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付费”一词越来越热的当下,却有一座座免费的“知识宝库”向人们开放。从201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实施,法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公共图书馆,群众在公共图书馆借阅书籍将由政府买单。
那么,新法实施一年多来,公共图书馆如何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提供“文化慰藉”?我们通过走访各地的几座图书馆来了解。
“请您稍等,待书籍信息录入系统后就可以借阅了。”穿蓝色工作服的王府井图书馆工作人员微笑说。拆封新书、为图书编码、录入系统、贴上王府井图书馆标识……约30分钟后,李同学顺利地以借阅形式拿到了刚拆封的新书。
坐落在北京王府井书店六层的王府井图书馆,是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在实体书店开设的首家分馆。2018年7月,图书馆推出“您读书我买单”活动,读者可在一年内选购6册单价不超过80元且馆内已有藏本超出5本的新书。读者,当起了图书采购员。
刚借到书的李同学说:“有些书,自己买回去看觉得不划算。体验现场选书借书后发现这里书很多,服务很快,感觉很方便。”
读者需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依赖图书馆采购员主观判断有时难以精准把握读者需求,会造成供需不对称、资金浪费、空间占用、读者拒借率高等问题,令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降低。
东城区第一图书馆馆长指出:“推出‘您读书我买单’活动就是为了缓解文献藏与用的矛盾,推动读者参与文献建设常态化,让读者来到图书馆采购最前端,成为图书采购的决策者。”东城区第一图书馆每年为“您读书我买单”活动提供100万元资金支持,并配套相应的工作人员培训。
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应该是每位家长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医院里,孩子候诊时紧张哭闹的情绪难以缓解。不过,在北京市东三环的北京东区儿童医院内,这种场面几乎看不到了。
在东区儿童医院,刚一进大门就发现,医院一层大厅开辟出了一块小小的“图书馆”,家长读物、青少读物和低幼绘本按照分类依次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上,入口处还摆放了一套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自助借还系统。
据了解,除了在一层开辟20平方米的集中阅读区域,医院还在每层都设置了图书角,形成了“1个图书馆+7个图书角”的阅读空间。图书馆阅览区共有2 000册图书,均由朝阳区图书馆统一配送,可以通过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自助借还书机借阅和归还图书,并可以用“一卡通”实现全市通借通还。没有“一卡通”的家长或患者,通过微信即可线上办理读者卡。
此外,在每层图书角的每个书架旁都放置了免洗消毒液,并配有“先洗手,再看书”的提示。“为了给予读者一个干净卫生的读书环境,我们除定期对图书进行紫外线杀菌外,还会把图书放在消毒柜中进行消毒处理。”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表示。
谈及把图书馆搬进医院的初衷,工作人员说:“我们希望除了诊室和手术室外,医院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书读,让来医院看病的孩子的紧张情绪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在浙江台州温岭市城东街道瓦林村村民陈玲丽和林辉夫妇的家,4层小楼的一楼和地下室共上百平方米空间,阅览区、活动区、借阅区井然有序,干净整洁。通向地下室的楼梯口放着一台“刷脸”借书机,才让人感觉到这有别于家庭书房——这是2018年世界读书日开放的林辉家庭图书分馆。
地下室灯火通明,5个小朋友正在阅览区的大书桌上做作业。一个四年级的小朋友说,今天家里没人,就来这边做作业,作业完成就可以看书了。“我们想看的书,只要跟玲丽阿姨说一声,她就会帮我们从温岭市图书馆借来,可方便了。”
值班的“小馆长”正在整理书籍,他回头说:“我们每周去温岭市图书馆换书一次,顺便把已登记的读者需要的书借回来。”
陈玲丽说,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他们招聘了5名小学生当“小馆长”,每周六一整天由“小馆长”负责管理。他们还组建了一个有244名成员的微信群。“我儿子今年12岁,上小学六年级,总觉得现在的孩子太寂寞了,家庭图书分馆恰好打造了一个社交圈,让孩子能进入群体生活。能面对一屋子的书,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浪漫的事。”陈玲丽说。
“温岭市图书馆通知说可以申请家庭图书分馆,我家有空余场地,就抓住这个机会去申请了。”谢兴联说。2017年11月,温岭大溪镇毛竹下村村民谢兴联把自家一楼腾空并精心打造出来。温岭市图书馆送了4 000册各种门类的图书,图书馆一开门,便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和赞扬。
村民陈丽萍说:“孩子们对书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每到节假日,图书馆就成了他们的乐园。图书馆里书的品种蛮多,不仅孩子喜欢,我们也能找到适合的书。”
一台笔记本、一个扫描枪是何荣富的工作台,在一旁的墙上,贴着的是家庭图书分馆借阅守则。这是松门镇文昌路108弄2号的何荣富家庭图书分馆。
“何叔叔,我们来借书了!”松门镇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陶然從开馆之初就是这里的常客,几乎每个星期都来。这里离他的学校走路不过五六分钟,而去温岭市图书馆则要半小时车程。
何荣富介绍,开馆两年多来,馆里的书不仅没有丢,还有不少读者自发把家里的书送过来。如今这里的藏书已达6 000多册,借阅量达上万册次。何荣富家庭图书分馆的微信群里有223名读者,大多是周边村民。村民有什么想看的书直接在群里说,何荣富再去和温岭市图书馆对接。 目前,家庭图书分馆在温岭已遍地开花,小至15平方米,大则四五百平方米,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农村、社区、家庭、学校、机关、企业、军营……其中农村占了7成,全部采用自愿申请。此外,家庭图书分馆还建到了景点、民宿,让旅游业建设和文化事业建设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从2018年开始,温岭市图书馆还与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在公园休闲区域建设期介入规划,将家庭图书分馆更为有机地融入整体中,建设驿站式的阅读休闲区域,探索打造更为广泛的市民阅读生活区域。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在浙江省宁波市图书馆永丰馆二楼多功能厅里,大山雀自然学堂主讲人张海华为观众梳理了自《诗经》以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博物学传统,大家听得入了神。
宁波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每周都会发出一周活动预告,“天一约读”“天一讲堂”“天一展览”“天一音乐”“天一童读”等多个栏目,覆盖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领域。
“现在,宁波图书馆由原来一年200场活动增加到一年近900场。公共图书馆法的实施,不仅巩固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还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影响力。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图书馆的文化职能,打造多元文化空间,做好文化传承。”宁波市图书馆馆长徐益波介绍说。
宁波图书馆的变迁至今长达近一个世纪。从永丰路包玉刚图书馆,到东部新城的新馆,也是一次跨越式的进步。进步过程里,探索和尝试也一直在进行。徐益波介绍,新馆与阿里巴巴合作,将推出“混合云”的概念。整合线上线下的数据,分析个人的阅读习惯、借阅习惯、兴趣点,就可以实现读者兴趣的标签化,馆内各类资源信息就可以对其实现精准和及时的推送。
这不仅是对现有读者升级服务,更可以挖掘潜在读者。“持证读者有60多万,大概占到全市人口的10%,另外90%,他们不可能不看书。这就是我们的潜在读者,大数据分析和信息的精确推送,可以吸引他们成为新读者。”
依次点击“图书—一键借阅—送书上门”,填上小区地址,线上支付,只用2分钟,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小杨就成功地从“书香苏州”App上,借到了自己一直想读的《刀锋》。
“通过‘书香苏州’App和线上支付,读者可自主选择想借阅的图书,后台工作人员找书打包后,配送到临近的服务点。这种网上借阅、社区投递的数字化模式,一方面可以非常便捷地将书籍资源配送给大众;另一方面,还将中青年读者群体激活了。”苏州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说通过网络配送,“上班族”只需要走到附近的服务点,在投递柜处扫一下码,就能拿到借阅的图书,操作简单方便。
目前苏州市图书馆现藏书500余万册,2018年图书外借量509.5万册,其中通过网络借阅的数量就达到了106.1万册,全年发送快递包裹数47.87万个,平均每天发送1 312个包裹抵达取书点或读者家中。
随着科技发展,公共图书馆正在变得更加智能。2018年12月12日,无人值守的24小时信用智能借阅服务机在河南省郑州市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讀者通过它可以“刷脸”借书、扫码还书。此外,国家图书馆、株洲市图书馆等也纷纷启动人工智能借阅服务,智能服务系统的引进和使用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点。最近10多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迅猛,跟发达国家处于并跑水平,24小时图书馆等处于世界领跑水平。
那么,新法实施一年多来,公共图书馆如何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提供“文化慰藉”?我们通过走访各地的几座图书馆来了解。
读者当起图书采购员
“请您稍等,待书籍信息录入系统后就可以借阅了。”穿蓝色工作服的王府井图书馆工作人员微笑说。拆封新书、为图书编码、录入系统、贴上王府井图书馆标识……约30分钟后,李同学顺利地以借阅形式拿到了刚拆封的新书。
坐落在北京王府井书店六层的王府井图书馆,是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在实体书店开设的首家分馆。2018年7月,图书馆推出“您读书我买单”活动,读者可在一年内选购6册单价不超过80元且馆内已有藏本超出5本的新书。读者,当起了图书采购员。
刚借到书的李同学说:“有些书,自己买回去看觉得不划算。体验现场选书借书后发现这里书很多,服务很快,感觉很方便。”
读者需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依赖图书馆采购员主观判断有时难以精准把握读者需求,会造成供需不对称、资金浪费、空间占用、读者拒借率高等问题,令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降低。
东城区第一图书馆馆长指出:“推出‘您读书我买单’活动就是为了缓解文献藏与用的矛盾,推动读者参与文献建设常态化,让读者来到图书馆采购最前端,成为图书采购的决策者。”东城区第一图书馆每年为“您读书我买单”活动提供100万元资金支持,并配套相应的工作人员培训。
让阅读走进病房
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应该是每位家长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医院里,孩子候诊时紧张哭闹的情绪难以缓解。不过,在北京市东三环的北京东区儿童医院内,这种场面几乎看不到了。
在东区儿童医院,刚一进大门就发现,医院一层大厅开辟出了一块小小的“图书馆”,家长读物、青少读物和低幼绘本按照分类依次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上,入口处还摆放了一套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自助借还系统。
据了解,除了在一层开辟20平方米的集中阅读区域,医院还在每层都设置了图书角,形成了“1个图书馆+7个图书角”的阅读空间。图书馆阅览区共有2 000册图书,均由朝阳区图书馆统一配送,可以通过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自助借还书机借阅和归还图书,并可以用“一卡通”实现全市通借通还。没有“一卡通”的家长或患者,通过微信即可线上办理读者卡。
此外,在每层图书角的每个书架旁都放置了免洗消毒液,并配有“先洗手,再看书”的提示。“为了给予读者一个干净卫生的读书环境,我们除定期对图书进行紫外线杀菌外,还会把图书放在消毒柜中进行消毒处理。”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表示。
谈及把图书馆搬进医院的初衷,工作人员说:“我们希望除了诊室和手术室外,医院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书读,让来医院看病的孩子的紧张情绪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把图书馆开在“家”里面
在浙江台州温岭市城东街道瓦林村村民陈玲丽和林辉夫妇的家,4层小楼的一楼和地下室共上百平方米空间,阅览区、活动区、借阅区井然有序,干净整洁。通向地下室的楼梯口放着一台“刷脸”借书机,才让人感觉到这有别于家庭书房——这是2018年世界读书日开放的林辉家庭图书分馆。
地下室灯火通明,5个小朋友正在阅览区的大书桌上做作业。一个四年级的小朋友说,今天家里没人,就来这边做作业,作业完成就可以看书了。“我们想看的书,只要跟玲丽阿姨说一声,她就会帮我们从温岭市图书馆借来,可方便了。”
值班的“小馆长”正在整理书籍,他回头说:“我们每周去温岭市图书馆换书一次,顺便把已登记的读者需要的书借回来。”
陈玲丽说,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他们招聘了5名小学生当“小馆长”,每周六一整天由“小馆长”负责管理。他们还组建了一个有244名成员的微信群。“我儿子今年12岁,上小学六年级,总觉得现在的孩子太寂寞了,家庭图书分馆恰好打造了一个社交圈,让孩子能进入群体生活。能面对一屋子的书,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浪漫的事。”陈玲丽说。
“温岭市图书馆通知说可以申请家庭图书分馆,我家有空余场地,就抓住这个机会去申请了。”谢兴联说。2017年11月,温岭大溪镇毛竹下村村民谢兴联把自家一楼腾空并精心打造出来。温岭市图书馆送了4 000册各种门类的图书,图书馆一开门,便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和赞扬。
村民陈丽萍说:“孩子们对书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每到节假日,图书馆就成了他们的乐园。图书馆里书的品种蛮多,不仅孩子喜欢,我们也能找到适合的书。”
一台笔记本、一个扫描枪是何荣富的工作台,在一旁的墙上,贴着的是家庭图书分馆借阅守则。这是松门镇文昌路108弄2号的何荣富家庭图书分馆。
“何叔叔,我们来借书了!”松门镇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陶然從开馆之初就是这里的常客,几乎每个星期都来。这里离他的学校走路不过五六分钟,而去温岭市图书馆则要半小时车程。
何荣富介绍,开馆两年多来,馆里的书不仅没有丢,还有不少读者自发把家里的书送过来。如今这里的藏书已达6 000多册,借阅量达上万册次。何荣富家庭图书分馆的微信群里有223名读者,大多是周边村民。村民有什么想看的书直接在群里说,何荣富再去和温岭市图书馆对接。 目前,家庭图书分馆在温岭已遍地开花,小至15平方米,大则四五百平方米,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农村、社区、家庭、学校、机关、企业、军营……其中农村占了7成,全部采用自愿申请。此外,家庭图书分馆还建到了景点、民宿,让旅游业建设和文化事业建设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从2018年开始,温岭市图书馆还与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在公园休闲区域建设期介入规划,将家庭图书分馆更为有机地融入整体中,建设驿站式的阅读休闲区域,探索打造更为广泛的市民阅读生活区域。
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在浙江省宁波市图书馆永丰馆二楼多功能厅里,大山雀自然学堂主讲人张海华为观众梳理了自《诗经》以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博物学传统,大家听得入了神。
宁波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每周都会发出一周活动预告,“天一约读”“天一讲堂”“天一展览”“天一音乐”“天一童读”等多个栏目,覆盖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领域。
“现在,宁波图书馆由原来一年200场活动增加到一年近900场。公共图书馆法的实施,不仅巩固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还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影响力。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图书馆的文化职能,打造多元文化空间,做好文化传承。”宁波市图书馆馆长徐益波介绍说。
宁波图书馆的变迁至今长达近一个世纪。从永丰路包玉刚图书馆,到东部新城的新馆,也是一次跨越式的进步。进步过程里,探索和尝试也一直在进行。徐益波介绍,新馆与阿里巴巴合作,将推出“混合云”的概念。整合线上线下的数据,分析个人的阅读习惯、借阅习惯、兴趣点,就可以实现读者兴趣的标签化,馆内各类资源信息就可以对其实现精准和及时的推送。
这不仅是对现有读者升级服务,更可以挖掘潜在读者。“持证读者有60多万,大概占到全市人口的10%,另外90%,他们不可能不看书。这就是我们的潜在读者,大数据分析和信息的精确推送,可以吸引他们成为新读者。”
图书馆迈向智能化
依次点击“图书—一键借阅—送书上门”,填上小区地址,线上支付,只用2分钟,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小杨就成功地从“书香苏州”App上,借到了自己一直想读的《刀锋》。
“通过‘书香苏州’App和线上支付,读者可自主选择想借阅的图书,后台工作人员找书打包后,配送到临近的服务点。这种网上借阅、社区投递的数字化模式,一方面可以非常便捷地将书籍资源配送给大众;另一方面,还将中青年读者群体激活了。”苏州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说通过网络配送,“上班族”只需要走到附近的服务点,在投递柜处扫一下码,就能拿到借阅的图书,操作简单方便。
目前苏州市图书馆现藏书500余万册,2018年图书外借量509.5万册,其中通过网络借阅的数量就达到了106.1万册,全年发送快递包裹数47.87万个,平均每天发送1 312个包裹抵达取书点或读者家中。
随着科技发展,公共图书馆正在变得更加智能。2018年12月12日,无人值守的24小时信用智能借阅服务机在河南省郑州市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讀者通过它可以“刷脸”借书、扫码还书。此外,国家图书馆、株洲市图书馆等也纷纷启动人工智能借阅服务,智能服务系统的引进和使用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点。最近10多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迅猛,跟发达国家处于并跑水平,24小时图书馆等处于世界领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