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传统的会计信息提供方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从而对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收益。我国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从而为我国会计发展走向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本文通过对现存收益报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的必要性。
【关键词】全面收益 决策有用
一、全面收益基本理论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12月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首次提出全面收益这一个全新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在报告期内除去业主投资和分派业主款以外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一切权益(净资产)的变动。
全面收益不仅包括已实现的业主权益,还包括未实行的业主权益(净资产),根据FASB提出的全面收益概念,全面收益=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前者是已实现的收益,后者是未实现的收益。
二、我国现存收益报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收益报告的特点是基于我国具体国情设计的,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作为一个不全面的收益报告体系,它存在一些问题:
1.我国当前收益报告重点考虑的是受托责任,对决策有用的考虑较少
由于受托责任观的前提是两权分离,委托方与受托方是直接的委托关系,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两权合一的企业以及非直接的委托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变得很模糊,众多的投资者关注的不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是投资的风险与报酬。因此,以受托责任为导向的收益报告并不能充分满足更多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不能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
2.我国会计人员从业素质不均衡
由于各方原因,我国有些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较低,不能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要求进行业务操作。同时,由于相关监管体系的不够健全,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弄虚作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因而我国收益报告较多采用的核算方法较为单一化,不仅易于执行,而且限制了会计人员的违规行为。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工具的出现,“公允价值”的引入,原有的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的收益报告很难充分满足市场需要。
3.会计收益的呈报侧重实现性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政策和税收政策之间存在很强的依存关系,为了保证确定应税所得的客观性,税法往往强调利益在实现时甚至在收到现金时确认,受此影响,会计利润的确定和报告也就更侧重于实现性和客观性,也就是企业的损益情况。但是,得益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广大信息使用者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运营效率,而不仅仅是效果。
三、推行全面收益的必要性
1.有利于投资者的信息需要
全面收益由净利润和其他全面收益组成。因此,全面收益不仅能反映历史成本计价并确认的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也能反映以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计价并确认的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从而使财务报告提供的内容更加丰富,信息更加全面,所反映的企业的经营成果更加真实。从而真正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为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投资者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投资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2.有利于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发展
资本市场能否有效发展取决于广大上市公司能否真实、完整的披露其财务信息。采取全面收益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利于克服当前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部分项目绕过利润表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的弊端。从而帮助投资者减少因财务报告的信息不够全面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3.有利于与国际会计发展相接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SAC,后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及英、法、澳等国纷纷颁布实施业绩报告准则,要求报告全面收益。1998年1月,ISAC与美、英、加、澳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小集团共同提出财务业绩应在单一的业绩报告中进行报告。尽管各国在实务操作中存在差别,但对全面收益概念的理解趋同。所以,积极推行全面收益报告,有利于我国会计发展与国际接轨。
四、结束语
编制实施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中国收益报告向全面收益卖出的关键一步,尽管在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利得”、“损失”、“公允价值”等有利于进行全面收益核算的概念,但当前的收益报告仍有诸多不足,如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对投资者而言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但在当前的收益报告中无法给出明确的参考,同时,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如条件不够成熟,估值技术的应用还有待规范等。加之推行全面收益报告,需要对会计准则进行相应变动,各项准备工作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也需要时日,因而,推行全面收益仍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冉龙飞,刘易. 从FASB、ASB与IASB相关准则看全面收益理论在中国的应用[J].经济研究,2009(30)
[2] 张宝娟. 面收益理論在中外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与发展[J]观点,2010(14).
[3] 施先旺,刘美华. 全面收益理论在我国会计准则中运用与思考[J]财政监督,2008.5.
[4] 杜利萍. 全面收益理论对会计改革的启示[J]工作研究,2011.07.
作者简介:李方宇(1990-),女,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会计学。
【关键词】全面收益 决策有用
一、全面收益基本理论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12月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首次提出全面收益这一个全新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在报告期内除去业主投资和分派业主款以外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一切权益(净资产)的变动。
全面收益不仅包括已实现的业主权益,还包括未实行的业主权益(净资产),根据FASB提出的全面收益概念,全面收益=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前者是已实现的收益,后者是未实现的收益。
二、我国现存收益报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收益报告的特点是基于我国具体国情设计的,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作为一个不全面的收益报告体系,它存在一些问题:
1.我国当前收益报告重点考虑的是受托责任,对决策有用的考虑较少
由于受托责任观的前提是两权分离,委托方与受托方是直接的委托关系,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两权合一的企业以及非直接的委托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变得很模糊,众多的投资者关注的不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是投资的风险与报酬。因此,以受托责任为导向的收益报告并不能充分满足更多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不能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
2.我国会计人员从业素质不均衡
由于各方原因,我国有些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较低,不能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要求进行业务操作。同时,由于相关监管体系的不够健全,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弄虚作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因而我国收益报告较多采用的核算方法较为单一化,不仅易于执行,而且限制了会计人员的违规行为。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工具的出现,“公允价值”的引入,原有的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的收益报告很难充分满足市场需要。
3.会计收益的呈报侧重实现性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政策和税收政策之间存在很强的依存关系,为了保证确定应税所得的客观性,税法往往强调利益在实现时甚至在收到现金时确认,受此影响,会计利润的确定和报告也就更侧重于实现性和客观性,也就是企业的损益情况。但是,得益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广大信息使用者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运营效率,而不仅仅是效果。
三、推行全面收益的必要性
1.有利于投资者的信息需要
全面收益由净利润和其他全面收益组成。因此,全面收益不仅能反映历史成本计价并确认的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也能反映以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计价并确认的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从而使财务报告提供的内容更加丰富,信息更加全面,所反映的企业的经营成果更加真实。从而真正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为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投资者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投资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2.有利于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发展
资本市场能否有效发展取决于广大上市公司能否真实、完整的披露其财务信息。采取全面收益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利于克服当前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部分项目绕过利润表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的弊端。从而帮助投资者减少因财务报告的信息不够全面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3.有利于与国际会计发展相接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SAC,后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及英、法、澳等国纷纷颁布实施业绩报告准则,要求报告全面收益。1998年1月,ISAC与美、英、加、澳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小集团共同提出财务业绩应在单一的业绩报告中进行报告。尽管各国在实务操作中存在差别,但对全面收益概念的理解趋同。所以,积极推行全面收益报告,有利于我国会计发展与国际接轨。
四、结束语
编制实施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中国收益报告向全面收益卖出的关键一步,尽管在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利得”、“损失”、“公允价值”等有利于进行全面收益核算的概念,但当前的收益报告仍有诸多不足,如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对投资者而言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但在当前的收益报告中无法给出明确的参考,同时,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如条件不够成熟,估值技术的应用还有待规范等。加之推行全面收益报告,需要对会计准则进行相应变动,各项准备工作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也需要时日,因而,推行全面收益仍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冉龙飞,刘易. 从FASB、ASB与IASB相关准则看全面收益理论在中国的应用[J].经济研究,2009(30)
[2] 张宝娟. 面收益理論在中外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与发展[J]观点,2010(14).
[3] 施先旺,刘美华. 全面收益理论在我国会计准则中运用与思考[J]财政监督,2008.5.
[4] 杜利萍. 全面收益理论对会计改革的启示[J]工作研究,2011.07.
作者简介:李方宇(1990-),女,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