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科学课程标准(修订送审稿》中指出: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要以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友善用脑的教学理念认为,“所有的学生天生都是学习者。”“如果教学方法得当,所有的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地学习。”
本节课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重量有关的过程,亲自构建科学概念,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在课标中的位置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课隶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本课是在认识了重力,拉力,弹力, 反冲力,力的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力的另一种形式—摩擦力,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物理》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对于运动和摩擦力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感性体验。
课前,我对72名学生进行了前测,发现:学生知道“摩擦力”一词。可以说出各种摩擦现象,基本能说出“摩擦力是摩擦时、是碰撞时、接触时产生的力、“是在两个物体间产生的力”。但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没有深入探究过,认识程度有所不同。
2.能力基础分析
摩擦力这个概念,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概念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概念的形成必须借助具体事物支持。
3.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的注意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有所增强。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科学概念:
两个物体相互运动时,在接触面产生的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力,就是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科学实践: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和物体重量的关系;
分析数据,认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科学态度: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乐于交流、乐于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是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物体重量的关系。
难点:建构“摩擦力”的概念。
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技能。
教学准备:
游戏:塑料盒子、弹珠、筷子
实验:带钩子的小木块、测力计、钩码1盒、砂纸、布块、玻璃纸,洗完布,实验记录单。
教师:多媒体课件
第一,竞赛游戏,激趣导入(3分钟)。
1.出示弹珠,介绍水中夹弹珠游戏规则。
30秒,两人同时用不同的2双筷子夹取弹珠,比较夹弹珠数量。
2.学生游戏。
3.发现问题。
“通过这个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包砂纸的筷子夹的弹珠多。
②弹珠动的时候不容易夹。
③包砂纸的筷子摩擦力大。
4.揭示主题:运动和摩擦力。
【设计意图】:从有趣的游戏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传授新知(30分钟)
1.感知摩擦力。(4分钟)
1)学生感受手放在桌面轻轻向前推、用力向前推,和手离开桌面向前推时手的受力。
2)分享感受。
【设计意图】:为学生理解“摩擦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3)提问:“摩擦力产生在哪里?”
板书:
4)学生总结。
提问:“什么是摩擦力?”
是两物体运动时,在接触面产生的与运动反方向阻碍运动的力。
5)提问:“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测量吗?”
预设:可以用测力计测量。
视频播放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性问题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建构摩擦力的概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并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作铺垫。
2.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26分钟)
1)猜测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预设:接触面光滑粗糙情况、物体重量、运动速度
2)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关系。(18分钟)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中改变条件和不变条件。
全班交流。
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重量关系。(6分钟)
学生根据之前实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采用“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四步完成,使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掌握实验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冥想,归纳总结(2分钟)
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冥想,回顾总结本课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冥想,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概念,反思、纠正前概念,进一步巩固认知。
《科学课程标准(修订送审稿》中指出: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要以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友善用脑的教学理念认为,“所有的学生天生都是学习者。”“如果教学方法得当,所有的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地学习。”
本节课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重量有关的过程,亲自构建科学概念,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在课标中的位置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课隶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本课是在认识了重力,拉力,弹力, 反冲力,力的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力的另一种形式—摩擦力,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物理》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对于运动和摩擦力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感性体验。
课前,我对72名学生进行了前测,发现:学生知道“摩擦力”一词。可以说出各种摩擦现象,基本能说出“摩擦力是摩擦时、是碰撞时、接触时产生的力、“是在两个物体间产生的力”。但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没有深入探究过,认识程度有所不同。
2.能力基础分析
摩擦力这个概念,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概念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概念的形成必须借助具体事物支持。
3.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的注意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有所增强。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科学概念:
两个物体相互运动时,在接触面产生的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力,就是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科学实践: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和物体重量的关系;
分析数据,认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科学态度: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乐于交流、乐于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是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物体重量的关系。
难点:建构“摩擦力”的概念。
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技能。
教学准备:
游戏:塑料盒子、弹珠、筷子
实验:带钩子的小木块、测力计、钩码1盒、砂纸、布块、玻璃纸,洗完布,实验记录单。
教师:多媒体课件
第一,竞赛游戏,激趣导入(3分钟)。
1.出示弹珠,介绍水中夹弹珠游戏规则。
30秒,两人同时用不同的2双筷子夹取弹珠,比较夹弹珠数量。
2.学生游戏。
3.发现问题。
“通过这个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包砂纸的筷子夹的弹珠多。
②弹珠动的时候不容易夹。
③包砂纸的筷子摩擦力大。
4.揭示主题:运动和摩擦力。
【设计意图】:从有趣的游戏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传授新知(30分钟)
1.感知摩擦力。(4分钟)
1)学生感受手放在桌面轻轻向前推、用力向前推,和手离开桌面向前推时手的受力。
2)分享感受。
【设计意图】:为学生理解“摩擦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3)提问:“摩擦力产生在哪里?”
板书:
4)学生总结。
提问:“什么是摩擦力?”
是两物体运动时,在接触面产生的与运动反方向阻碍运动的力。
5)提问:“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测量吗?”
预设:可以用测力计测量。
视频播放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性问题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建构摩擦力的概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并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作铺垫。
2.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26分钟)
1)猜测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预设:接触面光滑粗糙情况、物体重量、运动速度
2)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关系。(18分钟)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中改变条件和不变条件。
全班交流。
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重量关系。(6分钟)
学生根据之前实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采用“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四步完成,使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掌握实验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冥想,归纳总结(2分钟)
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冥想,回顾总结本课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冥想,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概念,反思、纠正前概念,进一步巩固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