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4岁的陈佳洱,曾是北京大学最有地位的人物之一,任副校长12年,校长3年;他也曾是北大脑子最好使的人物之一,中国加速器物理的领军人物,手握诸多“第一台”“第一个”。
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在这所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里,陈佳洱度过了63年,他说:“我亲眼见证了北大的‘半辈子’。”
“我用铅笔捅出了一个北大校长”
陈佳洱出生在战乱中的上海,父亲是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陈佳洱儿时想和父亲一样做个作家,但父亲对他说了4个字:科技救国。
陈佳洱中学读的是上海位育中学。校长李楚材是陶行知的学生,十分重视科学教育。在中学,陈佳洱就翻译《大众科学》等外国刊物的文章,编了本杂志名叫《创造》。杂志上的文章还被《大公报》转载。
陈佳洱的后桌田长霖是个调皮鬼,天天拿铅笔捅他后背,但陈佳洱依然对他佩服不已,“数学总考第一,特别聪明”。后来,调皮鬼成了热物理研究泰斗,还成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首位华裔校长。上世纪90年代,这两位前后桌分别主管两所世界名校,田长霖逗趣说:“我用铅笔捅出了一个北大校长。”
考大学时,陈佳洱想去北大,“因为北大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但父亲一些党员朋友给他建议,应该去老解放区的大学,为共和国的工业做贡献。陈佳洱听后充满激情,填下了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陈佳洱又随整个物理系调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在东北人民大学,陈佳洱的论文导师是朱光亚,系主任是余瑞璜,都是全国物理学大师。读研时,陈佳洱准备去北大,可余瑞璜舍不得,好说歹说把他留在了东北。
1955年,中央决定建立核工业,发展核武器和原子能,教育部就把朱光亚调到了北京大学。没过多久,陈佳洱也被要求调往北大。余瑞璜气得不行,撂挑子说:“把陈佳洱调走,我就辞职。”僵持了几个月后,中组部直接发来调函,余瑞璜只能放人。1955年6月,陈佳洱正式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研究所。
“546信箱”
当时,北京大学物理研究所是个保密机构,是中央为了培养核科技人才设立的,所里的人只能跟北大校领导单线联系。研究所建立之初一共六人,除了21岁的陈佳洱,其他全是大名鼎鼎的人:胡济民、虞福春、朱光亚、韩增敏、卢鹤绂。6个人的草台班子,连办公室也没有,“两弹一星”负责人之一的钱三强便把自己在中科院的办公室让出来。北大外面的实验大楼建好后,由于邮址是546,他们就自称“546信箱”。接著,陈佳洱又受命到北大、复旦、武大等校招生,选调了一批人才,“546”才渐渐热闹起来。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1984年,陈佳洱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1996年,陈佳洱当选北大校长,在全校数百名教职员工的推荐名单上,他排名第一。
当年北大有个他的轶闻。一次学校内某实验室停了电,他知道后很着急,嫌别人去办太慢,就自己跑去配电室找工友。工友问他是谁,他自报家门,对方想了半天,说:“陈佳洱?不认识。”
学生都说“陈校长”太低调,事实上他的活都在背后。上任伊始,他就天天骑着个自行车在学校里跑,去各个院系调查研究。学生偶尔看见一个60多岁的老头撅着屁股在路上给自行车打气,谁都想不到这是他们的校长。
当时,陈佳洱定下了两条规定:第一,水平高的教授一定要到一线讲课,要把学生的基础打好;第二,文科学生要学理科的至少4个学分,理科学生也必须学文科的4个学分。他同样要求自己,必须定期抽空去讲课、实验。“你要做校长,就得跟教师有共同语言,要知道学生在想什么。”
1999年,65岁的陈佳洱卸任北大校长,但依然坚持在北大授课教书,直到今天已整整19年。
谈到何为世界一流大学?陈佳洱这样说:“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有核心价值的大学,就是对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无比自信的大学,这才是大学的灵魂。”
(摘自《环球人物》 余弛疆/文)
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在这所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里,陈佳洱度过了63年,他说:“我亲眼见证了北大的‘半辈子’。”
“我用铅笔捅出了一个北大校长”
陈佳洱出生在战乱中的上海,父亲是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陈佳洱儿时想和父亲一样做个作家,但父亲对他说了4个字:科技救国。
陈佳洱中学读的是上海位育中学。校长李楚材是陶行知的学生,十分重视科学教育。在中学,陈佳洱就翻译《大众科学》等外国刊物的文章,编了本杂志名叫《创造》。杂志上的文章还被《大公报》转载。
陈佳洱的后桌田长霖是个调皮鬼,天天拿铅笔捅他后背,但陈佳洱依然对他佩服不已,“数学总考第一,特别聪明”。后来,调皮鬼成了热物理研究泰斗,还成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首位华裔校长。上世纪90年代,这两位前后桌分别主管两所世界名校,田长霖逗趣说:“我用铅笔捅出了一个北大校长。”
考大学时,陈佳洱想去北大,“因为北大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但父亲一些党员朋友给他建议,应该去老解放区的大学,为共和国的工业做贡献。陈佳洱听后充满激情,填下了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陈佳洱又随整个物理系调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在东北人民大学,陈佳洱的论文导师是朱光亚,系主任是余瑞璜,都是全国物理学大师。读研时,陈佳洱准备去北大,可余瑞璜舍不得,好说歹说把他留在了东北。
1955年,中央决定建立核工业,发展核武器和原子能,教育部就把朱光亚调到了北京大学。没过多久,陈佳洱也被要求调往北大。余瑞璜气得不行,撂挑子说:“把陈佳洱调走,我就辞职。”僵持了几个月后,中组部直接发来调函,余瑞璜只能放人。1955年6月,陈佳洱正式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研究所。
“546信箱”
当时,北京大学物理研究所是个保密机构,是中央为了培养核科技人才设立的,所里的人只能跟北大校领导单线联系。研究所建立之初一共六人,除了21岁的陈佳洱,其他全是大名鼎鼎的人:胡济民、虞福春、朱光亚、韩增敏、卢鹤绂。6个人的草台班子,连办公室也没有,“两弹一星”负责人之一的钱三强便把自己在中科院的办公室让出来。北大外面的实验大楼建好后,由于邮址是546,他们就自称“546信箱”。接著,陈佳洱又受命到北大、复旦、武大等校招生,选调了一批人才,“546”才渐渐热闹起来。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1984年,陈佳洱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1996年,陈佳洱当选北大校长,在全校数百名教职员工的推荐名单上,他排名第一。
当年北大有个他的轶闻。一次学校内某实验室停了电,他知道后很着急,嫌别人去办太慢,就自己跑去配电室找工友。工友问他是谁,他自报家门,对方想了半天,说:“陈佳洱?不认识。”
学生都说“陈校长”太低调,事实上他的活都在背后。上任伊始,他就天天骑着个自行车在学校里跑,去各个院系调查研究。学生偶尔看见一个60多岁的老头撅着屁股在路上给自行车打气,谁都想不到这是他们的校长。
当时,陈佳洱定下了两条规定:第一,水平高的教授一定要到一线讲课,要把学生的基础打好;第二,文科学生要学理科的至少4个学分,理科学生也必须学文科的4个学分。他同样要求自己,必须定期抽空去讲课、实验。“你要做校长,就得跟教师有共同语言,要知道学生在想什么。”
1999年,65岁的陈佳洱卸任北大校长,但依然坚持在北大授课教书,直到今天已整整19年。
谈到何为世界一流大学?陈佳洱这样说:“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有核心价值的大学,就是对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无比自信的大学,这才是大学的灵魂。”
(摘自《环球人物》 余弛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