万闽籍港人的一份子,李钦圣先生心中的乡情之泉川流不息、暖流湧动,其中激起的朵朵浪花,是来自家乡的自豪。他以同乡的优秀前辈作为榜样,学习对方的过人之处,他总结道“一个人的一生都处於学习阶段”。在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精神中,其倾注於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具有长远的眼光。
热爱故乡、服务付出、教育为重、引导青年,追溯一切起源,先从他还未移民香港说起:上世纪中旬,李钦圣先生出生在福建石狮,在当地成长、学习,一直到日後进入某剧团工作。当时福建曾有移民香港的潮流,因此他也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希望能移民香港。
1977年内地恢复高考制度,他参加了这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考试,获得了到厦门深造的机会。学成毕业,他留在厦门,成为一名讲坛上传授知识的教师。不久後,其之前的移民申请得到批準,1982年李钦圣先生带着对家乡的眷恋,落户香港。
由於学历不被认可,无法继续教师的工作,他先在文具公司打工,积蓄经验与资金,待创业机会成熟,他便开创属於自己的本土企业,从事文具行业,为香港的工商机构以及学校提供办公、教学用品,以此方式从侧面裨益自己喜爱的教育事业。此时,香港已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社会繁荣,1985年中英谈判之後,回归也被提上了日程,李钦圣先生在香港寻找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社会变迁的高低起伏。
而他心底收藏着的故乡情谊,也随着年岁的发展,犹如坛封的美酒,愈陈愈香。於是他开始加入服务同乡的队伍,进入香港的福建同乡会。从此,他面前的服务之路变得越来越宽,其先後担任香港湾仔区各界协会秘书长、湾仔区大厦业主及法团委员联席会议召集人、香港湾仔区各界协会义工团会务指导、香港岛各界社会服务基金会筹款委员会委员、湾仔区防火委员会委员等众多社会职务。
“从服务同乡开始,我的服务越做越多,特别是1995年香港青年会成立,我便开始接触青年工作。”李钦圣先生谦虚说道,投身社会工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很多事情如果没有热心的人出来处理,就会继续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比如现在我是立兴大厦业主立案法团主席,目前大厦正在维修,整个工程要统筹,每一步工作也要兼顾,处理财政、跟政府打交道等等都需要有人来承担。”做服务工作,首先需要具备奉献之心,之後要有照顾大家的志向,而非“各扫门前雪”的狭隘眼光,毫无疑问,李钦圣先生的“奉献之心”是显而易见的。
青年工作为主
关於民生、关於家乡,李钦圣先生尽己所能、毫无怨言的付出着,因为自己从事过教育工作,也喜欢跟年轻人打交道,所以自己一直以来都重视青年工作。他希望通过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部这个平台,促进大家广交朋友、服务乡梓、提高能力、贡献社会。
“与年轻人在一起的时候,自己也感受到青春的朝气;青年工作的范畴广阔,一定可以大有作为。”据介绍,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团是隶属於该会的青年组织,在2004年成立的青委会基础上进行重组,以团结和凝聚闽籍青年、提升国家民族观念和家乡观念为目标,为他们打造一个交友、学习和发挥的平台,是未来发扬福建同乡会爱国爱港光荣传统的後继者。
相比香港福建同乡会成立近八十载的历史,青年团就如其名字一般,朝气蓬勃,但历时不长,需要大家共同用心来扶持和培养。而且,部门的工作,任重道远,不容忽视。李钦圣先生表示,年轻人风华正茂,对社会的作用既是很大的推动力,也容易产生不稳定性,特别在香港这种中西文化交融、言论开放自由的地方。
“老一辈无疑多数是爱国的,但他们的後代由於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成长,所以难免会听到不一样的声音,也不一定同意我们的想法。李钦圣先生认为,加强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坚持以鼓励和正面教育为主,是我们做青年工作的出发点。我们要成为青年人的知心朋友,相互理解和信任是十分重要的。“可能本来是一个中性的词语,但由于理解片面、极端,或任由他人随意操作,便会产生负面影响,很容易使青年人受到蒙蔽。”
特别对於今日面对升学深造、就业困难等多种问题的年轻人,肩负太多压力,更容易在同辈中传播负面信息或受之影响。若有意者旁敲侧击、煽风点火,影响後果可大可小,不容忽视,不仅难以纠正,更会形成不正之风,影响社会的稳定。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而做好青年工作,关键在源头”,这是李钦圣先生的一贯主张。而源头的问题,关键要看学校、老师以及教材,香港编辑的教科书跟内地不一样,香港言论较为自由,但也有的出版社想怎麽写就怎麽写。”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李钦圣先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他建议应该加强学校对教科书选择的要求,力求编写教科书的部门与学校相互合作,不至於出现偏差和遗漏;而有关当局应当加强监管,树立规范;老师和家长也要承担好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做好孩子们的引导工作。“青少年这一块要从小培养爱国思想,一定要从教育入手。不然以後会误人子弟,我们的社会工作也因此变得事倍功半。”
青年工作的第二个重点,则与李钦圣先生一直关注的家乡服务有关,他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多数缺少家乡的观念,特别是香港土生土长、接受本地教育而不知道家乡情况、在家也少有向长辈了解家乡的青年人。
“不了解家乡的年轻人会慢慢遗忘自己的故乡,甚至不知道内地的家乡是什麽样子的,所以就需要一个组织来帮助他们,避免他们的家乡观念慢慢薄弱甚至消失。”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团在服务家乡的同时也致力於青年发展,这与李钦圣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其中工作更具意义:“我们把这些年轻人带到内地参观,多了解家乡,多了解内地。”除了近年回乡探访福建多个城市,李钦圣先生去年也带队跟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做了交流,到东莞、深圳、广州等地参观学习。
虽然众多的工作使日常时间显得匆忙,但李钦圣先生卻忙並快乐着。他自豪自己的工作,也自豪自己的教育,从家中两位女儿大学毕业出来工作,到引导社会无数青年俊才爱国爱乡爱港,这是他的另一种桃李芬芳,也是另一种服务工作的稳固基石。
【李钦圣先生,香港湾仔区各界协会秘书长、湾仔区大厦业主及法团委员联席会议召集人、香港湾仔区各界协会义工团会务指导、香港岛各界社会服务基金会筹款委员会委员、湾仔区防火委员会委员、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部主任、香港福建社团联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香港厦门联谊总会副秘书长、厦门市海外联谊会理事、香港福建社团联会文体部副主任。】
综合服务溯源
围绕着青年工作,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部举行了多项工作,例如创业讲座、举行关於“五四精神”的讲座等等,去年的走访工作,更令该部主任李钦圣先生难忘:“回到福建,第一感觉就是回到家了。”虽然经常以个人或团体的名义来回闽港两地,但2013年8月,李钦圣先生参与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部自成立以来的首次组团回闽,心情仍然激动如初。
在他的带领下,随团的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部主要成员,探访大家共同的故乡,走访了福州、泉州、晋江、石狮等地,加强了对祖国、家乡的归属感,同时,还把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信息传递给在港的其他青年团员。
身为千万闽籍港人的一份子,李钦圣先生心中的乡情之泉川流不息、暖流湧动,其中激起的朵朵浪花,是来自家乡的自豪。他以同乡的优秀前辈作为榜样,学习对方的过人之处,他总结道“一个人的一生都处於学习阶段”。在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精神中,其倾注於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具有长远的眼光。
热爱故乡、服务付出、教育为重、引导青年,追溯一切起源,先从他还未移民香港说起:上世纪中旬,李钦圣先生出生在福建石狮,在当地成长、学习,一直到日後进入某剧团工作。当时福建曾有移民香港的潮流,因此他也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希望能移民香港。
1977年内地恢复高考制度,他参加了这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考试,获得了到厦门深造的机会。学成毕业,他留在厦门,成为一名讲坛上传授知识的教师。不久後,其之前的移民申请得到批準,1982年李钦圣先生带着对家乡的眷恋,落户香港。
由於学历不被认可,无法继续教师的工作,他先在文具公司打工,积蓄经验与资金,待创业机会成熟,他便开创属於自己的本土企业,从事文具行业,为香港的工商机构以及学校提供办公、教学用品,以此方式从侧面裨益自己喜爱的教育事业。此时,香港已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社会繁荣,1985年中英谈判之後,回归也被提上了日程,李钦圣先生在香港寻找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社会变迁的高低起伏。
而他心底收藏着的故乡情谊,也随着年岁的发展,犹如坛封的美酒,愈陈愈香。於是他开始加入服务同乡的队伍,进入香港的福建同乡会。从此,他面前的服务之路变得越来越宽,其先後担任香港湾仔区各界协会秘书长、湾仔区大厦业主及法团委员联席会议召集人、香港湾仔区各界协会义工团会务指导、香港岛各界社会服务基金会筹款委员会委员、湾仔区防火委员会委员等众多社会职务。
“从服务同乡开始,我的服务越做越多,特别是1995年香港青年会成立,我便开始接触青年工作。”李钦圣先生谦虚说道,投身社会工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很多事情如果没有热心的人出来处理,就会继续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比如现在我是立兴大厦业主立案法团主席,目前大厦正在维修,整个工程要统筹,每一步工作也要兼顾,处理财政、跟政府打交道等等都需要有人来承担。”做服务工作,首先需要具备奉献之心,之後要有照顾大家的志向,而非“各扫门前雪”的狭隘眼光,毫无疑问,李钦圣先生的“奉献之心”是显而易见的。
青年工作为主
关於民生、关於家乡,李钦圣先生尽己所能、毫无怨言的付出着,因为自己从事过教育工作,也喜欢跟年轻人打交道,所以自己一直以来都重视青年工作。他希望通过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部这个平台,促进大家广交朋友、服务乡梓、提高能力、贡献社会。
“与年轻人在一起的时候,自己也感受到青春的朝气;青年工作的范畴广阔,一定可以大有作为。”据介绍,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团是隶属於该会的青年组织,在2004年成立的青委会基础上进行重组,以团结和凝聚闽籍青年、提升国家民族观念和家乡观念为目标,为他们打造一个交友、学习和发挥的平台,是未来发扬福建同乡会爱国爱港光荣传统的後继者。
相比香港福建同乡会成立近八十载的历史,青年团就如其名字一般,朝气蓬勃,但历时不长,需要大家共同用心来扶持和培养。而且,部门的工作,任重道远,不容忽视。李钦圣先生表示,年轻人风华正茂,对社会的作用既是很大的推动力,也容易产生不稳定性,特别在香港这种中西文化交融、言论开放自由的地方。
“老一辈无疑多数是爱国的,但他们的後代由於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成长,所以难免会听到不一样的声音,也不一定同意我们的想法。李钦圣先生认为,加强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坚持以鼓励和正面教育为主,是我们做青年工作的出发点。我们要成为青年人的知心朋友,相互理解和信任是十分重要的。“可能本来是一个中性的词语,但由于理解片面、极端,或任由他人随意操作,便会产生负面影响,很容易使青年人受到蒙蔽。”
特别对於今日面对升学深造、就业困难等多种问题的年轻人,肩负太多压力,更容易在同辈中传播负面信息或受之影响。若有意者旁敲侧击、煽风点火,影响後果可大可小,不容忽视,不仅难以纠正,更会形成不正之风,影响社会的稳定。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而做好青年工作,关键在源头”,这是李钦圣先生的一贯主张。而源头的问题,关键要看学校、老师以及教材,香港编辑的教科书跟内地不一样,香港言论较为自由,但也有的出版社想怎麽写就怎麽写。”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李钦圣先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他建议应该加强学校对教科书选择的要求,力求编写教科书的部门与学校相互合作,不至於出现偏差和遗漏;而有关当局应当加强监管,树立规范;老师和家长也要承担好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做好孩子们的引导工作。“青少年这一块要从小培养爱国思想,一定要从教育入手。不然以後会误人子弟,我们的社会工作也因此变得事倍功半。”
青年工作的第二个重点,则与李钦圣先生一直关注的家乡服务有关,他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多数缺少家乡的观念,特别是香港土生土长、接受本地教育而不知道家乡情况、在家也少有向长辈了解家乡的青年人。
“不了解家乡的年轻人会慢慢遗忘自己的故乡,甚至不知道内地的家乡是什麽样子的,所以就需要一个组织来帮助他们,避免他们的家乡观念慢慢薄弱甚至消失。”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团在服务家乡的同时也致力於青年发展,这与李钦圣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其中工作更具意义:“我们把这些年轻人带到内地参观,多了解家乡,多了解内地。”除了近年回乡探访福建多个城市,李钦圣先生去年也带队跟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做了交流,到东莞、深圳、广州等地参观学习。
虽然众多的工作使日常时间显得匆忙,但李钦圣先生卻忙並快乐着。他自豪自己的工作,也自豪自己的教育,从家中两位女儿大学毕业出来工作,到引导社会无数青年俊才爱国爱乡爱港,这是他的另一种桃李芬芳,也是另一种服务工作的稳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