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漆器造型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影响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ea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漆是一种割破漆树皮就能得到的汁液,对于生活在大森林里的原始人来说,这并不难发现。人类对漆的使用或许就是一个偶然的发现。从此漆和所有的物质材料一样,通过加工改造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漆器是漆艺的主体。漆器作为造物的目的,是以实用价值而存在。漆膜光泽明亮,粘性好,与其他物质材料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美,这便是漆器的审美价值。
  传统漆器作为古代器物的佼佼者,使我们不难想到那个使它辉煌的年代——战国时期。战国漆器大多都是楚墓出土的,楚国当时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手工业发达,为漆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制造已经逐渐完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青铜器本身不易携带,笨重的特点,人们已经开始逐渐减轻对青铜器的依赖。反之,漆器制造简单,便于携带,颜色丰富装饰性强,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受喜爱。楚地盛产漆树,大量的漆液为漆工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随着当时经济的发展,楚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楚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地在西周以前都是荆棘丛生、荒芜的处女地。这种艰苦的环境使得楚人更多地保留了对鬼神的敬畏,在宗教、民俗、艺术中保留了巫术文化的特点。在思想意识中信奉神人可以相通,认为通过祭祀可以减少灾难带来福报。这种对神巫的崇拜,构成了稳定的民族心理,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然而楚文化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包容兼蓄,吸收邻国的文化,逐渐形成多文化的特征。在漆器的创作上,更加大胆,体现了多元的民族特点。漆器的纹样由原来的单一的形式转换成了多种图案相结合,在中心点缀龙纹、凤纹等图案。图案的演变充分体现了以凤为崇拜对象的楚文化与中原的龙图腾相呼应。在楚人的民族信仰里认为凤能引领人的灵魂升天,获得安详。在楚漆器里凤和花纹的图案不胜枚举。色彩搭配更加大胆,采用艳丽的颜色,与楚人的信仰,鬼怪传说相结合,创造出独具奇艺色彩和民族特色的漆器图案。造型配以圆雕、透雕和浮雕等工艺创造出形式迥异的器形。兼容并蓄的楚文化造就了漆器多元化的艺术创作。
  战国到秦汉的500年间,漆器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食器、酒器、妆奁器、家具、武器、丧葬用品等。漆器的造型设计是从生活实际出发,以融会贯通的方式构成具有实用功能和符合时代特征的器物。
  彩绘木雕鸭形漆豆,此为木胎、短柄、喇叭座,盖与盘合成一只盘颈蜷伏的鸭子,大部分的羽毛是用金黄、朱红等颜色在黑漆上描绘出来的,鸭尾两头还画了两只对称的金风。绘画与雕刻得到完美结合。鸭形兽的设计首先是从实用功能出发,造型简洁饱满。此器物咋看不知为何物,它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物的模仿,而是将当时民族心理运用其中,进行大胆的加工变形,形成一个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造型。
  彩绘木雕盘蛇漆卮也很有特色,它是古代用来盛酒的杯子。其形状接近圆筒杯状,卮身群蛇藏绕,富有规律,灵活运用旋、斫、挖、雕等多种技法。器物表面涂满黑漆,容器内涂满朱漆,蛇身、蛇头、鳞片是用黄色和红色描绘。给人一种诡异,富有变化的感觉。
  以上两件漆器,均以实用功能而表现共同的特征,在漫长的生活中,智慧的劳动人民将独特的想象力运用其中,创造出具有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一体的器物。他们在加强美的同时无不把民族感情以及实用功能融汇一起。
  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符号,设计者可以借鉴传统漆器在造型上的独特性,形成具有典型范例和民族符号的作品。将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传承,影响现代人的审美。传统的器物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审美性的特点,设计者可以通过对传统漆器作品与现代产品设计的对比,借鉴古人睿智的造物理念,结合现代生活的需要,将现代产品设计赋予传统漆器的影响,提升文化的气质,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
  《考工记》中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是一个深刻的造物原则和审美标准。所谓的天有时,地有时,是指来自大自然中客观因素的制约,漆艺家必须要尊崇自然的规律。而材料美,工有巧,就必须要发挥漆艺家的智慧。这两方面决定漆器的造物过程和品质。中国古人尊崇“天人合一”文化精神,这便对造物理念产生影响,顺应天时,地气,成为漆艺家遵循的造物原则。而材有美,工有巧就要求漆艺家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改造自然,对漆进行因材施艺,去发现潜在的自然可能,为人类谋福祉。
  现代产品设计,是人类为了适应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而出现的。追溯本源,都可以在传统中找到设计理念的原型。同一目的,人们不能够因为外界存在的差异,实现的方式不同,就否定传统的文明。在当时,造物者创造出的器物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要,必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任何所谓的“现代设计”都将不同程度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器皿无疑都是从古代演变而来的。传统漆器在特定的年代有着同一时代的文化背景,造物者将精神文化贯穿入漆器,顺应自然规律,运用智慧创造出具有实用价值和民族特色的审美价值的漆器,不妨作为现代产品设计灵感的来源。
  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现代产品设计同时也带给人们生活日新月异的改变,先进的功能,造型的多样化,体贴入微的家居产品等。使人们目不暇接。然而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了不良的恶果,如大气污染、水质降低,垃圾成堆……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怀念朴素自然的传统生活。或许我们可以对古老的漆器进行研究,去寻找造物的真谛,学习如何将人与器物,自然和谐相处。
  如何将传统的漆器造型中的精华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有待于现代设计师用心思考的问题。意大利的设计,在战后是得到世界公认的,其设计不仅强调个人的表现,而且具有传统的民族特征,是现代设计中的典型案例。意大利的这些贡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设计中不是遵循某种符号,或者设计的细节,而是抓住了本民族的特征。
  对我国而言,开发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品,首先是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因此我们应该像传统的器物学习。传统漆器造型轻巧玲珑,蕴蓄隽永,给人以静穆,单纯的心理感受。符合现代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里内心追求单纯、简洁的理性形态。传统的漆器造型蕴涵了中国现代产品设计中所缺乏的文化精神。人类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来就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哲学。如战国出土的漆器大多数都是木制漆器和竹制漆器,都将漆器作为高档的包装。漆液具有耐酸、耐碱、耐热、防腐等特性,又不至于掉色的优点,且关泽度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是其他物质材料所不能的。可以将其用在特殊的现代产品包装中。对自然材料的特性的掌握,体现设计的独具匠心,这也是对传统漆器材料的继承和创新。丰富的造物实践使漆器家认识到工巧产生的美,并且有意识的追求,用微妙的雕镂描绘工巧性。漆器讲究和谐美,外观与内在精神的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情感的统一,这是对中华民族心理的诠释。
  漆器的美,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本文分为两个部分分析研究传统漆器如何为现代产品设计所用。首先是对传统漆器造物思想以及传统漆器造物原则的分析,以楚文化为切入点说明漆器在图案造型上充分显示了民族心理,造物原则上以实用目的为先,造型手法追求审美价值。随后阐述漆器造型带给现代产品设计的启示以及如何更好地融汇优秀的传统设计。
  参考文献:
  [1]乔十光《漆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5.20~36.
  [2]沈福文《中国漆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79~104.
  [3]尹定绑《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73~77.
  [4]李小康《中国传统漆器》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陈振裕《中国漆器全集》福建美术出版社1997.
  [王丽君,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部]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我国政府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形成新的管理模式。引入现代企业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
我国耕地绝对数量少,人均耕地数量更少。保证耕地面积具有战略意义,因此,我国实施非常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是城市用地与耕地在分布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因而城市用地与耕地保
汽车,载着45名农家少年,风驰电掣地飞驰在林荫路上.rn车窗外瓦蓝瓦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白云下面是刚刚伸展开来的翠绿翠绿的树叶,每片叶子都放着油亮油亮的光,叶片间不时有
一、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教学现状  很多本科院校由于未能认真研究什么是设计专业的基础,以及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如何衔接等问题,使得设计基础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万金油式的教育,与后两年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脱节。后来许多院校虽然在基础课程上采取了按专业特点分学科群设课、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安排等改进措施,但是未能根本改变课程体系割裂的局面。比如从纯粹的三维形态构成基础到实际的产品设计,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
学位
期末,学校照例要开家长会,这是重复了许多次的活动,我一向轻车熟路.rn原本悠然自信的我,走上讲台的一刹那,立即敏锐地感到了异样的目光,满屋子的家长都抿着嘴,怪怪地瞄着我,
秩序对于公共生活的意义随着公共生活范围的扩展日益增加。公共秩序体现为社会政治共同体内部公共生活中体现公共性的秩序形态。公共生活是私人生活的交叉和重叠的部分,包括政
长三角是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国际大都市上海和浙江省江苏省两个经济大省,创造了全国17%的GDP。长三角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区域内城市因为地理上的区位相似
广西右江矿务局简称为“右矿”,位于右江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市的右江河谷中部,右矿的前身是新州煤矿,1959年建矿,1979年建局, Guangxi Youjiang Mining Bureau referred to as
2016年4月签署的“巴黎协定”的目标是到21世纪下半叶全球人为碳排放与生态系统碳汇持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精确计量全球不同地区的碳通量,而全球碳同化系统是有效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