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开放性的、具有创造性的。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课堂教学源自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比如利用媒体展示教学图片、讲数学故事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时,上课一开始,我按照教学预设出示小动物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有两种动物,小白兔有三组,每组有两只在一起玩;鸡有四组,每组有三只在一起吃东西),再向学生提问: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你打算怎样解决?一个学生提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算式是:2+2+2=6(只)。我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点点头让他坐下。这时还有学生举手,我让另一个学生接着说。鸡一共有多少只?算式是:3+3+3+3=12(只)。我再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想了想说:4个3相加得12,我看到图上每堆有3只鸡,那么4堆就是把4个3加起来得12。呵!他把乘法表示几个几相加的意义也说出来了。 我接着问:那有没有不同的方法?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起了手。又一个学生说: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我写的算式是2×3=6(只)。几个学生附和着说:嘿!我也是2×3=6(只)。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那些写了加法算式的小朋友就一副不明白的样子。我笑了,这时我就告诉学生:几个几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又有学生举手说:鸡一共有多少只?我写的算式是3×4=12(只)。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有的问:“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有的问:“3、4、12分别表示什么?”有的问:“‘×’是什么号?怎么写,怎么读?” 还有的问:“3×4=12这道算式怎么读?”……
二、有效课堂教学源自于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时,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数后,一一写下。这些数有些乱,怎样把这些数整理整理?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学生纷纷说:一位数为一类,两位数为一类,三位数为一类……;或者整十数为一类,不整十数为一类,整百数为一类,不整百数为一类……;单数为一类,双数为一类……虽然孩子的分类有些笼统,有些幼稚,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对于学生来说,每一种分类方法都是他们自己的发现,甚至是创造,如果老师不放手,不让学生去讨论、去合作学习,就不可能得出如此丰富的分类结果。
我肯定了他们的分类,接着问:谁知道40、56和100是由什么数组成的?是整十数还是不整十数?学生纷纷说:“40是由4个十组成的,还可以说是由40个一组成的,是整十数。56是由5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是不整十数。100是由十个十组成的,是整百数。”问:“300是由什么数组成的?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一说:“300是由300个一组成的。”生二说:“300是由30个十组成的。”生三说:“300是由3个一百组成的。”真不简单。我说:一百一百地数,3个一百是三百。那么8个一百是多少?一个学生举手说是八百。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300、800是整百数吗?一千又是整百数吗?一千是几位数?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这个学习的过程,从而获得不同的收获,并使每个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有效课堂教学源自于师生角色转换,把课堂的阵地还给学生
从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时间和空间。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就会陶醉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中,课堂教学就会丰满、充分、有效。比如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二)》时,我出示了一组数:450、380、630、453、572、699、306、705、60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前面3个数最后一位数都是0。生2:我发现后面3个数中间的一位数都是0。生3:我发现它们都是比100大的数。生4:我发现它们都是三位数。现在你们知道这组数各是由什么数组成的吗?我把这个“大问题”拋给学生,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他们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几组成。这样1000以内数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他们不仅发现了读法的规律,而且能发现这些数组成的规律。对小学生而言,这些发现虽在情理之中,却又在老师的意料之外。几个数在学生的眼里成了一只奇妙的蜜蜂,引领着他们认识其它新的数,学生为自己是新知识的发现者而充满了成就感。
传统课堂教师是主体,新课标课堂学生是主体,学生是课堂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还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问题的余地、时间和空间,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新起点,也是提高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课堂教学源自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比如利用媒体展示教学图片、讲数学故事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时,上课一开始,我按照教学预设出示小动物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有两种动物,小白兔有三组,每组有两只在一起玩;鸡有四组,每组有三只在一起吃东西),再向学生提问: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你打算怎样解决?一个学生提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算式是:2+2+2=6(只)。我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点点头让他坐下。这时还有学生举手,我让另一个学生接着说。鸡一共有多少只?算式是:3+3+3+3=12(只)。我再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想了想说:4个3相加得12,我看到图上每堆有3只鸡,那么4堆就是把4个3加起来得12。呵!他把乘法表示几个几相加的意义也说出来了。 我接着问:那有没有不同的方法?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起了手。又一个学生说: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我写的算式是2×3=6(只)。几个学生附和着说:嘿!我也是2×3=6(只)。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那些写了加法算式的小朋友就一副不明白的样子。我笑了,这时我就告诉学生:几个几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又有学生举手说:鸡一共有多少只?我写的算式是3×4=12(只)。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有的问:“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有的问:“3、4、12分别表示什么?”有的问:“‘×’是什么号?怎么写,怎么读?” 还有的问:“3×4=12这道算式怎么读?”……
二、有效课堂教学源自于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时,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数后,一一写下。这些数有些乱,怎样把这些数整理整理?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学生纷纷说:一位数为一类,两位数为一类,三位数为一类……;或者整十数为一类,不整十数为一类,整百数为一类,不整百数为一类……;单数为一类,双数为一类……虽然孩子的分类有些笼统,有些幼稚,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对于学生来说,每一种分类方法都是他们自己的发现,甚至是创造,如果老师不放手,不让学生去讨论、去合作学习,就不可能得出如此丰富的分类结果。
我肯定了他们的分类,接着问:谁知道40、56和100是由什么数组成的?是整十数还是不整十数?学生纷纷说:“40是由4个十组成的,还可以说是由40个一组成的,是整十数。56是由5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是不整十数。100是由十个十组成的,是整百数。”问:“300是由什么数组成的?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一说:“300是由300个一组成的。”生二说:“300是由30个十组成的。”生三说:“300是由3个一百组成的。”真不简单。我说:一百一百地数,3个一百是三百。那么8个一百是多少?一个学生举手说是八百。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300、800是整百数吗?一千又是整百数吗?一千是几位数?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这个学习的过程,从而获得不同的收获,并使每个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有效课堂教学源自于师生角色转换,把课堂的阵地还给学生
从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时间和空间。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就会陶醉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中,课堂教学就会丰满、充分、有效。比如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二)》时,我出示了一组数:450、380、630、453、572、699、306、705、60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前面3个数最后一位数都是0。生2:我发现后面3个数中间的一位数都是0。生3:我发现它们都是比100大的数。生4:我发现它们都是三位数。现在你们知道这组数各是由什么数组成的吗?我把这个“大问题”拋给学生,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他们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几组成。这样1000以内数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他们不仅发现了读法的规律,而且能发现这些数组成的规律。对小学生而言,这些发现虽在情理之中,却又在老师的意料之外。几个数在学生的眼里成了一只奇妙的蜜蜂,引领着他们认识其它新的数,学生为自己是新知识的发现者而充满了成就感。
传统课堂教师是主体,新课标课堂学生是主体,学生是课堂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还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问题的余地、时间和空间,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新起点,也是提高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