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业内人士曾说,“如果万达成功上市,总市值很可能超过万科”。但这个“如果”,王健林苦等了7年。万达的商业地产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一座万达广场,一个城市中心”的口号响彻全国,然而万达商业地产公司上市却屡屡受挫,迄今仍在“初审阶段”。
而前不久,有关万达的各种坊间传言甚嚣尘上,资金链断裂传言、高层吃散伙饭风波、王健林被调查传闻……过去的两个月里,万达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我还能站在这里讲话,就说明我没事。”4月25日晚,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伟伦楼,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众学子及媒体面前侃侃而谈。
“2006年本来有机会在香港红筹上市,当时找了JP摩根、摩根士丹利等,框架都搭好了,被麦格理一‘忽悠’,说别做IPO了,做REITs多好。”时至今日,王健林提起此事,显然对万达与麦格理的这段剧情不是很满意。这一席话,也再度引发外界对于万达上市的关注。
“误信”麦格里
在此前的3月30日,万达集团发布一则公告:与澳大利亚最大投行麦格理的委托管理合同期满,万达将陆续退出南京、济南、哈尔滨、沈阳、天津、武汉、长沙、南宁、大连等已转让的9个商业地产项目的管理。如今,这九个购物中心将不再使用“万达广场”的品牌,并陆续更名为“悦荟广场”。
大连万达集团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刘明胜表示,这九个万达广场此前多是麦格理的人管理,万达参与过这九个项目管理层的人,会安置到万达其他项目上。另据一位万达内部人士对透露,万达与麦格理早在今年2月份即着手研究撤出管理的事情,当时接管方已经约谈了经理级别的人员。
如今,万达和麦格理协议“分手”,但万达因此也错过了较佳的上市时期。万达和麦格理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05年,此前本有上市计划的王健林决定与麦格理将资产打包,筹备REITs在港上市。为此,王健林甚至还跟着麦格理去澳大利亚学习REITs管理,并考了一个REITs经理人证书。
2005年7月,麦格理银行以5000万美元和3800万美元优先债的代价持有万达9家商业广场28%的股权,这9家商业广场,正是当时万达REITs拟上市的主要资产。双方约定合资成立商业管理公司,将万达9家商业广场打包到境外发行REITs,募集目标在10亿美元以上。
2005年底,万达REITs招股文件在香港获通过。如果此事顺利,那么万达REITs或许已是内地继越秀基金之后,赴港上市的第二只REITs。但2006年7月,国家部委联合下发 “171号文”, 严格限制境外公司收购内地物业。于是,万达REITs中途搁浅。
IPO铩羽而归
REITs在港上市失败之后,万达即在2007年筹划A股IPO,但没想到天不遂人愿,刚做完架构,2008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上市之路再次搁浅。
随后的2009年,万达商业地产正式启动A股上市计划。按照当时的规划,2010年3月-5月间申报上市资料,通过证监会发行审核,2010年6月就能在国内A股挂牌上市。充满戏剧性的是,2010年4月,国家楼市调控重拳出击,A股涉及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再融资申请均需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房地产企业IPO闸门基本被关闭,万达上市计划再次被推迟。
王健林还曾公开称,就在2010年,万达还曾错过了另外一次借壳登陆资本市场的机会,王健林表示:“事实上2010年我是有机会上市的,当时有两个上市公司有意向把净壳卖给我,我没想去要,光想着不缺钱,就自己上市吧”。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表示,目前万达在商业地产上的优势无人能敌,但对于万达来说很现实的就是上市问题,尤其是当前的调控形势对万达上市形成了十分不利的局面。
多轮私募发力
尽管上市屡遭挫折,但万达配合A股上市计划的私募工作却一直在继续。2009年初,万达引入建银国际(天津)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建银国际”)作为基石投资者,同时启动了万达集团的股份制改造。
2009年8月,万达以每股17元的价格完成了第二轮私募。建银国际、华控产业基金等三家投资机构、三家民营企业和投资人张大中最终获配。按照万达集团关于股份制改造和私募的计划,第二轮私募总计出让万达集团约5%—8%的股权。第二次私募的价格更高达每股17元。无论是资金规模还是认购价格,一度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内地私募之最。据此前媒体报道,这一轮私募万达募集了约14亿—24亿元人民币。
两轮私募完成后,万达集团将10%—13%的股权出让给了私募投资者。这样的“股权稀释”,为万达换取了超过40亿元的人民币现金。“万达通过多轮私募,换取了相当可观的现金用于扩大土地储备和开发建设。在此之后,万达集团也未停止私募。”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冯科表示。
在完成私募后一年,万达的发展更加突发猛进。仅2010年上半年万达合同销售面积就达到278.8万平米,合同销售金额334.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0%;现金回款金额271.1亿元,同比增长285%。
据相关媒体报道,在启动私募的2009年前后,王健林甚至在公司年会上表示,万达的核心业务正在飞速发展,“快速都不能代表我们的速度”,而这种急速扩张对于资金的需求,可想而知。
冯科认为,万达的股份制改造是必须进行的,作为上市的前提条件,证监会不可能允许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上市。因此,从2009年开始,万达不断进行私募融资的同时,也不断进行股权稀释。
万达的扩张依旧在继续,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但据刘明胜对记者表示,万达账面资金充足,目前暂无大规模的融资计划。此前王健林接受媒体采访时亦称,万达的账面资金和万科差不多,“账面有几百亿”。

多板块冲刺上市
今年2月1日,证监会公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万达商业地产公司和万达电影院线已经向证监会提交上市申请。其中,万达商业地产公司的申请仍在接受初审,而万达电影院线正在落实反馈意见中。据证监会文件显示,万达商业地产公司拟在上交所上市,万达电影院线拟在深交所上市。
万达的五大业务板块中,商业地产目前仍然是其第一主业。万达集团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商业地产公司2011年收入953亿元,其中项目系统收入902亿元,完成计划的112%,同比增长36.5%;现金回款814亿元,完成计划的109%,同比增长32%。此前多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即表示,从证监会的口径来看,房企上市放行的几率很小,万达商业地产公司上市可能性仍然渺茫。
陈国强表示,如果商业地产这块不能如期上市,通过院线上市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作为万达旗下盈利性较强的板块之一,万达院线的上市可以为其他板块注入更多的资源支撑。一直以来,万达电影院线的申请上市却始终被外界解读为“曲线上市”。
其实,早在2011年年初,北京环保局公布了万达电影院线的上市环保核查公示,宣告万达院线的IPO计划进入冲刺阶段。当年王健林无奈硬着头皮从华纳盘下的万达院线,现在却成了金字招牌,票房收入一骑绝尘。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万达院线很有可能先于地产业务上市。王健林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因楼市调控,地产板块今年上市比较困难,但希望院线板块今年能够实现上市。
万达上市的道路或许并不局限于此。近日,王健林公开表示,计划未来五年,万达的文化产业总收入突破400亿,并筹划将文化、旅游等产业打包上市,进入世界级文化产业集团。
对于万达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上市,王健林寄予厚望。“近几年最满意的就是我在文化、旅游方面两个项目的投资。”他还称,万达现在进入文化旅游是为今后十年储备核心竞争优势。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文化和旅游地产由于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 5年内要上市或许十分艰难。
而前不久,有关万达的各种坊间传言甚嚣尘上,资金链断裂传言、高层吃散伙饭风波、王健林被调查传闻……过去的两个月里,万达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我还能站在这里讲话,就说明我没事。”4月25日晚,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伟伦楼,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众学子及媒体面前侃侃而谈。
“2006年本来有机会在香港红筹上市,当时找了JP摩根、摩根士丹利等,框架都搭好了,被麦格理一‘忽悠’,说别做IPO了,做REITs多好。”时至今日,王健林提起此事,显然对万达与麦格理的这段剧情不是很满意。这一席话,也再度引发外界对于万达上市的关注。
“误信”麦格里
在此前的3月30日,万达集团发布一则公告:与澳大利亚最大投行麦格理的委托管理合同期满,万达将陆续退出南京、济南、哈尔滨、沈阳、天津、武汉、长沙、南宁、大连等已转让的9个商业地产项目的管理。如今,这九个购物中心将不再使用“万达广场”的品牌,并陆续更名为“悦荟广场”。
大连万达集团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刘明胜表示,这九个万达广场此前多是麦格理的人管理,万达参与过这九个项目管理层的人,会安置到万达其他项目上。另据一位万达内部人士对透露,万达与麦格理早在今年2月份即着手研究撤出管理的事情,当时接管方已经约谈了经理级别的人员。
如今,万达和麦格理协议“分手”,但万达因此也错过了较佳的上市时期。万达和麦格理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05年,此前本有上市计划的王健林决定与麦格理将资产打包,筹备REITs在港上市。为此,王健林甚至还跟着麦格理去澳大利亚学习REITs管理,并考了一个REITs经理人证书。
2005年7月,麦格理银行以5000万美元和3800万美元优先债的代价持有万达9家商业广场28%的股权,这9家商业广场,正是当时万达REITs拟上市的主要资产。双方约定合资成立商业管理公司,将万达9家商业广场打包到境外发行REITs,募集目标在10亿美元以上。
2005年底,万达REITs招股文件在香港获通过。如果此事顺利,那么万达REITs或许已是内地继越秀基金之后,赴港上市的第二只REITs。但2006年7月,国家部委联合下发 “171号文”, 严格限制境外公司收购内地物业。于是,万达REITs中途搁浅。
IPO铩羽而归
REITs在港上市失败之后,万达即在2007年筹划A股IPO,但没想到天不遂人愿,刚做完架构,2008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上市之路再次搁浅。
随后的2009年,万达商业地产正式启动A股上市计划。按照当时的规划,2010年3月-5月间申报上市资料,通过证监会发行审核,2010年6月就能在国内A股挂牌上市。充满戏剧性的是,2010年4月,国家楼市调控重拳出击,A股涉及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再融资申请均需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房地产企业IPO闸门基本被关闭,万达上市计划再次被推迟。
王健林还曾公开称,就在2010年,万达还曾错过了另外一次借壳登陆资本市场的机会,王健林表示:“事实上2010年我是有机会上市的,当时有两个上市公司有意向把净壳卖给我,我没想去要,光想着不缺钱,就自己上市吧”。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表示,目前万达在商业地产上的优势无人能敌,但对于万达来说很现实的就是上市问题,尤其是当前的调控形势对万达上市形成了十分不利的局面。
多轮私募发力
尽管上市屡遭挫折,但万达配合A股上市计划的私募工作却一直在继续。2009年初,万达引入建银国际(天津)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建银国际”)作为基石投资者,同时启动了万达集团的股份制改造。
2009年8月,万达以每股17元的价格完成了第二轮私募。建银国际、华控产业基金等三家投资机构、三家民营企业和投资人张大中最终获配。按照万达集团关于股份制改造和私募的计划,第二轮私募总计出让万达集团约5%—8%的股权。第二次私募的价格更高达每股17元。无论是资金规模还是认购价格,一度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内地私募之最。据此前媒体报道,这一轮私募万达募集了约14亿—24亿元人民币。
两轮私募完成后,万达集团将10%—13%的股权出让给了私募投资者。这样的“股权稀释”,为万达换取了超过40亿元的人民币现金。“万达通过多轮私募,换取了相当可观的现金用于扩大土地储备和开发建设。在此之后,万达集团也未停止私募。”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冯科表示。
在完成私募后一年,万达的发展更加突发猛进。仅2010年上半年万达合同销售面积就达到278.8万平米,合同销售金额334.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0%;现金回款金额271.1亿元,同比增长285%。
据相关媒体报道,在启动私募的2009年前后,王健林甚至在公司年会上表示,万达的核心业务正在飞速发展,“快速都不能代表我们的速度”,而这种急速扩张对于资金的需求,可想而知。
冯科认为,万达的股份制改造是必须进行的,作为上市的前提条件,证监会不可能允许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上市。因此,从2009年开始,万达不断进行私募融资的同时,也不断进行股权稀释。
万达的扩张依旧在继续,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但据刘明胜对记者表示,万达账面资金充足,目前暂无大规模的融资计划。此前王健林接受媒体采访时亦称,万达的账面资金和万科差不多,“账面有几百亿”。

多板块冲刺上市
今年2月1日,证监会公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万达商业地产公司和万达电影院线已经向证监会提交上市申请。其中,万达商业地产公司的申请仍在接受初审,而万达电影院线正在落实反馈意见中。据证监会文件显示,万达商业地产公司拟在上交所上市,万达电影院线拟在深交所上市。
万达的五大业务板块中,商业地产目前仍然是其第一主业。万达集团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商业地产公司2011年收入953亿元,其中项目系统收入902亿元,完成计划的112%,同比增长36.5%;现金回款814亿元,完成计划的109%,同比增长32%。此前多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即表示,从证监会的口径来看,房企上市放行的几率很小,万达商业地产公司上市可能性仍然渺茫。
陈国强表示,如果商业地产这块不能如期上市,通过院线上市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作为万达旗下盈利性较强的板块之一,万达院线的上市可以为其他板块注入更多的资源支撑。一直以来,万达电影院线的申请上市却始终被外界解读为“曲线上市”。
其实,早在2011年年初,北京环保局公布了万达电影院线的上市环保核查公示,宣告万达院线的IPO计划进入冲刺阶段。当年王健林无奈硬着头皮从华纳盘下的万达院线,现在却成了金字招牌,票房收入一骑绝尘。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万达院线很有可能先于地产业务上市。王健林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因楼市调控,地产板块今年上市比较困难,但希望院线板块今年能够实现上市。
万达上市的道路或许并不局限于此。近日,王健林公开表示,计划未来五年,万达的文化产业总收入突破400亿,并筹划将文化、旅游等产业打包上市,进入世界级文化产业集团。
对于万达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上市,王健林寄予厚望。“近几年最满意的就是我在文化、旅游方面两个项目的投资。”他还称,万达现在进入文化旅游是为今后十年储备核心竞争优势。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文化和旅游地产由于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 5年内要上市或许十分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