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心理年龄的制约以及“解决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低年级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错误现状,加强对错误的梳理和纠正,避免“就题论题”的片面做法,探寻充分利用错误资源的有效措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预错——实施细腻指导
为了让学生的读题过程能够外显化,方便教师的检查与督促,让学生养成细心读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强调让学生在读题过程中手、脑、眼协同参与,做到“一读、二圈、三思考”。“一读”是要反复读题,达到正确流利为目标;“二圈”是要在读熟的基础上,圈出题中关键的字词;“三思考”是要在前述动口、动手的基础上,思考“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
读题指导必须要常抓不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留出读题的时间和空间,在作业中更要注重对实践情况的检查和指导,帮助学生夯实“解决问题”学习中的基础,为后继学习发挥持久的积极作用。
二、集错——加强归类整理
为了避免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窘境,将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整理,集中起来进行筛选和甄别,是提升纠错效率的好办法。对于低年级儿童而言,那种纯粹的“错题集”显得有些形式化,也加重了他们的学业负担。因此,一方面从教者的角度主动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类,加强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另一方面以简化的形式,帮助学生尝试着进行集错训练,帮助他们完善和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
在进行集错训练时,通常将一个单元按照课时进行划分,让学生在对应的表格内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错误现实情况进行调整,还可以鼓励参与到对错误类型的归类中来,加强学生对于错误的归因能力。同时,此表格也可以作为阶段性复习的重要参照,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学情提高复习效用。
三、喻错——贴近学生生活
采用比喻、类比等方式进行纠错指导,使得教师讲解的视角与学生的视角达成统一,并在促进学生由此及彼的过程中感悟到问题内部的本质。这样便使得学生混乱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梳理。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乘法计算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台3轮播种机一天播种2公顷,照这样计算,5天能播种多少公顷?
生:可以用3×2=6,再用6×5=30,结果能播种30公顷。
师:请你再想想。
生:用3+2=5,再用5×5=25,结果是25公顷。
师:好吧,请告诉老师你的学号是多少?
生:我的学号是6。
师:5号小朋友每天早上吃2个包子,3天一共吃了几个包子呢?
生:6个。2×3=6(个)。
师:你为什么没有用到“5”呢?
生:因为“5”是我的学号啊!哦,我明白了,“3轮播种机”是这个机器的名称,与播种多少没有关系!
在本例中,教师用打比方的方法,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用“学号”这一熟悉的信息来帮助学生理解“3轮播种机”中的“3”仅仅是一个型号信息,在解答“播种多少公顷”时根本没有应用价值,这样的处理方式学生易于接受,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自主纠错。
四、践错——凸显重点强化
当学生出现范围较广的典型错误时,应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强化纠错,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克服错误思维的干扰,形成正确清晰的解题思路和思考策略。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一百以内的加减法(3)”时,学生对于简单加减法应用题中的已知和未知区分容易出现混淆。如题:树上有25只小鸟,飞走了一些后,树上还剩下8只,飞走了多少只小鸟?有一部分学生习惯列式为25-17=8(只)或者8+17=25(只)。为了避免学生固有思维的影响,采用了如下的实践活动方案:(1)摆一摆:用小圆片表示小鸟,依照题意摆一摆,注意与题目表述顺序一致。(2)画一画:用符号○表示小鸟,用湖面来重现题意。(3)演一演:请小朋友们板演小鸟,动态演示原有、飞走和剩下的过程。
通过各种形式的直观表达,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对比所列算式中各部分的数所代表的含义,感受题目中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区别,不但学生印象更加鲜明深刻,而且有助于学生直观与抽象的对应思维发展,收到了很好的纠错效果。
错误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资源。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各种错误时,要努力克服负面情绪,发掘错误背后的深层原因,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采用贴合他们心理年龄特点的应对措施,帮助学生在错误的梳理和纠正过程中得到数学思维的二次飞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
一、预错——实施细腻指导
为了让学生的读题过程能够外显化,方便教师的检查与督促,让学生养成细心读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强调让学生在读题过程中手、脑、眼协同参与,做到“一读、二圈、三思考”。“一读”是要反复读题,达到正确流利为目标;“二圈”是要在读熟的基础上,圈出题中关键的字词;“三思考”是要在前述动口、动手的基础上,思考“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
读题指导必须要常抓不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留出读题的时间和空间,在作业中更要注重对实践情况的检查和指导,帮助学生夯实“解决问题”学习中的基础,为后继学习发挥持久的积极作用。
二、集错——加强归类整理
为了避免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窘境,将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整理,集中起来进行筛选和甄别,是提升纠错效率的好办法。对于低年级儿童而言,那种纯粹的“错题集”显得有些形式化,也加重了他们的学业负担。因此,一方面从教者的角度主动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类,加强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另一方面以简化的形式,帮助学生尝试着进行集错训练,帮助他们完善和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
在进行集错训练时,通常将一个单元按照课时进行划分,让学生在对应的表格内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错误现实情况进行调整,还可以鼓励参与到对错误类型的归类中来,加强学生对于错误的归因能力。同时,此表格也可以作为阶段性复习的重要参照,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学情提高复习效用。
三、喻错——贴近学生生活
采用比喻、类比等方式进行纠错指导,使得教师讲解的视角与学生的视角达成统一,并在促进学生由此及彼的过程中感悟到问题内部的本质。这样便使得学生混乱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梳理。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乘法计算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台3轮播种机一天播种2公顷,照这样计算,5天能播种多少公顷?
生:可以用3×2=6,再用6×5=30,结果能播种30公顷。
师:请你再想想。
生:用3+2=5,再用5×5=25,结果是25公顷。
师:好吧,请告诉老师你的学号是多少?
生:我的学号是6。
师:5号小朋友每天早上吃2个包子,3天一共吃了几个包子呢?
生:6个。2×3=6(个)。
师:你为什么没有用到“5”呢?
生:因为“5”是我的学号啊!哦,我明白了,“3轮播种机”是这个机器的名称,与播种多少没有关系!
在本例中,教师用打比方的方法,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用“学号”这一熟悉的信息来帮助学生理解“3轮播种机”中的“3”仅仅是一个型号信息,在解答“播种多少公顷”时根本没有应用价值,这样的处理方式学生易于接受,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自主纠错。
四、践错——凸显重点强化
当学生出现范围较广的典型错误时,应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强化纠错,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克服错误思维的干扰,形成正确清晰的解题思路和思考策略。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一百以内的加减法(3)”时,学生对于简单加减法应用题中的已知和未知区分容易出现混淆。如题:树上有25只小鸟,飞走了一些后,树上还剩下8只,飞走了多少只小鸟?有一部分学生习惯列式为25-17=8(只)或者8+17=25(只)。为了避免学生固有思维的影响,采用了如下的实践活动方案:(1)摆一摆:用小圆片表示小鸟,依照题意摆一摆,注意与题目表述顺序一致。(2)画一画:用符号○表示小鸟,用湖面来重现题意。(3)演一演:请小朋友们板演小鸟,动态演示原有、飞走和剩下的过程。
通过各种形式的直观表达,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对比所列算式中各部分的数所代表的含义,感受题目中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区别,不但学生印象更加鲜明深刻,而且有助于学生直观与抽象的对应思维发展,收到了很好的纠错效果。
错误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资源。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各种错误时,要努力克服负面情绪,发掘错误背后的深层原因,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采用贴合他们心理年龄特点的应对措施,帮助学生在错误的梳理和纠正过程中得到数学思维的二次飞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