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眉娘的传说与“广绣”\“粤绣”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h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刺绣作为女红功课和谋生的职业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广‘东自然不会例外,开始是简单的传承和践行,而后是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风格,“粤绣”之名得以响彻大江南北,与苏绣、湘绣,蜀绣(也有说是京绣)一道被称作我国四大名绣。它还通过海外贸易的渠道,产品远销欧美,从此誉满全球。因此,粤绣的发展很值得总结和加深认识。“广绣”、“粤绣”很多时候被作为广东刺绣的简称,二者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区别?这也是宜加以关注的。
  
  卢眉娘的传说
  
  岭南原先为许多至今尚无法考证和叫不出名字的族群部落的聚居地,所以有称为百越之地、南蛮之地的。通过各族群部落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加上秦统一岭南,受到来自先进地区的中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有了进一步提升,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岭南文化。刺绣受益于这种大交融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发展成为颇具美感的工艺美术品。到了唐代,还一度成为皇室御用的贡品。如曾经就有过这样的记载:“神姑者卢眉娘是也,后魏北祖帝师卢景祚之后。生而眉长且绿,因以为名。(唐)永贞元年(805年),南海太守以其奇功而神异,贡于京师。眉娘幼而慧悟,能以丝析为三缕,染彩于掌中,结为伞盖五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像,而外列执幢捧节仙童不啻千数,其阔一丈,秤之无三数两。自煎灵香膏傅之,则虬硬不断。顺宗皇帝叹其巧妙,二宫内谓之神姑。入内时方年十四,每日但食胡麻饭三二合。至元和中,宪宗皇帝嘉其聪慧,因赐金凤环以束其腕。久之不愿在宫掖,乃度为女道士,放归南海,赐号日逍遥。”(宋张君房撰《云笈七签》卷一百十六)还有“顺宗时,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能于一尺绡上绣《法华经》七卷,字如粟米,点画分明。”(唐苏鹗撰《苏氏演义》卷下)类似的记载还见诸于《太平广记》、《六艺之一录续编》、《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广东通志》等典籍,也是现今有关粤绣历史研究中常被引用的最早的文献材料。
  也许卢眉娘的故事会给人们感觉到看似更像一种充满神奇色彩的民间传说,而不大像是真实的历史记载,其实,尚有一则历史记载不为人们所注意,但它却能支持卢眉娘确有存在的可能。《旧唐书》卷五十一载:“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锫造又数百人,扬、益、岭表刺史必求良工造作奇器异服,以奉贵妃献贺,因致擢居显位。”又,《江西通志》卷六十五载:“按《唐书·张九龄传》,弟九皋亦有名,终岭南节度使而不立传。且在岭南时,端供杨妃织绣之工多至七百人,以所献精靡,加三品。颇为时议所疵。(原跋)”张九皋为杨贵妃征调织绣工人的是唐玄宗时代,早于卢眉娘被进贡内廷的唐顺宗时代,从时间上说卢眉娘的故事是真实的。再有,据《元史·王约传》载:“王约,字彦博,其先汴人。又命福建取绣工童男女六人。约日‘福建去京师六七千里,使人父子兄弟相离,有司承风动扰,岂美事耶?’仁宗止之,称善。”另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彭泽益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第一版)引述:“五月间,闻南海县知县刘师陆访获省城鬼子栏杆作坊内,有拐骗幼童逼勒做工之事,先后查起幼孩将及百人,民皆称快。臣回省后,当向该会询问。缘粤人呼夷人为鬼子。夷人有一种衣,绦和金银线织之,遂名鬼子栏杆。近日各省盛行,故广东省城仿其织法,因工人难觅,遂骗幼孩至其坊内,勒令印织十丈,不放回家。”可见,就织绣行业而言,低龄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事实,有着较为长远的历史,元代至清代皆如此,唐代有十四岁的熟练织绣女工也就不足为怪了,况且,粤人与北方人相比个子本来就偏矮,卢眉娘受人怜悯自在情理之中,所以从年龄上说,卢眉娘的故事也是真实的。至于“眉长且绿”说,中原地区的先人早就有“断发纹身”的习俗,岭南百越民族因应宗教信仰和习俗的需要,也有各种改变形象的做法,如果从这角度来看待“眉长且绿”的问题,我想也就不会有诡异的感觉了。因此,卢眉娘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还是位来自汉族以外的岭南百越族姑娘。而“后魏北祖帝师卢景祚之后”的说法,更像是为提升她的身份所作的附会。通过卢眉娘的传说,我们甚至还可从中了解到,在唐代,边地民族的手工艺术已很受宫廷的青睐,至唐玄宗的时代,宫廷在广东一次征募就达七百名织绣工,其中绝不仅限于汉人。
  卢眉娘的故事,至少为我们提供如下信息:1 广东刺绣在唐朝已经颇有名气,而且相当普及,所以能受到宫廷的青睐,所以能承受有七百人的征调规模。2 广东刺绣在当时尚未形成主体风格,还是以会聚各民族的刺绣品为特色的状况。像卢眉娘这样优秀的刺绣家,其民族身份竟未被认识,居然以另类的身份看待,她们的刺绣风格又岂可有专名呢!3 在当时,刺绣属低龄化的工作是与女性未满十六、七岁便要嫁作人妇的封建习俗,以及刺绣工作与其他劳作相比,属于轻体力劳动活儿有关。如果征调青壮年人承担刺绣差务,则会影响其他劳作、兵役等的对人力的需求。关于刺绣的技巧,只要有名师的指导,加上平时经常熟练运作,而且心灵手巧,即便年龄幼小,也是能迅速掌握和胜任工作的。
  
  对外贸易是广绣于明清时期得以高速发展的主因
  
  明代以前的广东刺绣除了提交贡品外,虽然仍在不断地演变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自产、自用的较为封闭的自然状态。到了明代,特别是明中期以后,才产生了质的飞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海外贸易。如葡萄牙人传教士克罗兹曾于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在广州逗留几个星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回忆录》中他说道,“在广州的街道上,市民们来来往往,人数众多。这里有富庶的原料,很多手工业工人都为出口贸易而工作,出口的产品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用彩色丝线盘曲地绣在鞋面上的绣花鞋、彩漆绘画盒、硬木家具(如写字台、桌、椅、木雕的床)、镀金的铜盘、瓷器等,都是绝妙的艺术品。广州的主要街道比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街道还要宽阔。”其后,“特别是自隆庆年间开放海禁之后,广州每年举行两次集市交易:一次是春天的一月,另次是夏天的六月末。这种公开市场的时问,一般规定为两个月,但常常加以延长。甚至两次定期的集市要花差不多半年的时间,使广州城市的商业更趋繁荣”。(蒋祖缘、方志钦《简明广东史》,见1988年12月广东省工艺美术公司、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台编《广东工艺美术史料》页59所引》
  海外贸易为传统工艺品提供了广阔的商品交易市场,使得原本主要为自用的刺绣品,被开发利用为可以营利的出口商品,为了适应需求,产量的增加必然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此外,通过海外贸易、商品交流,开淘了广东刺绣工人的视野,促进了刺绣技术的提升。如明末清初时期的屈大均对此作过这样的记载:“夷人剪天鹅细管,杂以机丝为之,其制巧丽,以色大红者为上。有冬夏二种,雨洒不湿, 谓之雨纱、雨缎。粤人得其法,以土鹅管或以绒物,品既下,价亦因之。一日琐袱,出哈烈国,亦乌毛所成。纹如纨绮,其大红者贵。然服之身重不便,粤人仿为之,似素纺绢而白起云,殊不逮也。又有以孔雀毛织为线缕,以绣谱子及云肩袖口,金翠夺目,亦可爱。其毛多买于番舶,毛日珠毛,盖孔雀之尾也。每屏尾价一金, 屏者一孔雀之尾也,以其尾开如锦屏,故日屏。“(屈大均《广东新语·货语·鸟服》卷十五)又,据《故宫季刊》资料介绍,明代粤绣《博古围屏》八幅,素绫缎,每幅高六尺八寸五分,宽一尺五寸,摹绘古鼎彝器,绣有九十五种物品,八幅围屏“铺针细于毫芒,下针不忘规矩,器之弇侈,纹之隐显,以马尾缠绒作勒线,从而钩勒之,轮廓花纹,自然工整。”(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再有,1957年,在广州东山出土的明代正德年间戴缙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金银线绣谱子。(图一,清代金银线绣鹤补子)可见,技术的提升,不仅适应外销的需要,而且也增加了内销产品的品种,提升了内销产品的质量。此时的广东刺绣已有质的飞跃,不再是以自产自销的较为封闭的自然状态为主的经营模式,而是开始走向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产销分离的经营模式。当时,广绣的作品通过广州口岸主要输往欧洲。广绣的独特风格也因此得以确立,甚至还影响到海外。大致在明末时期,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在英国曾“创建刺绣同业公会,专门绣制高档华丽的服饰,生产模式与广州相似,上等匠师也多是男工,刺绣用的丝绸、丝线也从中国直接运进。后来在国王查理士一世倡导下,种植桑树,发展养蚕业和丝织业,从而使英国的丝绸业和刺绣工艺,在中国的影响下发展起来”。(《世界刺绣·中国给予西方的礼物》见1988年12月广东省工艺美术公司、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合编《广东工艺美术史料》页112所引)
  清代,“随着刺绣专业化程度的增加,形成行会,广设绣庄、绣坊。乾隆年间,广州成立第一个行会组织——锦绣行,有三千多人,工场、商店约有五十家,主要分布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广东工艺美术史料》页113)与之几乎是同时发展,并可相互印证的“潮州也有刺绣庄二十多家,主要分布在开元寺附近,西门外的天地坛、布梳街等地”。(见同上)佛山刺绣在清朝中期亦已转为商品生产,并形成行,设有行业会馆“锦绣堂”。绣庄主要分布在朝观里及长兴街。特别是晚清时期,广绣的工艺水平和产品销量均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有说十九世纪是“刺绣行业全盛时期,广州设立了洋行,专营刺绣,由洋人设计并绣制样板,征得订货后,向绣庄和绣铺批发。绣庄和绣铺接货后,再向作坊发货(作坊主称揽头)。绣工向作坊主领货,负责具体绣制”。(1987年《广州市工艺美术产品志》油印本)
  光绪年间,广绣的生产规模发展更为迅猛,我们从“广东彩元字号”的广告招贴所显示的内容可见一斑(图二)。该广告文日:“原始创号老铺向在广东藩台前朝北门面开张,分设一栈在广府前小马站口朝北门面发货。本号承办进呈入贡各等绣货;专办各省文武蟒袍、珍珠补褂、朝衣朝裙、女蟒霞珮;各式挽袖花边、裙花、官桩、云肩、旗桩绣货:珍珠、翎毛、洋金、古龙、缂丝、搠纱、拉锁、顾绣,大小满汉荷包、朝带上绣翎毛、花卉、鸟兽、亭台楼訇、山水人物,围屏、寿帐、桌上插屏、斗方、挂屏、炕上围屏、八扇挂屏、大小座屏:中堂、对联、条幅、挂屏、簷彩、铺垫、被褥、帐簷、灯禭、幛禭;洋金银线时款裤带、翎毛团扇、口口衣边、胭脂宫粉、绒线杂货、一应俱全。本号不惜工本,拣选精工巧手名绣,俱仿名家书画,永无乡里工绣。近有无耻匪徒,将乡里工绣低货混充在外,贱售哄骗,希图射利,以假冒真,致有鱼目混珠之杂,特此告知,以辨假而崇真。所有贡品、绣货,童叟无欺。绅商赐顾者,请细认本号仿帖,庶不至于贻误也。彩元绣庄主人何竹斋。”彩元绣庄的广告介绍说明了当时广绣生产的品种、样式:说明了广州绣品与佛山、顺德等地绣品的质量差异;说明了广绣生产已经有品牌意识说明了作为贡品的广绣制品是由绣庄承办的模式,还说明了可按客户需要订制顾绣作品。彩元绣庄的广告无疑是研究广绣的重要史料。此时,广东还成立了工艺局,专门负责管理工艺品的生产。为了培养人才,工艺局创办了“缤华艺术学校”,由著名画家高剑父任校长,校内专设刺绣学科。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广绣赢取了不少荣誉,如在1901年在我国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了高度评价。如果没有外销的需求,广州的刺绣行业规模不会有如此之大,广州的刺绣技术不会有如此般地大幅提升,外销无疑是明清时期粤绣高速发展的主因。
  
  “广绣”与“粤绣”的区别
  
  “广绣”、“粤绣”很多时候被作为广东刺绣的简称,而为人们熟知和明确。其中,“粤绣”的称谓不会带来歧义,“广绣”则不然,因为广州的刺绣也简称为“广绣”。称谓的混乱,会引起概念的混淆,会把称谓广东刺绣的“广绣”,误当作称谓广州刺绣的“广绣”,反之亦然。有很多外省籍的学者,往往忽略了这种区别,在介绍广绣时把不同刺绣种类的风格、技法混为 谈,也许这就是称谓混乱所造成的认识偏差。其实广东的刺绣除了广卅J刺绣以外,至少还应包括潮绣、佛山绣、连南瑶族绣等。大致情况如下:
  1 广绣产地,主要是以广州为核心。其产品以外销制品为主,明清时期还兼向皇家捐输贡品(图三)。规模和产销形式如上所述。产品形式主要有条幅、挂屏(图四、图五)、台屏等欣赏性制品,以及刺绣画片、披肩、头巾、戏服、帐衽、台帷等(图六)。关于它的特征,下文将有专门介绍。
  2 潮绣产地,主要以今潮州市为核心,辐射于整个潮汕方言区。其产品涉及外销,以内销为主。潮绣的影响力并不逊于广绣,由于潮绣与广绣皆有运用金银线绣的特点,以致许多人误把潮绣也当作广绣看待。产品偏重于民俗用品,花纹、样式较贴近乡间生活,与苏绣、广绣相比显得有点“土气”,那些把潮州刺绣也混称作广绣的人,也就评述广绣较俗气。从技法方面分析,潮绣受闽绣的影响蛮大的,如王士祯曾说:“钮(玉樵)琇云,有王秋山者工为‘拱画’,凡人物、楼台、山水、花木,皆于纸上用指甲及细针拱出,设色浓淡,布境浅深,一法古名画。按,拱当作巩,音筑,字书以手拱物也。近闽中有织画,乃破纸为条织成之,山水、人物、花乌,布置设色,种种臻妙,与刺绣无异,亦奇技也。”(清王士祯《香祖笔记》卷二)这种拱起的、与“刺绣无异”的艺术品,其实就是刺绣中的新品种,与后来潮绣中的“垫绣”的原理和形式都是一致的,可以说垫绣源于闽地。加之,潮汕人的祖先大多是福建移民,继承和发扬自在情理之中。闺绣也是有着优良传统、曾经极度辉煌的刺绣品种,早在元代,官方就设置专门的机构福建织绣提举司来管理刺绣,所以《元史》才有“(成宗五年)罢福建织绣提举司”(《元史》卷二十)的 记录,别的地方则没有设置类似“织绣提举司”机构的记载。也许是没有外销的便利,明清时期闽绣的规模发展和技术革新不及粤绣,影响也就更不及粤绣了。当然,除了传承闽绣的传统外,潮绣利用外销的有利条件,通过不断地创新,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品牌,成为我国的著名刺绣品种(图七,现代潮绣戏服)。
  3 佛山刺绣产地,大致以今佛山市为中心,包括石湾、海口、莲塘、大富、容州、上元、深村、奇槎、南海石、蔗围、罗村、上柏等地,以及南海九江、三山、林岳,顺德的部分地区。产品以内销为主,包括专为旗籍妇女制作的用品。早期尚没有专称,或是广绣的辐射区。到了清末民初才迅速发展起来,有了佛山刺绣的品牌。然而,初始还只是“曾用顾绣名称,因为当时刺绣已是商品化生产,慕(明代)上海顾氏母女的刺绣名噪一时,为广招顾客,故名日‘顾绣’”。(1986年《佛山工艺美术品志》油印本)不过,其兴盛期也不长,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六称:“顾秀行,专造各种刺绣品。或雇工人在店制造,或发四乡女工接绣。行销本省及广西地方。民国后,级制改革,谱子、披肩、蟒袍等已不适用,女级已不尚宽博之缘饰,只有屏障、铺垫尚能销行。故制造不及以前之盛矣。约四、五家,多设于长兴街等处。”因此,佛山刺绣也有被传作“广东顾绣”的。如图八、图九所示,为广东顺德地区用作类似“飘色”巡游活动所打的旌幡,其上绣有“顺邑古粉怀德山房”、“禹门“等文字;主要纹饰以花鸟、博古为主;并以两幅单面绣拼粘在起,呈双面绣的形式;绣件还钉缀金属片和玻璃片,以增强其反光作用的效果;下部以抽纱织绣喜字纹,再缀以缨络,属于典型的民国年间佛山绣件。
  4 瑶族刺绣的产地,主要是广东粤北的乳源、连南地区。刺绣品多为本民族的装饰用品,如:男人的头巾、上衣、腰带,女人的帽子、衣服、围裙、腰带等。刺绣的花纹形状主要由三角形、方形、菱形、锯齿形等几何图案构成,是通过对角线、垂直线、平行线表现出来的,未见有运用弧线的制品。而且,其刺绣方式比较罕见,是“从反面绣,不看正面”(《乳源瑶族自治县概况》第6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的。瑶族刺绣也有相当长的历史,史称“连州瑶(瑶)人畜发为髻,红布缠头,喜插鸡翎。性凶悍不驯。亦间有识字者,或时以山果入市。瑶(瑶)妇衣尚刺绣,皆自为之。青帕蒙头。饰以簪珥。常着芒鞋登山樵采。婚姻以唱歌相谐。所居距州城四十里。”(《皇清职贡图》卷四)(图十、清代瑶族男;图十一,清代瑶族女)瑶族生活于深山,其艺却远传天下,可见瑶族刺绣是颇具特色,而且富有影响力的。
  因此,表述广东刺绣的“广绣”或“粤绣”,是不能与表述广州刺绣的“广绣”等同的。
其他文献
谈到象牙雕,人们除了备感其材料的珍贵外,还常会对历代匠师们的雕刻技艺惊叹不已。在象牙雕收藏方面除了要从用料来判断其价值,专家还认为需要从做工及造型等因素来判断收藏价值。然而,许多人对于象牙雕的用料与制作仍然是知之甚少,市面上关于象牙雕的书籍也没有对其作详细介绍。因此本刊特意对话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莫泽辉先生,通过介绍和对比古今象牙雕技法来谈象牙雕收藏,其中透露r不少分辨仿品及如何保存象牙雌的技巧,同
期刊
中国著名画家陈家泠先生的大型画集出版和大型个展要双双举办,我从心底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陈家泠先生的作品极具独创风格,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他在全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基础上,将形式和技法重新进行了大胆的革命,使之达到完美的境界。  陈家泠先生的《睡莲》系列、 《桂林山水》系列、《好鸟》系列等作品,在中国国内已好评如潮,在国际上也反响巨大。中国文化的真髓和艺术技法样式的出新,靠的是作者自
期刊
1989年,那是个多事之秋,第七届全国美展照常规举办,陈家泠的《不染》荣获银奖——这是个相当不错的奖项,因为花鸟画几乎从来没有在全国美展上获得过金奖。两片淡墨的荷叶仿佛是两扇门刚刚打开,在那中间的“门缝”里,屋漏痕般的焦墨荷杆上亭亭立着一朵淡墨的花。一切都趋于平面的构成,唯有那画中央的莲子立体地凸显着那即将成熟的果子。它分明寄寓着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喻莲为“花之君子”的
期刊
艺博会“转型升级”:实行市场化运作    广州市文化局从今年开始对艺博会实行市场运作,把艺博会的具体承办执行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交由专业公司运作。广州市文化局宣传处处长蔡锦明表示,交给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主要是为了减少政府财政投入,实现艺博会的“转型升级”,实现文化活动项目的管办分离。蔡锦明透露,本届艺博会还将吸引社会企业的赞助,多渠道融资,资金实力将超越往届。  除此之外,今年的票价也有很大的提升
期刊
一样在二战中受命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军人,却在退伍后弃枪从文,创办了《华盛顿人》杂志,引领着华盛顿人的最新生活方式;一个颇具眼光的媒体人在《华盛顿人》杂忐蒸蒸日上的时候,却把杂志卖掉,全身心投入到“拯救”自己家族艺术博物馆的事业中;一个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艺术训练,而且自称“不具备收藏家直觉”的人,却让面临危机的美国第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面貌焕然一新,他就是劳犬林·菲普斯(Laughlin P
期刊
东西艺术,有同有异。同者,存貌写形,寓意抒情,均破涤孤烦,发乎胸壑,展现一个时代的生机。异者,工具不同,方法不同,审美境域也各有别。自古以来,几大轴心文化利用天时地利,铸造强兵锐势,呈现辽淘疆域的人种影响,希腊、罗马文化沿地中海播扬,与希伯莱文化及欧陆各地各族文化相争互融,谱写人类文明历史的主要篇章,并在近现代形成强势,在全球范围内被称之为西方文化。中华文化在东亚洲的广袤大地上,依靠喜马拉雅的天然
期刊
“相国书画至不易求”    河北南皮这个运河边的小县城,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冒出了个状元宰相、 个探花宰相:两人还是同族兄弟。他俩便是道光二十七年状元张之万(1811~1897)和同治二年探花张之洞(1837~1909)。清代以授内阁大学士为拜相。张之万曾被授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张之洞亦于去世前二年(1906)被授协办大学士,旋擢体仁阁大学士。据知兄弟先后为宰相的情形在清代仅此一例
期刊
时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它既是生活的必备用品,又是显示人们生活品味与生活情趣的最佳装饰物。在时钟的制作与设计上最辉煌的时期无疑是18世纪到19世纪欧洲制的古董钟,它们一直以其瑰丽的设计及其精湛的工艺吸引着众多的藏家,在国外每季的拍卖会上也小州会出现它们的身影。2009年12月到2010年1月佳士得士欧美举办了,“500 Years:Decorative Arts Europe”系列的专拍。
期刊
辽代    谩王朝乃南契丹族建亩,故有一国两号,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设置北面官知南面官两种官制,因而官制上出现了汉文官印和契丹文官印。汉文官印传世不多,除传世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安州绫锦院记”外,《辽海印信图录》多有著录。契丹文官印据刘凤翥先生统计,总共不过100枚,多为契丹大宇官印,印文真正能全文释读的乃故宫博物院藏“元帅左都监印“而已。本篇图1亦为契丹大字官印。    西夏    西夏由党
期刊
南宋官窑瓷,它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向人们彰显着它不平凡的身世,“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便是南宋人对南宋官窑瓷器高度精辟的概括。作为皇家御用的瓷器,它制作和烧造的要求自然是非常精高,每一道工序都经过严格的柃验,即使是生产出的不合格的次品也不许流人民司, 律就地打碎掩埋。因此流传下来的南宋官窑瓷器少之又少,说它是稀世珍宝也不为过了。  据史料记载,南宋官窑的窑址有两处,一处位于杭州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