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记忆与罪责——评席拉赫小说《科里尼案件》

来源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iliangze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里尼案件》是德国作家费迪南德·冯·席拉赫2011年发表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一起恶性杀人事件,事件的起因涉及二战历史和二战后对战犯的惩罚问题.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创伤与记忆重塑过去,拎出罪责.席拉赫揭露纳粹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聚焦战后德国司法界的一桩丑闻所引发的后果.对于席拉赫而言,从法律的视角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创伤、记忆和罪责,是回望过去、直视现在、面对未来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萨尔曼·拉什迪的新作《吉诃德》揭示了在一个异化的世界里,众生如何以爱联结彼此,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文学如何成为唤醒爱的有效方式.本文从该小说中爱的追寻入手,从异化危机、爱的追寻以及文学之用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试图说明拉什迪对面临生存危机的现代人命运的深切关怀.
哥伦比亚作家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的小说《坠物之声》通过展示历史断裂处他异性的存在,对该国的毒品恐怖主义场景和城市暴力史进行了重构.与此同时,作品在深入宏大历史裂隙的发现之旅中,揭示出当代哥伦比亚人在暴力与恐惧之下深陷集体无意识与结构性失忆的困境,并探索个体在与历史的对话中领悟自身命运与国家历史的连结,进而重建身份认同的可能.小说带有新历史主义的色彩,反映了巴斯克斯将文学视为构建历史的能动力量的创作理念,其对历史的讲述包含了未来的维度,寄托了作者对哥伦比亚和平前景的深切期望.
“讲好中国故事”是立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和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这一话题逐渐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基于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软件和文献分析,对2013年以来被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分析,从整体性视角认识“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成绩与不足.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从本质核心、价值意蕴、内容主题、方法策略四个议题展开,通常采用意义-解读、经验-启示、问题-对策研究等三类叙事框架,多采用叙
库里骗局是新世纪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一起重要文学事件.诺玛·库里凭借其出色的言说策略、对“后9·11”时代西方社会政治形势和读者心理的准确把握,在《禁忌之爱》中成功建构了文化创伤,获得了广泛好评.但是,由于她违反了言语行为可接受性的三大认可条件,其建构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坍塌.库里骗局就像一只寄生虫,大大削弱了它的宿主——见证文学的影响力,同时严重挤压了澳大利亚文学公共领域,使之日益萎缩:公众由文化批判者转为文化消费者,文学活动的自主性也大大削弱.
德国作家施益坚的小说《蛮夷的上帝》以19世纪的中国为历史背景,通过多线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位德国年轻传教士意外加入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东方历险故事,同时借助史料着重刻画了晚清历史舞台上的真实人物——重臣曾国藩与英军统帅额尔金.小说展现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东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与清末社会变革,同时折射现实,引发正处于历史大变局中的人们去思考面对文明冲突时应何去何从.
罗伯特·哈斯的体验形式,旨在纠正语言怀疑论以超验冲动为特征的表象形式和新批评主义以理念统一为标志的层级形式.体验形式论强调形式源自感知体验,且应呈现一个有张力和深度的感知过程,形成一个感知与被感知的整体性动态关系及一种以多元力量平衡为标志的秩序完成感.体验形式具有唯物性、复杂性和增进性.作为抒情实践的展现,体验形式既因及物性和参与性将诗的向内抒情与社会情境有机融合,又以专注性和重复性使诗的当下完成融入历史的进程.
河南是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升,“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基本形成,河南成为部省共建、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7个省份之一,9所高职院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郑州市成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
期刊
在《超人类叙事学》中,赫尔曼深入探讨了叙事文本中人类如何重新认识自己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动物如何建构主体身份等问题,力图建构生物叙事学研究范式.这种研究具有鲜明的跨学科、跨媒介特色,内蕴人类与动物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思想.该书继承了赫尔曼的后经典叙事学思想,贯彻了其认知叙事学思想中最核心的“世界建构”理念,不同以往的关注点体现了他在叙事学研究上的不断创新.
战后日本社会兴起的“不良”文化在近二十年来的衰弱之势不言而喻,而“不良”风格的人物角色、形象要素以及“不良”主题逐渐渗透到日本文学及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中.以作者个人经历为基础创作的自传性“不良”文学作品和其他“不良”主题的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内心情感的自我暴露和自白,因此明显地带有私小说性质.作为一种亚文化的“不良”文学在与主流文学相抗衡时,因始终带有“下位”标签而其文学性几乎从未得到正视,但是固化的“不良”视觉要素使“不良”文学逆“不良”文化式微趋势而得以存续.当今网络文化盛行和图像时代趋势下,“不良”文学
是“作为技术的传播”,还是“作为文化的传播”rnQ①:邵老师好!最近一直在认真研读您的传播学专著,由衷感到,您是当代传播学领域的一位“宝藏学者”.这不仅是指您学术研究范围之广、成果之多,更是指您融通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大手笔、大视野与大格局.可否和大家分享一下,您在把握和平衡学术研究的“专”与“博”方面的体会和建议?rn邵培仁:我的确涉猎了多个领域,但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循序渐进的结果.就阅读与写作来说,我大概跟大部分研究者差不多,从读第一本“精彩的书”开始,被书中的精彩论述所折服.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逐渐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