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上好中学计算机课,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作了阐述。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课 玩游戏 因材施教
为提高现代中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发展和提高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水平,目前,所有中学都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并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如何上好中学计算机课成了学校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及自己在实践中的探索,现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从玩游戏入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技能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许多同学初次接触计算机时充满了好奇心,但一开始使用计算机,便感觉遇到了困难:鼠标不听指挥,键盘无法操作。而单纯练习鼠标和键盘操作是枯燥而又单调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枯燥单调的训练变为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鼠标的练习可通过有趣的“玩纸牌”或“扫雷”进行学习;键盘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认识键盘,并通过讲解键位及指法要求,然后让学生通过游戏软件进行指法训练。在开始阶段,不求速度,只求准确。教师在课堂上应重点巡视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打字姿势和基准键位,注意纠正不规范的操作。以后每次课前利用3—5分钟时间进行键盘练习,并选择适当时间进行打字比赛。从而使这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用”的技能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教学用语通俗易懂,使学生容易理解。
计算机中有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在上课的时候,将深奥的知识点讲得通俗易懂,这就要求我们多钻研教学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多应用能被学生理解的事物。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组成结构时,我通常将计算机的硬件比喻成人的五官,人是通过眼睛、鼻子等器官获得外界信息的,我就把它比作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人类获得信息后由大脑处理,大脑就相当于微处理器;经过处理后再由嘴巴等说出来,那嘴巴就相当于输出设备。这样一讲,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能长久记忆。
三、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操作时间。
初次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总是充满了好奇感,总是动这摸那,可是大部分教师为了好管理课堂,总是让学生跟着教师走,不让学生随便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胆小的学生怕把计算机弄坏,就什么也不敢动了,慢慢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下降了。而我在上计算机课的时候,总是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加以指引,这样做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
一般计算机教材安排的内容顺序,从总体上体现了由基础到应用、由易到难的思路。但计算机教材的内容并不像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一样,其知识点的衔接相当紧密,没有前面的基础,就无法学习后面的内容,而计算机教材的内容一般呈模块化分布,很多内容尤其是介绍具体应用软件的内容,其位置顺序可调整的灵活性就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视情况而定,以使内容的安排顺序更有利。如在教学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后,一开始上机,总有一部分学生喜欢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改变windows的外观显示等,不但影响了上课的进程,还给机房管理添了很多麻烦,此时不妨把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提到前面来,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实践,懂得每项设置的含义,这样,不但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五、因材施教,分层管理,建立互助小组。
现代教育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加之地域、教育资源等的差异,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悬殊很大。因此,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并且将各层次学生按一定规律排列,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接受能力好的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让基础稍差的同学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教的同时可以建立互助小组,实行好帮差,这样可以让部分同学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内容尽管很容易,但要上好它却很难。作为计算机教师,我们应该运用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枯燥的课堂变的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怎样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课 玩游戏 因材施教
为提高现代中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发展和提高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水平,目前,所有中学都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并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如何上好中学计算机课成了学校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及自己在实践中的探索,现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从玩游戏入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技能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许多同学初次接触计算机时充满了好奇心,但一开始使用计算机,便感觉遇到了困难:鼠标不听指挥,键盘无法操作。而单纯练习鼠标和键盘操作是枯燥而又单调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枯燥单调的训练变为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鼠标的练习可通过有趣的“玩纸牌”或“扫雷”进行学习;键盘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认识键盘,并通过讲解键位及指法要求,然后让学生通过游戏软件进行指法训练。在开始阶段,不求速度,只求准确。教师在课堂上应重点巡视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打字姿势和基准键位,注意纠正不规范的操作。以后每次课前利用3—5分钟时间进行键盘练习,并选择适当时间进行打字比赛。从而使这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用”的技能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教学用语通俗易懂,使学生容易理解。
计算机中有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在上课的时候,将深奥的知识点讲得通俗易懂,这就要求我们多钻研教学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多应用能被学生理解的事物。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组成结构时,我通常将计算机的硬件比喻成人的五官,人是通过眼睛、鼻子等器官获得外界信息的,我就把它比作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人类获得信息后由大脑处理,大脑就相当于微处理器;经过处理后再由嘴巴等说出来,那嘴巴就相当于输出设备。这样一讲,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能长久记忆。
三、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操作时间。
初次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总是充满了好奇感,总是动这摸那,可是大部分教师为了好管理课堂,总是让学生跟着教师走,不让学生随便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胆小的学生怕把计算机弄坏,就什么也不敢动了,慢慢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下降了。而我在上计算机课的时候,总是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加以指引,这样做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
一般计算机教材安排的内容顺序,从总体上体现了由基础到应用、由易到难的思路。但计算机教材的内容并不像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一样,其知识点的衔接相当紧密,没有前面的基础,就无法学习后面的内容,而计算机教材的内容一般呈模块化分布,很多内容尤其是介绍具体应用软件的内容,其位置顺序可调整的灵活性就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视情况而定,以使内容的安排顺序更有利。如在教学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后,一开始上机,总有一部分学生喜欢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改变windows的外观显示等,不但影响了上课的进程,还给机房管理添了很多麻烦,此时不妨把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提到前面来,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实践,懂得每项设置的含义,这样,不但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五、因材施教,分层管理,建立互助小组。
现代教育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加之地域、教育资源等的差异,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悬殊很大。因此,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并且将各层次学生按一定规律排列,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接受能力好的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让基础稍差的同学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教的同时可以建立互助小组,实行好帮差,这样可以让部分同学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内容尽管很容易,但要上好它却很难。作为计算机教师,我们应该运用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枯燥的课堂变的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怎样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