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编辑的市场运作能力应该是其综合能力的一部分,现代编辑市场运作能力体现为编辑敏锐的感知能力、对市场准确的把握能力和对市场的模拟能力等几方面。
[关键词]期刊编辑;市场运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4-0075-04
随着社会对人才复合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复合型编辑也成为行业对编辑人才的普遍要求。许多编辑面临着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压力,而市场运作能力应该是其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尽管现代编辑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专业活动如收集、整理、优化、保存、传播社会文化成果等的性质方面,与传统意义中的编辑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社会角色的内容方面,却较传统意义上的编辑要丰富得多。特别是一些出版单位实行项目负责制以后,项目的负责人绝大多数都是由编辑担任,此时编辑的工作范围几乎囊括了从选题策划到发行等所有编辑出版环节,即编印发全程跟踪全程负责。因此,现代编辑的市场运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现代编辑市场运作能力体现为编辑敏锐的感知能力
感知力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形态和本质进行直接反映的能力。这里谈及的感知力,是带有鲜明的编辑职业特点的,打上了从事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收集、整理、优化、保存、传播等社会文化活动的烙印。编辑的感知能力主要包括对市场策划对象特征的感知能力和对相关参照系统特征的感知能力。编辑活动以及与其相关的活动范畴内的感知能力,对编辑其他方面的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编辑实践活动中,一些编辑人员长期难以进入角色,其职业把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市场策划能力偏低,这与其职业感知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因此,分析编辑人员的感知能力的内部结构并揭示其特点,无疑会有助于编辑市场运作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大致说来,编辑的职业感知能力,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编辑的感知必须具有强烈的职业敏锐性。传统意义上的职业编辑,案头工作特征明显。在一些不明就里的外人看来,编辑就是在文稿中消磨岁月。其实,寂寞于案头,仅仅是传统编辑工作的特征之一。即使这样,历史上绝大多数有造诣的编辑大家,仍具有强烈的感知相关事物的敏锐性。否则,中国的优秀文化典籍就不可能如此浩如烟海,我们祖先的科学文化产品就难以保存至今,我们今天的科学文化技术就会找不到赖以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现代编辑出版业的兴盛,赋予编辑的职业以崭新的特点,在他们寂寞的书斋与广阔的社会之间架设了一道宽阔的桥梁。编辑要从事文化产业,要开拓文化产业市场,就要以更多样的方式与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以更深的程度融入社会各个领域的生活,因而就必须具备更为灵敏的感知社会的触角。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在感知社会文化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敏锐性,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恐怕是业内人士普遍赞同的,那就是编辑人员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正是这样的历史重托,促使无数的编辑人员以敏锐的目光关注着人类的文化成果,并且用自己的心血将它们优化,再将它们保存传播下来。社会发展到今天,编辑出版市场无论是作为产业还是事业,都强调导向,强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对于人类优秀文化的敏锐感知力,始终需要编辑人员具有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心和文化人的良知。所以说,仅仅将感知力置于专业技术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编辑的思想素质结合起来。在这方面,中国历史上一些优秀的编辑大家,已经树立了很多优秀的榜样。
同时,编辑的感知应该是理性的。市场运作过程中的感知必须充满理性,感知事物的时候必须经过理性思考。因为这里所说的感知直接影响到市场策划的品质,而市场策划的品质又直接影响并制约着编辑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活动,如果是经营实体或经营方略等市场运作策划,还有可能影响到经营实体的生存和发展。编辑的市场运作要求科学、客观,而科学、客观与理性是不可分割的。作为运作过程中的感知活动如果缺乏理性的话,那么市场运作就不可能科学、客观。在这样的前提下讨论市场运作能力,无异于缘木求鱼,当然不会有好的结果。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感知力内涵中的文化底蕴对于编辑来说也非常重要。编辑本身的综合素质及其职业特点,要求编辑活动及其他相关活动必须有相当程度的文化含量。编辑感知事物的过程,也就是获取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处理的过程,例如对感知对象的形式和内容作一般的比较和鉴别,大致确定感知对象较为外显的某些特征,初步确定感知对象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意义,等等。这是一个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带有鲜明的文化活动特征。因此,文化底蕴在这一心理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编辑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素养的编辑,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其方式和内涵,其深度和广度等,都是很不相同的。而这些不同,便是导致编辑市场运作能力差距的原因之一。综观我国历史上的一些编辑大家,似乎没有哪一位不是学富五车的。他们的风范,他们的眼光,他们对文化市场的洞察,有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后盾。而目前编辑队伍的现状,在文化底蕴薄弱和缺失方面,应当引起人们的忧虑和重视。随着编辑出版业的急剧变革,编辑所要扮演的角色日益多样化,一些编辑人员会对传统中的精华关注度偏低,或者不屑顾及。其实,对于每一个编辑人员来讲,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底蕴是“本”,其他相关的技能技巧是“用”。舍“本”而单纯求“用”,最终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自己而言,意义恐怕都不会很大。倘若在这样的状态下寻求市场运作能力,则市场运作能力愈强,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愈大。
2.现代编辑市场运作能力体现为编辑对市场准确的把握能力
编辑市场运作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对文化市场的把握能力。我们应该把握市场运作对象的特点,把握社会的相关形势,以及把握运作经营实体的机遇等。编辑市场运作过程中的把握能力,是在观察、感知、分析市场主体和客体的基础上,其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首先,看其能否把握好市场运作对象的特点。编辑应在感知、分析、判断市场运作对象特点的基础上,促使运作对象在其所处的位置上能动地适应环境,在环境中正常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不足。这就需要关注、寻求市场运作对象与其所处环境的契合点,为运作对象寻求尽可能多的适应环境和创造环境的机会,因为市场运作对象一旦被置于某一市场环境之中,它就不仅仅是适应环境,而是成为市场环境的构成部分,在环境中发挥能动作用,从而创造新的市场环境。而市场运作对象的这些能动作用,与编辑对市场恰当的把握和促进是分不开的。
其次,看其能否把握好社会的需求。现代编辑所从事的编辑出版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因而相关的市场运作策划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更为密切。编辑出版业并不是社会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但如果生产的东西社会不需要、不接受,那么编辑的生产就会失去意义。当然,在进行市场运作策划的时候尽可能多地考虑社会需求因素,并不是以社会需求作为策划的唯一根据,而是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且把社会的一些有利条件跟市场运作对象的相关特点完美地结合起来,促使市场策划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这就是把握社会需求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所在。社会需求包括实际需求、可能需求和将来需求等多种形式。编辑对社会需求的把握应该将它们都包括进去,这样的把握才可能是全面的、发展的。在这样的把握下,市场运作才可能是动态的和有发展前景的。所以,市场运作之前和策划过程中编辑对社会需求的把握,是在明了市场策划对象特点的基础上,对社会需求做出科学的感知、认识、判断和利用。
最后,看其能否把握好编辑出版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切入点和切入方式。一般来讲,编辑出版活动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要真正使编辑出版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必须把握好编辑出版活动切入社会生活的最佳点和最佳方式。编辑的市场运作策划必须涉及这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也很能体现编辑的市场运作能力,编辑市场运作过程中的选题策划、市场经营方式选择和读者市场的开发等更是与其关系密切。社会生活内容丰富、瞬息万变,要求编辑人员在编辑出版活动中找准切入点并采取恰当的切入方式,确实很能体现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这实际上是要求编辑的市场运作与社会生活机遇尽可能完美地结合起来。一些高品质的市场运作活动不仅将编辑市场策划与社会受众的相关理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还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和塑造了受众高品位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理念,营造了高品位的编辑出版市场环境。细究这些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市场运作及其实施活动,策划者和实施者在把握编辑出版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切入点和切入方式方面,有其独到的理解和运作能力,有的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程度。
3.现代编辑市场运作能力体现为编辑对市场的模拟能力
从理论上讲,编辑市场运作,就是编辑对有关文化成果的收集、整理、优化、保存、传播等社会文化活动的事物的属性或特点做出科学分析和评价之后,对市场的特点、形态、发展前景等方面给予恰到好处的安排或预设。市场运作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结果。所定之位,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存在于由现实延伸到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而存在于未来时期的,则带有很大程度的虚拟性。实际上,编辑的市场运作很多都是“现在时”与“未来时”并存的。例如编辑人才市场、读者市场、市场经营实体、市场经营方略等的运作,所定之位都要由现在向未来延长很长一段时间。正是因为市场运作的存在形态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才显得运作本身有意义、有必要。
作为描述市场现在状态和设定市场未来状态的编辑市场运作,带有很大程度的虚拟性。因此,编辑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就必须具备对相应情景的模拟能力。可以这么说,模拟能力是现代编辑的必备能力,是其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模拟能力对现代书刊出版业的编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在策划选题的时候,常常要对书刊的市场做模拟策划,并参考这样的市场模拟策划展开编辑出版活动,只是一些人并未真正意识到这是在对未来的情况进行模拟,而将其看做是“预测”。其实,“预测”与“模拟”在有些情况下是互相交叉甚至是交融的。编辑市场运作过程中的模拟活动,就是在收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判断和推理,对市场运作对象及其相关要素作想象式的展现,从而为市场设定恰当的位置。一般说来,编辑市场运作过程中对相关情况的模拟,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首先,是对现有市场及其相关活动环境的模拟。编辑所从事的市场运作,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其对象都必须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且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市场或者发展壮大,或者被边缘化乃至销声匿迹。从长远来看,市场保持原样不变的情况是微乎其微的。市场运作对象在所处的环境中,必须与其他相关因素发生联系,并且互相作用。编辑在进行市场运作的时候对相关环境的模拟,主要目的在于为市场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生存或者发展环境,以使市场策划对象各得其所。模拟环境,主要就是模拟市场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项条件,以便为科学市场运作策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模拟市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多地涉及环境中的相关要素,当然能够穷尽其全部要素最好;二是要用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手法,对环境及其相关要素进行模拟。市场在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中,当然是关键因素对其影响最大。但有的时候,某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因素也会对其起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目前一些有眼光的经营实体在市场经营活动中既推崇大手笔也强调细节的原因,而且大和小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条件下相比较而言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所模拟的环境要素当然是越完备越好。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市场所处的环境当然也会变化发展。虽然不太可能模拟出市场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具体细节,但是将相关环境变化、发展的大致趋势融入模拟活动和模拟结果之中,应该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够提高所模拟市场环境的参考价值。因此,在对市场运作过程的环境模拟中,具备动态、发展的模拟意识,对编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对市场相关状态的模拟。编辑在进行市场运作的时候,对市场的过去和现实状态是了解和有把握的,而对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描绘,则只能通过模拟手段来实现。市场在未来环境中的生存发展状态及其结果,是编辑模拟把握的重点。市场运作策划对象在设定的市场位置中能否适应,它所在的市场环境将对它构成怎样的影响,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如何,它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等,都要以一种动态的思维方式和手段将其尽可能全面地模拟出来,这样才能科学地展示市场运作对象的前景,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市场运作的实际意义。
[责编 庞丹丹]
[关键词]期刊编辑;市场运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4-0075-04
随着社会对人才复合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复合型编辑也成为行业对编辑人才的普遍要求。许多编辑面临着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压力,而市场运作能力应该是其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尽管现代编辑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专业活动如收集、整理、优化、保存、传播社会文化成果等的性质方面,与传统意义中的编辑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社会角色的内容方面,却较传统意义上的编辑要丰富得多。特别是一些出版单位实行项目负责制以后,项目的负责人绝大多数都是由编辑担任,此时编辑的工作范围几乎囊括了从选题策划到发行等所有编辑出版环节,即编印发全程跟踪全程负责。因此,现代编辑的市场运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现代编辑市场运作能力体现为编辑敏锐的感知能力
感知力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形态和本质进行直接反映的能力。这里谈及的感知力,是带有鲜明的编辑职业特点的,打上了从事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收集、整理、优化、保存、传播等社会文化活动的烙印。编辑的感知能力主要包括对市场策划对象特征的感知能力和对相关参照系统特征的感知能力。编辑活动以及与其相关的活动范畴内的感知能力,对编辑其他方面的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编辑实践活动中,一些编辑人员长期难以进入角色,其职业把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市场策划能力偏低,这与其职业感知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因此,分析编辑人员的感知能力的内部结构并揭示其特点,无疑会有助于编辑市场运作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大致说来,编辑的职业感知能力,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编辑的感知必须具有强烈的职业敏锐性。传统意义上的职业编辑,案头工作特征明显。在一些不明就里的外人看来,编辑就是在文稿中消磨岁月。其实,寂寞于案头,仅仅是传统编辑工作的特征之一。即使这样,历史上绝大多数有造诣的编辑大家,仍具有强烈的感知相关事物的敏锐性。否则,中国的优秀文化典籍就不可能如此浩如烟海,我们祖先的科学文化产品就难以保存至今,我们今天的科学文化技术就会找不到赖以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现代编辑出版业的兴盛,赋予编辑的职业以崭新的特点,在他们寂寞的书斋与广阔的社会之间架设了一道宽阔的桥梁。编辑要从事文化产业,要开拓文化产业市场,就要以更多样的方式与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以更深的程度融入社会各个领域的生活,因而就必须具备更为灵敏的感知社会的触角。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在感知社会文化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敏锐性,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恐怕是业内人士普遍赞同的,那就是编辑人员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正是这样的历史重托,促使无数的编辑人员以敏锐的目光关注着人类的文化成果,并且用自己的心血将它们优化,再将它们保存传播下来。社会发展到今天,编辑出版市场无论是作为产业还是事业,都强调导向,强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对于人类优秀文化的敏锐感知力,始终需要编辑人员具有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心和文化人的良知。所以说,仅仅将感知力置于专业技术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编辑的思想素质结合起来。在这方面,中国历史上一些优秀的编辑大家,已经树立了很多优秀的榜样。
同时,编辑的感知应该是理性的。市场运作过程中的感知必须充满理性,感知事物的时候必须经过理性思考。因为这里所说的感知直接影响到市场策划的品质,而市场策划的品质又直接影响并制约着编辑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活动,如果是经营实体或经营方略等市场运作策划,还有可能影响到经营实体的生存和发展。编辑的市场运作要求科学、客观,而科学、客观与理性是不可分割的。作为运作过程中的感知活动如果缺乏理性的话,那么市场运作就不可能科学、客观。在这样的前提下讨论市场运作能力,无异于缘木求鱼,当然不会有好的结果。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感知力内涵中的文化底蕴对于编辑来说也非常重要。编辑本身的综合素质及其职业特点,要求编辑活动及其他相关活动必须有相当程度的文化含量。编辑感知事物的过程,也就是获取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处理的过程,例如对感知对象的形式和内容作一般的比较和鉴别,大致确定感知对象较为外显的某些特征,初步确定感知对象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意义,等等。这是一个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带有鲜明的文化活动特征。因此,文化底蕴在这一心理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编辑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素养的编辑,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其方式和内涵,其深度和广度等,都是很不相同的。而这些不同,便是导致编辑市场运作能力差距的原因之一。综观我国历史上的一些编辑大家,似乎没有哪一位不是学富五车的。他们的风范,他们的眼光,他们对文化市场的洞察,有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后盾。而目前编辑队伍的现状,在文化底蕴薄弱和缺失方面,应当引起人们的忧虑和重视。随着编辑出版业的急剧变革,编辑所要扮演的角色日益多样化,一些编辑人员会对传统中的精华关注度偏低,或者不屑顾及。其实,对于每一个编辑人员来讲,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底蕴是“本”,其他相关的技能技巧是“用”。舍“本”而单纯求“用”,最终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自己而言,意义恐怕都不会很大。倘若在这样的状态下寻求市场运作能力,则市场运作能力愈强,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愈大。
2.现代编辑市场运作能力体现为编辑对市场准确的把握能力
编辑市场运作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对文化市场的把握能力。我们应该把握市场运作对象的特点,把握社会的相关形势,以及把握运作经营实体的机遇等。编辑市场运作过程中的把握能力,是在观察、感知、分析市场主体和客体的基础上,其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首先,看其能否把握好市场运作对象的特点。编辑应在感知、分析、判断市场运作对象特点的基础上,促使运作对象在其所处的位置上能动地适应环境,在环境中正常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不足。这就需要关注、寻求市场运作对象与其所处环境的契合点,为运作对象寻求尽可能多的适应环境和创造环境的机会,因为市场运作对象一旦被置于某一市场环境之中,它就不仅仅是适应环境,而是成为市场环境的构成部分,在环境中发挥能动作用,从而创造新的市场环境。而市场运作对象的这些能动作用,与编辑对市场恰当的把握和促进是分不开的。
其次,看其能否把握好社会的需求。现代编辑所从事的编辑出版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因而相关的市场运作策划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更为密切。编辑出版业并不是社会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但如果生产的东西社会不需要、不接受,那么编辑的生产就会失去意义。当然,在进行市场运作策划的时候尽可能多地考虑社会需求因素,并不是以社会需求作为策划的唯一根据,而是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且把社会的一些有利条件跟市场运作对象的相关特点完美地结合起来,促使市场策划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这就是把握社会需求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所在。社会需求包括实际需求、可能需求和将来需求等多种形式。编辑对社会需求的把握应该将它们都包括进去,这样的把握才可能是全面的、发展的。在这样的把握下,市场运作才可能是动态的和有发展前景的。所以,市场运作之前和策划过程中编辑对社会需求的把握,是在明了市场策划对象特点的基础上,对社会需求做出科学的感知、认识、判断和利用。
最后,看其能否把握好编辑出版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切入点和切入方式。一般来讲,编辑出版活动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要真正使编辑出版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必须把握好编辑出版活动切入社会生活的最佳点和最佳方式。编辑的市场运作策划必须涉及这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也很能体现编辑的市场运作能力,编辑市场运作过程中的选题策划、市场经营方式选择和读者市场的开发等更是与其关系密切。社会生活内容丰富、瞬息万变,要求编辑人员在编辑出版活动中找准切入点并采取恰当的切入方式,确实很能体现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这实际上是要求编辑的市场运作与社会生活机遇尽可能完美地结合起来。一些高品质的市场运作活动不仅将编辑市场策划与社会受众的相关理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还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和塑造了受众高品位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理念,营造了高品位的编辑出版市场环境。细究这些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市场运作及其实施活动,策划者和实施者在把握编辑出版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切入点和切入方式方面,有其独到的理解和运作能力,有的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程度。
3.现代编辑市场运作能力体现为编辑对市场的模拟能力
从理论上讲,编辑市场运作,就是编辑对有关文化成果的收集、整理、优化、保存、传播等社会文化活动的事物的属性或特点做出科学分析和评价之后,对市场的特点、形态、发展前景等方面给予恰到好处的安排或预设。市场运作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结果。所定之位,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存在于由现实延伸到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而存在于未来时期的,则带有很大程度的虚拟性。实际上,编辑的市场运作很多都是“现在时”与“未来时”并存的。例如编辑人才市场、读者市场、市场经营实体、市场经营方略等的运作,所定之位都要由现在向未来延长很长一段时间。正是因为市场运作的存在形态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才显得运作本身有意义、有必要。
作为描述市场现在状态和设定市场未来状态的编辑市场运作,带有很大程度的虚拟性。因此,编辑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就必须具备对相应情景的模拟能力。可以这么说,模拟能力是现代编辑的必备能力,是其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模拟能力对现代书刊出版业的编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在策划选题的时候,常常要对书刊的市场做模拟策划,并参考这样的市场模拟策划展开编辑出版活动,只是一些人并未真正意识到这是在对未来的情况进行模拟,而将其看做是“预测”。其实,“预测”与“模拟”在有些情况下是互相交叉甚至是交融的。编辑市场运作过程中的模拟活动,就是在收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判断和推理,对市场运作对象及其相关要素作想象式的展现,从而为市场设定恰当的位置。一般说来,编辑市场运作过程中对相关情况的模拟,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首先,是对现有市场及其相关活动环境的模拟。编辑所从事的市场运作,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其对象都必须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且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市场或者发展壮大,或者被边缘化乃至销声匿迹。从长远来看,市场保持原样不变的情况是微乎其微的。市场运作对象在所处的环境中,必须与其他相关因素发生联系,并且互相作用。编辑在进行市场运作的时候对相关环境的模拟,主要目的在于为市场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生存或者发展环境,以使市场策划对象各得其所。模拟环境,主要就是模拟市场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项条件,以便为科学市场运作策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模拟市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多地涉及环境中的相关要素,当然能够穷尽其全部要素最好;二是要用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手法,对环境及其相关要素进行模拟。市场在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中,当然是关键因素对其影响最大。但有的时候,某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因素也会对其起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目前一些有眼光的经营实体在市场经营活动中既推崇大手笔也强调细节的原因,而且大和小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条件下相比较而言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所模拟的环境要素当然是越完备越好。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市场所处的环境当然也会变化发展。虽然不太可能模拟出市场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具体细节,但是将相关环境变化、发展的大致趋势融入模拟活动和模拟结果之中,应该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够提高所模拟市场环境的参考价值。因此,在对市场运作过程的环境模拟中,具备动态、发展的模拟意识,对编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对市场相关状态的模拟。编辑在进行市场运作的时候,对市场的过去和现实状态是了解和有把握的,而对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描绘,则只能通过模拟手段来实现。市场在未来环境中的生存发展状态及其结果,是编辑模拟把握的重点。市场运作策划对象在设定的市场位置中能否适应,它所在的市场环境将对它构成怎样的影响,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如何,它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等,都要以一种动态的思维方式和手段将其尽可能全面地模拟出来,这样才能科学地展示市场运作对象的前景,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市场运作的实际意义。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