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多、更细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理性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该扮演什么角色呢?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自然地投入到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教学既没有像理化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演示实验,也没有艺术、体育学科的动人画面,悦耳的旋律,又没有文学作品中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所以历史教师应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自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历史课的导语形式多种多样,如故事导入、图画导入、音乐导入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选择。讲《儒学的兴起》一课时,教师可放《汉武大帝》片头曲,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西汉历史中,再以历史上确有汉武帝这个人为转折,以人引事,很自然地从学生熟知的事物导入对儒学的学习。
2.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教为不教”的目的
古人曾说过:“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既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又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主要教以下一些方法:
(1)利用地图、图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教科书编写得较简单,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对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感知不深,成为难点问题。例如,南北朝的政权更迭频繁,如果把它设计成直观的图例,就使复杂的政权更迭变得形象了。
东魏 北齐
北朝——北魏
西魏 北周
南朝——宋——齐 梁 陈
(2)利用联想记忆年代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同学们普遍反映记忆历史年代较困难,而且记住了很快又忘记。于是笔者鼓励同学们把某个时间联想成自己熟悉的东西记忆,或联想成它的谐音来记忆。如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公元前119年,可联想成“火警电话”。再如,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775年,可联想成“要气气我”。
(3)利用文字的有机排列来理清线索的方法。一般来说,一个历史事件的若干事实,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的内容,发生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的许多关联的历史事件,都可以整理成线索表。如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激化)→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八一三事变(国民党被迫对日作战,红军改编)→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师生互动,探讨研究
美国著名数学家玻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探究学习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个环节,学生自己可弄清基本内容,但对重难点问题可能还不太清楚,这时可让学生“质疑”,教师给予点拨或做透彻的分析,并在传授知识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活动也就是历史课上同学之间的讨论活动,讨论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展开辩论,学会说服别人接受自己。探究学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的要求,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收到了良好效果。
4.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操作新技术的能力
(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如《新航路开辟》教学课件,以世界地图为背景,用配以解说词的同步动画和图片,再现4位航海家所经航路上具有特色的风景。把从《世界美术大图典》、《世界各国知识图典》、《世界历史地图册》等文献中收集到的图片,经过筛选输入计算机;把从教材和教参收集的文字资料编成剧本,朗读后输入计算机,用作图片和动画的解说词。课件达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预期的“辅助教学”目标。
(2)利用信息技术大容量存储信息的优势,拓展史料的来源,提供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课件,特意把课件分为两部分:一是课程设置,二是资料拓展窗口。拓展资料窗口有:电子黑板、引入电影、引入图片和绘图板等单元,引入搜寻到的图文声像资料。学生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资料和教材,解答教师提出的预设性问题;学生也可以引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依据资料,对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课件装载于有内联(下转第201页)(上接第180页)网教室的每台计算机中,每人一机,自行操作演示、学习。
(3)利用网络超链接技术的优势,构造教学内容结构,使之更侧重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过程,重方法,既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和运用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科整合。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在瞬间走出课堂,到博物馆、图书馆或遗址等处获取大量生动、形象信息的优势,解决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资料不足和枯燥乏味的问题,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
(4)利用网络技术传输速度快捷的优势,实现区域性校际合作、局域网和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学习、探究需要,从网上搜寻下载。
新课改的“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资源的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及其价值取向正逐渐被一线教师所接受,教师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也使教师不断有新的追求,期望有新的突破。笔者相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会成长得更快。
1.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自然地投入到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教学既没有像理化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演示实验,也没有艺术、体育学科的动人画面,悦耳的旋律,又没有文学作品中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所以历史教师应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自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历史课的导语形式多种多样,如故事导入、图画导入、音乐导入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选择。讲《儒学的兴起》一课时,教师可放《汉武大帝》片头曲,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西汉历史中,再以历史上确有汉武帝这个人为转折,以人引事,很自然地从学生熟知的事物导入对儒学的学习。
2.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教为不教”的目的
古人曾说过:“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既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又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主要教以下一些方法:
(1)利用地图、图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教科书编写得较简单,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对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感知不深,成为难点问题。例如,南北朝的政权更迭频繁,如果把它设计成直观的图例,就使复杂的政权更迭变得形象了。
东魏 北齐
北朝——北魏
西魏 北周
南朝——宋——齐 梁 陈
(2)利用联想记忆年代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同学们普遍反映记忆历史年代较困难,而且记住了很快又忘记。于是笔者鼓励同学们把某个时间联想成自己熟悉的东西记忆,或联想成它的谐音来记忆。如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公元前119年,可联想成“火警电话”。再如,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775年,可联想成“要气气我”。
(3)利用文字的有机排列来理清线索的方法。一般来说,一个历史事件的若干事实,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的内容,发生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的许多关联的历史事件,都可以整理成线索表。如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激化)→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八一三事变(国民党被迫对日作战,红军改编)→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师生互动,探讨研究
美国著名数学家玻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探究学习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个环节,学生自己可弄清基本内容,但对重难点问题可能还不太清楚,这时可让学生“质疑”,教师给予点拨或做透彻的分析,并在传授知识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活动也就是历史课上同学之间的讨论活动,讨论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展开辩论,学会说服别人接受自己。探究学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的要求,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收到了良好效果。
4.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操作新技术的能力
(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如《新航路开辟》教学课件,以世界地图为背景,用配以解说词的同步动画和图片,再现4位航海家所经航路上具有特色的风景。把从《世界美术大图典》、《世界各国知识图典》、《世界历史地图册》等文献中收集到的图片,经过筛选输入计算机;把从教材和教参收集的文字资料编成剧本,朗读后输入计算机,用作图片和动画的解说词。课件达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预期的“辅助教学”目标。
(2)利用信息技术大容量存储信息的优势,拓展史料的来源,提供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课件,特意把课件分为两部分:一是课程设置,二是资料拓展窗口。拓展资料窗口有:电子黑板、引入电影、引入图片和绘图板等单元,引入搜寻到的图文声像资料。学生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资料和教材,解答教师提出的预设性问题;学生也可以引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依据资料,对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课件装载于有内联(下转第201页)(上接第180页)网教室的每台计算机中,每人一机,自行操作演示、学习。
(3)利用网络超链接技术的优势,构造教学内容结构,使之更侧重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过程,重方法,既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和运用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科整合。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在瞬间走出课堂,到博物馆、图书馆或遗址等处获取大量生动、形象信息的优势,解决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资料不足和枯燥乏味的问题,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
(4)利用网络技术传输速度快捷的优势,实现区域性校际合作、局域网和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学习、探究需要,从网上搜寻下载。
新课改的“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资源的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及其价值取向正逐渐被一线教师所接受,教师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也使教师不断有新的追求,期望有新的突破。笔者相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会成长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