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低生育率已日益对未来我国人口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探索、研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家庭政策已势在必行,因而借鉴和总结国际上典型国家的家庭政策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建国后,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经过了两次历史性转向:第一次转向是基于人口控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孩”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在二三十年间迅速走低,开启了低生育率进程.在人口结构和生育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的形势下,2013年“单独二孩”和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相继出台,我国的生育政策开始第二次转向.但是,在新生儿出生数量短暂上升之后,生
【机 构】
:
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昆明650504;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曲靖65501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生育率已日益对未来我国人口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探索、研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家庭政策已势在必行,因而借鉴和总结国际上典型国家的家庭政策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建国后,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经过了两次历史性转向:第一次转向是基于人口控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孩”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在二三十年间迅速走低,开启了低生育率进程.在人口结构和生育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的形势下,2013年“单独二孩”和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相继出台,我国的生育政策开始第二次转向.但是,在新生儿出生数量短暂上升之后,生育政策效应开始出现消退,新生儿出生数又出现了回落和下降,表明单纯调整生育政策已无法回应业已出现的低生育率问题.因此,从国际上典型国家的家庭政策出发,选取瑞典、俄罗斯、澳大利亚和日本四个国家作为典型案例,对家庭政策产生的背景、政策内容和社会政策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家庭化”和“去家庭化”的概念和工具进行分析和分类,认为四国现行的家庭政策分别代表了“个人主义”“含蓄的家庭主义”“选择性家庭主义”和“家庭主义”四种类型.最后,提出未来我国家庭政策的构建应从如下方面予以考虑:生育支持方面,从“以家为主”走向以国家、社会、市场和家庭聚力协同的“多元共担”福利支持体系;政策现状、受益范围和社会环境支持方面,须向整体性、适度普惠型和社会友好型的家庭政策方向迈进;家庭政策探索和创新方面,要抓紧研究和制定新时期我国托儿服务、育婴假和家庭与育儿津贴制度;政策福利供给方面,应考虑我国城乡和地区间发展程度和需求的不同,对政策供给进行自由选择和差异性实施,从而构建“混合型”的家庭政策体系.
其他文献
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利用FDI实现技术转移、结构优化,为新时期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新方向和新思路.基于此,以2005-2018年我国282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OLS、2SLS、U-test分析工具,研究FDI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使用中介效应模型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三方面分析了原因.区域差异研究发现,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均为“U”型,FDI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会随着FDI流入量的增加由消极转为积极.其中,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均发挥
休闲舒适物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城市生活品质的关键指标.尽管休闲舒适物已经引起学者较多的关注与讨论,但实证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当前研究着重探讨休闲舒适物的价值与维度,鉴于这一研究现状,在解读休闲舒适物理论内涵基础上,建立城市休闲舒适物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国内36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对城市休闲舒适物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探究其与城市生活品质之间的关系,从实证角度揭示城市休闲舒适物发展水平及与生活品质的关系.研究发现:(1)从发展水平上看,城市休闲舒适物水平呈现较大的差异性.空间上,整体呈现由东向西
营商环境是指影响企业从初创到运营再到停业全过程的要素总合,推进清廉体系建设是营造优良营商环境的一大亮点.可在探讨如何通过清廉民企建设来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宁波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找到建设清廉民企的突破点,以提升竞争力.将诚信廉洁、守法经营的发展理念有效融入到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经营活动中去,加快推进全市民营企业清廉建设,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城市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外国人来中国的数量与日俱增.在各国人员频繁流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外国人成为犯罪主体的案件日益增多,也引起了公众对外国人在华犯罪的关注和担忧.长期困扰西方发达国家的外国人犯罪问题正在加速向中国转移.社区矫正制度是由西方提出的刑罚制度,在我国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这四类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刑矫正刑罚或考验.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和克服监禁刑存在的某些弊端,使刑罚执行服务于罪犯再社会化,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
在人口老龄化以及家庭规模普遍缩小等背景下,解决居民养老难题是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但是,当前我国仍存在着养老责任主体定位不清、居民养老责任观念模糊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养老责任秩序的选择逻辑,以明确各养老主体定位并引导居民养老责任认知.自我、家庭、社会是当前具有共识的主要养老主体,在构建新时期我国养老责任体系时需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养老责任秩序选择逻辑中责任主体的排序问题,依据需求溢出理论分析,各养老主体责任应当有先后,并遵循着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的顺序;二是各养老主体间责任归属的依据
当下,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它直接决定我国能否实现从高等工程教育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国家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质量.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其中,地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提高地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具有直接、显性、现实的价值与作用.提高地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让教师在思想上重视教学,将提高教学能力转变为教师的自我诉求和行动自觉是根本之道.完成这样的思想转变无疑需要有效的理论指引,在相关的诸多理论中,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具有重要而独特的
农业产业互联网用“平台思维”将整个产业连接起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互利合作、相互依存,让“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的农业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为发展农业金融奠定良好产业基础,为破解农业供应链金融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产业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供应链金融核心三要素:产业生态、生产性服务、大数据产生了新的变化,产业生态由“分散”转变为“融合”,生产性服务业由“寄生”转变为“共赢”,大数据由“工具”转变为“思维”,各要素之间“化零为整”.基于产业互联网思维,搭建“4+5+5”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为发展农村金融
世界主义的概念虽源于古希腊,世界主义的视野和理念却早已孕育在古代中国哲学和文化传统中.植根中国土壤的世界主义思想就是其“天下”观.该思想发轫于周朝,历经先秦至明清沿袭嬗变,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几千年圣贤志士思考世界的方式、视野、政治对象及最高理想.文章试图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出发,循着“天”—“天下”—“天下大同”的发展路径,厘清“天下”观生发、演变,再到孕育出“天下大同”的世界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中国古代对于“天”的认识始于先民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夏商时期“天”已具有人
社会组织是我国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建设性力量,在国家政策层面获得了高度承认,但学术界对此关注较少,尤其是有关社会组织参与留守型村庄乡村振兴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作为主要的问题意识来源,以一个西部留守型村庄为典型案例,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运用案例分析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服务领域、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留守型村庄乡村振兴的现实境遇、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和可行路径等内容展开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第一,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具
如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党和人民共同的发展目标.健康和社会保障水平是衡量居民福祉的重要指征.而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幸福感有何影响?健康是否具有中介效应?为更好地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社会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健康纳入分析框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社会保险通过健康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基于城乡、收入水平和BMI指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