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探索蔬菜新型精准施药方式,采用叶面喷雾、茎部用药和灌根处理3种施药方式测定噻虫嗪对盆栽甘蓝上桃蚜的防效及种群实时增长速率。结果表明,当噻虫嗪的施用剂量相同(推荐剂量)时,茎部用药法的速效性不如叶面喷雾法,但持效期明显优于叶面喷雾法和灌根法,高浓度(100.00、50.00、75.00 mg/mL)茎部用药在药后21 d后对桃蚜的防效仍高达95%以上;同时,茎部用药对盆栽甘蓝上桃蚜种群的实时增长速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优于叶面喷雾和灌根处理。说明噻虫嗪可通过茎部用药实现对桃蚜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可持续防控。
关键词:噻虫嗪;桃蚜;茎部用药;防治效果;叶面喷雾;灌根
中图分类号: S436.3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5-0114-04
种子处理、土壤处理(撒施、灌根等)和叶面处理(喷雾、喷粉和烟雾等)等是农药应用的传统方式,其中尤以叶面噴雾、种子包衣和灌根处理的应用最为普遍。叶面喷雾法具有简单、轻便、经济等诸多优势,但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施药过程受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施用后药剂漂流和流失严重,仅少部分(25%~50%)能到达防治靶标,且发挥药效的药剂比例更低,大量消耗水资源,环境和农产品中的残留超标严重以及药剂的直接接触对天敌具有毁灭性的杀伤力[1]。种子包衣仅对苗期作物有效,作物移栽后基本失去药效[2]。灌根法对土壤质地(保水性)有一定的要求,且易造成药剂流失、土壤残留超标以及土壤板结等问题[3]。此外,生产上过度依赖杀虫剂,施药方式的不合理以及超标施用杀虫剂导致诸如靶标害虫抗药性上升,对非靶标昆虫造成伤害,农产品、土壤和地下水中残留超标等负面影响。因此,探索精准施药方式,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是目前病虫害防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茎部施药技术是指将内吸性农药以注射、涂抹等特定的方法施于植株茎部,利用农药的内吸性渗透至植株体内,随体液传导扩散至其他部位或产生更毒的代谢物,使为害该部位的害虫中毒死亡[1]。部分用于林木[5]、木本农作物(如棉花、高粱、玉米等)的病虫害防治,并明确了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啶虫酰胺等内吸性药剂经茎部用药处理后对蚜虫和小菜蛾等具有较好的防效,且持效期较长。
噻虫嗪(thiamethoxam,简称TMX)是第2代新烟碱杀虫剂的代表性化合物,商品名为阿克泰、快胜等,具有高效内吸性、低毒、广谱、有效期长、安全性高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对蚜虫、飞虱、粉風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其抗药性种群具有优异的防效,且对部分鞘翅目害虫高效,与其他传统农药不产生交互抗性。噻虫嗪兼具胃毒、触杀、内吸等多种作用方式,因此,可根据作物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特点及害虫的发生规律选择不同的施药方式。本研究通过比较噻虫嗪经叶面喷雾、茎部用药和灌根等3种施药方式处理后对桃蚜的防效及种群实时增长速率,以明确噻虫嗪经不同施药方式施用后对靶标害虫的持效期,为开发该药剂的新型施用方式及配套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作物和虫源
试验在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114°47′E,30°71′N)进行。将甘蓝(Brassica oleracea)京丰一号播于盛有营养土的育苗穴盘(长×宽=56 cm×34 cm,72穴)中,置于温室的纱笼(长×宽×高=80 cm×50 cm×40 cm,120目细纱封闭)中培育,当甘蓝幼苗发育至1~2张真叶时分苗,每钵1株;当甘蓝发育至3~4张真叶时移栽至花盆(直径×高= 20 cm×20 cm)中让其继续生长。
于2018年5月在田间甘蓝上采集甘蓝桃蚜(Myzus persicae),带回室内使用未接触任何杀虫剂的甘蓝苗进行饲养,置于光—暗条件为16—8 h,温度为(23±1) ℃,相对湿度为50%~70%的养虫室内继代繁殖。试验于5—9月进行。用于虫口减退率及防治效果测定的甘蓝植株于试验开始前接上试虫,待试虫均匀分布于全株叶片上,种群稳定后(
关键词:噻虫嗪;桃蚜;茎部用药;防治效果;叶面喷雾;灌根
中图分类号: S436.3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5-0114-04
种子处理、土壤处理(撒施、灌根等)和叶面处理(喷雾、喷粉和烟雾等)等是农药应用的传统方式,其中尤以叶面噴雾、种子包衣和灌根处理的应用最为普遍。叶面喷雾法具有简单、轻便、经济等诸多优势,但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施药过程受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施用后药剂漂流和流失严重,仅少部分(25%~50%)能到达防治靶标,且发挥药效的药剂比例更低,大量消耗水资源,环境和农产品中的残留超标严重以及药剂的直接接触对天敌具有毁灭性的杀伤力[1]。种子包衣仅对苗期作物有效,作物移栽后基本失去药效[2]。灌根法对土壤质地(保水性)有一定的要求,且易造成药剂流失、土壤残留超标以及土壤板结等问题[3]。此外,生产上过度依赖杀虫剂,施药方式的不合理以及超标施用杀虫剂导致诸如靶标害虫抗药性上升,对非靶标昆虫造成伤害,农产品、土壤和地下水中残留超标等负面影响。因此,探索精准施药方式,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是目前病虫害防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茎部施药技术是指将内吸性农药以注射、涂抹等特定的方法施于植株茎部,利用农药的内吸性渗透至植株体内,随体液传导扩散至其他部位或产生更毒的代谢物,使为害该部位的害虫中毒死亡[1]。部分用于林木[5]、木本农作物(如棉花、高粱、玉米等)的病虫害防治,并明确了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啶虫酰胺等内吸性药剂经茎部用药处理后对蚜虫和小菜蛾等具有较好的防效,且持效期较长。
噻虫嗪(thiamethoxam,简称TMX)是第2代新烟碱杀虫剂的代表性化合物,商品名为阿克泰、快胜等,具有高效内吸性、低毒、广谱、有效期长、安全性高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对蚜虫、飞虱、粉風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其抗药性种群具有优异的防效,且对部分鞘翅目害虫高效,与其他传统农药不产生交互抗性。噻虫嗪兼具胃毒、触杀、内吸等多种作用方式,因此,可根据作物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特点及害虫的发生规律选择不同的施药方式。本研究通过比较噻虫嗪经叶面喷雾、茎部用药和灌根等3种施药方式处理后对桃蚜的防效及种群实时增长速率,以明确噻虫嗪经不同施药方式施用后对靶标害虫的持效期,为开发该药剂的新型施用方式及配套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作物和虫源
试验在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114°47′E,30°71′N)进行。将甘蓝(Brassica oleracea)京丰一号播于盛有营养土的育苗穴盘(长×宽=56 cm×34 cm,72穴)中,置于温室的纱笼(长×宽×高=80 cm×50 cm×40 cm,120目细纱封闭)中培育,当甘蓝幼苗发育至1~2张真叶时分苗,每钵1株;当甘蓝发育至3~4张真叶时移栽至花盆(直径×高= 20 cm×20 cm)中让其继续生长。
于2018年5月在田间甘蓝上采集甘蓝桃蚜(Myzus persicae),带回室内使用未接触任何杀虫剂的甘蓝苗进行饲养,置于光—暗条件为16—8 h,温度为(23±1) ℃,相对湿度为50%~70%的养虫室内继代繁殖。试验于5—9月进行。用于虫口减退率及防治效果测定的甘蓝植株于试验开始前接上试虫,待试虫均匀分布于全株叶片上,种群稳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