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主权基金”的兴起和壮大,让西方那些一贯对外国投资采取欢迎态度的政策制定者们渐显尴尬。美国等西方官员虽然对中国的投资以及其“主权基金”心怀芥蒂,但却根本无力阻止全球主权基金崛起的势头。中国、海湾国家、俄罗斯以及其它从出口工业品、石油、天然气等聚集了大量外汇的国家,目前正在寻求从这些外汇中获取更大收益。这些总计约2.8万亿美元的主权基金控制的资本比所有对冲基金加起来还要多,它们正在重新塑造国际投资业的版图。
“主权基金”全球盛行
在全球金融界,高西庆这个名字并非是大家所耳熟能详的。然而这位北京的54岁政府公务员却掌管着令任何一家对冲基金(又称风险基金)都大为逊色的庞大资本。高西庆是中国今年刚成立的中国投资公司的总经理,这家公司是由中国的庞大外汇储备投资设立的。然而,和其它中国寻常的官员不同的是,他1986年毕业于杜克大学法学院,并在美国纽约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工作过两年,然后回到中国并受命制定证券监管法令。这是受过完全西方教育的管理者同惊人资本金的第一次完美联姻,而这一搭档足以令全球范围内所有的金融机构为之侧目。
西方媒体把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掌握资金及运作资金的模式称为“主权基金”(又称“国家基金”)。目前,全球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主权财富基金,其他一些国家也在酝酿之中。自新加坡投资公司以及科威特投资局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诞生以来,目前世界上资金最雄厚的主权财富基金公司是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掌握着8750亿美元的资金。紧接其后最有名的要数新加坡的两大巨头——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其中GIC的资产规模仅次于ADIA,位于全球第二,掌握着3300亿美元的资金。GIC肩负管理新加坡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的使命,从一开始便将投资触角伸向海外,分别投资于公开市场、房地产以及直接股权。其中公开市场占有最大投资比例,主要投资于欧美等发达市场的股票、债券以及货币市场工具。这两年,GIC还展开了旋风式的房地产收购:法国巴黎洲际饭店、悉尼标志性建筑奇夫利大厦广场、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的皇家松林球场,以及数个东京高档服务公寓等。除此之外,据GIC的管理人员介绍,GIC一方面直接投资于像思科这样的企业,另一方面也投资于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我们投资欧美所有最重要的基金,像黑石、凯雷、新桥等。”
除了阿联酋和新加坡,像挪威、沙特、澳大利亚等都掌握着数目庞大的“主权财富基金”,全世界共有约2.3万亿美元被这类国家基金所掌控。
西方担心遭遇“颠覆”
其实,正是西方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石油和廉价工业制造品才使得这些国家获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主权基金。西方国家对于原油、廉价工业品贪得无厌的需求是主权基金得以建立的因素之一。西方的决策者们极力推动的全球资本市场开放化,也为主权基金兴起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随着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引起的信贷市场危机的全面蔓延,主权基金也有可能成为信贷市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事实正如摩根斯坦利副总裁罗伯特·D·霍马茨所说,“只要美国在储蓄和消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那么美国就不得不从世界其它地区进口资本来消除这种失衡”。
此前的美国政府一直欢迎各种投资,只对那些可能危及其国家安全的投资行为例外。因此,今年阿联酋迪拜政府下辖的Istithmar投资公司收购美国连锁零售公司Barney’s、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入股黑石等事件,并未在美国引起明显的反对。
以前这些主权基金出于安全的考虑,主要以国家债券,特别是美国国债的形式存在,其中中国就持有约1万亿美元。而现在,在走到了谨慎的极限后,这些资本开始将投资目标锁定在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例如收购西方的公司。这些资本规模的扩大以及投资方向的改变,将使全球债券的收益提高30个基本点,让全球金融投资市场更具风险。尽管在最近美国次级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中,主权基金并未扮演什么负面角色,但一些美国学者仍然表示,这类基金今后可能通过突然出售资产、从公司撤资等手段引发金融危机。“它们(主权基金)既可能成为问题的源头,也可能成为解决办法的一部分。当外国政府持有股票和债券,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仅仅持有美国国库券时,你得问问它们到底会是一股稳定性的还是颠覆性的力量。”可以想象,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保尔森需要求助的不仅有各国央行行长,还有各主权财富基金的负责人,“他可能很快就要求助于他们了。”
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时下,美国政府开始恐慌外国政府可能将其所持有的巨额美元转化为投资基金,以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购买公司股份、不动产、银行等资产。布什政府更担心,外国主权基金的这类投资行为将使全球金融市场更不稳定。而此前,布什政府一直表示美国政府欠外国的巨额债务不会成为被外国政府利用的工具。变化之快皆因次贷风暴之余悸使得美国不得不对外国主权基金提高了警惕。
重塑国际投资版图
世界各地的投资银行和资产经理对于主权基金的兴起感到欢欣鼓舞。主权基金大约只占世界上所有养老基金总资产的1/8,但主权基金却日益成为投资银行们的最主要客户。全世界的投资银行都在迪拜设立了分部,寻求从迪拜主权基金和其它投资者的投资行动中分得一杯羹。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主权基金使全球资本市场更为安全、稳定。当资本市场几乎崩溃时,你不必担心主权基金会和其它投资者一样陷入恐慌性抛售中,而且大部分主权基金并不像养老基金一样要定期支付红利,因此需要频繁在股票市场上套现。这意味着,主权基金将能够成为一个长期战略投资者,这将有助于稳定股票和债券市场。
与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相比,主权基金在并购上也采取了一种更为温和的方式。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在并购中,一般采取极为激进的重组策略,从而引发众怒。而迪拜国际投资公司在2005年买下英国主体公园运营商杜莎夫人蜡像馆之后,却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该公司的管理层。
主权基金已经成为叱咤国际金融界的重量级角色。2007年7月,位于伦敦的巴克莱银行为了在竞购荷兰银行中击败对手,需要数以十亿美元的资金。然而,由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正在肆虐,所有的银行信贷都在紧缩。巴克莱银行总裁鲍伯·戴尔蒙德紧急飞往新加坡去搬救兵。在数小时内,新加坡另外一家政府控制的主权基金淡马锡决定投入5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巴克莱银行的并购。尽管巴克莱银行在此次竞购中最终落败,然而淡马锡依然借此在巴克莱银行中持股2%。2007年9月,淡马锡和新加坡航空在竞购中国东方航空集团24%股份中获胜,击败了对手香港国泰航空。
在过去5年中,全球外汇储备增长了近20%,已经达到5.6万亿美元。尤其是更大的玩家——中国和俄罗斯的出现。中国外汇储备不久前突破了1.3万亿美元,通过发行债券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注资2000亿美元,且买了黑石集团30亿美元的股票,西方世界发现主权基金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据测,到2015年,主权财富基金的购买力将扩大到12万亿美元,其在全球资产的比例也将从现在的2.5%增长到9%。
当然,主权基金崛起最大的牺牲者可能就是美元。随着主权基金将其庞大的资产从美元债券上迁移出去,那么美元最大的支柱可能就会轰然倒下。由于主权基金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有着极强的投资兴趣,美元的处境可能更为不妙。美林证券的经济学家阿利克斯·皮特里斯说,“你有什么理由持有大量正在贬值的货币资产呢?”
加深了解胜于施压
布什政府对外国主权基金逐渐滋生的恐惧,还与美国与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理念差异有关。美国近年来一直在鼓吹私有化,希望其他国家出售国有企业。而美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主权基金的跨国并购有可能变成“跨国国有化”,走向对别国政治和经济的干涉。
西方决策者们所担心的是,主权基金和对冲基金一样,谁都不清楚到底谁在控制着这些巨大的资本。由于没有主权基金投资策略和资产报表的可靠信息,似是而非的谣言往往占了上风,这无疑将在金融市场上滋生动荡。挪威政府的养老基金每年都会发布一个详尽的财务报告,而管理大约8750亿美元的阿布扎比投资局则几乎不披露任何信息。阿布扎比投资局的网站只有一个网页,里面只提供了一个地址和一个电话号码。原先的分析师都认为阿布扎比的大部分资产是以极端安全的美国政府债券的形式存在的,然而,最近花旗集团的报告表明,该基金在中东地区的银行以及两家水泥厂里也拥有大量投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目前正通过阿布扎比下属的100亿美元的Mubadala基金尝试一些风险投资。今年9月,该基金斥资13.5亿美元购入私募基金凯雷集团7.5%的股份。
为了打消主权基金不够透明的疑虑,美国和欧洲的官员目前正向主权基金施压,敦促它们披露更多关于其活动的信息。七国集团的领导人在10月份华盛顿会晤时,一致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出讨论这一议题的请求。布什政府更是催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调查各国主权基金的行为,并制定规章来约束这些基金。“我们不能对主权基金的影响掉以轻心。它们的公司管理和财务管理必须具有透明性,这样才能对它们进行防范。”美国学者在规章制定方面的建议包括:主权基金必须披露其投资构成和投资渠道;不得干涉投资目的地国家的政治;基金的决策权必须由非政界人士掌握。
与此相应,保尔森和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金米特近几个月来访问了多个拥有主权基金的国家,要求这些国家的高级财政官员加强对此类基金投资行为的披露、杜绝政府对其实施补贴或其他鼓励手段。如果这些基金希望在美国投资,那么这些国家也必须对美国开放资产市场。
然而,金米特出访归来后却表示,主权基金看上去是基于纯粹的金融规范,而不是政治动机在运作,至少迄今为止情况如此,“当我在中国和俄罗斯与相关官员会谈时,我更像是与资产管理者在交谈。我深感吃惊。”
事实上,正是西方世界的不了解使这些资本看上去具有侵略性。中国和俄罗斯准备将大批外汇储备投资于回报率更高的投资项目的举动目的不清,他们不知道中国和俄罗斯是真的想赚钱,还是想寻求更大的政治影响力。无论是迪拜港口世界公司,还是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或是俄罗斯石油稳定基金,西方国家对其了解很少。在不了解这些投资公司的投资原则、真实资金规模以及管理理念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对这些投资者不是开放和欢迎的态度,而是出现了自我保护的倾向。美国财政部官员克莱·洛尔利更坦率地说,这些基金的任何投资政策都可能促使金融保护主义升级。而据称英国财政部和外交部的官员也在与中国基金的负责人接洽,表明“英国虽然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但如果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基金的管理和意图就更好了。”
“主权基金”全球盛行
在全球金融界,高西庆这个名字并非是大家所耳熟能详的。然而这位北京的54岁政府公务员却掌管着令任何一家对冲基金(又称风险基金)都大为逊色的庞大资本。高西庆是中国今年刚成立的中国投资公司的总经理,这家公司是由中国的庞大外汇储备投资设立的。然而,和其它中国寻常的官员不同的是,他1986年毕业于杜克大学法学院,并在美国纽约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工作过两年,然后回到中国并受命制定证券监管法令。这是受过完全西方教育的管理者同惊人资本金的第一次完美联姻,而这一搭档足以令全球范围内所有的金融机构为之侧目。
西方媒体把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掌握资金及运作资金的模式称为“主权基金”(又称“国家基金”)。目前,全球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主权财富基金,其他一些国家也在酝酿之中。自新加坡投资公司以及科威特投资局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诞生以来,目前世界上资金最雄厚的主权财富基金公司是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掌握着8750亿美元的资金。紧接其后最有名的要数新加坡的两大巨头——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其中GIC的资产规模仅次于ADIA,位于全球第二,掌握着3300亿美元的资金。GIC肩负管理新加坡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的使命,从一开始便将投资触角伸向海外,分别投资于公开市场、房地产以及直接股权。其中公开市场占有最大投资比例,主要投资于欧美等发达市场的股票、债券以及货币市场工具。这两年,GIC还展开了旋风式的房地产收购:法国巴黎洲际饭店、悉尼标志性建筑奇夫利大厦广场、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的皇家松林球场,以及数个东京高档服务公寓等。除此之外,据GIC的管理人员介绍,GIC一方面直接投资于像思科这样的企业,另一方面也投资于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我们投资欧美所有最重要的基金,像黑石、凯雷、新桥等。”
除了阿联酋和新加坡,像挪威、沙特、澳大利亚等都掌握着数目庞大的“主权财富基金”,全世界共有约2.3万亿美元被这类国家基金所掌控。
西方担心遭遇“颠覆”
其实,正是西方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石油和廉价工业制造品才使得这些国家获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主权基金。西方国家对于原油、廉价工业品贪得无厌的需求是主权基金得以建立的因素之一。西方的决策者们极力推动的全球资本市场开放化,也为主权基金兴起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随着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引起的信贷市场危机的全面蔓延,主权基金也有可能成为信贷市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事实正如摩根斯坦利副总裁罗伯特·D·霍马茨所说,“只要美国在储蓄和消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那么美国就不得不从世界其它地区进口资本来消除这种失衡”。
此前的美国政府一直欢迎各种投资,只对那些可能危及其国家安全的投资行为例外。因此,今年阿联酋迪拜政府下辖的Istithmar投资公司收购美国连锁零售公司Barney’s、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入股黑石等事件,并未在美国引起明显的反对。
以前这些主权基金出于安全的考虑,主要以国家债券,特别是美国国债的形式存在,其中中国就持有约1万亿美元。而现在,在走到了谨慎的极限后,这些资本开始将投资目标锁定在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例如收购西方的公司。这些资本规模的扩大以及投资方向的改变,将使全球债券的收益提高30个基本点,让全球金融投资市场更具风险。尽管在最近美国次级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中,主权基金并未扮演什么负面角色,但一些美国学者仍然表示,这类基金今后可能通过突然出售资产、从公司撤资等手段引发金融危机。“它们(主权基金)既可能成为问题的源头,也可能成为解决办法的一部分。当外国政府持有股票和债券,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仅仅持有美国国库券时,你得问问它们到底会是一股稳定性的还是颠覆性的力量。”可以想象,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保尔森需要求助的不仅有各国央行行长,还有各主权财富基金的负责人,“他可能很快就要求助于他们了。”
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时下,美国政府开始恐慌外国政府可能将其所持有的巨额美元转化为投资基金,以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购买公司股份、不动产、银行等资产。布什政府更担心,外国主权基金的这类投资行为将使全球金融市场更不稳定。而此前,布什政府一直表示美国政府欠外国的巨额债务不会成为被外国政府利用的工具。变化之快皆因次贷风暴之余悸使得美国不得不对外国主权基金提高了警惕。
重塑国际投资版图
世界各地的投资银行和资产经理对于主权基金的兴起感到欢欣鼓舞。主权基金大约只占世界上所有养老基金总资产的1/8,但主权基金却日益成为投资银行们的最主要客户。全世界的投资银行都在迪拜设立了分部,寻求从迪拜主权基金和其它投资者的投资行动中分得一杯羹。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主权基金使全球资本市场更为安全、稳定。当资本市场几乎崩溃时,你不必担心主权基金会和其它投资者一样陷入恐慌性抛售中,而且大部分主权基金并不像养老基金一样要定期支付红利,因此需要频繁在股票市场上套现。这意味着,主权基金将能够成为一个长期战略投资者,这将有助于稳定股票和债券市场。
与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相比,主权基金在并购上也采取了一种更为温和的方式。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在并购中,一般采取极为激进的重组策略,从而引发众怒。而迪拜国际投资公司在2005年买下英国主体公园运营商杜莎夫人蜡像馆之后,却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该公司的管理层。
主权基金已经成为叱咤国际金融界的重量级角色。2007年7月,位于伦敦的巴克莱银行为了在竞购荷兰银行中击败对手,需要数以十亿美元的资金。然而,由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正在肆虐,所有的银行信贷都在紧缩。巴克莱银行总裁鲍伯·戴尔蒙德紧急飞往新加坡去搬救兵。在数小时内,新加坡另外一家政府控制的主权基金淡马锡决定投入5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巴克莱银行的并购。尽管巴克莱银行在此次竞购中最终落败,然而淡马锡依然借此在巴克莱银行中持股2%。2007年9月,淡马锡和新加坡航空在竞购中国东方航空集团24%股份中获胜,击败了对手香港国泰航空。
在过去5年中,全球外汇储备增长了近20%,已经达到5.6万亿美元。尤其是更大的玩家——中国和俄罗斯的出现。中国外汇储备不久前突破了1.3万亿美元,通过发行债券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注资2000亿美元,且买了黑石集团30亿美元的股票,西方世界发现主权基金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据测,到2015年,主权财富基金的购买力将扩大到12万亿美元,其在全球资产的比例也将从现在的2.5%增长到9%。
当然,主权基金崛起最大的牺牲者可能就是美元。随着主权基金将其庞大的资产从美元债券上迁移出去,那么美元最大的支柱可能就会轰然倒下。由于主权基金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有着极强的投资兴趣,美元的处境可能更为不妙。美林证券的经济学家阿利克斯·皮特里斯说,“你有什么理由持有大量正在贬值的货币资产呢?”
加深了解胜于施压
布什政府对外国主权基金逐渐滋生的恐惧,还与美国与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理念差异有关。美国近年来一直在鼓吹私有化,希望其他国家出售国有企业。而美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主权基金的跨国并购有可能变成“跨国国有化”,走向对别国政治和经济的干涉。
西方决策者们所担心的是,主权基金和对冲基金一样,谁都不清楚到底谁在控制着这些巨大的资本。由于没有主权基金投资策略和资产报表的可靠信息,似是而非的谣言往往占了上风,这无疑将在金融市场上滋生动荡。挪威政府的养老基金每年都会发布一个详尽的财务报告,而管理大约8750亿美元的阿布扎比投资局则几乎不披露任何信息。阿布扎比投资局的网站只有一个网页,里面只提供了一个地址和一个电话号码。原先的分析师都认为阿布扎比的大部分资产是以极端安全的美国政府债券的形式存在的,然而,最近花旗集团的报告表明,该基金在中东地区的银行以及两家水泥厂里也拥有大量投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目前正通过阿布扎比下属的100亿美元的Mubadala基金尝试一些风险投资。今年9月,该基金斥资13.5亿美元购入私募基金凯雷集团7.5%的股份。
为了打消主权基金不够透明的疑虑,美国和欧洲的官员目前正向主权基金施压,敦促它们披露更多关于其活动的信息。七国集团的领导人在10月份华盛顿会晤时,一致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出讨论这一议题的请求。布什政府更是催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调查各国主权基金的行为,并制定规章来约束这些基金。“我们不能对主权基金的影响掉以轻心。它们的公司管理和财务管理必须具有透明性,这样才能对它们进行防范。”美国学者在规章制定方面的建议包括:主权基金必须披露其投资构成和投资渠道;不得干涉投资目的地国家的政治;基金的决策权必须由非政界人士掌握。
与此相应,保尔森和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金米特近几个月来访问了多个拥有主权基金的国家,要求这些国家的高级财政官员加强对此类基金投资行为的披露、杜绝政府对其实施补贴或其他鼓励手段。如果这些基金希望在美国投资,那么这些国家也必须对美国开放资产市场。
然而,金米特出访归来后却表示,主权基金看上去是基于纯粹的金融规范,而不是政治动机在运作,至少迄今为止情况如此,“当我在中国和俄罗斯与相关官员会谈时,我更像是与资产管理者在交谈。我深感吃惊。”
事实上,正是西方世界的不了解使这些资本看上去具有侵略性。中国和俄罗斯准备将大批外汇储备投资于回报率更高的投资项目的举动目的不清,他们不知道中国和俄罗斯是真的想赚钱,还是想寻求更大的政治影响力。无论是迪拜港口世界公司,还是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或是俄罗斯石油稳定基金,西方国家对其了解很少。在不了解这些投资公司的投资原则、真实资金规模以及管理理念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对这些投资者不是开放和欢迎的态度,而是出现了自我保护的倾向。美国财政部官员克莱·洛尔利更坦率地说,这些基金的任何投资政策都可能促使金融保护主义升级。而据称英国财政部和外交部的官员也在与中国基金的负责人接洽,表明“英国虽然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但如果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基金的管理和意图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