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大部分中学生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结症。为了把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这块“鸡肋”变成“鸡翅”,让学生的写作能力腾飞,应“望”、“闻”在先,“问”、“切”辅后,使学生从厌作文到爱作文,在作文中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的真善美。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阅读;积累
作文,是大部分中学生和语文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结症。但是它又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写作能力就是语文能力。作文教学似乎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对于教师来说不好教,但是教师还得尽心尽力地教;对于学生来说,不好写,也还得绞尽脑汁地写。意欲诊治作文教学中的结症,可以效仿《古今医统》中,“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来进行。
一、 望,勤于观察
作文教学中的“望”就是要勤于观察,拓展视野,从生活实际中去发现可供写作的典型材料。正犹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作文主旨所反映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作文选择的材料,而如何选择材料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从常见的中学生作文题目来看,大多是“心灵” 、“幸福”、“自信”、“亲情”、“爱”等之类的话题,当然不是说此类题目学生的作文不能写,而是在一般的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好似成了瘾一般的对此类话题乐此不疲;学生呢,在这样的旨意指导下躲在自己的狭小空间里进行着所谓的感悟,亦或是在历史中畅游。如此这般写出的作文不是无病呻吟、娇情矫饰,就是装腔作势、空洞无物。作文中的主旨、思想早已是别人说透、谈滥的,这只成为学生作文的一种形式,压根就谈不上什么真情实感,更说不上有所创新。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中去发现、积累材料,这已成为写作成功与否的一块基石。第一,观察的的空间要广;第二,观察的面要全;第三,观察结果要及时记录。谚语所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大部学生的作文都是要写作时才绞尽脑汁地去回忆自己的经历,而通过回忆得来的材料已不及当时观察的仔细、全面、新颖。
二、 闻,博闻强记
作文教学中的“闻”就是博闻强记,既要广泛阅读,阅读后又要善于及时总结。作文的质量不够理想,主要在于内容是否精炼和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在教学中学生作文出现“材料陈旧”、“ 句子啰嗦”、“结构混乱”等问题,而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第一,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例文时侧重点在于这一例文在检测试卷上会有那些考点,而不是主要侧重于例文对于学生作文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法,以及文章结构的安排精妙之处可以在自己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尝试。第二,学生课外阅读所积累的修辞、描写方法、表现手段等知识肤浅。在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基本没有可供课外可阅读的材料。所以现今的中学生作文大部分只有大量的重复叙事,而“技术含量”太少。
针对学生阅读量有限,我们认为处理“闻”的技巧在于: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让学生“闻”到写作方法指导,如在执教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可以提醒学生学习本文中的人物描写的多角度及详略分布。其次,扩充课外阅读的范围和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学生的作文必须以平时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学生得以丰富的语言、文化、社会知识为前提。
总之,不论是方法指导还是课外阅读的要求,都离不开学生阅读后的总结和实践,要在实际的写作中有了恰当的运用,得到了认可,学生才会在以后的阅读中更留意于写作有关的知识点,才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趣味。
三、 问,多问“为什么”
作文教学中的“问”就是对文章抑或句子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扩写训练,诊治作文语言枯燥、文采缺乏的病症。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发现,在农村的学生作文中有一个通病:文章的材料、叙述等方面还尚可,而最让人反谓就是语言枯燥、生硬、干瘪。诊治这一病症的药方其实简单——扩写,即就是学生写完后再一次的训练,要求学生对原文进行扩写。扩写,其目的就是使原文的主要内容更加生动、具体,使原文的中心思想更加鲜明、深刻。
指导学生对枯燥的语言进行润色,可以让学生对“精简”得不能再精简的话语多问“怎么样的”、“是什么”、“为什么”。对原文进行扩充:首先,从细节入手。描写对象的动作、肖像、衣着、神态、语言,描写句子中的对象给人的感受;其次,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需要,在不脱离原文实际的情况下,用生动鲜明的语言,对那些粗略的内容、笼统的情节,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力求使文章变得丰富而富有感染力。
四、 切,找准切入点
作文教学中的“切”就是找准切入点。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中说:“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馀于终,则撮辞以举要。”[1]在刘勰看来,创作的首要准则是“设情位体”(根据情理来决定体裁)。阅读学生作文,给人的感觉就是:“审题不准” 、“观点陈旧” 、“缺乏理性升华”等现象。
如何引导学生对题意的把握,准确的切入是提高作文主旨的“领头羊”。材料作文,它是最能体现学生阅读材料以及辨别理解能力的一种检测形式。所以对材料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多角度的分析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作文主旨的多样性,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如针对数字“0”,写《0的断想》,学生的发言说像西瓜,像跑道,像车轮,像水槽……经启发学生不仅从外形特点联系相似的形象,还从象征意义等方面发散,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0是一片空白,可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它是一块处女地,需要我们去开垦、耕种;它是一面镜子,让你认识自己……然后选择自己最熟悉、掌握材料最多的角度去发散思维,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思路广阔,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为了把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这块“鸡肋”变成“鸡翅”,让学生的写作能力腾飞,应“望”、“闻”在先,“问”、“切”辅后,使学生从厌作文到爱作文,在作文中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163.
责任编辑:张子佳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阅读;积累
作文,是大部分中学生和语文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结症。但是它又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写作能力就是语文能力。作文教学似乎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对于教师来说不好教,但是教师还得尽心尽力地教;对于学生来说,不好写,也还得绞尽脑汁地写。意欲诊治作文教学中的结症,可以效仿《古今医统》中,“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来进行。
一、 望,勤于观察
作文教学中的“望”就是要勤于观察,拓展视野,从生活实际中去发现可供写作的典型材料。正犹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作文主旨所反映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作文选择的材料,而如何选择材料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从常见的中学生作文题目来看,大多是“心灵” 、“幸福”、“自信”、“亲情”、“爱”等之类的话题,当然不是说此类题目学生的作文不能写,而是在一般的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好似成了瘾一般的对此类话题乐此不疲;学生呢,在这样的旨意指导下躲在自己的狭小空间里进行着所谓的感悟,亦或是在历史中畅游。如此这般写出的作文不是无病呻吟、娇情矫饰,就是装腔作势、空洞无物。作文中的主旨、思想早已是别人说透、谈滥的,这只成为学生作文的一种形式,压根就谈不上什么真情实感,更说不上有所创新。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中去发现、积累材料,这已成为写作成功与否的一块基石。第一,观察的的空间要广;第二,观察的面要全;第三,观察结果要及时记录。谚语所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大部学生的作文都是要写作时才绞尽脑汁地去回忆自己的经历,而通过回忆得来的材料已不及当时观察的仔细、全面、新颖。
二、 闻,博闻强记
作文教学中的“闻”就是博闻强记,既要广泛阅读,阅读后又要善于及时总结。作文的质量不够理想,主要在于内容是否精炼和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在教学中学生作文出现“材料陈旧”、“ 句子啰嗦”、“结构混乱”等问题,而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第一,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例文时侧重点在于这一例文在检测试卷上会有那些考点,而不是主要侧重于例文对于学生作文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法,以及文章结构的安排精妙之处可以在自己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尝试。第二,学生课外阅读所积累的修辞、描写方法、表现手段等知识肤浅。在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基本没有可供课外可阅读的材料。所以现今的中学生作文大部分只有大量的重复叙事,而“技术含量”太少。
针对学生阅读量有限,我们认为处理“闻”的技巧在于: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让学生“闻”到写作方法指导,如在执教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可以提醒学生学习本文中的人物描写的多角度及详略分布。其次,扩充课外阅读的范围和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学生的作文必须以平时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学生得以丰富的语言、文化、社会知识为前提。
总之,不论是方法指导还是课外阅读的要求,都离不开学生阅读后的总结和实践,要在实际的写作中有了恰当的运用,得到了认可,学生才会在以后的阅读中更留意于写作有关的知识点,才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趣味。
三、 问,多问“为什么”
作文教学中的“问”就是对文章抑或句子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扩写训练,诊治作文语言枯燥、文采缺乏的病症。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发现,在农村的学生作文中有一个通病:文章的材料、叙述等方面还尚可,而最让人反谓就是语言枯燥、生硬、干瘪。诊治这一病症的药方其实简单——扩写,即就是学生写完后再一次的训练,要求学生对原文进行扩写。扩写,其目的就是使原文的主要内容更加生动、具体,使原文的中心思想更加鲜明、深刻。
指导学生对枯燥的语言进行润色,可以让学生对“精简”得不能再精简的话语多问“怎么样的”、“是什么”、“为什么”。对原文进行扩充:首先,从细节入手。描写对象的动作、肖像、衣着、神态、语言,描写句子中的对象给人的感受;其次,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需要,在不脱离原文实际的情况下,用生动鲜明的语言,对那些粗略的内容、笼统的情节,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力求使文章变得丰富而富有感染力。
四、 切,找准切入点
作文教学中的“切”就是找准切入点。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中说:“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馀于终,则撮辞以举要。”[1]在刘勰看来,创作的首要准则是“设情位体”(根据情理来决定体裁)。阅读学生作文,给人的感觉就是:“审题不准” 、“观点陈旧” 、“缺乏理性升华”等现象。
如何引导学生对题意的把握,准确的切入是提高作文主旨的“领头羊”。材料作文,它是最能体现学生阅读材料以及辨别理解能力的一种检测形式。所以对材料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多角度的分析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作文主旨的多样性,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如针对数字“0”,写《0的断想》,学生的发言说像西瓜,像跑道,像车轮,像水槽……经启发学生不仅从外形特点联系相似的形象,还从象征意义等方面发散,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0是一片空白,可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它是一块处女地,需要我们去开垦、耕种;它是一面镜子,让你认识自己……然后选择自己最熟悉、掌握材料最多的角度去发散思维,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思路广阔,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为了把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这块“鸡肋”变成“鸡翅”,让学生的写作能力腾飞,应“望”、“闻”在先,“问”、“切”辅后,使学生从厌作文到爱作文,在作文中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163.
责任编辑:张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