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是日本著名油画家、书法家、收藏家中村不折先生于1936年创立,长期展览中村不折的书法及其收藏品。原属中村不折氏家族,现属东京台东区立。该馆收藏了历代书法文物,包括法帖、墨迹、经卷、瓦当等,更有颜真卿《自书告身》墨迹本等珍贵的书法作品,是研究日本与中国书法史料的重要场所。文中主要就日本书道博物馆进行介绍。
【关键词】书道博物馆;馆藏;日本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早几年在上课时就有听方爱龙老师说起这个藏有不少精品的博物馆,一直神往,恰好今年假期有幸得以前去参观。
从上海到日本的飞机只要2个小时便到了,几经转车轻轨安顿好后已是下午,就决定明天去参观书道博物馆。在前去旅店的路上还发现附近有一家日本很大的连锁二手书店音像店BOOK OFF,收拾一番后兴致勃勃地去转上一转,里面的二手书都很新,价格也非常合适,一般文字类只要1000日元左右一本,折合人民币50元左右,可惜的是并没有找到合用的法帖,看来要等有机会去拜访一下著名的东京神保町古书一条街好好淘淘宝了。
走在很窄的楼梯上,向二楼的展厅过去,楼梯走廊上还有近期的展览海报,二楼这层所展出的是以北魏为中心的书法碑帖作品,其中有我比较喜爱的《敬使君碑》,非常可惜是的错过了初次公开展示的时间,不过仍有很多非常珍贵的碑刻和写经作品展出。展厅不大,灯光是温暖的橘色,布置的却比一般的博物馆让人感到一种温馨和宁静,这层还有几个单独的小房间展出着一些碑刻作品,进门后右手边第一个展柜里是《律藏初分卷》第十四(北魏普泰二年)和《大涅槃经卷》第四十这两卷经书(北魏正始二年),这两卷都保存的非常完整,状态也非常好,整体几乎没有折纹,纸面很平整光滑;展示柜有点低,半弯着腰记着笔记并仔细观看,《律藏初分卷》第十四整篇笔画的开头顿笔偏重,观其笔画和笔画之间的联系让人感觉行笔洒脱、速度较快,撇的尾部均有上挑的姿态,这篇写经卷有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写法,就是在转折处多呈现明显的Z字型,乍看显得重心不稳,细细观来就会发现此篇经书的字型多偏圆,但这份整体的圆润感很好的补足了这一点,也恰好中和了字里行间的跃动感,让人看起来略显活泼的文字又沉静了下来,更添几分经书所特有的入心平静之感,让人看着便有如冬日的太阳底下的温暖。在旁边的是《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我觉得这是一篇在构字上很有意思的经书,其中有着北魏楷书的肉笔,但其形态有力,大胆的运用了极细的线条就如同被微风轻拂的柳枝一样,而当竖作为支撑点存在的时候,则都是笔直挺拔的;这篇经书中末尾的笔画几乎是向着右下垂顿,体现了一种安定感和张力。
从门口的展示柜离开向前又陆续地看到了《诸尊陀罗尼》(西魏·恭帝三年),看起来让人感到书写轻松且收笔自然;《佛说欢喜普贤经》(南朝·齐·永明元年)等经书笔画的上缘线平直而下缘线则带有弧度,撇捺主笔的字中皆撇高捺低;《朱岱林墓志铭》、《西岳华山庙碑》、《魏灵藏造像记》、《三体石经残石》等碑刻作品,这些作品中我比较喜欢《西岳华山庙碑》,是与《礼器碑》齐名的名碑,被誉为汉隶中的典范,汉碑中的佳品,原藏于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可惜的是此碑本体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万幸的是有四份原拓本传世至今,我眼前的这份便是其中之一,即“长垣本”宋拓早本;这一时期的碑刻名品大多石质坚好,制作精良,书刻俱佳,《西岳华山庙碑》为纪功铭德,庄重的“庙堂书法”结体工稳偏方,用笔逆入平出暗含篆书笔意,运笔豪放不羁,波磔分明,形态多姿,整体气度典雅;金农也曾说:“《华山》片石是吾师。”我们可以从此碑观其前后书法变化的历程,上通篆下通楷,通过碑刻书法窥见书道源流。
品读完外厅,走进特别展示室,这里所展示的是南北朝时代的“肉笔”书法,在敦煌和吐鲁番所发现的经卷文书中包含了诸多南北朝时代的书法,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字姿。看到了让我眼前一亮的展品。《三国志·吴志卷》第二十残卷(北朝)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四残卷(梁·天监十一年),这两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极其优秀的书法作品。 《三国志·吴志卷》第二十残卷其书写性非常强,看起来潇洒自如,而字与边栏的距离很大但整列整齐并无错乱歪斜,它的笔画很圆,看起来肉肉的却多用曲线来书写,这种“肉”并不是肥腻的肉而是肉中有骨,像是运动员健美的肌肉一般,与笔画不同的是其字型整体见方,这种方圆兼备之感让人观之便觉心情舒畅。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四残卷里字的大小都差不多,且粗细变化也很少,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很是整齐,在撇捺主笔的时候,撇捺的高低也几乎平行,这样看起来可能会让人觉得过于寡淡;但实际并非如此,其笔画非常有意思,它的横大多呈现出一种折线形,起收笔的地方都顿的很是明显并且在顿笔后都有一个转折的动作,让整个笔画显得非常硬挺,像是写到竖弯钩的时候,会呈现出一个三角形,竖的地方就开始向外倾斜,在转折处平回,最后在钩出时向内挑出,这样就不会让人觉得刚极易折,反而有种“弹牙”的感觉,非常具有韧性,特殊的用笔书写方法和形状点亮了整幅作品;尤其是人字的结构,撇和捺的高低落差非常大,几乎就是在撇的收笔处出捺一般,而且捺画的捺脚又多向下进行收笔,让整个字的体势更加险峻,同时也非常具有趣味,此篇在转折接笔处多用隶书笔意;如在书写 “虫”字时,在后三笔的竖、横、点的地方,像“
【关键词】书道博物馆;馆藏;日本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早几年在上课时就有听方爱龙老师说起这个藏有不少精品的博物馆,一直神往,恰好今年假期有幸得以前去参观。
从上海到日本的飞机只要2个小时便到了,几经转车轻轨安顿好后已是下午,就决定明天去参观书道博物馆。在前去旅店的路上还发现附近有一家日本很大的连锁二手书店音像店BOOK OFF,收拾一番后兴致勃勃地去转上一转,里面的二手书都很新,价格也非常合适,一般文字类只要1000日元左右一本,折合人民币50元左右,可惜的是并没有找到合用的法帖,看来要等有机会去拜访一下著名的东京神保町古书一条街好好淘淘宝了。

走在很窄的楼梯上,向二楼的展厅过去,楼梯走廊上还有近期的展览海报,二楼这层所展出的是以北魏为中心的书法碑帖作品,其中有我比较喜爱的《敬使君碑》,非常可惜是的错过了初次公开展示的时间,不过仍有很多非常珍贵的碑刻和写经作品展出。展厅不大,灯光是温暖的橘色,布置的却比一般的博物馆让人感到一种温馨和宁静,这层还有几个单独的小房间展出着一些碑刻作品,进门后右手边第一个展柜里是《律藏初分卷》第十四(北魏普泰二年)和《大涅槃经卷》第四十这两卷经书(北魏正始二年),这两卷都保存的非常完整,状态也非常好,整体几乎没有折纹,纸面很平整光滑;展示柜有点低,半弯着腰记着笔记并仔细观看,《律藏初分卷》第十四整篇笔画的开头顿笔偏重,观其笔画和笔画之间的联系让人感觉行笔洒脱、速度较快,撇的尾部均有上挑的姿态,这篇写经卷有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写法,就是在转折处多呈现明显的Z字型,乍看显得重心不稳,细细观来就会发现此篇经书的字型多偏圆,但这份整体的圆润感很好的补足了这一点,也恰好中和了字里行间的跃动感,让人看起来略显活泼的文字又沉静了下来,更添几分经书所特有的入心平静之感,让人看着便有如冬日的太阳底下的温暖。在旁边的是《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我觉得这是一篇在构字上很有意思的经书,其中有着北魏楷书的肉笔,但其形态有力,大胆的运用了极细的线条就如同被微风轻拂的柳枝一样,而当竖作为支撑点存在的时候,则都是笔直挺拔的;这篇经书中末尾的笔画几乎是向着右下垂顿,体现了一种安定感和张力。
从门口的展示柜离开向前又陆续地看到了《诸尊陀罗尼》(西魏·恭帝三年),看起来让人感到书写轻松且收笔自然;《佛说欢喜普贤经》(南朝·齐·永明元年)等经书笔画的上缘线平直而下缘线则带有弧度,撇捺主笔的字中皆撇高捺低;《朱岱林墓志铭》、《西岳华山庙碑》、《魏灵藏造像记》、《三体石经残石》等碑刻作品,这些作品中我比较喜欢《西岳华山庙碑》,是与《礼器碑》齐名的名碑,被誉为汉隶中的典范,汉碑中的佳品,原藏于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可惜的是此碑本体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万幸的是有四份原拓本传世至今,我眼前的这份便是其中之一,即“长垣本”宋拓早本;这一时期的碑刻名品大多石质坚好,制作精良,书刻俱佳,《西岳华山庙碑》为纪功铭德,庄重的“庙堂书法”结体工稳偏方,用笔逆入平出暗含篆书笔意,运笔豪放不羁,波磔分明,形态多姿,整体气度典雅;金农也曾说:“《华山》片石是吾师。”我们可以从此碑观其前后书法变化的历程,上通篆下通楷,通过碑刻书法窥见书道源流。
品读完外厅,走进特别展示室,这里所展示的是南北朝时代的“肉笔”书法,在敦煌和吐鲁番所发现的经卷文书中包含了诸多南北朝时代的书法,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字姿。看到了让我眼前一亮的展品。《三国志·吴志卷》第二十残卷(北朝)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四残卷(梁·天监十一年),这两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极其优秀的书法作品。 《三国志·吴志卷》第二十残卷其书写性非常强,看起来潇洒自如,而字与边栏的距离很大但整列整齐并无错乱歪斜,它的笔画很圆,看起来肉肉的却多用曲线来书写,这种“肉”并不是肥腻的肉而是肉中有骨,像是运动员健美的肌肉一般,与笔画不同的是其字型整体见方,这种方圆兼备之感让人观之便觉心情舒畅。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四残卷里字的大小都差不多,且粗细变化也很少,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很是整齐,在撇捺主笔的时候,撇捺的高低也几乎平行,这样看起来可能会让人觉得过于寡淡;但实际并非如此,其笔画非常有意思,它的横大多呈现出一种折线形,起收笔的地方都顿的很是明显并且在顿笔后都有一个转折的动作,让整个笔画显得非常硬挺,像是写到竖弯钩的时候,会呈现出一个三角形,竖的地方就开始向外倾斜,在转折处平回,最后在钩出时向内挑出,这样就不会让人觉得刚极易折,反而有种“弹牙”的感觉,非常具有韧性,特殊的用笔书写方法和形状点亮了整幅作品;尤其是人字的结构,撇和捺的高低落差非常大,几乎就是在撇的收笔处出捺一般,而且捺画的捺脚又多向下进行收笔,让整个字的体势更加险峻,同时也非常具有趣味,此篇在转折接笔处多用隶书笔意;如在书写 “虫”字时,在后三笔的竖、横、点的地方,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